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及实现路径

2020-12-07 16:15孔令瑶
魅力中国 2020年1期
关键词:生产力劳动生产

孔令瑶

(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兰州理工大学西校区,甘肃 兰州 730050)

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由此,劳动教育受到了多方关注,本文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对劳动教育的立场、内容、功能和实践路径进行分析,探讨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及实现路径。

一、从形式到实质: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立场

远古时期的劳动不仅是提供社会发展的基础,还是有生产生活经验的人向后辈传达生产生活经验的教育的主要方式,这时的教育是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而到了阶级社会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阶级的分化,使教育也出现了分化,统治阶级的教育逐渐偏离了生产,而以巩固统治为目的,但是被统治者,即劳动者的教育,依旧是以日常的生产劳动为教育途径进行的。但是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是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之于人”的观点为主流价值观的,是一种消极的劳动观,是被排斥在正规的教育体制之外的,不受人们重视。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都非常重视劳动教育,并采取各种措施加强我国的劳动教育。1958年党中央规定了“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这一时期的劳动教育提高了在校学生的劳动技能,强化了学校教育中的实践教学,提高了劳动者的社会地位,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而这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这一过程中,教育与生产作为两个独立的过程,共同作用于社会生产,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因此作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点,科学技术充分发挥其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脑力劳动得到了发展。因此,科学地认识马克思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观点,将劳动教育从形式转变为实质,培养全面发展的劳动者。

目前,我国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 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加强劳动教育,加强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劳动技能的学习,加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统一,重视学生的正确劳动观念的形成。

二、生产与消费的统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容

劳动教育的立场的转变势必会导致劳动教育的内容也发生改变。过去的劳动教育主要承担着培训劳动者的职能,重视的是对劳动者的劳动技能的培训与养成。学校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实用的工业基础知识和农业生产知识方面的教育。改革开放后,1978年3月5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举措肯定了劳动的作用和地位,为劳动教育的提出和学校课程改革提供了保障。1982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普通中学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的试行意见》,正式将“劳动技术教育”设置成为学校课程,虽然“劳动技术教育”被设置成正式课程,但是其主要教育内容还是以劳动技术为主。这适应了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但是,在新时代这种以劳动技能为主的劳动教育面临众多挑战。

首先,劳动形态的变革要求劳动教育的内容应该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的。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劳动形式逐渐多样化,生产力水平、科技水平、文化发展与时空等劳动条件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的情况比以前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复杂,所以,新时代劳动教育必须关注劳动形式的变化发展,并根据其发展状况及时调整劳动教育内容。

其次,劳动与消费的关系要求新时代教育必须重视消费教育。在新的历史方位下,不能只看到作为生产的劳动,也要重视作为消费的劳动。“生产行为本身就它的一切要素来说也是消费行为”,生产与消费是一个劳动链条上的不同要素。消费是进行再生产的条件,正确地认识消费,才能正确地认识劳动的价值与意义。目前青少年学生出现了攀比消费等不良消费情况,所以必须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

最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使得个人的自由时间增多,这时就需要劳动教育来对人进行闲暇教育。提高社会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解放人,在社会生产力低下的时期,人们除了正常的生理需要,其余时间几乎都被劳动占有了。目前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使得社会财富物质和精神财富增多,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自由时间增多,需要人们正确地规划时间地利用和管理。

三、从工具转变为存在: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功能

劳动教育的立场的转变和劳动教育内容的变化都必然会引起劳动教育功能的转变。过去的劳动教育对个人而言不过是一种谋生手段,人不得不被劳动束缚,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形式的丰富,使劳动的存在性价值逐渐凸显出来,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是具有工具性的谋生手段,同时还具有不容忽视的内在价值。劳动教育逐渐成为人的存在方式之一,使人在劳动中实现价值并获得幸福感。

首先,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使人获得价值感和幸福感。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的社会关系,赋予人存在价值,人的价值感和幸福感的获得是一种对象性活动,人只有在对象性的活动中才能获得价值感和幸福感。实践可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没有劳动实践,人就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当前青少年学生实现自我对象化的实践方式单一,因此新时代劳动教育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自我对象化后的价值感和幸福感的获得。

其次,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应该丰富人的关系属性。一个人的人生的丰富程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关系的丰富程度。“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中最基本的就是人的生产关系。在劳动实践中,既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有人与人的互助协作关系,个体劳动的深入程度和广泛程度,都会使个体的关系得到丰富。人在劳动实践中还可以得到更全面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的淡漠,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劳动教育应该帮助学生重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正确观点,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人生的美好。

最后,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应该重视学生审美人格地培养。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动物只能按照自己“种的尺度和需要”进行生产,而人能够认识任何一个“种的尺度”,并能够按照自己的需求运用这种“种的尺度”去改造对象。只有在对象性的劳动实践中,人才能认识人的本质的伟大,认识人类文明的宝贵,才能深刻了解个体在整个人类伟大成就面前的渺小。因此,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应该重视学生审美人格地培养,在劳动教育的开展过程中,激发青年学生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的热情。

四、从单一性到整合性: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

劳动教育的立场、内容、和功能的改变,都对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对我国劳动教育的理论指导。“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一个主要方式就是劳动教育,这就需要对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进行深入完整地学习。这就要求学校以“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方式,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将不同形式的劳动紧密结合起来,确保学生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文化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点,将劳动教育课程化。

第二,培养正确的劳动态度和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学校作为劳动教育的主阵地,要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劳动观点、积极的劳动态度,形成尊重、热爱劳动过程、劳动成果和劳动者”,让学生认识到劳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和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重要作用,从而尊重劳动者、热爱劳动,使青少年学生明白劳动是社会财富的源泉,明白“不劳而获”是一种不正确的观点。劳动教育不只是简单的体力的训练,更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引导。

第三,政府与社会共同努力为劳动教育打造合理的实践体系。旧的、单一形态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不符合新时期劳动教育的要求,目前我国劳动教育要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走整合性路径,“将校园内所有可以利用的空间开发使用到极致,并吸纳、整合校外教育资源,与各企事业单位建立教育共同体”确保劳动教育在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等方面的资源的最优化整合。具体说来就是,“劳动教育要把直接劳动教育和间接劳动教育、学科劳动教育和活动劳动教育、个人劳动教育和集体劳动教育、校内劳动教育和校外劳动教育多形态劳动教育充分融合,重视将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课程知识有机结合,构建起整合性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

第四,努力为劳动教育构建开放体系。生产力是所用生产要素中最为活跃的生产要素,生产力的变革必然会引发劳动形式的变化。目前,生产力飞速发展,劳动形式不断丰富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劳动教育必须以开放的态度关注其变化,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紧跟现代化发展的步伐,重视理论知识、科技文化等的脑力劳动的教育,不再只是一味地追求传统劳作式的体力劳动的教育,紧跟时代步伐,构建起一个开放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

猜你喜欢
生产力劳动生产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提高母猪年生产力的关键措施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反生产行为差异化治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