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时代广东省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探索

2020-12-07 06:10崔建勋张辉玲
传媒 2020年16期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新媒体技术科技期刊

崔建勋 张辉玲

摘要:数字化是科技期刊发展的必经之路。广东科技核心期刊出版单位均具有数字化办刊意识,重视与大型数字化平台紧密合作;全部建有门户网站/网页、采用数字采编系统,大多提供OA服务、文献传播相关服务等;部分期刊实行集群办刊,采用现代化出版工具;一些期刊启用微信公众平台,探索应用期刊APP等。部分期刊已从编辑出版流程数字化阶段过渡到新媒体建设与移动域出版阶段。

关键词:科技期刊 媒体融合 数字化转型 新媒体技术

在媒体融合时代,传统的期刊出版模式已不能满足提升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迫切需求,亟待数字化转型。为促进数字出版产业的培育与发展,我国发布《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打造了期刊数字化转型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期刊数字化转型一直备受关注,其基本理论问题和发展问题是研究焦点。期刊数字化转型利用数字化技术改变传统纸刊内容的载体形式,使得信息推广网络化、传播立体化、介质多元化。媒体融合时代数字期刊将成为科技期刊的主要出版形态,多种出版模式将更好地为学术交流和传播服务。

广东期刊历年来保持着创新发展的良好势头。本文聚焦广东入选2017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38种科技期刊,调查分析广东发展较好、影响力较大的期刊数字化转型成效,以期为今后进一步深化数字化转型明确方向,并为其他期刊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有益借鉴。

一、广东科技期刊与数据库(网)合作情况

目前,期刊加入大型数据库平台是实现数字化传播最现实、最有效的形式,广东科技核心期刊均重视与大型数字化平台紧密合作。中国知网、万方平台、维普资讯网、超星期刊网具有专业性强、数据准确规范、检索方式多样等特点,为全社会知识资源高效共享提供了有效的知识传播与数字化学习平台。广东38种科技核心期刊,除了《中国职业医学》未与超星合作外,其他期刊均被国内四大数据库收录,实现了纸质版期刊的数字出版。四大数据库均免费提供标题、作者、摘要等文章基本信息,但大部分文献全文需付费或授权访问。38种科技核心期刊与其他商业期刊网合作较少,均未与龙源期刊网合作;与博看网合作的仅5种(《分析测试学报》《控制理论与应用》《南方医科大学学报》《生态环境学报》《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且仅免费提供目录或部分摘要试读,对在线阅读全文或全刊实行收费。

二、期刊门户网站构建现状

门户网站是期刊自主宣传、内容管理和发布的渠道,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标配”。广东科技核心期刊全部构建期刊门户网站/网页,并引入数字采编系统,利于稿源吸纳及期刊数字化管理,通过论文开放獲取(OA)实现学术成果的广泛传播。

1.全部期刊已建有门户网站/网页、采用数字采编系统。广东38种科技核心期刊均已构建门户网站/网页,并已开通数字采编系统,分别有13种和8种期刊采用玛格泰克、勤云采编系统,采用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远程稿件管理系统4种,采用腾云采编系统2种,采用三才、博思汇文、仁和汇智、西安知先采编系统各1种等,基本实现了数据采集、内容发布全流程的数字化。大部分期刊网站建设效果较好,网刊融合程度较高,基本实现期刊动态宣传、期刊内容数字化、作者在线投稿查稿、专家在线审稿、编辑在线处理稿件、读者在线查阅下载文章、期刊在线管理经营等功能,对提升期刊的出版管理水平、加快出版速度具有积极作用。

2.期刊网站大多提供OA服务,部分设置了文献传播相关服务功能。31种期刊网站/网页提供OA服务,均能浏览、下载全文,其中浏览覆盖创刊至今所有文章全文的有10种期刊。文章浏览、下载格式以PDF为主、有28种,其中《南方水产科学》兼具PDF、WORD、HTML浏览格式,能满足读者不同需求。18种期刊已开通RSS订阅、Email-Alert订阅服务,可按照用户需求自动发送期刊最新录用文章、当期目录、下期目录和栏目。还有10种刊物设有文章分享至微信、微博、QQ空间等社交平台的功能。此外,个别期刊网站还开设了淘宝店、微店或开通了在线购刊支付业务,多形式为作者、读者提供服务。

3.部分期刊实行集群办刊,采用自主研发的现代化出版工具。《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中华神经医学杂志》《中华肾脏病杂志》《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中华显微外科杂志》5刊加盟中华医学期刊网实行集群办刊。通过提供系列自主研发的现代化出版工具(期刊发布平台、期刊数据库和中华医学期刊APP等数字产品),中华医学期刊网开创了“科学策划、协同采编,多重标引,多元发布,互动服务”的新型出版业态,推动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形成“携手并进,有序发展”的期刊集群化新局面。

三、期刊新媒体应用情况

近年来,微信、微博、APP(“两微一端”)等自媒体手段为传统科技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成为科技期刊推广、学术成果传播的重要途径。广东科技核心期刊大多勇于尝试和创新,搭建微信公众平台,但绝大多数忽略了微信即时交流互动的功能;期刊APP应用凤毛麟角,更是处于刚起步阶段。

1.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处于应用探索阶段。广东有30种科技核心期刊开通了独立的微信公众号。正常运营的公众号基本按期推送最新目录及不定期推送信息。推送内容主要是该刊精选论文,大多以提供文题、作者、摘要、关键词、基金项目等信息为主;《华南农业大学学报》《控制理论与应用》公众号提供图表等关键内容;《热带地理》《热带气象学报》《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公众号提供全文浏览。此外,推送内容还包括期刊动态信息以及转载行业动态、学科领域学术进展等资讯。《南方水产科学》还开辟了优先发表、最新录用版块;《热带地理》有学科头条、专题聚焦、学者观点、佳文推送、科普之声等推荐阅读;《热带气象学报》各版块均设中、英文版;《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有微电台功能链接到喜马拉雅微电台,可收听推荐文章的语音版。部分期刊微信公众号服务还包括稿件查询、过刊全文浏览以及微店、广告、在线支付等。

