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提升教育质量的思考

2020-12-07 06:01李卫祥王鹏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0年11期
关键词:办学质量发展

李卫祥 王鹏

[摘 要] 教育质量事关高等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本文在對地方高校的教育质量进行基本的评价的基础上,分析了制约地方高校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提出以特色发展为目标明确学校定位、以集聚人才为核心创优教育环境、以教育改革为抓手提高培养水平、以双创教育为重点增强学生能力等四条途径提升地方高校的教育质量。

[关键词] 地方高校;教育质量;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0) 11-0036-03

地方高校,也称省属高校,是指隶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大多数靠地方财政供养,由省级政府投资建设、划拨经费为主,以地方管理为主,部分高校实现地方与中央共同投资建设,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地方高校的教育质量反映着区域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1]。在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大背景下,科学评价地方高校的教育质量,客观分析存在的实际问题,对于提升地方高校的办学水平,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 地方高校教育质量的基本评价

1 重视学校发展,但办学思路不够清晰

发展目标是各高校的规划和蓝图,体现了学校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立德树人”“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每个高校都非常重视,但有的地方高校对发展目标却定位模糊、飘忽不定,办学思路不清,没有明确和长期的发展目标,有的学校甚至出现朝令夕改,短期内随意改变办学目标的情况。比如在学校类型的定位上,有时候是教学型大学,有时候又是教学研究型大学,一会是建设具有同类院校先进水平的大学,一会又是建设富有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这就反映出地方高校在探索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客观分析自身优劣,自我定位不清,常常会受临时政策文件或其他高校的影响,出现盲目跟风现象,没有稳定的办学观、教育观和发展观。

2 重视专业建设,但人才培养缺少特色

近年来地方高校出于发展和转型等多方面的原因,很多进行了转型升格,一些本科学院还升格为综合性大学或多科性大学,还有更换校名,紧接着便是扩招和校园扩建。令人揪心的是专业建设没有长远规划,而是紧随社会潮流,就产生了学科、专业及课程设置上趋同,缺少个性和特色。高等学校具有良好的教风学风、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建立完善的教学保障机制,需要在办学实践中进行长期的探索和不断的总结,人才培养的特色不可能在短期内就形成,也会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不能很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3 重视科教相长,但科学研究尚欠水平

地方高校非常强调学科和专业建设,对科研促进教学有高度认同。部分办学时间较长,基础较好,具有博士、硕士授权资格的高校,其科研和学术水平在某些学科或学术领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科研实力较强。但大多数的地方高校在开展科学研究上力量薄弱,科研平台、学术团队建设缓慢,申请国家层面项目非常难,获得国家级层面的科研奖项更难,同时也很难申报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有的地方院校在国家级层面的科研项目和奖项可能建校以来还没有实现零的突破[2]。特别是一些新建的本科学校,在申请本省的科研项目上都很困难,十二五期间国家三大奖项获奖项目,地方高校在所有获奖高校的占比不足三分之一,这与地方高校占全国高校总数的三分之二实不相符。

4 重视社会声誉,但服务社会短缺平台

地方高校一般实行省市共管,肩负着为地方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驱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其“地方性”特征明显,在区域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高校社会服务能力是以人才培养和科研能力为基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更需发挥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能力。地方高校对新形势、新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教育和经济社会对接不够,高层次科学研究薄弱、成果转化稀少,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这些都使得地方高校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就显得力不从心、对区域文化传承创新贡献不多。地方高校的区域贡献率低、文化影响力弱,就导致社会的认同度不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很难建树[3]。

二 影响地方高校教育质量的因素

1 教师流失非常严重

教师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稳定的教师队伍是高校的宝贵资源,但在新形势下,地方高校教师流失非常严重。在20世纪的1995年至21世纪的2005年期间,山西某校十年间流失的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有200多位。许多高校在扩招后出现教师短缺,不达规定的生师比要求的情况下,为迎接上一轮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经济发达地区高校从欠发达地区高校和地方高校引入教师的情况非常普遍。在个别省份高校人过来就可以的政策下,更是加剧了教师队伍的流失。

地方高校的教师结构和生师比不合理,尽管现在教师占教职工的比例得到很大提高。以山西为例,1998年扩招前教师占比39.99%,2017年是57.07%,但是生师比却由1998年7.83:1变为2017年的18.63:1。不合理的师生比使得不少地方高校存在高素质教师资源匮乏,教师课时负担过重,青年教师教学水平不高等现象。教师疲于应付课堂运转,在开展教学研究方面缺乏更多时间与精力,必然导致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2 教学资源欠账突出

地方高校在扩招之后,学生数量的迅猛增加,但限于办学经费紧张等原因,相应的教学设施建设进度却未能跟上,突出的表现是学校的教室、实验室的不足。为了解决教学资源紧张的问题,不少高校采取周六日上课、晚上上课、大班上课、错时安排实验等办法来解决,个别高校的操作性实验受条件限制改为演示性实验。这种满足于能开课和能开实验的基本标准,必然会降低教育教学的效果,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会带来很大影响。地方高校的教学资源不足问题,不仅仅是在本专科层次的教学存在,在一些学校的研究生教学上同样也存在着教室和实验室资源不足的问题,成为影响和制约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瓶颈。

