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汉族民歌欣赏教学

2020-12-07 12:30
北方音乐 2020年14期
关键词:号子小调山歌

蔡 洁

(南京外国语学校河西初级中学,江苏 南京 210000)

一、初中音乐欣赏的特点与发展

著名法国哲学家、美学家狄德罗说:“艺术鉴赏力就是由于反复的经验而获得的敏捷性。”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就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而音乐欣赏是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音乐欣赏是人们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也是音乐实践活动整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欣赏是音乐创作与表演意义存在的根本,而音乐欣赏同时又是一种再创作。

音乐欣赏教学的意义是不断地积累音乐经验。由于音乐听觉经验不足,我们很难听辨出不同的声部、不同的音色以及它们混合之后的发展与变化。所以,在学习中要引导学生练习听辨,由浅如深,细致地听辨,最终获得审美体验。

音乐欣赏是对音乐进行听觉获取并理解的过程,欣赏音乐也是一种技巧,反映在心理上,“便是为知觉做好准备的预期,预期来自以往的音乐经验。”无论是在平时的生活中还是在课堂教学中,欣赏音乐的心理过程都是大致相同的——对音响获得具体的音响感知,激发感情体验,从而生成对音乐的理解与认识。基本乐理的学习与强调是获得音响感知的基础。要主动地去感知音乐,辨别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要素,再将这些要素组合成乐句、旋律、调性等内容,从而辨别音乐的风格类型。而音乐欣赏中最直接的感情体验就是对乐曲情绪的了解。比如听到一首乐曲,初中生基本上都可以分别出是忧伤的还是快乐的,声乐作品由于有语言因素的加入则会更易分辨。当然,音乐欣赏的心理过程并非如此简单,获得音响感知是音乐欣赏的初级阶段,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在正确接受音乐本体的同时能够获得情感体验,甚至运用想象与联想,从而达到音乐欣赏的更高阶段。

初中的音乐教学处于过渡阶段,有了小学乐理知识的基础,并为高中的音乐鉴赏做好准备,所以培养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是十分重要的。初中生的音乐欣赏心理已经在单纯地获知音响的同时更多地加入自身情感体验与感情色彩,也会有更多自己独有的审美观点。每个学生由于自身的音乐素质有差异,他们获得的音响感知与理解也会有所偏差。在新课程标准中,我们要做一名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要认识到学生音乐欣赏水平的差异并进行正确引导,不能进行灌输式教学。

音乐欣赏的目的不是禁锢学生的想法,而是让学生从中获得听觉的体验和审美的享受,培养听觉的耳朵才是音乐欣赏的宗旨。随着音乐世界多样性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音乐欣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对于单纯的介绍歌曲背景、结构形式等内容会感觉枯燥。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探索教材中音乐欣赏作品的要点,在音乐欣赏的教学中以点见面,在分析音乐本体的基础上要提升到社会人文的审美方面,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需要进一步探索的。

二、汉族民歌在音乐欣赏中的重要性

由于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各种网络媒体的文化传媒影响,在现代生活中初中生对音乐的兴趣大多集中于流行音乐。世界音乐多样化的特征也影响着初中生的音乐审美倾向。然而,学生在平时应该接触并学习多种音乐,古典、流行、民族等类型的音乐都已列入欣赏与学习的范围之中。而现在存在一些现象是,初中生对外国流行音乐的喜好远远大于我们自己国家的民族音乐,甚至不知道该怎么理解民族音乐,更别说能哼唱几首地方民歌了。

值得欣慰的是,如今我们对于民族音乐的重视程度已普遍提高,社会对于传承民族音乐的意识也在不断加强。比如CCTV的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我们从节目中会聆听到优秀的民族歌曲,同时也丰富民族音乐的理论知识。从音乐课堂上来说,我们的教材中对民歌进行了分类整合,使学生在学唱与欣赏中能对我国的民歌有进一步的了解。

在我们的初中音乐教材中,设计了很多优秀的民歌,其中汉族民歌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我们的学生也基本上都是汉族,对于本土民歌的了解与欣赏是十分必要的。我们的教材也对汉族民歌有很好的分类与录入。如:七年级学习的江苏民歌《茉莉花》《无锡景》;八年级教材中则包含号子、山歌,例如号子《黄河船夫曲》《川江号子》、山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上去高山望平川》等。

汉族是我国的主体民族,语言属于汉藏系汉族,有多重方言,已有五千年的历史。汉族的民歌丰富多样,分布较广,经过人民广泛的口头传唱渐渐发展起来。虽然汉族民歌相比少数民歌而言容易懂,但是由于音调、方言种类繁多复杂,也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进行整合与梳理,为初中生的民歌教学组织构建框架。

