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发展方向分析

2020-12-07 15:13
魅力中国 2020年34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辽宁科技

(辽宁省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建设工程中心,辽宁 沈阳 110168)

当前,世界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辽宁肩负着建设“一带五基地”和实施“五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历史使命,到了必须依靠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紧要关头。辽宁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辽宁产研院”)成立于这一关键的历史节点,肩负辽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任,承担东北全面振兴应有的作用。辽宁产研院的组建充分借鉴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的经验,将深化辽宁产业结构调整、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作为主攻方向,深耕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试验田”,打造共性技术研发与科技成果转化的高端组织载体,推动辽宁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领域共性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成果应用示范,集聚政、产、学、研、金、介等创新要素,打造“研发、孵化、融资、服务”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生态。

一、辽宁科技创新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发展增长乏力

近几年,辽宁在创新发展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特别是沈阳、大连两市发展较为迅速,但一些关键指标尽管与自身相比各方面都有所进步,但增长速度明显不足,占全国比例逐年降低,辽宁区域综合创新水平在全国排名逐年下降。在科技活动方面,反映全社会创新投入的R&D 经费投入、反映研发人员活动投入的R&D 人员全时当量、反映科研产出质量和应用水平的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等指标都呈现出数值增长与占比下降的现象,2018 年R&D 经费投入为近年最高达460.1 亿元,但仅占全国的2.33%。在产业创新发展方面,反映了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对GDP 的贡献的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自2016 年连续三年上涨,但尚未达到2006 年同期水平,反映地区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比重指标在全国已下滑到第20 位。在创新活跃度方面,2018 年辽宁技术市场成交额474.49亿元,全国排名第11位,为北京的十分之一,江苏的二分之一。此外,技术交易活跃度和成交额都有所下降,2018 年辽宁技术合同交易额在全国排名位次下降,且技术合同输出成交额高于技术合同吸纳成交额201.3亿元,辽宁省由技术净吸纳省转为技术净输出省。

(二)创新要素竞争力不足

科技创新是促进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经济与产业发展是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近几年辽宁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很难形成科技和经济互为促进的良性循环,对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的竞争力明显不足。一方面,辽宁科技投入不足,尽管辽宁R&D 经费投入和投入强度自2015 年以来连续增加,但在全国排名下降明显,2019 年辽宁省本级科技专项经费5 亿元,与先进省份相差甚远,低于四川省24 亿元、陕西省9 亿元,甚至低于贵州省8 亿元。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下,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向优势地区集中的趋势愈发明显,近年科技成果和人才外流严重,经济发达省份新型研发机构、地方政府、高新园区与我省高校院所、人才团队的合作新闻屡见不鲜。特别是科技人才流失出现了团队化、多向化、年轻化的现象,辽宁重点学科的团队成建制被外省挖走,与“孔雀东南飞”相比河北、宁夏、山西等省份也加入挖人大军,此外,部分省份的一些组织机构与辽宁高校院所合作开展研究生培养,加大年轻人才的招揽和吸引。此外,辽宁应对增长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的经济新常态“船大难掉头”,与南方省份轻装上阵相比差距日益加大,且历史包袱沉重,单靠辽宁自身的努力和有限的投入已经很难改变现状。

(三)创新链与产业链发展不同步

辽宁是科教资源丰富的大省,近年以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中科院系统研究所等为代表的“国家队”科研力量、以国家材料科学研究中心为代表的国家级高端平台都取得了丰硕的创新成果,在相关领域内保持领先的地位。域内高校院所及大型企业在创新投入、创新产出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虽然也存在着科研院所改制后,省属科研院所数量下降严重,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和企业服务能力有所减弱的现象,但总体科研产出水平仍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但这些优势科研力量的尚未完全转化为支撑辽宁产业发展动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出现“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现象。2016 年,辽宁省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在全国的排名由2003 年的第9 位下降到第20 位;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为6.6%,而江苏同期达19.61%。此外,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也显示,辽宁科技活动产出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未能实现同步发展,2017 年,辽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全国排名第14 位,其中科技活动产出指标全国排名第7位,这是近年来唯一保持靠前位置的指标,而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标排名已经下降到第20 位,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排名下降到第14 位。

