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源过山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研究

2020-12-07 14:22韩雨姜璐刘仁礼
魅力中国 2020年51期
关键词:乳源瑶族文化遗产

韩雨 姜璐 刘仁礼

(1.乳源瑶族自治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广东 韶关 512700;2.乳源瑶族自治县中等职业技术学院,广东韶关 512700;3.澳门城市大学校长助理,澳门 999078)

瑶族历史悠久,几千年发展下来,全世界瑶族人口近380万,分布在中国、越南、泰国、老挝、缅甸、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瑶族在世界各地有四个支系,30 多个支系。乳源是老挝、泰国、越南、美国、法国等国的祖先聚居地之一,被誉为“世界瑶山之乡”。乳源瑶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乳源有“瑶王盘节”“瑶族刺绣”“瑶族民歌”3 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乳源瑶族服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 个,瑶族传统医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 个,双潮节和苦酒酿造工艺。市级以上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0 人,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5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6处。

一、研究意义

(一)理论价值

1.丰富瑶学研究的内容体系。瑶族历史悠久,支系繁多。目前学界对瑶族的研究重点在国内瑶族形成及发展过程的历史回溯、各支系及其文化变迁、传承情况的梳理;瑶族国内外迁徙路线及原因、国外瑶族生存环境及其文化特点的研究。但是在宏观梳理基础上针对过山瑶传统文化传承进行微观细致的考察尚且不多。本文从历史纵深维度系统研究过山瑶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过程,包括传承主体、内容、方式、效果、变迁原因、问题、发展思路等。研究对象针对性强,研究内容系统性强,为瑶学研究增添了新的研究内容。

2.有助于过山瑶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本文通过对乳源过山瑶传统文化传承做历史及现实考察来找寻过山瑶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从历史维度看,纵向梳理过山瑶传统文化传承主体、方式及其渠道、特点并探讨其传承方式的当代适应性。从现实维度看,全面展示其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面对文化传承所遭受的各种冲击如何自我调适以顽强存续。一横一纵的研究能帮助过山瑶认清其传统文化的本质,在坚定传承信心基础上具体实施各项传承举措,破解传承困境。另外,本文通过调研大众媒介对乳源过山瑶传统文化传承情况的影响来为过山瑶传统文化媒介化传承提供可行性策略。

(二)现实意义——提高群众文化认同感

非遗保护传承需要整体社会力量支持推动,尤其是在信息时代,应当加大非遗保护传承宣传途径,充分利用网络与电视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全面认识到非遗保护传承价值,以此增强民族认同感。

经过长久的文化研究和历史发展,我国的文化传承体系已经收获了相对较大的成果,本次研究将使用文化传承的体系框架,来研究与分析正处于变迁过程中的过山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现状。完整呈现乳源过山瑶传统文化传承动态过程。宏观理论具体落实到个案研究之上,也具有一定创新意义

二、保护传承过山瑶非遗的对策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非遗保护传承必不可少的,在人才培养与传承人管理方面,政府应当加大补助支持力度,或通过年度传承协议或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全面提高其主观能动性,促使其自觉履行传承义务,增强民族文化的感染力、影响力。如在乳源戏剧保护传承工作中,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明确政府角色定位以及统筹与决策、组织等功能发挥,避免出现包揽与政绩工程现象,充分意识到文化传承弘扬的重要性,本着文化民主意识贯彻执行国家制定的文化政策。

二是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尊重大众对乳源戏剧的看法。广泛汲取群众草根智慧,激发其文化自觉,在社会力量协助与政府引导支持下,由群众自发设计执行与监测评估非遗保护的方式方法。

三是发挥专家作用。邀请专业非遗保护研究的讲学专家介入工作指导,确保非遗工作队伍具备理论知识的同时,利用专业手段保存与记录乳源戏剧发展状况。鼓励具备知识储备与丰富非遗保护工作经验的人员,到乳源戏剧剧团担任管理等工作。了解乳源戏剧从业者、传承人的生存发展需求,通过培训班或政府津贴等方式满足。