当然,对于汉族民歌的教学,我们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是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新课程标准指出:大多数学生能通过聆听与感受,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并感受汉族民歌;了解汉族、山歌以及小调的民歌分类及其特点;根据汉族民歌的所属风格,判断其体裁及所属区域;记忆并哼唱几首汉族民歌的主要旋律。这些都是建立在对我国汉族民歌感兴趣的基础上完成的,要让孩子们懂得传承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性,从而重视民歌的学习。在仔细的聆听中感悟汉族民歌的独特魅力。

在教学中,汉族民歌的体制框架可以从体裁风格与地理色彩区两个方面构建。汉族民歌按体裁可以分为号子、山歌、小调,这也是需要同学们所必须掌握的。其中,号子具有实用性和表现性两种功能,节奏性强而又规律;山歌是在山野环境中演唱,以抒情表意为主要功用的民歌;小调则是旋律曲折流利,结构形式变化较多,而这三种体裁在南北方的民歌中都存在。北方的音乐风格偏激昂、豪放。《黄河船夫曲》就是北方号子的代表曲目,信天游、花儿、爬山调都是北方山歌;北方的小调较多的一种被称为时调,一般传唱时有共同的曲调骨架配以不同的地方方言与歌词含义。相对而言,南方的民歌大多偏于细腻、委婉。南方的号子也具有小调的特点,如《澧水号子》;山歌则分为江浙山歌、客家山歌、湘鄂山歌、西南山歌等,我们初中教材中涉及的主要是江浙山歌;南方的小调主要也以江浙小调为主,属于“吴歌”一类,吴侬软语,曲折细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需要学生将汉族民歌的色彩区域划分牢记,但是南北民歌风格差异的整合与归纳是便于学生听辨民歌体裁与地域的。

三、汉族民歌欣赏教学的有效方法

汉族民歌的教学涉及演唱、欣赏与音乐常识等各个范围之中,单纯地让学生听、跟唱、模唱不能引起学生对民歌的兴趣,他们甚至会觉得民歌离现实生活比较远,学习时也会有抵触心理。演唱建立在听的基础上,本文主要以欣赏教学方式为主,论述汉族民歌的几点教学方法。

音乐教育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审美为核心。初中生已经有一定的知识文化储备和生活阅历,所以,初中音乐欣赏的教学不单单只是让学生接受音响,而是要在认真聆听的基础上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达到理解音乐情感的目的。对于汉族民歌的教学,可以采取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方法。也就是说,可以先对汉族民歌的历史源起、时代背景、风土人情有所讲解,让学生在脑海中联想与之相关的生活画面,然后再接触音响。当然,民歌因为有歌词,它的内容和情感便于理解。所以,在“听”的过程中,要注重音乐要素的捕捉与分析。在多次的“听”之后,对于民歌的旋律、节奏、风格等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从而对民歌形成理性的认识,能够对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民歌的特点进行总结归纳。

在民歌欣赏教学中,还需要注意的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由于音乐的时间性特点,音乐欣赏者不可能脱离音乐的进行而把自己的注意力停止于某一点上,而必须不间断地追随音乐的进行,并在音乐终止的同时,完成其一次性的欣赏过程。然而,对于具体的某一音乐欣赏的过程来说是一次性的,但是对于音乐欣赏的总体来说,它又不是一次完成的,有的音乐欣赏需要多次反复的聆听。

对于民歌的欣赏需要整体地把握与细节相结合。比如,我们从音调、方言等方面可以判断民歌的种类,同时还需要揣摩变化音、装饰音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要素。在细致的聆听与分析后再整体把握歌曲,会有不同的体会与感受。当然,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学生对于同一首民歌的体会与反应也是有差别的,因为学生理解音乐的能力不同、角度不同,所以要适当地鼓励学生敢于、善于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表达,然后对他们的不同理解进行正确的点评与引导。

笔者认为,任何形式的音乐教学都要从音乐本体出发,不能让学生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去猜想这段音乐讲什么、描写什么具体情境等问题上。汉族民歌不同于纯音乐的欣赏,歌词内容简单易懂,所以在教学时更应该以分析其中的音乐元素为主。在听音乐时,一个复杂的音乐经过耳边,我们便在音乐的许多特征中不断地选择注意的焦点,因而,当问及一般听者,要他回忆刚才听过的一首乐曲时,他所述及的只是最为突出的那部分,因为只有这些部分是经过大脑调整过的。所以在教学中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与记忆力。对音响的感受力包括旋律感、节奏感、多声部音乐感、乐曲结构形式等。在不同类型的民歌中,我们可以有所侧重地感知音乐元素。

