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隐的《黄河》与李齐贤的《黄河》之对比研究

2020-12-07 08:46贾秀晓
魅力中国 2020年3期
关键词:罗隐诗篇黄河

贾秀晓

(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古代关于黄河的诗作中,一部分作为歌颂祖国河川的诗篇,描绘了黄河壮美的景象,一部分作为现实主义诗篇,反应了民生疾苦和社会矛盾,还有一部分作为记叙性的诗篇,反映了黄河全境的面貌和封建国家的统一气象。著名的唐代诗人罗隐,通过赋咏黄河,揭露官场的腐败,抨击批判科举制度的虚伪性。韩国高丽时期汉文诗创作的代表人李齐贤,通过描绘黄河的雄伟气势,表达内心的激情澎湃,表露自己想要救国的雄心壮志。两位诗人都以黄河为背景创作,对比研究其题同为《黄河》的诗篇,探究其创作的异同点所在,体会他们对黄河的感情,对促进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具有深远的文学意义。

一、罗隐及其《黄河》

(一)罗隐的生平

罗隐(833—909),唐末文学家。本名横,字昭谏,自号江东生。罗隐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二十七岁以前,此阶段他的生活平静,自由自在,这也便是他狂放性格形成的原因,在诗文创作方面的体现,便是“缘情必务于刺时,体物无忘于谏猎”的特色。第二阶段为二十七岁至五十五岁期间的科考求士阶段,在这漫长的二十八年间,他艰辛地参加科考,饱受各种滋味。无奈之下的罗隐终于选择了放弃科考,在五十五岁时东归吴越,投奔钱镠,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三阶段。他是一位富有才华的诗人,却因生于唐王朝的末世,饱受腐朽的科举制度带来的苦难,在看清朝廷政治的腐败和科举制的种种弊端之后,他不满当世,心中充满愤懑,以冷眼观世,写下数篇真切感人的诗文。

在唐代诗苑中,他以讽刺诗盛称于世,他的才华在讽刺诗中得以展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风。罗隐的怀古论史的政治讽刺诗耐人寻思,而他的咏物讽刺诗又使人觉得新奇可喜。他的咏史诗表现出其卓越的史才、诗味与哲思,他对历史的解读主要着眼于其悲剧性体验,通过探寻历史与现实的暗合之处,从中探寻盛衰兴亡的哲理,进而宣泄自己内心痛苦的心情。代表诗篇主要有《孟浩然墓》、《西施》、《始皇陵》、《秦纪》、《隋堤柳》等。他的咏物诗是其诗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些诗篇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针砭时弊之作,对晚唐官僚的贪婪情怀进行穷形尽相的影射,代表诗篇有《金钱花》、《钱》、《黄河》、《野狼泉》等。第二类诗篇主要表现诗人对劳动人民深深的同情与关心,一生坎坷的生活使他对劳动人民的疾苦有了深刻的理解,代表诗篇有《雪》、《蜂》等。第三类通过景物描写以肯定与赞扬高尚情操和美好品德,代表诗作有《小松》、《竹》等。除此之外,罗隐在感怀诗创作方面也大有作为,他的感怀诗不仅有叙写自己颠沛流离的身世的诗篇,也有记叙家国的衰落、社会的变迁、亲友间的聚散离合的诗篇,代表诗篇有《经张舍人旧居》、《夏州胡常侍》、《登夏州城楼》等。在罗隐的咏史诗、咏物诗、感怀诗中,不仅有自己的身世之感,而且反映出广阔的社会内容,思想深刻。

(二)罗隐的《黄河》原文及赏析

原文: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诗歌的开头中,诗人通过描写黄河无法澄清的特点,暗喻当时的科举考试的虚伪性,进而揭露官场犹如黄河般无比污浊,即使把用来澄清浊水的阿胶都倾进去,也毫无任何作用。然后又用“天意难明”这四个字,把矛头指向最高统治者,再进一步描画科举考试中的黑暗,“解通银汉应须曲”这一句,字面意思上是说黄河之所以能够通到天上去,是因为它河道曲折,然而其真实意思是说,那些能够通过科举考试到皇帝身边去做官的,必定运用了不正当的手段。古人错误地以为黄河发源于昆仑山,所以诗人说“才出昆仑便不清 ”,“昆仑”与“银汉”一样,都是指代朝廷豪门贵族乃至当朝皇帝,因为那些被提拔任命做了官的士子,必定都是私底下与贵族、大臣进行不正当的勾结,一开始就不干不净,就像黄河在发源地就已经污浊了一样。接着运用两个典故,说自从汉高祖大封功臣以来,贵族们就世代簪缨,富贵不绝,霸占着朝廷爵禄,好像真要等到黄河细小得像衣带时才肯放手。封建贵族霸占爵位,把持朝政,正如“仙人占斗”。既然占据了“北斗 ”,那要到天上去的“客槎”(指考试求官的人),只要经他们的援引,根本不需要使用丝毫力量就可以轻松到达。

