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统文化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20-12-07 13:32李静
魅力中国 2020年10期
关键词:克己中学生心理健康

李静

(河北省衡水市阜城第四中学,河北 衡水 053700)

一、理论基础与事实依据

随着我国社会文化的发展,文化价值日趋多元化,这也对中学生价值观取向的选择和认同提出了新的挑战。现代中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在较为优越的家庭环境中,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炼,他们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强,但相当一部分人集体观念和社会公德意识淡薄,注重自我、看重功利、道德取向多元化,心理素质较差。针对这种现状,笔者认为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传统文化教育,对中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价值观,建立精神归属感尤为重要。使中学生从“小我”中走出来,把自我融合到国家的发展命运中,让他们乐观、自信,不易产生人际敏感、强迫、抑郁和焦虑的心理问题。

二、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概念

我们在研究传统文化时,要着重研究它和人才培养的关系,因为在人类的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值得我们借鉴、吸收和弘扬的因素和内容,对人类社会继往开来,保持可持续性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仁爱谦和,和谐人际关系的法宝

“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谦和”是一种备受传统思想推崇的处事之道,也是一种人生境界。用尊重、宽容、尊敬、谦让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仁爱”与“礼让”来营造和谐氛围,人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可有效避免因人际关系而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中庸之道,保持心理平衡妙招

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用“中庸之道”来保持心理平衡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健康理论的一大贡献。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中庸集注》)用现代语言来解释,“中庸”就是“适度”。看问题、处理事情都要全面客观,不偏不倚,科学适度。在我们思考问题、处理问题时做到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就会让自己的心态始终保持积极平衡的状态。

(三)修身克己,实现“超越自我”的双翼

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四书》,一开始就讲“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所谓的“修身”,就是提高人们的德性,而“克己”则是控制自己的情感与欲望。实践证明:很多的心理问题都来自意志的薄弱和自我控制能力的低下。“修身”与“克己”作为自我完善的双翼,在“自我超越”的过程中是相互促进的:“修身”能提高人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保证心理的平衡与健康;而积极平衡的心理状态同样会促进修身效果的提高。因此,“修身”与“克己”对于提高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都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如何正确认识和科学处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突出人文,弘扬民族精神的依据

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学、艺术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全人类文化中最重要、最宝贵的瑰宝之一。中国人历来喜欢以诗歌的形式来表达思想感情:《诗经》以其鞭挞社会丑恶、向往美好生活的特有的睿智,审视着人与人之间不同情况下的思想感情;《楚辞》,尤其是其中的《离骚》等名篇,更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千古绝唱,表现了关心人民、热爱祖国、追求理想、改造现实的顽强斗争精神。此后还先后出现了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等几个文学艺术的发展高潮,创造了绚丽多彩、辉煌灿烂、具有永久魅力的文学艺术,并以其独特的方式,熏陶和孕育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素质和民族精神。

三、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的途径

(一)让家庭教育在构建心理健康中发挥更大作用

家庭是中学生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中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也是最根深蒂固的。父母和家庭成员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会直接对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态度造成影响。街道社区可以成立支持辅助家庭教育的指导中心,以社区为单位开展家长培训,通过文学沙龙、经典诵读、戏曲欣赏等活动,增强家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热情,再通过家长影响中学生,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中加入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教育是一种极为重要的传播路径,其能够将我国传统文化深入贯彻到教学过程中,从不同学科和领域展开多样化的传统文化渗透,进而不断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信心。因此,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力量,将优秀传统文化有目的、有计划地向所有学生推进,将文化的传播与具体的教育相互结合起来,增强其在我国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学校要根据中学生的特点,通过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以及参观文化古迹等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弘扬传统文化精神。通过对学生现状分析,形成研究方案。学校选定必读书目,如《弟子规》《论语》《三字经》《千字文》《大学》,按年级高低分配不同要求的经典,每日晨读,由班主任或语文老师领读。可定期组织竞赛活动,逢孔子诞辰、读书日必举行相关活动,颁发奖励证书。

猜你喜欢
克己中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1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无声列车
船山“克己复礼”义析及其时代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