在多变的时代,以“不变”应万变

2020-12-07 10:22文_李
传媒评论 2020年8期

文_李 攀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1989年,我出生那年,崔健的专辑《新长征路上的摇滚》收录了这首《不是我不明白》。

30多年后,用这首歌“唱”出当下的媒体环境并不过时。移动互联网方兴未艾,新媒体狂飙突进,传统媒体告别“黄金时代”,而我恰好经历了这段跌宕起伏的媒体转型期。

改变,往往伴随焦虑和迷茫。7年里,当初一起跨入媒体圈的朋友,有人转身离开,有人“另起炉灶”。

身处这个多变的时代,该如何坚守当初从业时的初心?我想分享从业以来的经历来回答这个问题。有的报道或许谈不上佳作,也未曾获奖,但正是因为这些积累,让我明白一个道理:以“不变”应万变,方能不忘初心。

强劲脚力 跑出不变的新闻“冲动”

科学界有一个共识,人类的认知能力没有边界,知道的越多,未知的边缘越大,就像画个圆,圆画得越大,圆周也越长。正是由于未知的扩大,才不断激发着人类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理,作为记者,唯有不断开阔视野,触及未知,才能时刻驱动对新闻的“冲动”。

2015年底,创刊16年的今日早报宣布休刊,全员转型媒体融合。于我而言,这是一次被动的“转型”,从都市类报纸到党报浙江日报,“磨合期”带来的“不适感”至今难忘,不仅仅是风格和内容的改变,更是新闻“冲动”的短暂迷失。

第一次被分到独立负责采写的大稿,主题是围绕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以一个县为样本,解析我省探索的城乡体制改革。尽管做了很多的功课,弄懂了一堆“名词解释”,可背后的逻辑关系依然模糊。

采访回来,整了通宵也没能写出一个满意的初稿。于是我申请再赴当地蹲点。从政府官员到普通市民,从城市社区到乡村,补充采访对象不下20人,从大处着眼,了解改革的源起、理念、目标、路径等等,再从小处着手,深入社区居民和农户家中。在和一位采访对象的深入交谈中,思路瞬间被打开。沈伟国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平日忙于生计,很少“过问”国家大事,如今他却开始关注全国“两会”,因为户籍制度改革,他幸运地成为当地第一个申请到县城公租房的农民。“就算你不关心政策,政策也会关心你。”个体的改变,总是与时代的变革交织在一起。《协调发展的德清样本》一气呵成,在8版的头条位置推出。这位采访对象的一番话也改变了我的“刻板印象”:原来居庙堂之高的时政报道和处江湖之远的社会新闻一样有趣。

随着一次次跑下去,认知的广度在扩大,认知的层次也在加深,一度“迷失”的新闻敏感和新闻“冲动”又回来了。

在过去“车马慢”的年代,老一辈新闻人有时为了一篇报道不得不跨过“高山和大海”,而在如今互联网时代,空间和时间似乎都在被“压缩”,海量的信息唾手可及。有人满足于被“饲养”的状态,坐在办公室打电话聊微信,收收通稿完成报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最后长叹一声:“这新闻真没意思。”

其实,真正有“意思”的事往往只有走下去才能被发现,被挖掘,而当你处于不断认知的过程中,好奇心自然会源源不断激发内心的新闻“冲动”。

当前,新闻行业正在开展践行“四力”活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脚力”居于首位。可见,文生于情,情生于身之所历,人勤腿勤,是做好记者的基本功,也是应对种种变局必不可少的态度。

打开“脑洞”坚持不变的“用户”思维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用户消费内容渐趋海量与碎片化,传统媒体所面临的到达率不足、传播力欠缺等问题愈加显著,时政报道要想赢得年轻用户群体的喜爱,更需变革与创新传播方式。

2014年,浙报集团推出了浙江新闻客户端,其迅速成长为省级媒体中用户数最大的新闻客户端,这个全新的平台也成为我们创新的舞台,我有机会第一次尝试了做“产品经理”的滋味。

在浙江,有一个特殊的会议沿袭多年——每个季度,在省人民大会堂,举行一次县(市、区)委书记交流会,这个会议也被称之为“夜考”,“考生”是来自全省各个县(市、区)委书记的代表,考题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一把手”们身在各地,透过屏幕一一应考。

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时政报道选题,可是如果每次单纯以文字做会议报道,任凭“妙笔生花”也难以写出新意,更别说吸引年轻读者的注意。在和部门领导同事“头脑风暴”后,我们想出了一个点子,何不改变形式?既然是会议,核心点就是人的沟通、交流,选择微信群聊天的形式来呈现十分贴合,亲和感强。

