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祭祀文化中的“敖包”与“火”

2020-12-07 10:55郝柏林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18期
关键词:敖包蒙古族

郝柏林

摘 要:蒙古族祭祀文化是其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蒙古族社会生活的一种传承。祭祀文化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多种生活形态。蒙古族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随着蒙古族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他们将山河日月奉为圣灵,体现了蒙古族对现实生活与美好向往相结合的内心表达,在草原地区形成了独具蒙古族特色的祭祀文化。其中,祭祀敖包与祭祀火是祭祀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蒙古族草原生活的一种真实表达,也是蒙古族人民精神世界的一种寄托。

关键词:蒙古族;祭祀文化;敖包;火

1 蒙古族祭祀文化的形成

蒙古族是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的一个传统游牧民族,在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等区域都生活着蒙古族人民。蒙古族起源于草原,他们最初以游牧的方式生活,直到今天在内蒙古地区依然有蒙古族的放牧区域。蒙古族祭祀文化的形成体现在两个方面。

1.1 经济形态的直接体现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祭祀文化,这些祭祀文化是建立在一定政治、经济基础上的文化现象。蒙古族也不例外,蒙古族祭祀文化的形成与其自身的经济形态密切相关。蒙古族是草原民族,他们住毡房、行马背,可谓“穹庐四野,车马为乘”。游牧的生活方式也让蒙古族人民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产生了对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的依赖和敬畏,尤其是在以前受到经济条件和科技条件的制约,山河水草、火种星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也让人们对这些事物产生了神秘感。究其根本,也正是这样的一种草原游牧经济体制造成了蒙古族独有祭祀文化的形成。例如,蒙古族人祭祀敖包、星辰、天、山、火等,本质上是这种游牧生活的一种文化缩影,在文明不断发展之后逐渐形成的祭祀之礼。这样的生活理念深深地根植于蒙古民族的生活中,直到今天,蒙古族依然保留了一部分相关的文化、习俗。

1.2 蒙古族人的自然崇拜

蒙古族人视“万物有灵”,这样的理念根植于蒙古民族的记忆中,他们崇拜万物生灵,感激万物带给蒙古族人的幸福与永恒,所以,蒙古族人心中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存有感激和敬意。他们将这样的情感逐渐演化成各种祭祀文化以表达内心的情感,并对未来的日子进行祈祷。直到今天,蒙古族将一部分祭祀文化传承下来,并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也体现了蒙古族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信仰。

2 祭祀敖包与祭火

2.1 祭祀敖包

祭祀敖包是蒙古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是蒙古族崇尚自然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最常见的一种祭祀。蒙古族的“敖包”,也叫“脑包” “鄂博”,汉语意思可翻译为“堆子”,敖包使用大大小小的石块堆积而成,这是一种日积月累的行为体现。敖包一般分为祭祀用和指示用两类,一般都建在山顶或高处,以圆锥形为主,大小不一。现在的蒙古族敖包已经成为蒙古族的文化符号和民族文化元素,而祭祀敖包也于2006年5月20日由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申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最初的敖包的概念和用途是先民们作为所居之地的纪念、指示方向的标志或积石为冢的祭坛。在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后,蒙古族人民把敖包文化保留并传承下来,祭祀敖包就是蒙古族人民以敖包为神灵,进行崇拜敖包的公众聚会祭祀类文化活动。在不同地区祭祀敖包的习俗会有一些差别,如在不同地区祭祀敖包的时间是不同的,但是其祭祀敖包的基本内容没有发生改变,已经是蒙古族人民约定俗成的祭祀方式。

在内蒙古赤峰地区祭祀敖包时,人们会穿上崭新的衣服,带上肉食和奶食品、白酒、茶叶以及装饰敖包的祭祀用品,在黎明之前便从四面八方赶至敖包的地点汇合,先用五色哈达、彩旗等对敖包进行装饰。对一些破损或是坍塌的敖包,还会事先进行修缮。随后摆上香案,放上祭品,准备好祭祀时的用品。在盛大的祭祀场景中还会邀请喇嘛奏乐诵经,牧民们跪拜祈祷,并依次在敖包上祭酒,敬献全羊和奶食品,然后大家由东向西顺时针绕着敖包转三圈,再跪在香案前焚香磕头。念完祝词,大家再向敖包三拜九叩,祈祷祝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最后到山下举行那达慕大会。其中,祝词的基本释义为:“祝福乡里乡亲,每一个人的生命长久,祈祷牲畜兴旺,草原常青。”这也是蒙古族人对美好生活的一种祈求和向往。