这首诗并不是以赋咏黄河为目的,而是巧妙地运用了借物寓意表现手法,抨击和讥讽唐代的科举制度,通过对黄河特点之一的描写,揭露腐败的官僚统治。

二、李齐贤及其《黄河》

(一)李齐贤的生平

李齐贤(1287-1367),字仲思,号益斋。高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是韩国“三大文豪”、“四大诗人”之一。出身书香门第,十分聪明,而且还受过良好的教育,一生期间写下无数不朽诗篇,其中传世之作有《栎翁稗说》、《益斋乱藁》、《益斋长短句》等。

汉文诗是李齐贤创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他的汉文诗创作大体分为滞留元朝期间的创作与回国后的创作两个创作时期。李齐贤留居中国二十六年,他结识了很多中国的文人墨客,踏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研读了中国历代诗文典籍,写下了甚多不朽诗篇。他的诗作主要是表达对故乡山川的思念及对百姓困苦生活的同情,体现其民本思想。除此之外,李齐贤的部分诗作以中国为背景,其中有对中国各地风景名胜的描绘,代表诗篇有《八月十七日,放舟峨眉山》、《洞庭秋月》、《松都八景》等,有对他和中国文人之间友好情谊的反映,代表诗篇有《奉和元复初学士赠别》、《监李员外》《二陵早发》、《和呈赵学士子昂》等,也有对中国历代名人的崇敬和赞颂,代表诗篇有《比干墓》、《则天陵》等。可见李齐贤的汉文诗创作与中国有着密切的关系。回国后的诗作多为景物诗,诗歌中将自然与感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二)李齐贤的《黄河》及其解析

原文:

黃河西流自崑崙。漢使乘槎昔窮源。

崑崙山高幾千仞。天河倒瀉流渾渾。

崩騰九曲轉坤軸。浩蕩萬里浮天垠。

有如楚漢戰垓下。千兵萬馬驅平原。

橫流往往…可止。泛溢田野愁黎元。

擘開兩山俾東注。辛苦巨靈留掌痕。

蹇予少年遊海上。豪氣欲跨莊生鯤。

西江眞堪一口吸。雲夢…足胸中呑。

今日沙頭欲解纜。兀坐…覺驚心魂。

腥風打頭浪如屋。長帆遠與山相掀。

篙師絶叫汚流瀋。日暮未到南岸村。

我…是焚舟孟明視。期爲秦民一雪無窮冤。

又…是投璧晉公子。誓與舅氏…負平生言。

鐵牛有知應解笑。胡爲涉險西南奔。

这首诗极其充分地描绘出黄河的波澜壮阔和惊涛骇浪。诗文大意为:黄河发源自昆仑山,汉朝的张骞曾到昆仑山寻找黄河的源头,而黄河水则从高原雪山而来奔腾汇集,一泻千里。黄河汹涌澎湃,九曲回肠,有如当年楚汉之争时的声势浩大的垓下之战。黄河走到中下游的时候常常汹涌泛滥,淹没两边的良田,其开山辟地之姿竟然千百年来都没有改变过。李齐贤曾经年轻的时候也是梦想着如鲲鹏一般遨游海宇,气吞山河,但如今坐在舟中横渡黄河,本想着解开身上的绳索,竟然被腥风巨浪吓得胆战心惊。撑篙的船夫一边唱着划船号子一边大汗淋漓,但是在黄河上走了一天了还没有到达南岸村。由此可见,黄河对李齐贤的视觉和心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他竭尽所能地去描述黄河的雄伟壮观以表达他的震撼之感。面对奔腾汹涌的黄河,联想到自己青年时节的壮志凌云。

这首诗描绘出了黄河的雄伟壮观之势,诗中的黄河并不单纯指代黄河,是指诗人的满腔激情,如同汹涌澎湃的黄河般沸腾。李齐贤虽然身在中国,但心里时时刻刻挂念着高丽,中国的各处名胜古迹都会突然勾起他感触时事之心及思念故土之情。

