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表达在档案宣传中的运用与优化策略

2020-12-08 08:32龙家庆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浙江档案 2020年1期

龙家庆/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叙事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普遍现象,是传承文明和记录历史的重要方式,贯穿于社会互动与自我表达之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叙事方法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孕育发展,并出现“叙事转向”(Narrative Turn)研究热潮[1]。档案作为记录社会历史发展、保存人类文明的真实印记,是叙事的鲜活题材和开发脚本,而具体的叙事表达则是沟通公众和档案的桥梁。档案宣传能够触发叙事效果,并能借助媒体融合契机展开相关的实践探索。如数字档案展览除了关注档案本体叙事,还关注空间转换、媒体集成的手段运用,使叙事表达在与公众交互过程中彰显更为丰富多元的特征。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叙事表达在档案宣传中的运用与转型背景,探寻其对国家观念、社会记忆、档案认知的增益功用。

1 叙事内涵与研究回顾

1.1 叙事与叙事表达

叙事(Narrative)亦称讲故事(Storytelling),是人类复述实践经验、表达内心情感、重现历史事件的方式[2],有别于叙事学意义上的概念。本文所指的叙事是在社会哲学与历史记忆语境之下,认为“事”本身是一种事件和事实,是过去静态史实的动态化呈现,需要人类主体对某一种社会现象行为进行“重复演绎讲述”。

叙事表达(Narrative Expression)是在叙事形式及事件内容共同作用下参与社会传承机制建构,让聆听者知悉“记忆贮存器”遗留的展演过程。其行为内涵包括:重塑原始场景,还原事件过程,让参与者身临其境;感知叙事背后隐喻,洞察人物组织的社会关系和权力博弈,并追溯特定文化象征;用时间线索或逻辑因果串联碎片事件,作为理解外部世界和表达自身的方式。

1.2 叙事与档案、档案学

叙事的“跨学科转向”特性赋予档案学研究更为深入的思考。一方面,档案是叙事的载体,具有原始记录性,其来源具有真实性。叙事凭借档案提供的历史事实来还原社会场景,呈现的结果比神话故事、口头传说、民间轶事等更为客观真实。另一方面,叙事表达内容不再等同于档案内容[3],这要求档案工作者不仅需要掌握叙事手法,还应该研究相应的历史背景。正如后现代主义档案观批判叙事游戏化[4],重视“档案产生背景、生产意图及其所体现出的行为逻辑进行深度考察”[5]。此外,档案工作者在遵循宏观叙事规则和政治立场的同时,还应提升解读历史场景和档案现象的能力,如提升解析微观叙事的隐喻文化的能力。

1.3 叙事表达参与档案宣传

当前研究焦点包括:探讨叙事表达的氛围塑造与技巧运用,如制作档案类纪录片[6];总结档案宣传中的叙事类型,如在档案展览当中运用多层次叙事表达的方式[7];剖析宣传媒体变迁对档案叙事的影响,如记录媒介演进与变迁[8];解读叙事表达的社会功用,如将其作为数字记忆建构的方法[9]。由此反映出两大趋向:一是基于媒体环境变迁,探讨档案领域的叙事转型,力求改善传统叙事及单向传播模式;二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引发了叙事转向,即“以理动人、以情晓人”的偏向,把叙事表达作为身份认同和文化依赖的方法。如果叙事过于聚焦碎片化内容,会影响对历史事件的整体把握;且叙事杂入了主观理解的内容,会对档案内容的真实性带来潜在伤害。因此,在具体的叙事表达中需要平衡好传统与现代、真实与谬读、真相与还原等多重关系。

2 叙事表达在档案宣传中的运用案例

2.1 叙事结构组织:中外档案展览

叙事表达贯穿于展览大纲设计、脚本解读、讲解服务等过程中,能呈现策划人与讲述者对整个展览主题的阐释,从宏观到微观层面勾勒出展览衔接结构。档案展览是档案馆开展对外宣传的重要举措。2019年10月,美国国家档案馆巡回展览(National Archives Travelling Exhibits)[10]聚焦“妇女平等”“犹太人记忆”“总统生活”等主题,新增快闪展览、Pop-up技术展,展出相关的老照片、老海报、漫画及音视频等。国内强调档案展览“传承民族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民心相通”的功用,如2019年9月,上海市档案局、档案馆举办“70年记忆见证上海传奇档案展”,该展运用5G+AR+VR智能阅读,结构化解读70个历史瞬间,视听结合地讲述国事家事[11]。

2.2 叙事时空还原:威尼斯时光机

威尼斯时光机是由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和威尼斯卡福斯卡里大学联合推出的档案数字化项目。其基于威尼斯国家档案馆馆藏资源,重构威尼斯的历史情境,还原古老的威尼斯全貌,模拟穿梭千年的数字地图。从叙事表达角度来看,时光机在时间维度上将公众送至千年以来的刻度上,在空间维度上模拟了各时期地理、城乡、交通、建筑的变迁,让公众在时光机中体验千年以来威尼斯的生活情景,如见证当年运河修建过程、目睹港口船舶贸易、观看城市居民水上出行等。另外,该项目在档案数字化编码过程中只存储了原始数字对象[12],较少著录档案形成的背景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公众对档案背后故事的理解。在舆图、手稿、图片的释读过程中尽力做到不失真,理应是叙事表达的坚守范畴。

