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建交过程中苏联因素的影响

2020-12-07 06:16窦晓东
西部学刊 2020年20期
关键词:冷战国家利益

摘要:尼克松上台后,由于国内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开始由对抗走向缓和。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中,苏联因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是中国和苏联关系恶化,这促使中国对美国的政策作出了战略性的调整,中国军事战略的重心调整为对苏联的防卫作战,对美国则寻求合作以对抗苏联。另一方面,虽然美国想继续对苏缓和,但由于苏联仍然以强劲的势头向全球扩张,以及美国对苏联内在的敌对性,从而强化了中美两国共同的战略利益,为中美关系的向前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最终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关键词:冷战;缓和;三角外交;国家利益

中图分类号:D8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0)20-0132-04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尼克松当局对中国和美国的关系经历了从“交恶”到“交好”的过程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在逐渐交好的过程中苏联因素是对两国外交关系改变的最大的影响。由于中苏关系的演变从盟友变成敌人,苏美的冷战格局达到均势。中美两国根据各自的利益与国际状况,开始接触,最终两国冲破重重阻隔实现中美和解。

一、中美关系的发展——尼克松政府政策的转变

(一)影响尼克松对华政策的因素

在20世纪60年代,由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国际上各个国家渐渐开始改变对中国曾经的态度,纷纷与中国建交,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对中国实行的孤立封锁政策已经不合时宜。作为一个信奉现实主义的政治家,尼克松认识到不可能再长久地孤立中国。[1]399再加上勃列日涅夫时期实行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的政策,美国和苏联在不少领域有了或多或少的合作,美国与苏联冷战时期关系有所缓和,但苏联仍然是威胁美国霸权的最大障碍,尤其是苏联的军事实力倍增,极大地缩小了与美国的实力差距,并且继续扩展苏联在中东等地的影响,使美国当局倍感威胁。而且,第三世界的崛起,西欧和日本政治经济上的不断发展,法国退出北约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这些都使美国在当时的霸权地位受到了动摇,美国不得不寻求新的策略来改善这种状况。美国开始想要缓和与中国的关系,并且希望借助中国来牵制苏联,同时加强美国在外交方面的灵活性,在各方力量之间保持平衡。[2]1

而在此时,中国与苏联的关系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先前各种矛盾的积攒,加上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依仗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在中国边境驻扎军队,对中国进行战略恐吓,中国和苏联的关系趋向破裂,成为当时世界的关注焦点。因此,中美两国从各自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形势中清醒地认识到:改善两国的关系不仅仅是国际局势发展中的必然趋势,而且对于维护中美两国各自的国家利益,改变两国在外交上被动的局面都大有益处,美国开始改变策略寻找与中国建交的机遇,正是中苏关系破裂的状况给了美国一个改变的契机。苏联成为了美国想要改善与中国关系最重要的因素。

(二)尼克松政府的对华政策

1968年11月,在约翰逊离任之时,中国提出在接下来的两个月内恢复中美大使级会谈会议,而刚上任的美国总统尼克松立即回答说,美国应该同意中国所提出的恢复会议要求。在1969年与法国总统戴高乐的会谈中,尼克松指出,从长期来看,承认中国是一个大国并建立双边关系符合美国的利益。[3]在尼克松的战略目标当中,改善与中国关系的深远意义在于可以影响到美苏之间的关系。美苏两国的关系仍然是美国对外策略的主要对象,而与中国外交关系的缓和将使苏联在中—苏—美这大三角关系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1969年11月份开始,中国和世界各地的美国外交官开展了一系列直接接触。在此之前,中国外交官尽力避免甚至敷衍与美国外交官的接触,现在,他们开始了主动接触。1970年1月20日和2月26日,中美双方先后举行了中美关系第135次和第136次会议。在此期间的2月20日的一次会议上,双方明显增加了一个中美直接接触的渠道。除去主要实现双边会谈的恢复,根据基辛格的说法,这是在建立未来另一个美国高级特使到中国去的渠道。这样水平的交流渠道是很重要的,不仅要实现更多的权威对话,白宫还必须对任何会谈严密控制。毛泽东于1971年4月邀请美国的国家乒乓球队入华访问,并且表明中国的态度:“中国政府再一次申明,如若美国国家安全军事顾问基辛格和美国总统尼克松前来访华,中国人民将热烈欢迎”。[4]220美国政府对此有了积极地回应,经过双方的一系列商讨,最终确定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秘密访华的日期为7月9日到11日。在基辛格对中国实行访问之后,中国和美国对尼克松总统来中国访问达成共识,并在1971年7月16日发表了《公告》,宣布尼克松总统不日将访问中国。在尼克松总统访问前夕,中国发布了第三年度对外政策报告,其中包含了美国对华政策的发展回顾。

