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释《乐记》中“音乐”的概念

2020-12-07 10:55翟冬倩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18期
关键词:乐者乐音人心

翟冬倩

摘 要:《乐记》是我国古代美学思想史上第一部自成体系、思想精湛的音乐理论专著,是中国音乐美学集大成之作。它集结了儒家的“礼乐”思想,在阐述“乐”的同时,又融入了“和”“仁”“德”等政治思想,深入阐释了音乐与政治的关系。其中,对“音乐”的阐释更是有着独到的见解,文章便从音乐的源起和“声”“音”“乐”三者的不同来浅析《乐记》中“音乐”的概念。

关键词:声;音;乐;仁德

1 音乐之源起

中国古代音乐自产生起便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内容也大多反映劳动生活和战胜自然天灾等诉求。由于远古社会人们生产生活水平有限,生活基本依靠大自然的给予,所以一旦发生自然天灾等,人们的生存就会受到极大的威胁。因此,远古时期的音乐主要用来祭祀天地以求摆脱生活困境。从这个意义上说,音乐的源起就是从作为原始巫术、宗教祭祀仪式的工具开始的,并发挥着强大的政治、宗教、伦理、道德功能。然而《乐记》中对音乐源起的记载却有更独到的见解。

《乐本篇》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这是说音乐的产生是由人的内心发出的,而人心的多动是由外界事物引起的,当受到客观事物的感动,就用声音表现出来。《乐记》主张“物”动“心”感,也就是说音乐是由人“心”产生的,人心之所以“动”,则是由客观事物所触动的,存在什么样的感情,就会表现出来什么样的声音。“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乐本篇》),恰恰表明了这种观点。

《乐记》建立起的“心物感应”说是基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它讨论了音乐产生的心理过程,承认“物”是第一性的,外物是音乐产生的源泉,它诱发并激活了人的内心,使主体产生心灵的波动,从而产生音乐。音乐是表现心理活动的,揭示了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不同的客观刺激会引起不同的感受,不同的音乐会触发心灵中不同的情。这肯定了音乐是人们用来表达情感的艺术,是人类社会生活在人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而后文中的“乐者,心之动也”“乐也者,情之不可变也”“乐也者,动于内者也”(《乐化篇》)也体现了此观点。

2 “声”“音”“乐”之不同

何为音乐?简单地说,物体规则震动发出的声音称为乐音,由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就是音乐。《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道:“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它最基本的要素是节奏和旋律。分声乐和器乐量大门类。”①可见,在现代汉语的解释中,音乐是一个整体的事物,然而古人却明确了“音”“乐”之别。《说文·木部》:“乐,五声八音总名。象鼓鞞。木,虞也。”②《說文·音部》:“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宫商角徵羽,声;丝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从言,含一。”③《说文·耳部》:“声,音也。从耳,殸声。殸,籒文磬。”④从《说文》对“声”“音”“乐”三字的解释中不难发现,“音”由“声”而来,而“乐”则是加以节制规范的“音”的总和,是五声八音总名。同样,在《乐记》中也分别阐释了“声”“音”“乐”这三种不同的含义。

《乐记》中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此句明确区分了“声”“音”“乐”的不同。“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这是自然之声,只是单纯发出的声音,没有感情,没有审美价值。“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这是说各种声音相互应和就发生变化,变化为一定的组织形态,就称为音。另有“声成文,谓之音”,由此可见,“音”是“声”的高级组织形态,“音”是由“声”变化而来的。“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是指把乐器演奏起来,再配合舞蹈,就是“乐”了。“乐者,音之所由声也”,“乐”是由“音”而来。由此可以看出,《乐记》把“声”“音”“乐”三个概念区别开来,又把它们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的层次有机地结合起来。“音”是介于“声”与“乐”之间的桥梁,它既包括合律的“声”,即乐音,也包括形成组织的乐音,即旋律。也就是说,《乐记》认为乐音是音,旋律也是音。①换句话说,声是最低等级的音乐,人心有所动便可以发声;有组织的声、能够表情达意的声才是“音”。但音有多种品质,只有符合天地本性,亦能够节制人欲、启发人善的和美之音才是“乐”。而今天的音乐仅仅从旋律和节奏等音乐形态来辨别,从这个意义上看,相较于《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可以说我们如今学的音乐仅仅是“音”,而不是“乐”。可见古人对“乐”的理解比今人更为深刻。