此外,蒙古族的敖包文化不仅存在于蒙古族人的心中,现在已经逐步被社会大众所接受,也逐渐衍生成了一种文化现象。敖包成为人们旅游参观的景点,促进了旅游的发展,游客常常会加入祭祀敖包的队伍中。在内蒙古通辽市的珠日和大草原就有祭祀敖包的文旅活动,外来游客会加入祭祀敖包的仪式中,游客手拿小石头堆砌到敖包上,并绕敖包环走,心中默念自己的愿望,通过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此时,还会有蒙古族的传统音乐萦绕耳畔,整个祭祀活动神圣而庄严。因此,敖包文化不仅存在于蒙古族人们的精神世界中,也成为大众熟悉的一种祭祀类民俗文化。

祭祀敖包是蒙古族一种古老的文化缩影,与此有关的一系列活动和礼仪充分体现了蒙古民族的文化创造力。这一祭祀活动作为一种文化空间包容了蒙古民族诸多传统文化和习俗,对研究游牧文化、民族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人们祭祀敖包时庄严而虔诚,我们可以从中窥探到一个民族心灵深处的渴望,对于研究蒙古民族地域的风俗文化有较高的价值,同时为物资交流、文旅活动提供了便利的平台。

2.2 祭火

蒙古族祭火是一种原始的习俗,源于蒙古民族部落生活时期,火能够供给人们生活的便利,也一直被视为神圣的存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蒙古族人将火视为生命与兴旺的象征,对火产生了敬畏和崇拜。因此,祭火文化便逐渐形成。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蒙古族祭火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其祭祀的基本内容没有改变。时至今日,蒙古族依然保留着祭火的习俗。

蒙古族祭火在每年的农历腊月23日,即小年这天举行,蒙古族人把这一天当作节日来欢度,并称这一日为“嘎拉查干萨日”。腊月二十三日这天人们在清晨便会准备迎接节日的到来,先将房屋打扫干净,随后便开始做祭火仪式的相关准备工作。

人们先生火点灶煮肉,这是蒙古族的傳统饮食习惯,随后在锅中加入米,做成近乎稠状的粥食,这样的饭食被称为蒙古族在这一天的“祭火饭”。此外,还要准备祭火用的其他物品,如米酒、奶酒、五色布,还包括羊胸架骨、牛胫骨等。一般来说,人们会将羊胸骨的外层表面组织去除,不碰触内侧,胸腔内侧朝上放在盘子里。在准备工作结束以后,蒙古族人民便开始了祭火的仪式,仪式一般分为祭火和祈祷两个部分。首先由蒙古族年长的男性进行主持祈祷,然后由年长的女性点燃火,人们行跪拜礼,并由专人诵读祭火时所用的祝词。祝词的大意为通过祭火祈求烟火旺盛和幸福永恒,并有祈求蒙古族的老少安康和家畜兴旺的含义。接着人们饮食、敬酒,述说火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所有仪式结束后,便开始了蒙古族的家庭聚会,分享食物,共享欢笑。

蒙古族祭火习俗的产生是蒙古族敬畏自然、崇拜生灵的一种体现。祭火作为蒙古族的传统祭祀文化已经深深根植于蒙古族人民的心中,这种祭火的礼仪也是蒙古族人民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

3 结语

蒙古族的祭祀敖包和祭火是比较常见的祭祀文化,敖包与火都是蒙古族人民心中神圣的代表。蒙古族祭祀文化的形成以及传承,到被社会所关注、认同并参与,展现了民俗文化的多元发展。这不仅有利于多元文化的长久发展,也是进行文化交流、文旅融合的新趋势。

随着人们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蒙古族人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方式也发生了巨大改变,但是这些祭祀文化依然在蒙古族人们的生活中得以传承和发扬。同时,这些祭祀文化也需要得到保护和传承,以延续各族人民共同的文化记忆。

猜你喜欢
敖包蒙古族
祭敖包
马背民族
诺恩吉雅随想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候补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神圣的符号:还原一个真实的敖包
巴彦呼硕
神圣的祭敖包
论蒙古族长调的地区性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