二、苏联所对此作出的反应

(一)中苏关系的演变——从盟友到敌人

从建国初期至50年代末,中苏的关系逐渐交好,苏联为新中国的建设提供了巨大援助,此时由于特殊的国际背景中国和苏联处于同一阵营。在斯大林去世之后,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越来越大,论争不断深入,导致两国矛盾加剧,甚至到了国家关系决裂的层面上,而这一时期苏联又选用了一系列有损于中国和苏联关系的措施:例如在1958年,苏联曾提出中苏两国共同建立电台和舰队,其目的是想要在军事层面上限制中国的发展,但是遭到中国方面的回绝;1959年6月20日,苏联单方面摧毁了两国政府早已签署的相关协议,在中国的苏联军事专家撤出;1959年9月9日,苏联的塔斯社表明态度在中国和印度边境争端上偏向印度,使得中国和苏联间的矛盾彻底公开,从而导致中国和苏联的双边关系开始走下坡路,另外在核武器问题上,苏联不但试图阻止中国研制核武器,同时还对中国加以核威胁。[5]350

1965年在苏联召开三月会议之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从想法上的分歧发展到结构上的支解,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及欧洲一些共产党左翼党之间的关系中断,社会主义堡垒就此不复存在。因而中苏两党关系完全决裂的标志就是莫斯科三月会议。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中苏两国分别在边境陈兵百万,但双方并未发生太大的冲突。直至1969年3月2日,苏联边境驻扎的部队屡次对中国黑龙江省乌苏里江侧的珍宝岛发动军事进攻,并且用大炮深入攻击了中国边境地区,中国边防军被逼无奈开始自卫还击,中国和苏联军队人员伤亡重大,这使中国和苏联的边界之争达到了顶峰。中苏两国互相指责,例如,中方认为:1967年1月到1969年3月,“这两年多的冬季,苏联边防驻军侵犯我国东北边境地区十余次,并且在入侵过程中数次击伤了我国正在实施寻常巡哨工作的边界战士,还抢劫了我们的各种枪械、火炮和弹药。”[6]在另一方面,苏联也对中国实行了言论上的抨击,斥责中国“一再地,愈来愈大范围地破坏中国与苏联的边境界限”,甚而还危言耸听地说在1967年一年之间,中国边境驻扎军队进犯苏联边境的事情就“到达了二千多起”。[7]336至此,中国和蘇联之间的关系已经全面破裂。中国和苏联两国关系的彻底交恶对双方的政治、经济、外交与军事等许多方面都酿成了巨大的损失。

(二)美苏对抗

在二战结束之后,美国因为其强大的国力确立了世界霸主的地位,虽然苏联想要与其抗衡但是与美国国力相差较远。而到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苏联实力开始迅速增长,欧洲和日本也逐渐崛起,这无疑给美国带来了潜在的压力,持久的越战也使美国负担沉重。因此为了牵制苏联,在1969年8月8日,美国国务卿罗杰斯向中国发出了想要友好往来的信号。在澳洲他所做的演讲中表示,美国已有意愿缩小与中国的冲突,并且中美两国可以开展友好对话。罗杰斯进而说出,对于中国与苏联的矛盾,美国并不会作壁上观,应当是要主动发展与两个共产主义大国之间的关系。[8]85美国借此向中国表达了和缓关系的意愿,中方给予了相应的回应,中美关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的苏联在实力倍增之后对全世界进行扩张,而美国处于守势。苏联对古巴的武装也使美国感到头疼,福特上台之后,又继续与苏联实行缓和政策而放缓了中美和解的进程。但是苏联似乎并不领情反而加快了扩张的步伐,柬埔寨和阿富汗都受到了来自于苏联的入侵,因此,美国不得不再一次改变对苏联的政策。

