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创新路径研究

2020-12-07 09:32李佳怡
魅力中国 2020年9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环境教学模式

李佳怡

(重庆三峡学院,重庆 404020)

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学生往往需要同时具备实践、创新、思维、创造、现代化理念等多个方面的能力和素养,善于用敏锐的眼光,将现代化科技与各种不同的设计理念有效融合。因此,学生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中要不断加强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常常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以整体性教学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等)的全面提升,而不是只教授单一的模仿性操作。只有学生真正掌握环境艺术设计的精髓,才是高质量教学效果的体现。所以,当前各高校应基于新时代课程改革的要求,重点进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和优化。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现存的问题

(一)环艺专业的课程设置,未能解决“艺术性”和“技术性”的问题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一方面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另一方面还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技术能力。这需要针对专业要求优化课程设置,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但是,当前“艺术”加“技术”的课程设置模式并不能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专业要求。在目前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生在第一阶段只需完成艺术基础课程的学习,其中包含设计素描,设计色彩以及三大构成等课程。第二阶段则重点学习本专业所涉及到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例如3DMAX、草图大师、AUTOCAD等。第三阶段,则把学习重点放到了各类主题综合设计课程上,包括展示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居室空间设计等。在现行的课程体系下,学生不同阶段学习的课程之间相互独立,不同的知识体系之间未产生关联关系,这就导致了艺术基础好的学生并不一定能学好专业课程,艺术基础较差的学生,专业也学不深刻。

(二)学生的创新性能力不强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一直受到施工技术发展的影响,这就导致了本专业作品的想象力、创意性受到较大的限制。由于这种专业特性,导致在日常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比较难。在当前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下,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学生的设计作品大部分存在模仿痕迹较重,只模仿作品形式,不深究作品设计理念等问题。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有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因,也有教学方式方面的原因。首先,照本宣科的教育方式导致学生与教师之间交流过少,教学内容无法有效传达。其次,教学重结果轻过程,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专业知识理解情况;最后,教学模式死板,学生能力提高受限。

二、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创新路径

(一)转换教学模式,重视人才培养

高校应发挥自身办学特色,将办学宗旨融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制定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课堂教学中,根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对人才的要求,制定教学计,确定教学目标,为人才培养奠定基础。课堂教学中,创新传统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操作,感受设计的魅力,进而提升学习效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活动中,组织项目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提高学习能力。例如,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个空白的房间,然后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环境设计,最后以平面图的方式呈现出来。活动开展前期,对学生分组,每组5-6人。活动期间,小组成员应发挥自己的作用,利用构成学、室内制图,装饰结构与材料等相关知识,对这一房间进行完善,最后将小组合作成果展示出来。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学习经验,有利于其专业能力培养。

(二)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学方法,教师选择使用何种教学方法,自然就会呈现出何种课堂效果。对于当今的大学教学,以往的板书式教学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巨大需求,所以,教学方法的改革已势在必行。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能够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开放性实践教学方法得到了师生的认可。在开放性课堂中,学生能够及时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实际应用,也能通过多元化的网络资源了解所学知识点的最新应用方向。如,在教学某一章节前,教师先明确这一章节的学习是以设计比赛为基础,其中的知识都可以应用于学生自己的设计中。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料,将部分课堂教学时间转化成比赛时间,创造一个开放性的课堂。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专注度,而且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其形成更好的创新设计理念。

(三)开发地域文化特色课程

在地域特色的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区域性的社会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等资源进行整合,然后以课程的形式展示,提升学生学习地域文化的积极性。比如传统刺绣、年画等,都是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这为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提供了珍贵又独特的素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当地传统文化进行调查,然后进行分类总结,分析文化的特征,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进行创意设计,提升学生设计水平,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另外,由于地域文化具有特殊性,教师在引导学生继承和创新传统地域文化过程中,要重视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性,让环境艺术设计体现地方特色。众所周知,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在富有生命力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创造过程中,要赋予其更加丰富的地域文化情感,重新解读地域文化,丰富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表达形式和展现形式,提升可感性、可触性、可观性、可听性,使学生在设计创意作品时继承和创新优秀的地域文化。

(四)建立工作室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改革

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为了解决实践难的问题,可以建立工作室教学模式,将教学、实践、工学结合在一起,为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传统教学中,教师会在课堂上设计一个虚拟的项目,然后学生制作方案,进行实践。这种方式比较单一,无法满足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职业发展十分不利。工作室教学模式,以学校、企业联合的方式建立的一个实践场所。在工作室中,每一位学生都是基层职员,其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实践,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工作室教学中,企业以实际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利用规范式管理方式,制定一种教学模式。在该模式下,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通过两者的合作完成项目设计任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仅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同时可以提高学生适应能力。

(五)建设“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多数只是都是与教师息息相关的。为此雄厚的师资队伍成为高校学生成绩的重要导向。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需要教师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深化教育改革体制,满足现代社会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内容需要,还要教师的实践生产能力和软件使用熟练度进行提高,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素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学校为此鼓励教师进修学习,除了本专业科目的之外,还应该加强与公司的对接和跨专业的学习,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逐步提升教学质量。

结语

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作为新生的专业,其对专业性、综合性、实用性、技能性很强,是一门比较复杂的学科,加上发展时间短,缺乏教学管理经验,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和策略改进,在改革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与社会、工作岗位进行无缝对接。了解社会市场对环境艺术设计的需求,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培养双师型的雄厚师资队伍,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等具体改进策略,能够缩小学校知识与工作需要的差距,改善教学与工作岗位的不相协调现状,让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更快、更好的适应社会,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素养。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环境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湖南师范大学作品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漫观环境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