于是,我们在会场上把每个“考生”的精彩发言录音存档,再交由设计部门创作,构建起微信群聊式的H5界面,用户进入群聊后,仿佛也以“考官”的身份身临会场,点击每位“考生”头像旁的语音条,就能听到他们在现场给出的答案。

这个H5产品一经推送,很快在朋友圈“刷屏”转发,其中既有党政机关干部也有普通读者,既有年轻人也不乏“老同志”,浙江新闻客户端上仅点赞量就破万,成为实打实的“爆款”。

随着新闻传播领域的深刻变革,从微博微信到新闻客户端,从网络直播到新型网络社区,信息的生成方式、传播方式、接受方式都在发生巨大变化。这一次“试水”让我意识到,要增强新闻产品在网络空间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引导力,需要积极适应新传播技术环境,转变话语方式,提升内容生产能力,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始终要坚持“用户”思维。

如今,当移动平台逐渐成为年轻用户获取信息的主场,高频次、高间断的碎片化传播愈加成为主流。我想不论是采用H5、视频、文字还是图片,都是以网民喜爱的轻便短小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以便于用户在移动环境下随时随地阅读观看,比如时长几分钟甚至几十秒的短视频、长度在千字左右的微型图文稿件、“一张图读懂”式的解读性长图。

一旦选择坚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那么,相应地,作为记者也要具备满足需求所需的“技能点”,比如要适应从幕后到台前,从会文字到会拍剪视频等等。

沉心静气 树立不变的“精品”意识

新媒体以即时传播、互动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给受众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也存在盲目追求点击率、重形式轻内容等问题。在加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高新闻舆论“四力”的背景下,树立新闻“精品意识”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措施之一。何谓精品?在我看来,两大要素必不可少,一是真实性,这是新闻的底线,二是有深度,这是媒体的生命线。

前不久,发生在杭州的一起案件举国关注,案件还在侦办期间,各种猜测铺天盖地,挟着戾气的舆论甚至倒逼着警方发布信息。在案情即将明朗时,一家媒体自称拿到了“案件通报”,抢先进行发布,并被多家重量级媒体转发。但很快,经核实,这则通报并非来自警方发布。

作为联系公安部门的跑线记者,我自然也十分关注这起案件的进展。但从领导到我个人,都始终保持一个审慎的态度:以官方权威发布为准,更无需过度渲染,坚持新闻伦理,避免对受害者家属造成二次伤害。最终,我们既快速且准确无误地完成了相关报道。

没有“精品”意识很容易陷入“流量为王”的陷阱,过度强调抢时效、博眼球就常常会冲破新闻真实性的底线,因此,越是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记者越要沉心静气,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当前“轻阅读”成为一种趋势,内容的深度和厚度是不是就可以被忽视?去年年初,浙江日报进行了一次大刀阔斧的改版,其中重磅推出了每天3个版的深度板块,主动设置议题,关注社会热点,追踪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新现象、新问题,以求达到内容品质化。事实上,深度报道不仅是纸媒的传统优势,也是在互联网时代和新媒体差异化竞争的资本。

要写出深度报道,记者就一定要具备“精品”意识,就像工匠一样沉心静气地打磨一件作品。

去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并明确提出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沉重包袱怎么除?过多考核怎样减?负担如何不反弹?我和同事围绕这个选题,用了近一周时间完成采访,撰写稿件时,数易其稿,打磨了近一周,最终完成了一篇亲历报道《基层干部的一天》和一篇深度报道《减负,基层干部有三盼》,这组稿件也获得了当年度的浙江新闻奖。

从历史的进程上看,新闻自从诞生起,就伴随技术变革,不断改变着自身的传播形态和方式,从报纸、广播、电视再到如今的互联网。但究其根本,诸如以上种种的新闻本质从未改变,所以只要紧紧抓住这些本质,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这些技能你get了吗?

■ 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变迁,总是在基层一线首先酝酿发生。我们的脚力足了,俯下身,才能经风雨、见世面、长知识,写出的作品才会真实、生动,让读者喜闻乐见。

■ 那些“深沉”有厚度的新闻作品之所以能够给人以心灵归属感,就在于它们能敏锐发现和表达时代精神,让人体会到家与国、个人与社会、今天与过去的血肉联系和精神共鸣。在信息爆炸的当下,记者也应有科学家坐“冷板凳”的精神,戒骄戒躁,深耕专业领域,不被“浮云”遮望眼。

■ 要勇敢地接受新技术、新事物,并参与其中。当初,微博、微信陆续推出时,很多纸媒记者并没有太在意,觉得是“小儿科”。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这些平台影响力与日俱增,再“入场”时已经失去了第一杯很大的羹。因此,接纳新技术的心态要更加积极主动,将纸媒传统优势和新技术相结合才能发挥融媒体的巨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