(三)苏联对中美关系缓和的反应

对于中美走向和解,苏联的第一个反应以一个严肃的方式表达。尼克松的访问是在1971年7月公布的,苏联政府花了10天时间来制定他们的回应。从种种迹象来看,尽管自1969年初以来苏联媒体一直在批评中国试图讨好美国,但是基辛格的秘密访问,并在7月宣布即将到来的尼克松访华,极大地震惊了苏联领导人。苏联大量发表文章评论中美和解对中国的重要性,声称这是造成中国和苏联冲突加深的一个重要因素。他们用文字把美国定为“主要的敌人”,称中美和解基础上的“战略行动”是美苏对抗,而多勃雷宁则认为美国和中国一起击败了苏联。[9]260苏联在一些报告中指控中国:试图通过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中操纵自己的位置,不论是否引起冲突,使之成为世界其他地方的一个领导的中心。”[10]37偶尔也会有评论说:“改善中美关系可以对国际氛围引起变化。”但是苏联的媒体仍然继续对中国怀有敌意。鉴于中苏关系的不良状态,以及苏联寻求在北越问题上改善与美国的关系来抵制中国的愿望,苏联的这种态度倒是可以预测到的。实际上,苏联是在寻找中国煽动美苏冲突加深的可能性,为此在限制战略武器的会谈上以从1969年到1971年核战争爆发的偶然性为主题与美国进行了讨论,虽然他们在此之中没有明显提及中国,但他们明确表示,这还是他们关注的根源。苏联的领导人从1972年的首脑会议开始强调苏联的高层应当密切关注中国,但是他们这样做,并没有起到什么有用的作用,苏联加大的关注只能达到警告美国的程度。

俄罗斯对前苏联的秘密档案部分开放,对此提供了进一步确认。例如前苏联中央档案,包括克格勃报告过的一些情况诸如:中国大使馆的成员在莫斯科举办的苏联美国峰会的态度;秘密收购了日本政府评估中国与美国的关系和中国在国际政治中所扮演的角色的文件;其他拦截的中国外交文件还包括中国和伊拉克驻莫斯科大使之间的对话;在北京周恩来和法国议会代表团团长阿兰·佩雷菲特之间几分钟的谈话。克格勃提交的评估报告之中包含了中国领导人对尼克松莫斯科峰会的反应和评价。除了克格勃,外交部和一些科学院院士也提交了他们的评价重点和政策建议。例如,苏联高级美国事务专家乔治·阿尔巴托夫所提交的中美和解的记录中认为,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初期,由于北京峰会是“一个完成了的事实,不能取消,中美进一步和解对苏联所造成威胁的后果是不可避免的。我们的政策应为其发展造成重大障碍。在我们所制定的外交政策与实施的行动中,这一想法无疑将影响到苏联和苏联对外关系的主要措施。”而苏联这样的做法,事实上,增加了中国国际上的影响力,但也部分达到阻碍中美和解的目的。

三、三角外交中苏联对中美两国关系的影响

(一)三角关系

在20世纪60年代逐步产生的中国、美国和苏联三角关系中,使中国、美國均有可能运用“均势外交”来改善当时各自的境遇。因为当时政治发展的相互作用,大致出现在1968年底至1972年底。它不是也不可能被任何一个或两个国家,甚至在三个国家之间的协议中设计和建立。只有在相互政治关系成熟的时候,它才可能出现。它是包括行动的独立性、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三个国家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的动态组合。同时,它还需要有至少三个国家行动的潜力和准备的行动,并至少有一个以便为三个国家都参与的预备行动。此外,这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也构成复杂的网络,因为三角形的各方相互作用不仅是与彼此,而且与其国家地区也有深远的影响。美国的国务卿助手马歇尔·格林觉得:“中国和苏联之间关系的焦灼给了美国一次改进中国和美国关系的机缘。”[11]中国担心美苏两国对外政策上达成一致,苏联也忧虑中国和美国联合起来,如此一来便加重了中国与苏联对时局的焦虑。尽管中国和苏联都并不愿意让战火扩大,可实现政策协商上的一致却很艰苦。如此的国际局势给美国带来一次展开三角外交的机缘。比如,美国能采取对中国变换态度的方法,甚至是接近性政策,这样能刺激苏联在越南、老挝等地区问题上与美国进行合作。也就是说,美国的政策可能不会对中国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但是对美国而言肯定是有益的,同时有利于亚洲及世界的稳定[12]654对于此事尼克松说:“适逢我们在做与中国相关的事宜,如若苏联不愿意帮助美国得到和平的话,美国只能使用本国自身的手段来终止这场战役。”

