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民歌的体裁与演唱特征

2020-12-07 12:30张精晶
北方音乐 2020年14期
关键词:高腔秀山花灯

张精晶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位于渝湘黔边区交界处的秀山,是中国花灯歌舞之乡、中国土家族文化发祥地,也是中国著名边城,在这片土地上,人人会唱民歌,个个都是歌手,各种场景都有民歌的存在,秀山民歌是巴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短小精干,易于传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色彩,在2006年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秀山民歌生存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以及发展脉络

秀山民歌是地处重庆市东南部的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民歌。当地的主要地形为山地,喀斯特地貌遍布全境。境内崇山绵亘、河流迂回,形成奇特的自然环境。这种山峦雄浑、河流纵横的格局,尤其适合各种风格的民歌生长。据资料记载,秀山民歌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巴渝歌舞,比秀山花灯的历史还要久。它起源于上古,兴盛于唐、宋,延续于元、明、清,随着汉民族的迁入,与本地土著民族相融合,促进了秀山民歌的发展。秀山民歌的兴盛也得益于当地其它民间艺术的衍生,秀山花灯、薅草锣鼓、傩戏、阳戏、灯儿戏、辰河戏等,都与民歌密不可分、互乳共生。秀山民歌和秀山各族人民的生活相连,他们通过编制民歌传授知识、表达爱情、诉说衷肠,祈求五谷丰登、吉祥幸福,同时也用民歌抒发他们的情感,美化生活,记录历史。土家族和苗族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能说话便会唱歌,能走路便会跳舞,总能触景生情,随编随唱。因此,秀山民歌是世代生长在秀山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的缘起、兴盛和传承都与这方水土的孕育密不可分。

二、秀山民歌的体裁

(一)民间歌曲

民间歌曲主要分为劳动类、叙事类、抒情类、仪式类、童谣类。

1. 劳动类歌曲

劳动类歌曲是秀山土家族苗族民间文化的一个象征,与生产劳动融为一体。为了生存和发展,当地群众用歌唱的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秀山的劳动歌曲主要有劳动号子、薅草锣鼓歌、采茶歌等。劳动歌曲的歌词大多是劳动者边劳动变随性演唱的,其内容大多是反映渔猎、劳作、农事风俗或抒发情感表达丰收的喜悦等。因此,唱词直接明确、通俗生动、朗朗上口、富有生活情趣,其音乐特点多为节奏突出、强弱分明、坚定有力、律动性强、旋律简洁明快,平直有力、质朴豪迈、具有浓郁的劳动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便于人们传唱。有些歌曲配合劳动动作而唱,对劳动起到一定的鼓舞和调节情绪的作用。

2.叙事类歌曲

叙事类歌曲土家族苗族沿用了原始祖先用歌舞来记载历史、传承文化的形式,其中叙事类民歌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记录生活、反映社会或表达情感等所唱的歌曲,多为唱念一体。近现代以来,由于土家语和苗语逐渐消失,加上现代生活方式的变迁,只有少数叙事歌唱段被保存下来,而歌词也被现代汉语所替代。叙事类歌曲中的歌词大多贴近生活,曲调比较平稳,多采用上、下行的级进,很少有旋律行进中的大跳,一般只有一个主题,用很多段歌词再现旋律主题。

3.抒情类民歌

抒情类民歌源于大山人民勤劳的现实生活,表现了其丰富多彩并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情感,之所以单独列为一类,是因为此类歌曲所占比例较大,内容也颇多。在爱情这个人类永恒的话题上,面对绵延起伏的高山、婉转的河水、茂盛的森林等,少数民族群众用四句歌、五句歌、男女对唱等来抒发内心的澎湃。歌曲内容有恋爱唱的“热恋歌”,分别唱的“离别歌”,表达思念的“相思歌”,也有“唱歌要唱苦情歌,土家世代苦情多,一声苦情一声泪,歌声未起泪先落”的“苦情歌”。

4.仪式类民歌

仪式类民歌简称仪式歌,是一种较特殊的体裁,它们依附于一定的祭典、礼仪和风俗而存在,是在举行某种重要的仪式时吟诵或念唱的歌曲。这类歌曲通过少数民族的先祖以口头传播、面面相授的方式一辈辈传承下来,主要包括了祭祀民歌、婚丧民歌。婚丧歌包含哭嫁歌与孝歌。哭嫁歌是土家族的习俗民歌,他们将能否唱哭嫁歌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土家女子从懂事之时就跟随母亲或祖母学习哭嫁歌,她们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旧社会包办婚姻制度并表达对父母、亲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如今婚恋自由,哭嫁成为了秀山土家姑娘们结婚前的一种仪式。