劳动号子是产生于体力劳动、伴随体力劳动并与劳动节奏、劳动强度和劳动程序紧密配合的一种民歌体裁,如行船号子、林区号子等。学习号子,首先要先了解该项劳动的性质与形式,便于音乐的理解。学生对于这种劳动接触的比较少,所以对号子的表现形式也比较陌生,如我们在欣赏船夫号子前,可以播放船夫行船的纪录片或者行船图片,让学生先感受在河边生活劳作的情形,了解了水流的速度与危险,才会更深刻地明白行船号子节奏变化的原因。在号子的欣赏中,比较突出的音乐要素是节奏。学习时要把节奏、音乐与生活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仿劳动情景,进行号子的模唱。如我们在教学《黄河船夫曲》时,可以请6-8位同学进行情境模仿表演。同学们分为两列站队,PPT也可以播放歌曲视频。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船夫是怎样使船平稳而快速前进的?学生则会自己喊口号,以同样的节奏、韵律模仿划船的动作,在游戏中体验节奏律动。号子的演唱形式为一领众和,我们也可以选择一些号子的谱例做多声部节奏的练习。如《川江船夫号子》中的《拼命号子》片段:

在音乐音响的感受力当中,除了节奏,旋律感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欣赏音乐与记忆音乐时,一般易于注意的是高音部分。学生在欣赏汉族民歌时,印象最深刻的其实也是歌曲的旋律。尤其是旋律特点比较突出的山歌和小调。我们在教学中以感受旋律为主,可以让学生画旋律线来表现音高方向;其次,我们也要讲解民歌调式调性、旋律骨干音与特征音等知识内容。虽然初中生还不具备分析调性调式的能力,但是可以引导他们找出同类民歌的旋律特点。比如在学习江南民歌时,在分析谱例后写下谱子中出现最多的音高,总结出骨干音与旋律走向特征,体会江南民歌吴侬软语的甜美与细腻;在欣赏西北民歌时,结合西北地理特点、风土人情,学生便很容易理解为什么陕甘宁地区的民歌高亢而苍凉,老师还可以补充“中立音”“哭腔”等具有中国民族音乐特色的音调知识,在耳朵上做下“记号”,再次听到此类音乐时便能辨别出来,这些都是提示学生分辨地方民歌的关键之处。著名法国哲学家、美学家狄德罗说:“艺术鉴赏力就是由于反复的经验而获得的敏捷性。”

我们通常喜欢聆听“听得懂”的音乐,喜欢和生活相关的音乐。其实,无论是什么类型的音乐作品,欣赏的过程都包含寻找与生活的联系和共鸣。学生喜欢流行音乐,因为他们在媒体上会经常接触到,而且优美的音调与鲜明的节奏很容易学唱。我们在教学汉族民歌时也可以与生活构建密切联系。汉族民歌不同于少数民族民歌,语言与歌词内容容易理解。现在许多优秀的歌唱比赛、创作节目中也会有很多民歌改编的歌曲,这也让我们的学生对我们汉族民歌有了多一些的认识。所以,我们可以把原汁原味的民歌与新改编的民歌结合起来欣赏,让学生们听听在旋律、节奏、歌词、风格等方面有哪些异同,并分组讨论,总结出答案。比如我们在欣赏台湾民歌《天乌乌》时,可以用歌手孙燕姿的同名歌曲作为导入。又如我们大家所熟悉的江苏小调《无锡景》,在欣赏与学唱时可以观看电影《金陵十三钗》的片段,听听同曲异词的《秦淮景》,让学生从视、听、唱等多方面角度去感受汉族民歌的魅力与特点。

音乐欣赏教学并不只是单单的聆听与总结,在课堂设计中还可以把编创与歌舞表演也加入进来。在聆听与分析民歌风格特点之后,学生对所理解知识的运用可以以编创歌曲的形式来巩固与加深。当然,编创的设计要以学生较为熟悉的民歌为主,比如江南小调。学生在了解五声调式的基本知识后,从欣赏的民歌小调中不难发现旋律进行的级进特点与加花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对乐句进行创编,然后再对学生的编创进行点评与演唱,丰富了民歌欣赏的方式。

另外一种教学方式是歌舞的融入。汉族民歌与歌舞联系紧密,歌舞是综合了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手段的表现形式,在欣赏民歌之后可以拓展加入歌舞的介绍,比如二人转、花鼓灯等。学生在欣赏完民歌之后,也可以尝试着学习几个简单的歌舞舞步,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提高对民歌艺术形式的认识。

四、总结

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而对我国本土汉族民歌的审美教育也是十分值得关注的问题。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有着极大的责任与信心。在汉族民歌的教学中,我们除对中国民乐音乐的艺术形式和特性有更深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外,同时要注意对学生民族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从音乐本体出发,加深对旋律、节奏、调式、和声等要素的理解,以求更充分、更形象地理解我们汉族民歌音乐独特的美。

猜你喜欢
号子小调山歌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山歌还要妹起头
王建中的未刊手稿《日本渔民号子》研究
山歌
开山号子喊山歌
四 季 相 思
苗山歌
思 夫
小调[六首]
长江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