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典舞身韵中“身”与“韵”的关系

2020-12-08 09:34冯水莲阳江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家 2020年7期
关键词:身韵躯干体态

□冯水莲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

一、综述

(一)中国古典舞

《礼记·乐记》云:“大乐与天地同和。”舞以言乐,舞蹈是人类肢体的动作节拍与天地的节奏韵律的共鸣,是天地乐感在人类生命体态中的呈现。人类的历史就是舞蹈的历史。中国的舞蹈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可追溯至周代祭祀神明的“乐舞”,到大唐盛世吸取异域风采的“宴乐”,再到受宋明理学影响而严谨规范的“队舞”,以及受元杂剧、明清戏剧影响的戏曲舞蹈,从中可以看到中国舞蹈艺术的一脉相承又不断借鉴其他元素创新,呈现出生生不息、蓬勃发展的气象。

1957年中央实验歌剧院的《宝莲灯》标志着中国第一部古典舞剧的出演。20 世纪60年代的《鱼美人》、80年代的《文成公主》将中国古典舞分别与芭蕾舞、敦煌舞舞种巧妙融合,通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增强了中国古典舞的生命力,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求。例如,古典舞《春江花月夜》的舞蹈动作就是对中国古典舞蹈传统的继承和模仿,通过服饰、舞者的身形与动作、舞台特效等综合演绎,融诗情画意与肢体语言为一体,达到1+1 大于2 的审美效果,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寥廓深沉的春江月夜图,韵律婉转,意境空灵。

(二)中国古典舞之“身韵”

无论是对其他舞种的吸收,还是对戏曲舞蹈母体的再创造,中国古典舞既关注舞者的身体体态、肢体语言、动作力度,也强调音乐中的节奏韵律、舞蹈中的丰富感情及古典文化中的深远意境。要更好地发展中国古典舞,就离不开对“身韵”的探索。“身韵”是中国古典舞的立身之本。要进一步发展中国古典舞就需要将目光聚焦于中国古典舞的“身韵”上,如何处理好“身”与“韵”的关系也成为重要课题。

唐满城教授认为,“身韵”从字面上解释,可以说是身法与韵律的总称。身法,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韵律,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身韵即形神兼备、内外统一、身心并用的同义语[1]。

笔者认为,身韵是体态技法与情感思想的有机结合,是良好身法素质带来的优美韵感。换言之,身法是基础,韵律是效果。身,不只是外部技法,也包括舞者自身身体的软开度、体态形态的美感、表情神态与肢体语言的配合。韵,不只是舞蹈的艺术内涵,也包括舞者的精神气质、音乐的韵律、情感的抒发和中国古典文化的综合展现。身韵不只是简单的形神结合,更是形与神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二、“身”——身韵的基础和前提

身韵中的身可以概括为舞者的身段体态与外部动作的劲道技法。“身”的部分是中国古典舞中身韵的前提,舞者身体没有柔美有力则难以将舞蹈作品中的韵感完美地呈现出来。

(一)身段体态

中国古典舞的身韵主要以躯干为中心发力。从解剖学的角度来看,人的腰腹胸部都是非常脆弱的,当舞蹈要充分调动全身时,就需要躯干发挥出积极作用。舞者应关注躯干部分的动作,以增强对自身身体素质的训练[2]。

舞者的体态主要分为挺拔刚健和蜷缩弯曲。在舞蹈中,如果舞者挺胸直背、袒胸露腹,不仅是挺拔、高贵的气质的体现,更是表明自己的无所畏惧、自信骄傲的精神。中国古典舞的《秦俑魂》取材于秦始皇兵马俑里的大将军体态,躯干中段挺直,大臂小臂成直角,贴近兵马俑泥塑中的刚健顿挫。同时,兵马俑中呈大方敞露姿态的“将军肚”,表现了秦军将领气势磅礴、不畏敌人的雄姿,使舞蹈更具表现力,仿佛千军万马跨越时空在现今的舞台上复活。放眼国外,芭蕾极为强调舞者的躯干笔直挺立,无论静态的站立,还是动态的跑动与跳跃,都要求后背挺直,仿佛头顶上有引力般牵引着舞者的整个躯干不断笔直延展。当代部分中国古典舞对芭蕾的吸收借鉴过程中也将芭蕾典雅的气质、舞者笔直的体态纳入其中。

而如果舞者弯腰蜷缩、含胸收腹,则是在表现恐惧防备、痛苦难过的心情。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当柔弱的腰腹被攻击时,人的第一反应是躲闪、收腹,被击中后会痛苦地蜷缩、弯腰、弓背、身体前倾。舞蹈作为人的一种语言体现,对现实生活经验的模仿和艺术加工后,会通过蜷缩的体态表现出舞者的痛苦不安、消沉悲哀的心境。例如,在中国古典舞《苏三》中,舞者尽可能地弯曲躯干来表达主人公的悲哀幽怨。

在以上两种基本体态的基础上,挺直与蜷缩的动态变化就形成了躯干的律动起伏,用以表现人的情绪高涨、情感强烈。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的口诀为“腰为核心,尾骨发力”,腰、胸、背部的协调运动,加以动作幅度大时导致的急促呼吸,使得起伏更为自然和谐。

(二)动作技法

一位拥有扎实舞蹈基础和良好身段体态的舞者,如果能够掌握高超的技法,那么整个舞台效果就会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中国古典舞的技法主要体现在“跳、转、翻”上。