“三角外交,是有效的。”[13]712基辛格曾说,当基辛格和尼克松密切关注其中为三角外交所提出的建议影响到了北越接受妥协的协议,允许美军从越南脱离,这时他们是最成功的。但当他们试图操纵事件,如在1971年印巴战争中,他们却是不太成功的。要认识到三角外交的局限性,又要看到其潜在的力量。这需要对基辛格和尼克松团队的行动进行理解。再次引用基辛格所说:“苏联的紧张关系遵循他们自己的逻辑,他们不是由我们创造的,也不能直接被我们操纵。每一个共产党员是一定要利用我们的行动影响;每个想要寻求把我们推向它青睐的方向;每个决定其关系的部分在其自己的意图中,并且去对它的行为进行评估。但要想操纵他们,是要让我们成为他们的俘虏。”基辛格—尼克松政府在形成三角外交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与其他两个大国的相互促进关系并行发展,同时又保持了彼此之间的关系,从而使美国在三角关系中有了最大的利用价值和回旋余地。

(二)中美关系正常化

由于中国对外关系新局面逐渐形成,为了寻求与美国合作的战略支点,毛泽东对如何处理扑朔迷离的国内外局势的策略越来越完善。在1972年2月17日,毛泽东与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会晤时便说出了“一条线”结合美国对抗苏联的策略设想。[14]但是由于苏联的阻碍,中国和美国关系的发展受到了美苏关系的牵制,苏联也给美国增加了相应的重压,想要联美阻碍中国并且希望用美国和苏联关系的和缓来抵消中美关系缓和产生的影响,“一条线”的构想未能实现。而在1974年美国和苏联最终签署了关于在中国问题上的相关条约,这便给中国和美国和缓途径上制造了重大障碍。因此在1974年8月至1978年5月期间,中国和美国的关系又开始陷入停滞,美国“水门事件”的发生削弱了总统尼克松在其国内的政治地位,他只能被迫辞职。因此,尼克松原本想要在他任职总统的第二个任期内与台湾中断外交上的关系,并且处理中国和美国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设想也只能就此破灭,中国和美国两国的关系开始极速冷却。在此之后便是福特政府,福特政府和苏联政府展开双方的高层外交之时,也曾想要同时把中美两国的关系继续向前推进一步,而且打算在苏联和中国两国之中以对苏联的外交策略为首,同时展开和中国领导人对话与互助的关系,但遭到中国政府的抗拒。到了卡特政府初期,美国继续搞对苏和缓政策从而致使中国和美国的关系停歇不前。

在20世纪70年代的中后期,中国的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动。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相继去世,不久之后邓小平的领导核心地位确立。而此时苏联全世界扩张的强烈势头不断加剧,使美国对苏缓和的政策受到打击,这便使中国和美国又找到了共同利益,为中国和美国两国关系的进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机缘,中国拒绝了苏联方面表示出来的和解,抓住了这个契机,加快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商榷,终于完成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结语

中美关系的改善是基于当时美国所面临的问题以及中国本身的状况。中美战略思想的深化和契合,最终使两国关系正常化。美国达到了自身的目的,而中国则进入了国际的主流,在世界舞台上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且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绪贻,杨生茂.美国通史(第六卷·上)[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2]亨利·基辛格.白宫岁月——基辛格回忆录[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

[3]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69-1976,Volume XVII,China,1969-1972[DB/OL].

https://history.state.gov/historicaldocuments/frus1969-76v17/d20.

[4]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外交[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5]Melvyn P.Lef?r.The Camridge History of the Cold War——Volume II:Crises and Détent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6]刘华.34年前的中苏武装冲突秘闻再现——珍宝岛1969[J].国际展望,2003(15).

[7]鲍里索夫等.苏中关系(1945-1980)[M].肖东川,谭实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

[8]Raymond L.Garthoff:Dtente and Confrontation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Washing,D.C.

[9]多勃雷宁.信赖——多勃雷宁回忆录[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

[10]N. Kapchenko.Maoisms Foreign Policy Platform[J].International Affairs,1972(2).

[11]罗潇冰.1969年中苏边界冲突与中美关系缓和[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12]理查德·尼克松.尼克松回忆录(中册)[M].北京: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

[13]基辛格.白宫岁月:基辛格回忆录全集[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14]肖利江.新中国“一条线”外交战略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9.

作者简介:窦晓东(1993—),女,汉族,山西阳泉人,单位为苏州科技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为俄罗斯史。

(责任编辑:御夫)

猜你喜欢
冷战国家利益
民事调解书的检察监督探讨
先占制度的法律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