2.3 叙事视角切换:澳大利亚南非侨民社群档案项目

随着社群档案理论探讨和项目建设实践的逐步深入,学界深化了对档案价值与社会环境互动规律的认知,认识到社群档案是身份认同研究的重要补充。此处不再赘述社群档案构建过程及管理模式,而着眼于叙事表达的视角切换。以澳大利亚南非侨民种族隔离档案项目[13]为例,叙事首先以第一人称入手(即My Story inside the Diaspora),让听众一起感受南非侨民无助、失落、彷徨等真实情感;再以侨民身份来解说档案内容,在档案中对比不同时期的生活状况;并诉说澳大利亚曾经的侨民政策并非“有色对待”,换回侨民的自尊与自信,进而鼓励人们主动从档案中寻找身份认同与多元理解。可见叙事表达的融入赋予了边缘乃至被遗忘群体的持续归属感,并延展了舆论宣传的范畴。

2.4 叙事数字体验:英国国家档案馆战壕任务档案剧情游戏

档案剧情游戏是以经解读后的档案内容为建模背景的游戏,需要融合文字、影像、音频等展开叙事表达,涵盖游戏人物、情节、环境等元素[14]。在游戏中叙事表达贯穿始终:一是游戏故事背景的渲染与介绍,这块内容是通过抽取档案中人物关联和背景描述等关键数据,进行塑造仿真形成的;二是玩家介入引导,体验者所扮演的角色主动参与到数字立体叙事中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关卡进行人机交互;三是多媒体集成叙事,剧情游戏包含了影像、字幕等,并提供了相关操作,公众可穿戴VR设备以实现视听触的集成体验。以英国国家档案馆开发的战壕任务(Trench Mission)档案小游戏[15]为例,玩家扮演一战中的士兵,通过完成任务获得积分,进而感受游戏所传达的“保卫国家、捍卫和平”理念。这类叙事表达主要是线性流转,即情节被玩家激活后按照一定时间或逻辑顺序进行,而用户在“定义玩法外”来创造故事则是叙事的创新之处。

3 “叙事表达”在档案宣传中的优化策略

3.1 弘扬核心价值观念,规范叙事表达的舆论引导

由于叙事环境的变迁,档案宣传由线下向线上转换,叙事结构由单维故事向全维剧情转变,这些都对档案宣传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从顶层设计和宏观战略层面引导叙事表达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坚持核心思想引领宣传工作,加强叙事过程中的宣传能力,弘扬符合国家价值理念的正能量;二是在把握主流价值观方向的同时,兼顾多元文化视角,提升档案宣传凝聚公众的能力。

3.2 以档案馆馆藏资源为基础,选择叙事表达的逻辑线索

将叙事表达成功嵌入到档案宣传中,不仅需要依靠丰富的叙事资源,还需要创新叙事思路。首先,叙事的对象是档案馆特色馆藏资源,馆藏数量影响叙事的宽度与广度,馆藏质量影像叙事的耐读性。其次,叙事线索需要优化,需要寻求突破传统的线性化表达。线性叙事是传统叙事的开展模式,即按照一定的逻辑或顺序展开;而非线性叙事则将公众纳入进来,由公众选择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方向,并且在节点上提供多元选择,如提供多种角色与结局。

3.3 重视挖掘潜在档案价值,实现叙事表达的唯真唯实

丰富的档案资源是叙事来源,而如何串联叙事脚本、呈现主题故事,是提升档案宣传成效的难点。从宏观层面来看,应避免“支离破碎”的解读,重视综合性的规划布局。实际上,档案的史料价值或文化价值在于整体而非某份档案,在于某个历史事件的整体演进,在于档案的集合中。从微观视角来看,能打动公众的是细节性描绘,是对档案的细微考证。为了获得引人入胜的叙事效果,建议从双向视角着手:既要把握叙事单元之间的关联,又要深入局部细节的诠释,如恢宏的档案展览是由若干专题串联起来,展现时代风貌及模范担当。在档案转述过程中要保持敬畏之心,做到叙事的唯真唯实,减少甚至避免对只言片语的误读和单份档案材料的误判。

3.4 掌握多种宣传媒介方式,增强叙事表达的视听效果

媒体融合突破了旧有的信息生产、记录与传播形态方式,为叙事表达提供了媒介工具。既要根据不同档案题材特点,选择适合的传播媒介;也要兼顾不同媒介特性,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如电影的视听环绕感、游戏的互动参与感、表演的艺术立体感、VR的虚拟交互感等。由于媒介技术更迭、功能趋于多元,档案工作者需探索适合移动互联网终端传播的方式,将创新思维和流行元素融入其中,进而更好地增强叙事表达的视听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