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索

2020-12-07 17:37李春枝
魅力中国 2020年42期
关键词:粒米大臣国王

李春枝

(宁夏中卫市第五中学,宁夏 中卫 755000)

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再发现的过程,感受发现的乐趣,适当的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不断增强探索的信心和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问题情境,产生自主探索欲望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好的数学课也需要一个精彩的导入。精心设计的导入能迅速拨动学生的心弦,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了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高涨起来,这样学习的效果无疑是好的。于是我就利用学生普遍爱听故事的特点,结合数学教学把讲课内容故事化,通过学生对故事的特殊吸引力,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如在讲《有理数的乘方》一节的开始,我先介绍《棋盘上的学问》这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国王答应满足这个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一格放1 粒米,第二格放2 粒米,第三格放4 粒米,第四格放8 粒米,然后是16 粒、32 粒、64 粒、一直到64 格”。“你真傻!就要这么一点米粒?”国王哈哈大笑。大臣说:“就怕您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米!”我让学生先猜想一下故事的结果,多数学生认为大臣的要求太低了,国王很容易就可以满足大臣的要求。这时我才告诉大家,事实上,按照这个大臣的要求,国王确实没有这么多米粒给大臣。学生都很惊讶,急于想知道为什么?这时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浓厚,一节课上完,学生都还兴致盎然。这样的新课引入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情境中步入学习佳境,自主探索新知识。

二、拓宽解决途径,激发学生自主探索欲望

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鲜明个体,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数学中要遵循这一规律,集百家之长,充分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要把认识成果转化为个体经验,学生的认识是个再生产、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不同的做法和想法,这时教师不能搞“一刀切”,喧宾夺主。这样做会大大東缚学生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展现和提高。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是多种的,探索问题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教师要善于尊重学生的思维的多样性,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比如:在七年级“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节中,由于在上节课已认识了全等三角形,知道用定义识别全等三角形比较麻烦。有没有更为简单一点的识别方法呢?设置悬念--引入课题,教师可设问:你是否能够通过动手探索得出识别全等三角形的简便方法呢?首先让学生去猜想,教师不直接指出可行性,要求学生分组讨论验证自己的想法。有的小组利用画图并互相比较得到不同的想法,有的小组在课堂内根据定义验证了四种不同的识别方法,组与组之间在课堂上进行辩论,在辩论中加深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收获很大。下课时小组之间的争辩还没有结束,我就鼓励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去完成,在下一节课继续发布他们的发现。教师在本节课不忙于下结论。通过这样自主探索,学生完成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升华,而且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设计探究层次,激发学生自主探索欲望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问题设计的层次性,以便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探索中有不同层次的收获。通过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促进其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和数学规律的探索。在探索过程中,既注意问题的结果,更重视探索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显著特征是学生的自主性和思维的开放性。例如,当学生推导出“扇形的面积”公式后,可创设一个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用过的扇子、蛋卷冰激凌等物体的表面积问题。要求面积,必须知道扇子的半径和圆心角或弧长。半径和圆心角比较好测量,如何测量弧长呢?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展示了各自的智慧。通过这类实践性活动,让生活问题数学化,学生不仅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且还强化了自主探索及应用意识。因此,在实施数学探索性教学中,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大胆教会学生自主探索,适当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不断增强探索的信心和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猜你喜欢
粒米大臣国王
粒米千滴汗
贪吃的国王
1亿粒米
好玩儿的国王
当当吃国王饼
谁的头留下了
国王的死敌
转危为安的大臣
一句不真不假的话
13 亿粒米究竟有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