3 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地方高校录取的学生在分数上与高水平大学录取的学生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高考平行志愿录取模式实行之后,考生在“知分知位知线”的情况下选报志愿,使得地方高校录取的学生是大量的低分段和同分段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动力等方面不仅均与高水平大学的学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就是与本校扩招前或者说是考前填报志愿前录取的学生都存在着很大差距[4]。

随着市场经济及网络信息的冲击,学生群体的现实及功利倾向明显,学习的主观意愿也更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把“找一份好工作”“顺利拿到毕业证”作为自己大学求学的目标,而不是追求自身专业素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本末倒置,致使其大学阶段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不明确,时间利用不充分,主动学习的意愿不强烈,这些都影响了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和教育质量。

4 就业困难逐步凸显

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当前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就业难是高校和当代大学生必须要直面的现实,我国近年来毕业生总数屡创新高,地方高校的学生就业难尤为突出。教育部每年都会向社会公布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地方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与高水平大学之间相差约5~10个百分点,这仅是统计数据对初次就业率的反映,实际上很多学生刚就业就失业案例也非常多。所谓“毕业即失业”,就业难有多重因素,有经济下行压力、有结构性的矛盾失衡、有毕业生就业观念等原因,但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对接不紧密、毕业生竞争力相对较差也是不争的事实。

三 提升地方高校教育质量的思考

1 以特色发展为目标明确学校定位

一直以来,各地方高校都能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自身的价值和目标,凝练自身特色,基本得到了区域内的普遍认可,但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地方高校由于资源优势不明显、学科发展不突出,管理机制不灵活,导致了地方高校在办学方向容易摇摆,方向不清,特色不明。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的价值追求和发展理念,是一种长期的行动自觉。地方高校要以特色为导向就要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明确定位体现办学思想、秉持自己的教育观念,对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有坚定的信念[5]。地方高校不应图“贪大求全”,必须立足自身的性质和优势,科学合理准确定位,厚植学科优势,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特”,实现差异化的学科供给,优化内部治理结构,以学科为龙头改进师资结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升地方高校的社会影响力。

2 以集聚人才为核心创优教育环境

稳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教师队伍是高校最为主要的人才,因此必须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激发教师创作活力、增强教师的获得感。地方高校高端人才本身就不足,随着各高校学生规模的扩招,师生比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尤其是“双一流”建设下学科平台的竞争加剧,地方高校既没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又没有丰厚资源资金优势,必须要进一步强化人才优先的战略,做好“保卫人才”与“引进人才”。地方高校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必须把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政策支持和自身制定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时刻抓在手上。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好校园智库作用,特别要发挥出学院、学科在人才引进、使用及培养中的作用,大力营造创新干事、乐教融融的氛围,要强化经费保证、后勤保障,提高职能部门的服务效能,解决人才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切实增强其获得感[6]。

3 以教育改革为抓手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发展要求,地方高校必须要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着力点,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不同,教学改革也不尽相同。新时代高校教改要贯穿“双创”这条主线,即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能够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以四年制本科教育为例,在“双创”教育这条主线的引领下,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可分为四个阶段学习和实践。第一阶段学习通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进行创新创业类的认知实习,第二阶段参加一个完全的创新创业类实践教学活动,第三阶段开展诊断性学习,解决实践实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第四阶段参加毕业实习(设计),完成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学习提高过程。这四个阶段的教育贯穿在四年实现不断线,让学生全过程完成“认知实习—技能类实习—专业实习—综合毕业实习”,经历一个由浅入深、从低到高的“双创”实践教育过程,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基本技能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结合。地方高校只有把教改重心放在实践教育上,“双创”教育才能形成特色,人才培养水平才能提高,才能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4 以双创教育为重点增强学生能力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教育质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數又屡创新高,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地方高校必须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为问题导向,贯彻落实好“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释放倍增效应。要因地制宜,积极作为,千方百计地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比如在能力锻造上可启动“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工程”,系统组织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参加科技服务专项行动。地方高校要强化全方位的创新创业帮扶,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机制,多渠道筹集创新创业资金,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对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资助。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关键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及科研的需求比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地方高校必须要适应时代要求,明确办学目标,找准发展方向,强化教学特色,在提升教育质量的实践中,培养出地方所需的合格人才,承担起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引领区域文化发展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王小云.地方高校教学质量提升路径探索—基于教学管理角度[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37-39.

[2]段丽华.新业态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6(12)66-70.

[3]王平.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思考——以白城师范学院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2):68-90.

[4]段晓芳.后扩招时代地方高校提升教育质量的困境与出路[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9):41-45.

[5]周海萍.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共性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4):114-117.

[6]程备久,戴照力.“双一流”背景下地方农林高校创建一流学科的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17(2):5-9.

[7]李长萍,李卫祥,白加德,方亮,董常生.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基于山西农业大学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9(9):35-38.

[8]李军靠,杨建军.地方高校教育质量提升的障碍透析[J].教育评论,2007(12):8-10.

[9]陈利根.高等农业教育特色发展的实践探索与路径思考—山西农业大学建校110周年的历史回顾与经验总结[J].中国农业教育,2017(4):1-6.

[10]黄厚南.创业型大学: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J].广西社会科学,2019(11):182-188.

(责任编辑:张宏玉)

猜你喜欢
办学质量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质量投诉超六成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