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和路径探索

2020-12-07 22:12王媛
赢未来 2020年5期
关键词:人生观价值观职业

王媛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 116000

大学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极为关键,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高校育人越来越重视课程教育与现实生活需求的关照联结,课程教育日益聚焦和注重学生现实生活需要和职业发展需求。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扩大和结构性失业及劳动力市场缩水,应届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高校育人的关键问题之一。为解决这一矛盾,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效果,让学生尽早明晰职业目标夯实自身能力基础是应有之义。

职业生涯的概念最早起源于1908年的美国,目前在我国依然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随着高校认识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高校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自己的教学培养体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帮助大学生探索自我,明晰自己的性格兴趣,逐渐确定职业方向和偏好,在大学阶段有的放矢进行学习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夯实基础。

1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积极影响

1.1 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确定职业偏好

目前大学生中不切合自身实际盲目追求个性解放,追求独特性,不愿意从事一般工作和对自己低评价、不自信、无安全感在就业过程中不愿意展示自己两种特点的同学普遍存在,他们往往由于对自己不够了解的内在障碍无法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和对高校就业工作推进产生了负面影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兴趣、性格、技能、价值观等,帮助他们对自己的兴趣和性格等进行科学探索分类,对职业进行初步考察观测,评估自己和职业的适配度,从而确定自己的职业偏好。尽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方面使学生可以利用大学四年的有限时间有的放矢学习技能知识,增强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能更精准匹配自己的目标职业和职务,节省求职的时间成本,更快找到合适工作。

1.2 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职业观

价值观、人生观在一个人的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还在进一步形成的阶段,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特别是目前一些自媒体的不良诱导,这也同样会反映到学生的生涯选择上,突出反映为职业观的不同。如面对工作带来更多收入、工作能帮助更多人、工作能让自己更快乐的选择中,不同价值观、人生观的同学选择也不同,一方面是同学们不同家庭背景等的需要层次不同,同时也有不良社会诱导的错误影响。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加强对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引领,一方面要使学生们明白价值观、人生观的澄清对职业生涯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更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本身加强学生课程思政教育,用榜样典型事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1.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职业生涯规划关照于学生的现实需要和职业需求,为进一步增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效果,确保校园培养和行业需求有效对接,各高校开发多种途径让学生接触行业前沿。一方面将职业的行业导师请入校园讲解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另一方面通过职业模拟、见习等活动使学生接触实际工作场景。同时,还会利用网络云端课堂等形式将行业最新研究成果展示给学生。通过课程教育学生增多了接触真实行业进行实习实践的机会,通过自己的学习、访问等对行业的概况进一步了解,同时在这过程中也让学生增多了实践操作机会,进一步明确学生的优势缺点,有利于他们之后求职工作。

1.4 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明晰职业所需技能要求有的放矢提升自己

有别于聚焦考试测验成绩的传统课堂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更多强调了课程知识之外的关键结果,聚焦职业能力的提升。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职业生涯课程环节进一步明确目标职业所需技能和入职要求,利用大学课余时间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和训练,在入职前达到职业所需的能力水平,有效节约了入职后的时间精力成本,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面临的困境问题

2.1 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

一段时期以来,高校的教学重点在于理论课教育,强调理论课测验成绩对学生学业的影响,对职业生涯课程的重要意义引导不够。加之我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起步晚,学生受家庭因素等影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意义不大,工作之后再对工作前景、工作适配度进行了解也不迟;认为工作和自己个人的兴趣、性格无关,找一份工作就行,将工作当做毕业任务;认为工作完全是家长和老师考虑的,自己完不用考虑的学生笔笔皆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缺失导致主观认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走形式、是做任务,消极对待,使课程无法完成原本的任务目标。

