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回顾

2020-12-07 12:30李思囡
北方音乐 2020年14期
关键词:钢琴家钢琴演奏钢琴

李思囡

(哈尔滨音乐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20世纪50年代,中国钢琴艺术得到极大的发展和普及,在新中国成立的最初17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给予音乐文化事业以应有的重视,在发展钢琴艺术事业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一、音乐院校钢琴教学体系的建立

教育是发展一切学科的基础,要发展中国的钢琴艺术事业,必须拥有专业的音乐教育机构。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就开始了筹建专业音乐院校的工作。首先建立了北京和上海两所音乐院校,从1953年起,北京和上海两所音乐院校的钢琴系就成为全国钢琴艺术的教学、演奏和科研的中心,成为发展新中国钢琴艺术的重要基地。此外,考虑到新中国音乐文化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及其对音乐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对全国各地的高等专业音乐教育格局作了统一调配和合理分布,先后在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中、华东、华南七大行政区设立了音乐专科学校或艺术院校中的音乐系,从而勾画了新中国高等音乐教育体系的最初蓝图。

(一)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

中央音乐学院是在中央人民政府和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从1949年开始筹建并于1950年6月17日在天津成立的,由南京国立音乐院、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华北大学文艺学院音乐系、东北鲁迅文艺学院音乐系和香港、上海两地的中华音乐院、燕京大学音乐系等院校合并而成。钢琴系聚集了众多国内著名的钢琴家,有易开基、洪士珪、李昌荪、朱工一等,20世纪50年代后期相继涌现出一大批青年钢琴家,他们有些在国际比赛中获奖,为国家争得了荣誉;有些被分配到国家重点乐团,任钢琴演奏员;有些被分配到各地新建的音乐院校中,成为各地钢琴演奏和教学的主要力量,大大提高了钢琴系在国内外的声誉。

(二)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

上海音乐学院,前身即“上海国立音乐院”,1956年定名为“上海音乐学院”并一直沿用至今。钢琴系前身为“上海国立音乐院”成立之初所设置的键盘系。新中国成立后,将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的钢琴教师和钢琴设备等合并进来,并聘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音乐系的部分钢琴教师。后又经贺绿汀院长多方奔走,邀请了多位国内外优秀钢琴家和教师进入钢琴系,到1955年,钢琴系已是人才济济:老一辈著名钢琴教育家李翠贞任系主任、范继森任副主任,李嘉禄、吴乐懿、夏国琼、郑曙星、林尔耀等都在这里任教。由于钢琴系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且有一套严密的教学管理经验和比较完善的教材教法,加上教师的出色教育,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髙水平的钢琴演奏和教学人才,如周广仁、傅聪、顾圣婴、李名强、殷承宗、李其芳、李瑞星、李名铎、洪腾、朱雅芬、孙以强等一大批青年钢琴家,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在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奖,为中国争得了荣誉,从而被西方乐坛所嘱目。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的教学,为提高我国的钢琴学科整体水平和发展我国的钢琴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为加速音乐人才的培养,早在50年代,上海音乐学院便创建了附属中等音乐学校(简称上音附中)和附属音乐小学(简称上音附小),附中学制7年,附小学制2年。都设有钢琴专业,且特别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这种“一条龙”的系列性培养训练和多层次择优选拔,为大学本科输送了大量的优秀生源,提高了整个钢琴专业队伍的水平,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也推动了钢琴艺术的快速发展。

为了有利于教学,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同中央音乐学院的钢琴系一样设立了主科教研室和共同必修课教研室,并各负其责开展教研活动。学院设立了演出委员会,制定艺术实践的演出计划,举办专题、专场演奏会,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钢琴演奏水平、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及检查教学成果。

(三)全国各地音乐院校的钢琴专业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适应飞速发展的音乐文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在北京、哈尔滨、福建、山东、吉林、内蒙古、四川、安徽、湖南、南京等省市地区的师范院校普遍都开设了钢琴共同必修课程和钢琴主科专业教学。在50年代,以上这些学校的师资主要是上海音乐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的钢琴系毕业的学生,而这些学校培养的优秀学生均被充实到各地的钢琴演奏和教学队伍中去。至此,钢琴专业教育已在全国许多省市的高等艺术和师范院校中普及,形成了以高师、中师为主体、,以培养教师为目的的完整性钢琴普及教育网络,为钢琴艺术在全国的普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自50年代起,钢琴系设立了主科教研室和共同必修课教研室,为提高钢琴表演艺术、锻炼学生的能力和检查教学成果,钢琴系组织本系师生举办“专家个人音乐会”“青年教师音乐会”“毕业生音乐会”及各种专场、专题演奏会,在平时每隔两周安排一次学生专业学习汇报演奏会。并于50年代中期,建立了大、中、小学14年一贯制的教学体系,附小4年,中专6年,大学本科4年。在附中和附小设钢琴教研室,培养的学生除一部分考人国外音乐院校外,大部分升人本院本科。曾在这个教学集体中担任教学工作的有易开基、朱工一、周广仁、洪士珪、李昌蓀、马思琚、叶惠芳、刘培荫、陈比刚、陈慧甦、应诗真、李惠莉、郑丽琴、倪洪进、黄月华、潘一鸣、樊建勤等众多老一辈钢琴教育家,他们为附中、附小钢琴教研室的建设与发展立下了卓越的功绩。