三、罗隐的《黄河》与李齐贤的《黄河》的异同点

(一)内容上的异同点

李齐贤的《黄河》是描写黄河一泻千里,昂扬壮阔的气势,而罗隐的《黄河》却反其意而用之,着力描写黄河无比浑浊的特点。同为写黄河,却从不同方面展现了黄河的不同特点,并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感情。

(二)形式上的异同点

罗隐的《黄河》是七言律诗。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范畴,其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共四联,一联包括两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罗隐在律诗上的成就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李齐贤的《黄河》是七排律诗。排律是律诗的一种,是把律诗在诗的联句上加以伸延(不少于十句),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用对仗;各句间也都要遵守平仄相对的格式。李齐贤的排律诗,大多大气磅礴,情感随意宣泄流露。

(三)手法上的异同点

两位诗人都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罗隐的《黄河》中,诗人把“黄河”比喻为士子,把“银汉”比喻为朝廷,把“昆仑”比喻为世代簪缨的王公大臣,用“天意难明”暗喻科举制度的虚伪性,用“解通银汉应须曲”比喻说明要到皇帝身边做官,就必须使用“曲”的卑鄙而不正当的手段,用“才出昆仑便不清”比喻那些科举中第的士子,他们都是与王公大臣暗地里勾结的,一出身从仕,就很不干净。由此可见,诗人用浑浊的黄河比喻腐朽的封建统治。而李齐贤的《黄河》中,“昆仑山高几千仞,天河倒泻流浑浑”一句,把黄河雄壮壮阔、直泻而下的气势以夸张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有如楚汉战垓下,千军万军驱平原”一句,写黄河一泻千里的阵势犹如千军万马无阻而奔,造成田野泛溢,梨元愁苦。

其次,两位诗人都在诗中引用了典故。罗隐的《黄河》中,“高祖誓功衣带小”是指汉高祖在平定天下、大封功臣时的誓词,“仙人占斗客槎轻”说的是汉代张骞奉命探寻黄河源头。诗人借用这两个典故,具有一定寓意。第一个典故是说,自从汉高祖大封功臣以来,贵族们就世代簪缨,富贵不绝,霸占着朝廷爵禄,好像真要等到黄河细小得像衣带时才肯放手。第二个典故是说,封建贵族霸占爵位,把持朝政,犹如“仙人占斗”。他们既然占据了“北斗”,那么,要到天上去的“客槎”(指考试求官的人),只要经他们的帮助及引导,自然无阻无碍,不须费力了。而李齐贤的《黄河》中,“漢使乘槎昔窮源”这一典故是指汉朝张骞曾到昆仑山寻找黄河的源头,“有如楚漢戰垓下”这一典故是指楚汉之争时声势浩大的垓下之战。

罗隐的《黄河》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以浑浊的黄河寓意腐败的官场。而李齐贤的《黄河》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通过描写黄河雄伟壮阔的特点,以表达自己想要救国的雄心壮志。

(四)情感上的异同点

两位诗人均以黄河为意象,却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感情。罗隐的《黄河》中,诗人虽然表面上句句明写黄河,却句句都在清晰地映射封建王朝,对腐朽的科举制度进行深度的鄙视,同时也对封建的王朝统治进行痛恶的讽刺。这和罗隐十次参加科举考试失败的痛苦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黄河暗指唐代腐败的科举考试制度,通过对黄河的描写,对唐末昏暗的社会现实作了真实写照,表达了对科举制的不满及对腐败官场的憎恶之情。而李齐贤的《黄河》,则是通过描写黄河的雄伟壮观,表达自己想要救国的雄心壮志和伟大抱负,透露出其真切的爱国之情。

总结:

古代黄河诗,对民族精神的塑造有相当重大的历史作用。罗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代表性的著名诗人,诗风独特,诗文创作中蕴含着独特的见解,而李齐贤又是居华时间最长的韩国杰出诗人,踏遍中国的大江南北,对中国名胜古迹有着充分的认识,并体现于诗歌创作中。通过对比研究两位诗人关于黄河的诗文创作,感受他们笔下黄河的不同特点,体会其通过黄河表达的不同感情,对中韩两国的古典文学交流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同时对开拓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广度及深度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罗隐诗篇黄河
我很丑,但我很有才
我很丑,但我很有才
罗隐:唐诗界的“吐槽狂魔”
中华诗篇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静待绽放
『黄河』
雪峰山诗篇
律诗篇法体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