2.期刊APP应用起步。期刊APP开发应用一方面可以积聚各种不同类型的网络受众,另一方面期刊可以借助APP平台获取流量,进一步提升期刊的显示度。本文中5种中华医学期刊迈出了期刊APP应用一步。“中华医学期刊”APP是中华医学会杂志社面向医务工作者推出的一款学习类应用,收录了187种优质医学期刊,文献量近百万,为读者提供优质文献阅读体验的同时,还提供权威指南库、病例库、高清视频、期刊商城、投稿查询等功能,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电镀与涂饰》期刊也开发了相应的期刊APP“镀涂学堂”,设置了由期刊论文、行业信息等构成的“镀涂课堂”频道,以认证企业会员单位构成的“产业目录”频道,以及“产品大全”“在线商城”频道等。

四、数字出版新技术、新方法应用情况

以OSID(Open Science Identity)码为媒介,期刊可得到丰富的媒体融合应用,通过研究过程相关数据、图片、视频等更立体化地展示科研成果,弥补纸刊的局限性;让科研过程可追溯,提升研究成果的诚信质量;也可与作者在线互动交流,扩大论文和作者的影响力。截至2019年8月31日,仅有《电镀与涂饰》《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南方水产科学》3刊公布加入了OSID开放科学计划,而已采用OSID码的只有《南方水产科学》。应用DOI系统进行数字内容的链接和解析是今后实现信息资源互联共享的发展趋势之一。广东38种科技核心期刊均为每篇文章分配全球唯一的DOI码,可第一时间发布论文内容,为优先出版打下基础;已有20种期刊实行了知网网络首发。作为纸质版和数字化产品的纽带,二维码为读者和作者提供了便捷的交流通道及丰富的内容表现形式,《地球化学》《华南农业大学学报》采用了期刊二维码,《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南方水产科学》《南方医科大学学报》《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以及5种中华医学期刊均采用了文章二维码。作者投稿身份识别码(ORCID)能够解决作者的区分和识别问题,实现不同系统之间数据互通,但目前广东期刊均没有采用ORCID码。这些新型数字出版方法、技术能助推期刊数字化转型,有待期刊出版单位予以重视和尝试。

五、广东科技核心期刊数字化转型评价及展望

从广东38种科技核心期刊数字化調查情况来看,广东期刊出版单位均具有数字化办刊意识,媒体融合下进行积极的数字化转型,建立了数量不等的数字化形式。根据陈晓峰等划分的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阶段,广东38种科技核心期刊绝大部分已从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1.0阶段(编辑出版流程数字化)过渡到了2.0阶段(新媒体建设与移动域出版),个别期刊迈进了3.0阶段(实现交互功能的精准知识服务)。

期刊数字化转型主要是为了提高期刊影响力和传播力而服务。当前对于广东科技期刊数字化,切忌只追求数字化形式的转变,切忌仅局限于工具性的简单使用,应致力于与传播力对接,加强基于传播力提升的平台建设、管护以及有效利用。自建门户网站传播,采用数字化采编系统,创建微信公众号、期刊APP等均是期刊“自媒体化”和数字平台建设的主要形式,结合先进的数字出版技术将科技论文加工成适合各种媒介发布的数字版本,通过门户网站、微信、APP等新媒体进行高效的数字化传播。对各平台既要重创建更要重运营,实现用户登录即可免费阅读、下载等,提高获取阅读资源的便利性和经济性,加快出版传播时效。期刊门户网站要结合学科特色,力争打造成为该学科、行业重要的专业网站。开通RSS订阅、Email-Alert订阅等个性化服务,为用户提供较为有针对性的专项定制内容。广东科技期刊可进一步加强与大型数据库平台合作,深入开展数字化工作,多尝试其开发的功能服务,如网络首发、优先发表等数字出版新方法。广东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薄弱,大多数期刊处于单打独斗的境地。中华医学期刊网自主开发数字采编系统、移动终端系统等,提供高质量的内容和服务,形成竞争优势,是目前我国集群办刊的优秀典范,值得广东科技期刊借鉴与学习。建议今后整合所在地域、专业领域或主管单位相关的期刊,加盟或创建相关期刊集群,推动期刊集群化发展。在媒体融合的推动下,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应与时俱进,优化传播平台,借力新媒体技术的传播优势,提升媒体内容的吸引力和黏合度,促使科研成果及时精准传播,加快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

作者单位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所《广东农业科学》编辑部

本文系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媒体融合下广东核心期刊数字化转型调查及传播力提升研究”(项目编号:2017A030303039)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陈晓峰,刘永坚,施其明,刘琦.基于现代纸书模式的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8(08).

[2]唐虹.2009-2018年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研究综述[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5).

[3]张志强.刍议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传播力问题[J].新闻爱好者,2018(12).

[4]王朗.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探讨[J].新媒体研究,2019(20).

[5]刘冰,姜永茂.奋力推进中文科技期刊建设的思考[J].编辑学报,2019(02).

猜你喜欢
数字化转型新媒体技术科技期刊
培育世界一流背景下普通科技期刊的发展策略
第六届陕西省科技期刊评优结果揭晓《西北园艺》荣获特色科技期刊奖
移动互联网时代科技期刊的机遇和挑战
试论融合创新思想对新时期图书策划和营销的指导作用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华盛顿邮报》转型的实践与借鉴
浅析网络直播平台的发展
我国出版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的困境与对策
传统杂志的数字化转型与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