二、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繁荣

在50年代初的中国,钢琴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教育机构里的专业教学,在社会环境里也有着浓厚的音乐教育氛围,不仅提髙了国民的音乐素质,而且同样能够培养出优秀的钢琴演奏家。钢琴家金石就是一个代表,1951年4月28日,17岁的金石在上海兰心剧场举办了钢琴独奏会,演奏了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肖邦的《e小调夜曲》《降A大调圆舞曲》《降A大调波兰舞曲》、德彪西的《月光》、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之二》等曲目,得到了到场的国内外专家的好评,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场钢琴独奏音乐会。后来金石先生任教于沈阳音乐学院,成为著名的钢琴教授。

20世纪50年代是新中国钢琴音乐发展历程中的第一个阶段。此时,国家独立、政治昌明、经济发展,全国人民沉浸在当家做主的欢乐气氛中。社会的繁荣稳定给了作曲家们良好的创作空间与基础,他们以充沛的创作激情和灵感,创作了大批优秀的作品,使新中国的音乐创作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钢琴音乐的创作也呈现出了空前的繁荣;在体裁上,以中小型钢琴独奏作品为主,具有鲜明的标题性,面向广大听众,通俗易懂,如陈培勋的《旱天雷》《卖杂货》,汪立三的《蓝花花》等;在作曲技法上借鉴欧洲古典乐派、浪漫乐派和民族乐派的创作手法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注重民族化音调素材的使用和挖掘,使音乐既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又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如丁善德的《托卡塔一喜报》、陈志铭的《序曲与賦格两首》等。

三、中国钢琴家走向世界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十分注重国际文化交流。由于当时国际政治形势的制约,中国没有与西方建立外交关系,因此,文化交流主要表现为请苏联和东欧国家著名钢琴家来华演奏和讲学,派中国青年钢琴家到苏联和东欧国家学习演出,并参加国际钢琴比赛等,其目的是通过这两种形式使中国青年钢琴家有更多的机会学习世界上各种优秀流派的风格,从而更快提高钢琴演奏水平。从1955年起到中国的钢琴家有:罗马尼亚女钢琴家丽佳,克里斯基杨教授、民主德国的朗盖尔教授,苏联的科尔多,梅尔然诺夫、波兰的斯捷潘斯卡教授、捷克斯洛伐克钢琴家4特罗维奇博士和玛利娅娃教授。1957年著名钢琴大师、苏联的李赫特也来到中国,1959年卢森堡的华裔钢琴家黄顺经教授也来到中国进行演出。除了请客席演奏家来中国示范演出外,国家还为一些音乐院校定期聘请外国著名的钢琴家来讲学。1953年,波兰钢琴家巴克斯特在东北音乐专科学校讲授专题“钢琴重量弹奏法”,震动了前去观摩的中国各地钢琴老师,并使他们改变了观念,因为中国大部分教师还停留在欧洲古典时期只用手指弹奏的方法上,不能广泛表现世界各时期各流派的优秀钢琴作品。重量弹奏法的传播,使中国的钢琴教学不得不思考弹奏法的改革。继巴克斯特讲学后,来到中国上海、北京讲学的是苏联的谢洛夫、塔图良、克拉芙琴柯。这三位教授帮助中国钢琴教育制定教学大纲,规定学生的考试内容,并向中国介绍了俄罗斯学派的教学方法和整套教材体系。苏联的教材注重鲜明的俄罗斯民族风格,注重严格的高度技巧训练与歌唱音乐美感相结合的训练,有选择地选用西欧古典作家的练习曲,大量选择俄国与世界各国优秀钢琴文献作为教材,反对多用机械性教材训练学生,在演奏方法上强调运用臂的重量弹奏。

中国年青一代的钢琴家在中、外钢琴家的培养下已开始冲向世界。20世纪50年代,中国派出了32人次参加了18次国际钢琴比赛,其中23人次共13位钢琴家在比赛中获奖。在参加比赛的前后,中国还将参加比赛中的部分选手派往苏联和东欧各国留学,中国的留学生勤奋刻苦,成绩优秀,回国后都是新中国钢琴演奏和教学的中坚力量,有的在重大的国际比赛中获奖,改变了世界钢琴界对中国的看法。

四、结语

20世纪50年代,中国日益安定繁荣的社会环境,我大家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条件,新的青年作曲家由新的院校迅速培养起来,钢琴教学、演奏事业蒸蒸日上,诸种有利因素,促成了50年代我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初步繁荣。

猜你喜欢
钢琴家钢琴演奏钢琴
钢琴演奏中的表现力分析
视唱练耳在钢琴演奏中的实践应用探讨
钢琴疗法
——钢琴演奏的魔力
最具有诗人气质的大钢琴家
钢琴演奏中心理控制的作用
弹琴与补鞋
纸钢琴
钢琴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