跳跃在中国古典舞中占有重要比例,可分为小跳、中跳、大跳三种,跳跃技巧则主要体现为舞姿型跳跃和复合技巧型跳跃。舞姿跳跃主要强调上半身与下半身的配合,在起跳的瞬间爆发力量,在跳跃的过程中找到平衡点,让人既能感到抑扬顿挫的力度感,也能让人感受到流畅自然的飘逸感。复合技巧跳包括云门大卷、变身横叉跳等需要在空中变换的跳跃,需要舞者在空中第二次发力,仿佛在腾云驾雾、飞天遨游。旋转技巧则强调舞者掌握身体的重心平衡,沉肩收腹,肩膀和胯部处于垂直线上,通过旋转来宣泄出饱满情感。翻身时则需要注意腰部与躯干要处在同一水平面上,重心不变,手臂立圆,动作连贯,一气呵成。丰富舞蹈作品中的情感表达,从侧面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例如,在舞蹈《木兰归》中,点步翻身、踹后腿翻身等一系列的翻身动作展现了花木兰的飒爽英姿。又如,舞蹈《爱莲说》中,舞者舒缓柔美的翻身体现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情操。

上述例子可以以小见大,舞蹈技巧与舞者体态的结合会让舞者为更好地演绎出中国古典舞中“韵”而做好“身”的部分的准备。

三、“韵”——身韵的内核与升华

一名出色的舞者,需要达到上文所言的“身”的要求,也要领会到韵的精神内涵。身体是表现的载体,而要表现出来的东西都在内在的“韵”当中。“韵”是身韵所要表达的效果,如果只有优美的体态而没有领悟到舞蹈作品的艺术内涵,那么这部作品就是空洞的、缺乏内核的。换言之,身为韵奠基,韵为身升华。中国古典舞的“韵”受中国传统文化方方面面的影响,而最为重要的有以下几点。

(一)天人合一

中国古典舞中的身韵,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历代主要为农耕社会、大河文明。小农经济下,足不出户的农民们一年的收成都倚仗着大自然,中国人祖祖辈辈流淌着的血脉里就蕴藏着对天的敬畏和对大自然的敏感。中国古典舞是对中华文化的提取和艺术加工,从“云手”“云肩转腰”“风火轮”“燕子穿林”等典型动作中可以看到中国人的崇尚自然。要想掌握中国古典舞,利用艺术的形式来表现天地自然,就要深挖出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真正体会其中的奥妙。

“云手的精华在于一个云字。”从身韵之“身”的角度来看,云手有一系列的技巧,要“走上半身,留下半身”,协调好四肢的关系[3]。领会大自然中“云”的特点,体会云卷云舒的缥缈变幻,用人之身躯去感受天地的变化,做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才能真正做好中国古典舞的典型动作。在“燕子穿林”中,舞者的手臂画圆、时高时低,动作要快,线条要流畅,以模仿出燕子飞行的灵活,用心的舞者会仔细观察燕子真正的姿态,将燕子穿梭树林时的敏捷姿态模仿得惟妙惟肖,整个动作不只是流畅,更是灵动活泼,换言之,舞者要掌握动作的“韵”。

(二)中庸之道

中国古典舞之韵还体现为中庸的思想。中庸,为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意。中庸思想不仅对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影响颇大,对中国古典舞也颇有影响。

在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典型动作“风火轮”中,舞者要协调好下盘的重心与上半身的关系,要防止因惯性过大而造成失控,其中的度就体现了中庸的思想。既不能太慢,否则会体现不出“风火轮”动作的敏捷迅速;也不能过快,否则会导致离心力过大使舞者被自己的力量甩出去。即速度不能完全不变,那样体现不出动作的层次感;也不能变化太快,要有减速的缓冲,也有加速的过渡。不紧不松,不快不满,稳中有变,需要舞者对身体强大的掌控能力和高超的身法技巧,同时也需要舞者领会动作的“韵”,悟到中庸的思想,做到不偏不倚、不落两边、张弛有度,含蓄与奔放并存[4]。

(三)阴阳相反相成

“韵”还受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阴阳观影响。一方面,阴阳是对立的。例如,在“云手”动作中,都是由方向相反的两个动作形成一组,比如有前冲的动作就会有后靠,有上提的动作就会有下沉。简言之,往左先往右,往前先往后,欲收则先放。另一方面,阴阳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中国古典舞中的云手需要翻掌,风火轮中上下手臂的交替运动,如同太极图中阴阳相互转化、生生不息。

结 语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舞中“身”与“韵”息息相关,相辅相成,“身”为“韵”之基石,“韵”为“身”之内核与升华。中国古典舞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结晶,也是世界舞蹈中的瑰宝。研究中国古典舞之身韵,进一步挖掘“身”与“韵”的关系,这不仅能够推动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也能推进舞者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猜你喜欢
身韵躯干体态
中国古典舞身韵在古典舞基训中的重要性研究
近十年中国古典舞身韵研究综述
拉伸对越野行走学生躯干柔韧素质影响分析研究
SET悬吊训练对中青年女性圆肩体态的疗效观察
基于文献回顾的罚球命中率与躯干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浩然听笔走龙蛇,气格疏朗体态健——浅论“海上四大家”蒲华的书法
树与人
人走路时为什么要摆手?
有关古典舞“身韵”思想的研究综述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的身韵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