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双修”理念的U 型街道空间整治实践初探

2020-12-08 09:30康健张再晴
魅力中国 2020年21期
关键词:街道理念空间

康健 张再晴

(1.2.长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吉林 长春 130033)

一、“城市双修”的理念与内涵

“城市双修”是指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其中生态修复意指利用现代科技以及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对被破坏的城市环境进行修复;城市修补,通过不断改善城市公共服务质量以达到改进市政基础设施条件。达到以人为本,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目的。除此之外,构建具有当地文化特色,旨在保护城市历史文化,搭建便民的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而城市双修的意义与特性如下:

(一)由“点状人造自然”式修复向“面状生态系统”全域化修复转变

“城市双修”理念打破了传统城市设计中“一块砖,哪里缺补哪里”的单一填空式修补模式,强调遵从生态法则,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在原有生态环境下,守住底线,在不破坏生态要素的秉性前提下,统筹规划好生产,生活以及生态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其中“双修”旨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的布局合理性,在现有条件下进行设计,不会过度饱和,后期进行基建改造时有可改造空间。相较于传统设计理念——堆砌空间,不便后期优化。“城市双修”恰好弥补了这个缺陷。通过划定水体、绿地、历史文化、农田、基础设施搭建、修复地下水、地表水、绿化带以及土壤等生态要素,恢复当地的生态平衡,全面修补被破坏的生态景观格局,加强城乡的生态系统。

(二)由“照本宣科”式修建向“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双修”转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部分城市管理者为了达成经济建设的要求,照本宣科,直接照抄其他城市的设计规划与理念,完美的“复刻”其他城市的绿化模板。整个城市的绿化显得不那么真实且过于格式化。加上一味地照搬其他城市的设计方案,不考虑实际情况,这也导致了当地的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很多时候,斥重金采购的百年观赏树,会因为水土不服死亡,不仅是财力的损失,也是生态的损失。“城市双修”的设计理念很好的规避了传统“城市设计”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依据城市的客观发展需求,参照当地的文化及传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指导方针,利用现代科学规划与生态设计的技术支持规划设计城市改造计划,递进式迭代更新的施工方式进行科学合理且环保的方式对城市进行改造设计。

(三) 由“大刀阔斧”式修建向“循序渐进”式精细化修补转变

在城镇化进程中,很多城市会因为领导的迭代更替,市容市貌进行大换血,从而引发的“城市病”让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变得岌岌可危。变更规划设计理念,小范围变更,逐步推动整座城市的绿化结构的,利用“城市双修”的设计理念,对城市的绿化进行高品质、精细化、环保化,并结合当地文化特色与自然条件对城市进行可更新、精细化、环境友好型、可修复的宜居城市设计。

二、U 型街道空间的重要性及其思维的转变

街道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分布最广,人流量最大,施工相对简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整个城市形象影响巨大。堪称一座城市的名片。街道空间因为由一条条道路组成的线形空间结构,在这类空间中活动的人在心理上附有一种被驱动指引的感受,由道路交通空间、绿化带以及道路两侧的建筑组成“U 形”。通常占城市建筑用地10%~20%,而常见于公园和居民小区的生活性街道基本占 50% 以上。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动空间。因此,U 型街道的空间设计直接影响居民的幸福指数的高低。

三、街道空间“城市双修”的指向

城市会议召开之后,倡导城市建设中对于街道空间的设计理念从传统认知中单一的供居民日常出行的使用,转变成贯彻落实“双修”理念,对街道空间进行功能性修补,生态修补,文化修补。将街道转变成可以提升居民幸福感,凸显城市文化内涵的基础建设工程。

U 型街道空间整改设计类目有园林绿化、建筑、交通、路桥等领域,也包括旧城改造拆迁等市政问题的协调调剂。并且,设计院给出的设计图纸需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并且方便以后道路修整。

四、结语

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处于粗放蔓延式发展向内涵高效式发展转变的关键期,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设计,复合当地文化风格的景观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城市双修”正是针对“城市病”所提出的多维度,综合性,多学科齐头并进,助力城市现代化进程,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举措。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为地域的差异,“城市双修”需要因地制宜,不可照本宣科,需要建立在实地考察完毕,制定一个符合当地城市的设计理念。“城市双修” 并非易事,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好几代人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点到线,线到面。从最初的试点城市,到后来的全国推广。现已初见成效,未来的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猜你喜欢
街道理念空间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空间是什么?
热闹的街道
创享空间
街道生活
风居住的街道
街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