四是加强乳源戏剧剧目的创新与自身建设。向电视与电影改编等形式过渡,制作出贴近现代化生活、富有特色剧本与观众喜爱的剧目。但不能失去本真韵味,避免失去忠实观众。

五是实施三位一体的保护传承模式。首先实现教学开课,全面性与系统性的宣传乳源戏剧知识,包括演出形式与发展历史等,不断强化学生艺术素养、文化意识与学科视野。尤其是在艺术学院的授课,不仅能够超收所需数量人才,同时解决了学生就业问题,最终放大乳源戏剧的地域影响力。其次在政府引導下,组织乳源戏剧知名演员、文物专家与研究专家等人才,制作展出乳源戏剧发展时期的名人笔记与照片留念、杂志期刊等展览品。切实发挥民间乳源戏剧班子的作用,促使其以自给自足的方式发展,也是为了减轻政府压力。坚持带徒学艺的传承机制,尊重班子选徒弟与授徒等自主权利做法。民间班子在逐步完善传承模式的过程中,应当加强与学校、剧团之间的联系,在乳源戏剧艺术保护传承上达到共识,带动西平喜剧现代化与创新化发展。

(二)实施生产性保护传承

为推动非遗资源的高效配置与利用,鼓励实施家庭作坊式传承模式,推动企业实施生产性保护传承,侧重保护核心技艺。近年来,宁德市木杆秤、菅粽、密隔舱福船、福鼎白茶等非遗项目飞速发展,结合旅游行业展开购物式与体验式销售等模式,能够明显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同时放大了非遗文化的影响力与吸引力。对此,政府应当加大非遗项目传承基地建设与扶持资金的投入力度。

(三)保护传承数字化

从非遗数字化评估内容入手分析,政策法规的评估对象,涉及到中央非遗保护法律法规与地方政府非遗保护政策两类,评估内容包括评估法律法规、政策影响力以及实施力度。保护方法的评估对象,涉及到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与整体性保护三类,评估内容包括评估非遗保护方法的有效性。从数字化传承入手分析,首先是有效性的数字化传播。传统传播方式在信息时代难以满足非遗延续发展要求,应当围绕非遗活态传播的特征,充分利用移动通信与网络为主的新媒体传播载体,实现数字化有效传播。其次活态性数字化传承,主要涉及传承人数字化保护问题,需要在建立非遗项目传承人基本信息数字化建库,完善科学监控体系,全面统计传承人信息,以了解项目传承保护状况的同时,需围绕传承人知识经验与技能,建立传承人知识库。

从非遗保护传承数字化技术入手分析,首先是数字化存储与管理技术。在乳源语言文字文化遗产的保护上我们就可以利用数字化颗粒度技术,确定数据存储入库的综合与细化程度。对此,了解知识构成与颗粒度大小,成为了数字化存储管理的重要前提,可通过领域细分构建多层次非遗知识类型体系,以及从语法粒度方面划分知识元素类型并构建相互关系的两方面入手实现。利用语义本体技术完成对各层次上非遗空间领域内概念关系的定义以及知识推理,利用本体获取与表示非遗知识,明确领域内达成认可共识的知识元,从多层次形式化模式上,设立非遗顶层与任务、应用、领域等本体,最终夯实数字化存储工作基础。利用非遗知识管理模型技术解决知识存储、共享与检索等问题。管理模型分为本体层、关联层与元数据层等,了解非遗发展的变化规律。利用时空建模技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空模型,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事件、时间和表现形式。它描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空间信息,不断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演变过程,从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空变化。最后是可视化与智能交互技术。利用非遗知识可视化技术,建立有效性可视化模型,解决非遗知识可视化种类多与内容广等问题,以此实现非遗文化空间知识的合理识别命名与表示等。利用智能交互技术使得行业传帮带逐渐成为可能,规避了拜师学艺传带等传承方式的不足。数字化传承不仅具备多种非遗传承方式的优势,同时利用智能交互的多交互能力与多感知能力等特征优势,艺徒能够可视化观看传承人的知识,从而系统性学习非遗知识。除此之外,利用专业设备能够通过感知艺徒动作信息,与存储传承人的信息比较,从而指出与纠正艺徒的错误动作,作中实现技巧精准传授。

三、发展现状

非遗保护传承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但非遗保护管理工作是系统性工程,不仅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协助,还需要政府加强引导组织,确保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正轨展开。而文化艺术保护与传承中心应当紧跟信息时代发展步伐,加大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实现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数字化与智能化发展,实现各工作环节的最优化,确保非遗资源的价值最大程度发挥。

