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做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供给侧改革的思考

2020-12-07 06:01张慧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0年11期
关键词:翻译教学供给侧改革课程思政

张慧

[摘 要] 课程思政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本文着眼教育教学供给侧改革,对如何在翻译教学中推进课程思政进行思考和探索,提出从确定德育目标、优化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重构评价体系和提升教师自身品德修养等五个层面推进改革创新,引导学生的学习需求,以翻译教学树文化自信,促价值观塑造,体现隐性育人价值。

[关键词] 课程思政;翻译教学;供给侧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0) 11-0076-03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最先适用于经济领域,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处理好供给与需求不平衡的问题。供需不平衡问题在诸多领域普遍存在,因而供给侧改革迅速在各个领域得以推进深化。而教育这一重要的民生领域,作为“人力资本这个社会生产与再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主要配置渠道”[1],其供给侧改革问题亦成为关注和讨论的热点。

大学英语教学长期以来受到供求结构错配的困扰。学生英语基础好,对英语学习的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不再满足单向被动的接受者角色,这使得学界一直非常关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改理念,改教材,改教法:教学改革中,作为供给主体一方的教师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创新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优化教育教学资源要素配置,“做到既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对准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2]。如此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才能走出大学英语供求结构错配的困境。

对学生需求端的研究除了关注知识和技能目标的达成,更要重点关注情感目标的实现。而在这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大学英语的供给侧改革指明了方向。“要用好課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这段讲话抓准了教育供给和学生需求的契合点,以及课程思政为教育供给侧改革指明的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大学英语因其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语言比较和文化碰撞,天然具有融入课程思政的优势。语言和文化背后的哲理、历史、思维方式、价值观等均可在课堂内外实现自然渗透,而在中西方文化的对比碰撞中教师“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3]要引导学生在语言学习和文化对比中正确把握世情、国情,树立文化自信,这在选材有更高自由度、更强调实践和学生参与度、更体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翻译教学中能得到较好的改革和实施。

要确保翻译教学中切实融入课程思政,达成立德树人的目标,可参考实施陈翔所提的人才培养供给端五个层面的改革:确定德育目标、优化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重构评价体系和提升教师自身品德修养[4]。本文将分别从这五个方面进行思考和阐述。

一 确定德育目标

确定明确的德育目标是保证我们供给侧改革中思政元素的首要标准。任何学校、专业、学科都必须回答好一个问题:我们要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综合来看,高校要培养的是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合格,不是达到60分的及格线即可,而是要具备未来参与国家和社会建设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应体现出合格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否有坚定的信仰,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梦想,有勇于担当的责任感,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体到大学英语这门课程来看,我们要培养出具备基本语言知识,能灵活运用汉英双语传递思想,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正确认识世情和国情,在文化对比和碰撞中坚守本国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国际化人才。而翻译教学,既要求学生具备语言知识和双语能力,迅速切换语言以书面或口头的形式准确传递信息,亦对其文化身份以及文化自觉提出较高要求,“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5],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所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有着明确的德育目标,且兼具比听说读写更高层次的智育和素质要求,充分体现大学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德育目标不仅针对教师教学而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亦应对此目标有明确的认识,围绕目标而学,才能真正实现入脑更入心。要达到这一点,供给主体的教师应在翻译教学之初即带领同学们建立起明确的智育、德育和素质目标,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适当引导。在供需双方目标一致的前提下,教师围绕目标教,学生围绕目标学,方能真正体现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二 优化教学内容

选择体现思政元素的翻译素材是本次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课程是教学的重要组成形式,课程质量的优劣在于内容的选择,而内容传播的政治性、思想性和有效性则立足于教学材料。”[6]翻译教学是大学英语课程中选材较为灵活的教学模块,亦是大学英语进行供给侧改革最易着手的触点。首先把握好翻译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应能更快更好地全面推进大学英语的供给侧改革。

翻译教学内容的优化可以参考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CET)2013年12月改革后的翻译考察要点:中国的历史、文化、民俗、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等,为在高校普及“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一理念提供指导。短短100余字的汉语段落中蕴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辩证思维等重要的思政要素:“和睦的大家庭曾非常令人羡慕。过去四代同堂并不少见。”(2019.12CET-4)“汉语历史上对团结中华民族发挥了重要作用。”(2019.6CET-6)“汽车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交通拥堵和停车位不足的问题日益严峻,这些城市的市政府不得不出台新规,限制上路汽车的数量。”(2018.6CET-6)这些题材不仅考察了一些特有的文化负载词(如四代同堂),还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理念(如和睦和谐、团结友善),亦从现实问题入手,辩证看待热点现象(如从私家车着眼认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在日常的翻译教学中抓好选材这个点,即可牵动学生认识文化这条线,进而引导学生自主自觉地深入挖掘中华文化宝库、主动探求社会现象根源与出路,带动思维和价值观方面的塑造与改变,从而由点-牵线-至面地推进改革。

翻译教学选材的难点在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一些文化词汇和思想的译法莫衷一是,以及常见诗句、成语的理解与其典故出处密不可分,故而增加了翻译难度。但对教师而言,这些难点恰恰可以成为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培养问题意识的绝佳机会。教师需在选材时秉持育人理念,寻找素材中及素材背后与课程思政契合的触点和融点,提供相关的文化背景信息和权威参考书、参考网站等,至翻译实践时适时点拨和引导,激发学生的好奇和兴趣,使其自主产生学习热情和文化自觉,深入挖掘和思考后坚定文化自信,从而真正使课程思政有机融入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

三 选择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是教学供给端最显而易见的改革,亦是课程思政落到实处的有力保障。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已进行多年,所谓的教师“单声道”已不再是英语课堂的主流,翻译教学也不再拘泥于逐词逐句的“练习-答案”模式,双向互动、多载体、分层分级教学探索时常见于课堂。