5.童谣类歌曲

童谣类也是土家族、苗族的少数民族群众一代代口耳相传并在传唱过程中不断被修改与加工,最终形成的多种备受儿童喜爱的艺术形式,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其曲调诙谐幽默,形式简短。童谣对儿童的智慧教育、文学教育、品德和情趣教育具有重大意义,不同的曲调具有不同的启蒙教化功能。

民歌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贯穿人生的各个阶段,覆盖生活的不同层面,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除了娱乐作用外,它在社会生活中还具有许多实际作用,如教育与传承作用、人生礼仪作用、祭祀与驱邪作用、交际作用等。又由于民间歌曲数量是相当多的,民歌的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因此,将民间歌曲按照生活功能和内容划分为劳动类、叙事类、抒情类、仪式类、童谣类。

(二)戏曲音乐

秀山当地的民间戏剧与人民大众的生活密切相关,由早期的劳动歌舞及宗教祭祀等活动不断丰富发展而来,而秀山花灯主要是由其他地方戏曲传入本地区之后,与本民族文化碰撞而形成的具有浓烈地方特色的戏种。

秀山花灯有花灯调、歌舞、戏曲等多种体裁,且风格多样。其中花灯调的演唱形式与演唱场所较为自由,不限人数,有无伴奏均可,常常在劳动场所或居所随性而发,现有学者将其分为“灯调”“祝贺调”“花灯调”“花灯小戏唱腔”“花灯锣鼓”五大类。秀山花灯中的歌舞演出人数也十分灵活,有单花灯(一男一女)、双花灯(两男两女)、群体花灯,可以在喜庆丰收、逢年过节之类的任何人们觉得需要唱歌跳舞的场合演出。

秀山花灯的演出程式自成一体,与云南花灯、贵州花灯等基本同出一源但又独具地域特色。如秀山民间花灯班至今仍保留古老的“请神”“跳灯”“辞神”的仪式,与宗教文化密切相关:唱词多用地方方言,用当地特产的棕叶做演员的道具,花灯的曲调具有浓厚的土家山歌韵味,唱词更具独特的地域特色。

三、秀山民歌演唱特征

民歌以演唱为传播载体,演唱以声腔为表现形式。秀山民歌的演唱声腔,因民族性格、语言特征、音乐旋律、适应场合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分为九腔七调。九腔,即土家族高腔、土家族平腔、苗族高腔、苗族平腔、傩戏高腔、傩戏玩腔、辰河戏高腔、辰河戏弹腔、号子尖腔;七调,即花灯正调、花灯杂调、灯戏调、娃儿调、摇篮调、哭调、情调。

(一)演唱中的气息运用

秀山民歌的歌曲类型众多,旋律、节奏、唱词乃至速度都变化多端。因此,对演唱者的气息要求很高。唱不同类型的歌,要用不同的气息方法,当地人说:你想要别人听到音较高,句子较长的歌曲,就学“青蛙鼓肚皮”把气吸深点,如果你只是想自娱自乐,那你得学会“母猪睡觉”呼吸流畅、自然。我想当地人的描述与民族声乐理论是基本相同的,我们经常提到的气息与声音位置形成一上一下的对抗,寻找下支点,气息的支撑,只不过当地人说得更通俗一些,这应该与他们的生活环境和习惯有着很大的关系。一般在演唱土家族、苗族高腔时,气息会吸得深一些,这源自于它们的地势多险滩激流和崇山峻岭,为了让歌声唱得更响,传得更远,曲调起伏大,通常需要深气息的支撑,而像平腔的歌曲《摆手来》这类作品调门低,多用真声,因此它对气息的要求相对较浅。

(二)演唱中的用声

秀山民歌的歌曲在用声方面主要有真声、假声、真假声分层以及真假声混合四种用声类型。如土家族高腔为了让歌声唱得更响,传得更远,通常会将嗓音提高到一个八度以上,以真假声混合的方式进行喊唱。如《高高山下一条河》就是土家族高腔,土家族高腔民歌曲调起伏较大,音域宽广奔放,音色质朴嘹亮,在歌唱中用“喊”“滑”“倚”“颤”来表现,以衬词和拖腔的形式集合方言,表现出独特的山地特色。与高腔民歌不同,土家族平腔民歌多在室内,院落或平缓开阔的地方出现,通顺流畅,多用真声演唱,代表作有《摆手来》。但秀山民歌还是以本嗓为主的真声唱法为主,演唱运用十分广泛,发声时声带拉紧,张力较强,音的高低主要是靠调节声带的张力来完成,与人平时说话的音质最为接近,这种唱法发出的声音刚劲有力、明亮,但演唱时气息较浅,发声位置靠前,咬字较重,吐字也不清楚。