2.2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团队素质有待提高

专业、高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团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保证。目前高校缺乏专业的教学团队,多是由高校辅导员、政务部门领导、专业课老师等担任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缺乏对授课团队的建设。由于授课教师本身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授课经验,多是单纯讲解理论内容,大多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按照理论课程进行准备和考核。同时,由于授课教师的行业经验缺乏无法给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导致无法激发学生对行业的兴趣,加之教师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课有效授课方法储备,无法带领学生深入探索自己的性格、兴趣、价值观等,无法引导学生确定目标行业。缺少专业化授课教师团队是目前制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

2.3 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认识存在一定误区

目前,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多是针对毕业年级或高年级进行,浅显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找工作的指导,在毕业季进行才能发挥最大作用。授课形式也多是宣讲或讲座,学生大多听到的是理论的解析和各种行业招聘宣讲口号。同时,以培养方式来看,大多数高校没有以必修课的模式在培养方案中固定下来。一些高校将职业的引导教育看成了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教育,认识上存在误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不是单单提升毕业生就业找工作的竞争力,而是要使学生通过课程教育更加深入了解自己,对自己的整个职业生涯有一个系统的规划,面对择业时也能从容面对。

2.4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备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多是针对毕业年级以理论课讲授和毕业季招聘宣讲为主要手段,多是大班讲授,集中教学为主,针对低年级和提升实践能力的教学较少,缺乏完备的课程体系。如应进一步丰富行业人物访谈、行业实习实践、模拟行业等课程形式,使学生深入企业、认识职业,真正达到课程目标。同时目前一些学校依然存在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招聘就业指导的误区,低年级没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相关指导,课程开设仅仅为完成上级的任务,对课程中理论学时、实践学时比例,实践形式、教师团队构成等缺乏进一步思考。

3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路径探索

3.1 重视与思政课内容的衔接配合,关照思政课教学紧张调整教学计划和内容

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对兴趣、性格的探索和对价值观、人生观、职业观的引导也使学生不断提高思想水平、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与思政课的教授内容多有交叉,所以在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须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课堂与思政课内容的衔接和配合,教研组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着力解决学生的思想误区困惑,多重发力引导学生提高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职业观。同时要做好教育侧重点和实践内容的选择,充分结合不同年级的实际情况,考察知识的基础和实践水平的差异,制订并实时调整学习计划和内容。

3.2 丰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形式,多措并举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不能单纯依靠课堂教授,这样将影响教育的实际效果;也不能仅仅依靠行业实习实践,这样使教育缺乏理论的支撑。为了提升教育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必须课堂理论讲授和行业实习实践多措并举。一方面创新课堂理论讲授形式,如在探索兴趣、性格时可以设计课堂活动,让学生对照不同类型特点总结自身兴趣性格,小组结对完成课堂任务。另一方面要创新实习实践的途径,可以请行业导师进入课堂讲授行业现状和案例,可以与行业联合举办设计大赛、策划案比拼等活动,可以发动多种力量给学生创造实习实践机会等。只要统筹课堂理论课教育和课外实习实践活动,系统科学筹划,才能有效增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际效果。

3.3 树立学生典型人物,增强学生的认同感

虽然教师、行业精英人物的课堂讲授引导和实践带领会让学生较快认识到自己的性格、兴趣特点确定职业目标,也能对行业的现状、前景等有较快的认识。但前文陈述由于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较晚,学生受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可度不高,单纯依靠行业精英和老师引导指导不利于消除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距离感,需在学生身边树立典型学生榜样,如典型学生宣讲、评比职业生涯规划案例等,增强他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可度。

3.4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考评

对相关工作的奖励和考评,并通过网络舆论关注度、学生讨论情况、学生实践热情和完成情况等作出对教育工作的考评,持续关注毕业生工作成长情况,以产出导向做好后续考察,并细化考评结果,从而优化上述2.1.1-2.1.6各项工作内容,合理分配工作投入。

猜你喜欢
人生观价值观职业
我的价值观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将疫情当作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契机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职业写作
人生观(一)
我爱的职业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