(四)科技成果转化环节资源配置不到位

科技成果从产出到产业化、市场化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存在风险高、投入大、周期长的特点,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资金、技术、人才等多项资源投入,政府、企业、高校院所等各创新主体共同参与,在技术创新、研发、转化、产业化全面部署发力,当前在科技成果转化环节资源的不配套一定程度导致研发成果多数停留在了中试熟化阶段,或者在中试阶段就流失到省外进行熟化、转化。一是缺少中试熟化公共平台,中试熟化需要一定的科研人员、科研场地、仪器设备等基础条件,一般企业不具备相关能力,高校院所平台开放程度不足,专业提供产业共性技术服务的机构数量较少。二是缺少资金投入,辽宁省内种子投资和天使投资等机构业务不够活跃,科技金融发展程度不高,无法满足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特别是中小型科技企业的资金需求。三是科技服务产业发展不充分。科技市场等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还有待建设完善,缺少为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活动提供服务的有效平台,专业技术经纪人(经理人)队伍没有形成规模,缺少为科研人员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专业人才队伍。四是政策配套不足。近年来辽宁围绕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也总结出一批试点经验在全省推广。但也存在缺乏配套落实细则,部门间打架,政策无法执行、难以执行的问题,在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加强经济与科技协同、优化创新生态等方面也仍需进一步深化。

(五)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

科学合理的技术创新体系是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紧密融合,保证科技发展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技术支撑的关键,目前辽宁技术创新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一是市场导向不足。还没有形成市场导向的科研人员选题机制,以职称评聘为目标开展科研活动产生的科技成果多数不成熟,脱离市场需求,成果本身具有先天不足,无法进行产业化,转化落地难。二是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2018 年,企业R&D 经费支出占辽宁省总支出的比重为70.1%,与2012 年的76.1%相比不升反降,甚至低于2003 年的71.7%,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广东90%以上的占比更是相差甚远;2018 年,企业R&D 人员占辽宁省比重更是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12.3 个百分点。三是产学研融合不深入。市场导向的产学研深度合作、上下游企业间的产业协同和技术攻关不足,企业和高校院所间对接平台和渠道仍然较少,产学研合作水平低,大多数产学研合作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委托开发开展。

(六)企业创新活力不足

辽宁有一批发展迅速的科技型企业积极参与创新发展,但远未形成万马奔腾、百花齐放的创新局面,自2003 年开始,辽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方面,企业创新意愿不足,与南方省份企业老板到科研院所上门找项目相比,辽宁大多数企业还存在意识不到位不想创新,对创新了解不够,怕担风险不敢创新,认为能力有限不愿创新的问题,“小富即安”的思想普遍存在,国有企业,由于管理限制多、决策周期长,管理者遇到项目怕失败、怕投入,也不愿承担创新风险,开展科技创新,2018 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为1.16%,在全国仅排第12 位,稍高于全国1.02%的平均水平。另一方面,企业创新能力不足,高水平的科研人员大多集中在高校、院所,企业在研发人员、研发设备、研发水平上都相对较差,科研管理水平不高,不知如何开展创新,也没有能力开展创新。2018 年,辽宁规上企业有效发明专利在全国排名仅14 位,专利申请量仅占全国的1.3%。此外,辽宁国有企业较多,由于管理限制多、决策周期长,管理者遇到项目怕失败、怕投入,不愿承担创新风险,开展科技创新。

二、辽宁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近年来,辽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配置资金链、强化人才链,着力在补齐短板上狠下功夫、在突破瓶颈上精准发力,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经济运行呈现筑底企稳、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发展质量和效益逐步提高。但是辽宁产研院仍面临着一些挑战,主要表现在:

一是地级政府财力有限。从财政预算收入看,2016 年辽宁各地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沈阳(620.94 亿元)、大连(611.90 亿元)远远高于省内其他地区。从财政预算支出看,用于科技的支出,辽宁有9个地区尚未达到1亿元(详见表1)。辽宁平均地区生产总值过千亿的市仅有大连(7363 亿元)、沈阳(5870 亿元)、营口(1270 亿元)、锦州(1134 亿元)、盘锦(1075 亿元)。

二是集聚资源成本较高。辽宁省2018 年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825.5亿元,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位2760.0 亿元,R&D 经费投入460.1 亿元,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8.6 件,创新创业环境和承接成果转化的产业环境仍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集聚人才、成果和资本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

三是企业创新活力不高。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企业应是技术需求的主体、是研发投入的主体、是成果应用的主体。截至2018 年底,辽宁省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658 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R&D 活动的企业数为1829 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 经费投入322.5 亿元。可以看出辽宁企业在技术需求、研发投入、成果承接方面的积极性不高,国有企业活力不足,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服务业发展不够快,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困难。

智慧图书馆仍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之下,为每一位读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解决方案,让每一位馆员享受到智慧带来的便捷体验。

三、关于辽宁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发展的构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依靠创新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坚持凤凰涅槃、腾笼换鸟,积极扶持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尽快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为落实好总书记的要求,辽宁产研院将充分借鉴先进经验,立足辽宁实际,明确主攻方向,创新体制机制,探索运营模式,聚集一流资源,打造创新生态。