(三)歌唱的咬字

秀山地区的语言属北方语系,多民族杂居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语音特征。秀山民歌歌曲由于被逐渐汉化,大部分符合汉语的发音规则,但也有自己独特的语音习惯。在咬字发音时,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有平翘舌与前后鼻之分,如正(zheng)月唱成正(zen)月;在声母和韵母的组合拼读也有所不同,如大姐(jie)唱成大姐(ji),总之,带有明显的地方特点,这跟他们的方言、平时说话有很大的关联。如苗族高腔根据所处环境,或坐或站演唱,常做八度内的大跳进行,它的咏唱性极强,常以中音区引腔,配上衬词“噢、欧、呓”等作腔;又如土家平腔在歌唱中,常用“颤”“喊”“滑”“倚”“假声”来表现以衬词和拖腔的形式集合方言。

(四)演唱形式

在这九腔七调中,各自有各自的演唱形式,如土家族高腔多以即兴演唱为主,观物思景、见景生情、随编随唱,随问随答,充分展示了当地土家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天生禀赋。演唱时有对唱、接唱、独唱和齐唱等形式。歌曲的首尾多以散板的形式出现,演唱时可快可慢,相对自由。在代表作《太阳出来照白岩》中,乐谱直接注明了“慢板、自由地”的标记,在旋律中也可以看到延音记号的出现,多个地方采用连音线,使演唱更为流畅;与它类似的还有土家族平腔、苗族高腔等。而与之完全不同的傩戏高腔,它主要出现在正戏的表演中,有大段行腔,戏剧功能很强,代表曲目有《傩法赠宝》《上刀山》。作为同样是为戏剧服务的还有傩戏玩腔,它的表演形式比较特殊,它有一套固定的流程,会按顺序出现几种不同的人物,每个人物使用的声腔各不相同,这一系列的人物戏是傩戏的主体,其表演形式十分活跃,又唱又跳,诙谐幽默,极具生活气息;辰河戏是一种源自湖南的汉戏剧种,而辰河戏高腔较早地在戏剧演出中实现了观众和演员互动的形式,通常由一人启口,唢呐帮腔,锣鼓伴奏,代表曲目有《至秀山》《乌杨过江》等。

演唱是传承的重要途径,而民歌的学习就是从学唱入手,九腔七调的歌曲中都有它们各自腔调的特点,通过对秀山民歌演唱中的气息,用声、咬字(方言)及形式的分析,有助于学唱者对秀山民歌的演唱的准确把握,并在秀山民歌演唱的基础上,探究大众乐于接受的、符合时代发展新需求的现代民歌演唱,使秀山民歌这一传统音乐得以传承下去。

四、结语

通过本次课题研究,了解到秀山当地的人文、地理环境、风俗等特点,也有幸拜访到了秀山民歌传承人王世京先生,通过他的示范演唱,笔者切身地感受体会到秀山民歌的独特魅力,这些原汁原味的民间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秀山民歌的代表作《黄杨扁担》和《一把菜籽》被传到了大江南北。但在现如今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这些璀璨的民族音乐赖以传承的土壤正在逐渐消亡,所以,保护、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迫在眉睫。

利用对秀山民歌的体裁与演唱特征进行研究,更好地了解其演唱方面的特征,使笔者能够对秀山民歌做更多的诠释,更好地展示作品,同时让声乐演唱者了解到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唱法及演唱技巧,更好地促进民族声乐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让更多的音乐爱好者感受到它的艺术魅力,从而促进当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使它得到更为科学、合理的传承与发扬。

猜你喜欢
高腔秀山花灯
北仍村的味道(外一首)
挂花灯
湖南辰溪县社塘村辰河高腔木偶戏木偶头
辰溪县社塘村辰河高腔木偶戏调查研究
幕落时有狗叫,野草呈倒伏状
时代主题与传统文化的“高腔”
岳西高腔传承与发展的对策研究
赏花灯
花灯艺人
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