例如2018 年11 月7 日至8 日,中国(乳源)“2018 过山瑶文化起源与传承发展暨瑶族文化生态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乳源召开。会议历时两天,在中共乳源瑶族自治县委、乳源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承办方的努力下;在各国、各地瑶族同胞和专家学者的共同参与下,完成研讨会的各项议程,现已圆满结束!本土瑶亲近200 人参会。此次研讨会组委会按照会议议题择录论文50 篇,己形成资料文集。择录论文集以世界各地“过山瑶文化起源与传承发展,瑶族文化生态保护与发展”为主题,内容涵盖“族源历史、语言文化、社会经济”等诸多领域,研究内容之广泛,研究课题之深入。在这两天来,各位专家学者、瑶族同胞,走进必背,走访瑶寨;探访八一新村、雕子塘新村等瑶族新农村,体验乳源过山瑶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独特魅力,绚丽的服饰;与会专家学者们倍感新奇,探究寻趣。

如今乳源大瑶山正在新时代的步伐中悄然改变,人民安居乐业。中共乳源瑶族自治县委、乳源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近年来为瑶山的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做了大量工作。乳源举全县之力,对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加于保护,为我们今后的民族文化传承与研究奠定了基础。

必背是世界过山瑶的祖居地。自1928 年7 月,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刊登钟敬文的《西南民族起源的神话——盘瓠神话读后》开始,乳源必背倍受瑶族研究者关注,形成瑶族研究者向往的圣地,研究从不间断,队伍不断壮大。

过山瑶,由于历史上的不断游耕迁徙,己形成具有地域性的生活与文化差异。从会议论文收集内容看,此次大会论文显现三大亮点:一是瑶族学术研究领域不断扩大,范围之广;二是研究瑶族文化遗产与民俗突显;三是瑶族研究的国际化。李筱文研究员对乳源过山瑶祖迹多年寻踪研究。张继焦教授以“瑶族文化起源与传承发展的研究分析”看广东瑶族文化发展史。黄方平先生“勉瑶群体传统文化与美国现代主流文化对冲”看民族文化地域变化与传承。玉时阶、赵书峰和赵彩花教授的“瑶族民间古籍文化的保护与承传、研究”和“瑶族文化特征及生态保护与发展”为今后瑶族文化研究提出新课题。论文中有从过山瑶宗教制度化来分析瑶族文化的发展;从旅游开发看瑶族旅游文化的变迁;瑶族文化的发展中如何传承与保护问题作了详细论述,就当下瑶族地区脱贫攻坚及产业化发展的思路等等进行阐述,叙述了大瑶山全域旅游发展的新路。又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地分析瑶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和今后瑶学的发展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

综观瑶学发展说明瑶学研究引起了国内、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从过去学院专家学者的专注研究,进入到现在基层工作者的参与研究。目前不少有瑶族分布的县市都成立瑶族学会,设立专职的研究机构。瑶族本民族的学者也在不断成长,一些基层学者已有较高造旨,卓有成就。

从大会主旨发言中,与会的瑶胞、专家、学者就会议提出的“过山瑶文化起源与传承发展和瑶族文化生态保护”两大主题进行了学术交流和深入的研讨。与会演讲对当下的瑶族文化的研究和发展,传承与保护,瑶族文化的国际交流有着历史性意义!专家们一致认为:1.此次大会达到预期目的,研究结果裴然,涉及领域广泛,为今后的瑶族文化研究扩展了更大的视野。2.通过各种课题研究,拓展了瑶族文化的外延,使瑶族文化研究、开发、利用更有价值,也为国内外瑶学合作研究架起了桥梁,畅通了渠道。3.这次大会又展示出了许多新课题,从族源到衍生,从经济到文化,从传统到现代,内容更充分,形式更多样化。4.通过此次“乳源过山瑶文化起源与传承发展暨瑶族文化生态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今后在乳源展开瑶族文化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今后的瑶族文化研究提供可靠依据!

四、总结

瑶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它们长期自由迁徙,分布于世界8个国家。他们有着相同的民族心理和特点。瑶族兄弟姐妹的迁徙,以他们独特的民族文化走向世界。通过在乳源郭山举办的“瑶族文化起源、传承与发展及瑶族文化生态保护国际研讨会”,搭建瑶族文化国际交流平台,加强瑶族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历史、人文、社会等方面的研究加强瑶族地区的开发,扩大瑶族地区民族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使世界瑶族文化和瑶族奶制品得到更好的发展。祝愿郭山瑶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更加一体化。

猜你喜欢
乳源瑶族文化遗产
瑶族织锦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与文化遗产相遇
草长莺飞二月天
美石鉴赏
富春山居图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东方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