(一)总体思路

把深化辽宁产业结构调整、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作为主攻方向。聚焦辽宁振兴发展的科技需求,把研发作为产业、技术作为商品,面向全球集聚政、产、学、研、金、介等创新要素,打造共性技术研发与科技成果转化的高端组织载体,推动我省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领域共性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成果应用示范,为“一带五基地”建设和“五大区域发展战略”实施提供支撑、保障和服务。

(二)主要工作

1.深耕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试验田”

坚定不移地在辽宁产研院深耕科技体制改革实验田,探索体制机制改革新路,为辽宁、东北乃至全国提供可复制的科技体制改革模式。逐步形成“政府规划、市场引导、事业外壳、企业管理、规则在前、先行先试”的组织运行体制。“政府规划”即按照辽宁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方向、规划和路线开展工作。强化省直事业单位的品牌优势,承接使命、争取政策、联合各方,为辽宁产业发展服务。“市场引导”即辽宁产研院引进的技术、孵化的企业、培育的产业、投入的资金一定是以辽宁市场需求为引导,不花无用钱、不图眼前利、不贪虚浮名。“事业外壳”即坚持公益属性,不与高校争学术之名,不与企业争创新之利,不与部门争行政之权,专心做好产业转型的推动人、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间人。“企业管理”即要以企业化的运作方式合纵连横、保证效率,形成自主创收与财政资金、企业资金、金融资本共同投入的多元化经费来源渠道。辽宁产研院每个人的收入、职称、职位按照企业薪酬体系设计,与辽宁产研院建设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企业创新和产业转型的市场收入绩效紧密挂钩。“规则在前”即辽宁产研院的发展与探索一定是以辽宁省委省政府制定的规则为依据,不逾矩、不越界。“先行先试”即要打造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探索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新路径,在产研院结构、管理、运作等方面进行大胆突破。

同时,由于辽宁省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建设工程中心(以下简称“辽宁创研中心”)与辽宁产研院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可以将二者既紧密结合、又适度分割,建立“U 型管”式的联动机制。“U 型管”的左侧是辽宁创研中心,要继续巩固原有职能,采取有效措施,更好地为辽宁科技创新工作提供服务。要保持在全国行业、系统中的地位,积极争取资源、服务发展;“U 型管”的底部链接处,要利用科技成果评价、科技查新、成果转化综合服务、科技检验检测等职能,联合政、产、学、研、金、介等各类优秀创新主体,支撑辽宁产研院建立从成果发现、技术评价、中试熟化、商业开发、投资导入到产业化落地的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U 型管”右侧是辽宁产研院,要培育一批懂科技、懂产业、懂政策的科技经理人,与科研团队共同围绕企业和产业技术需求,组建新型研发机构,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2.布局转化一批重大技术

(1)重点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中试难的问题。建立成果转化中试服务平台。拟联合省内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高水平研发机构,利用其科研基础条件优势,建立国内首个科技成果转化中试服务平台。建立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充分发挥辽宁高校、院所科教资源的优势,结合辽宁产业打造成果转化中试基地,留住我省优秀科技成果在省内转化。

(2)加快转化一批我省研发机构优秀成果。积极推进与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等共建实体化、企业化的新型研发机构,孵化衍生科技企业。

(3)布局一批前沿重大技术。充分遵循科研规律,围绕辽宁主导产业和未来产业需求,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组织实施产业前瞻性重大集成创新项目,形成先发优势,切实的掌握一些占领国际国内前沿的重大关键技术,在一些关键领域实现由“跟跑”向“并行”甚至“领跑”的华丽转身。

3.聚集全球一流的创新资源

通过辽宁产研院的平台聚集全国乃至全球各类创新资源,在辽宁振兴发展的事业中充分释放创新活力。一是集聚国内外顶尖科研力量。围绕“五大区域发展战略”,联合省内各市、各高新区共同组建一批专门从事技术熟化、技术转移的专业研究所。通过一段时期努力,使每个所都能为当地孵化衍生出一批蓬勃发展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群。二是集聚优秀科研人才。在与机构合作的同时,结合辽宁需求,面向海内外网罗领军科技人才和团队担任省产研院科研“项目经理”。并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联合省内科技园区和行业龙头企业,通过“项目经理”控股,产研院、园区和龙头企业持股的方式,共建一批企业化的新型研发机构。既能培育孵化新兴产业集群,又能实现多方利益共赢。三是集聚优势创新平台。围绕科技成果转化中试难的问题,将联合省内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高水平研发机构,利用其科研基础条件优势,建立国内首个科技成果转化中试服务平台。四是聚集社会资本。与高水平投融资机构共同发起成立省产研院天使投资基金,专注于投资专业研究所成果转化中早期项目和培育孵化的幼苗企业。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辽宁科技
辽宁之光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河南: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法治保障
辽宁舰
科技助我来看云
国家食药监总局:促进监管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在线
科技成果精准转化的“科创365”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