3 音乐的概念

前文简单论述了“声”“音”“乐”三者的不同,那么到底何为音乐?古人对音乐的理解和今人到底有何不同?笔者认为,这应该从西周的“礼乐”思想说起。从周公“制礼作乐”开始,音乐便与政治、社会有了关联,它不单单是以乐音为主,供人们娱乐享受的音乐形态,更是古人用于礼法的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从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就把乐舞作为人与自然沟通的桥梁,西周以降,礼乐教化通行天下,使人修身养性,体悟天道,谦和有礼,威仪有序,从这一历史文化脉络看,音乐是作为一种工具,发挥着它“礼仪”“教化”“仁德”“规范”的功能和意义,因此它具有很强的功能性。虽然到了春秋时期出现了“礼崩乐坏”,但这套礼乐思想却根植于国人心中,对后来历代文化都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乐记》中的音乐思想便是对这一礼乐思想的延续。《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礼是天之经,地之义,是天地间最重要的秩序和仪则;乐是天地间的美妙声音,是道德的彰显。因此,《乐记》载:“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可见,古人对音乐的理解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乐音”,而是同“天地”“仁和”的意识精神联系在一起,礼序乾坤,乐和天地,气魄何等的宏大!《乐记》另载:“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古人认为“声”是最低级的,“乐”是最高级的,只有君子才能懂得乐。“乐”包含了更广泛的内容,广义讲,包括礼仪仁德、精神享乐;狭义讲,是诗歌、音乐、舞蹈的综合艺术。从这一角度讲,古人并不否认音乐的“音乐性”,但更注重其精神内涵。

社会发展到今天,《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音乐”:是指有节奏、旋律或和声的人声或乐器音响等配合所构成的一种艺术,它的最基本的要素是节奏和旋律。反观我们今天的音乐教育,仍广受西方音乐教育体系的影响,只教授学生和声、曲式、节奏、音高等外在形式上的东西,并认为一切符合和声曲式规律的都可称之为音乐,这种教育方式恰恰忽略了音乐的本质。《乐记》中《乐情篇》记载:“乐者,非谓黄钟、大吕、弦歌、干扬也,乐之末节也,故童者舞之。”这说的是,音乐不是黄钟大吕等音律,也不只是弹琴、唱歌,拿着干、扬舞蹈,这些都是乐的次要方面,所以让儿童表演就可以了。又记:“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形成而先,事成而后。”可见,古人认为学习音乐的实质是要学会礼仪仁德,德行修养是主要的,掌握技艺是次要的。

孔子曾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可见古人更加注重乐的教化功能,古人学习音乐看重的是品德和德行,而不是所谓的演奏技巧,节奏节拍等。理解了《乐记》中的音乐思想,可反思今天的音乐教育,从而更好地指导音乐的学习。

参考文献

[1]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乐记》论辩[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2]吕骥.试论《乐记》的理论逻辑及其哲学思想基础[J].音乐研究,1991(2):12.

[3]王晔.浅释“音”、“声”[C]//姚亚平,刘小龙.中央音乐学院学士论文选.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4]易薇.论《乐记》的音乐美学[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5]汉语大字典编辑文员会.汉语大字典(第二版九卷本)[M].武汉:崇文书局,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猜你喜欢
乐者乐音人心
自由
最冷不过人心,最暖也不过人心
乐音疗法与疗养康复效果的相关性研究
那一刻
漫画哲理
一段乐音的“诞生”
软糯甜美 俘获人心
知止者富 知乐者常乐
用心聆听学会区分
红粉影院《单人乐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