教法改革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常见途径:情景式教学、PBL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POA产出导向法等新名词和新教法对外语教师来说都并不陌生,而真正从需求方的角度去选择教法才是供给侧改革的要义。要体现英语课程中的价值渗透和价值引领,就必须找准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都契合和适应的最佳教学手段。教师在进行翻译教学时,应坚持育人导向的德育目标,充分挖掘教学素材中的思政元素,深入研究当下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课堂翻译教学,如考察学习、案例教学、项目学习等方式;同时增强教师自身的科技素养和信息化素养,结合字典、参考书等纸质资源,强化互联网资源的作用,鼓励互联网原住民的新时代大学生充分发挥网络搜索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引导其在筛选信息时对文化差异和价值取向进行甄别,坚定立场,在有教师指导的自主学习实践中实现知识转化和价值引领的双重作用。

以PBL教学法为例,笔者供职于医学院校,学校非常重视PBL教学,“从学生需求端出发,积极探索了解医学生的思想动态,提供优质的思政资源供给,最大限度地满足需求端的利益诉求”[7]。笔者亦结合专业和课程特色,做过PBL应用于非英专汉译英教学的课题探索,研究发现PBL学习法不仅能有效提高學生翻译水平,亦能在产出导向下显著增强其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培养其参与问题解决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故以PBL为例的创新教学方法若能被深入研究和有效应用,能够通过改变教学供给方式,引导学生自主调整学习需求结构,从而对调节教学中的供需关系起到积极影响。

四 重构评价体系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检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课程思政融入度和供给侧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手段,应涵盖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考量。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课程思政“是否取得成效以及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4]。

传统的翻译教学评价主要考查学生译文的准确性、信息的完整性、语言的流畅性,以及用词是否贴切,语法是否正确等。从供给端引入思政元素后,翻译考核的评价指标必然发生变化:不再局限于上述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显性指标,而将一些情感和能力等隐性指标纳入评价体系之中。首先,课程思政下的翻译教学评价体系应以德育目标为基础,运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对翻译教学活动的过程和育人效果进行有效评估,起标尺之效。其次,翻译教学的育人效果评价指标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留有调整和变化的余地,某一翻译素材可能只体现某一特定的德育元素,如文化艺术类的翻译题材侧重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评价,政治经济类的题材侧重于国际视野和辩证思维的评价,学科专业类的题材侧重于专业伦理和学术修养的评价等。故在重构评价体系时,应充分考虑上述因素,设置综合性而非单一性的评价指标。最后,当教师选择了需求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方式时,相应的教学评价方法亦要纳入最终的评价体系之中,例如教学方法改革带来学生参与度的增加,此时必然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课堂参与的过程性评价、教学双方的自评互评、课内课外的全方位评价等。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翻译教学评价体系不仅考查语言能力和翻译技能的掌握情况,亦要评估教学过程是否对学生的素质培养、价值塑造等起到正向的引导作用,进而通过教学评估的反馈机制,促进教学的持续改进和提高。

五 提升教师自身品德修养

教学中供给主体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融入课程思政则对供给主体的品德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确保并提升教师自身品德修养是课程思政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供给侧改革的起始环节和先决条件,是“传道授业解惑”使命中的首要任务。若要传好道,先要明其道、信其道、守其道、行其道,以理服人,以身为范,方能获得学生的信服与认同,将课程思政润物无声地开展下去。

上文讨论的德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的优化改革均应建立在外语和翻译教师身正业精的基础之上。因此,“改革的关键就是打造优秀师资”[8],师资建设是改革的重中之重。首先,外语教师不论是否党员,都应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教师自己有信仰、有梦想,才能培养出有信仰、有梦想的学生。其次,“德”与“爱”应成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应秉持的两大关键词: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热爱国家、热爱教学、热爱学生。高尚的师德和由衷的热爱能够借由课堂主渠道被学生感受到,感染打动学生。如此,教师所传之道更易被学生接受,体现出隐性思政的教育价值。同样重要的还有外语教师通过自我教育、持续学习而不断完善的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外语教师普遍精通外国语言和外国文化,但本国语言和本国文化亦应加以重视。功能翻译学派的理论强调在理解他国文化之前,首先要理解本国文化。[5]外语教师,尤其是翻译教师只有在理解和认同本国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在不同意识形态激荡、多元文化价值碰撞的世界中找准自己的位置,选好用好文化素材,做好翻译教学,帮助学生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下有知识储备、有文化底气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六 结语

教育是人力资本的主要配置渠道,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的主渠道。从供给侧做好供给内容、方法、结构等方面的改革将为新时代大学课堂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切实保证。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要顺应时代潮流,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精选教学素材,积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培文化之根,铸民族之魂,通过语言文化的交流和比较建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培养兼具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万朋,程钰琳.探析教育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复旦教育论坛,2017(5).

[2]冷锦英.翻译课堂教学的供给侧改革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6).

[3]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4]陈翔.做好“课程思政”的供给侧改革[N].学习时报,2020-01-10.

[5]陆梅,邓琳.翻译教学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实践与反思[J].西藏教育,2019(3).

[6]曹进,陈霞.翻译硕士培养过程中的思政教育实践研究——以西北师范大学“国策与省情”课程为例[J].中国翻译,2019(3).

[7]李忠昶.供给侧改革视阈下“大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以医学院校为例[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8(6).

[8]茆素琼.师资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改革的关键[J].高教学刊,2018(1).

(责任编辑:张宏玉)

猜你喜欢
翻译教学供给侧改革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思维导图&概念图辅助翻译教学实现途径探索
高职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及提升策略探讨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策略探讨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