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古琴艺术中的文人音乐特征

2020-12-08 09:34上海音乐学院
艺术家 2020年7期
关键词:泛音礼乐治国

□梅 旸 上海音乐学院

□刘宝玉 江西师范大学

古琴作为源于华夏本土,有着三千年左右历史的乐器,大量古代乐器实物与琴谱留存至今,其中不少仍能复而绝响。能有这样的发展,得益于历代文人的推崇,古琴正是文人音乐的代表。我们对古琴的认知更多的是来源于诗词与论著,那么在音乐中又是怎样体现出文人音乐特征的呢?

文人音乐,究其源头是周代的礼乐文化。“乐者,通于伦理者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可以看出,古人将音乐与道德、治国并论。孔子曾谓周代乐舞的《大武》与舜的《韶乐》相比“尽美而未尽善”。武王伐纣,体现的是杀伐与征服,而舜帝的《韶乐》体现的是道德与教化,因而“尽善尽美”。这对后世文人音乐中的价值判断影响深远。

礼乐文化更体现在《碣石调·幽兰》《文王操》《获麟操》《南风歌》《神人畅》等以著名典故为名的琴曲中。据传《文王操》为师襄所作,《南风歌》为舜所作,《神人畅》为尧所作,虽然都是传说,但通过这种“托古”现象可以看出后世文人对礼乐教化的推崇和对那个以德治国时代的追思。

自两汉魏晋以来,佛、道兴盛,文人的信仰开始从最初的儒家礼乐向儒、释、道三位一体悄然转变,文人音乐也不再限于修身治国,更多的是怡情养性。古琴的文人音乐形态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关于古琴的文人音乐特征,我们大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认知。

其一,在音乐形式上,有大量的琴歌传世。古人喜爱“歌以咏志”。历史上孔子善于弹琴,“诗三百,弦而歌之”。即把《诗经》以琴歌的形式弹唱出来,我们所熟知的《阳关三叠》便是一首琴歌。其实,古代诗词都能以吟唱的形式展现,只不过很多方法早已失传,古琴音乐中依稀能看到一些留存。这种“弦而歌之”的形式,使得古琴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更高的格调。除此之外,作为文人自娱修身的雅趣,传统的古琴几乎以独奏为主。

其二,从乐器属性上看:古琴体积较小,琴身狭长,便于携带,这对于文人交游、雅集来说也是必要的优势。在音响上,其音区低、音量小,但音色浑厚有力,符合“中庸”的理念。古琴在弹唱时不会喧宾夺主,而是在人声的下方凭借着厚重有力的音色隐隐支撑。所以说,这是一件天然适合“边弹边唱”的乐器。由于弦长,古琴拥有所有乐器中最多的泛音,音色清亮,宛若天籁,比其他乐器的泛音更具表现力且应用得更加广泛,古琴曲中经常出现大段的泛音。此外,古琴的按弦音色酷似人声唱腔,细腻而厚实,比较适合能够表现文人性、抒情性的音乐内容。因为乐器本身的属性,古琴便成为文人青睐的对象。

其三,古琴音乐的内容丰富,风格迥异。其中既有淡和脱俗的风格,如《平沙落雁》《渔樵问答》,也有庄严肃穆表达礼乐治国的《神人畅》《文王操》,同时还有情感强烈、气势恢宏的曲目,如体现聂政刺韩的《广陵散》、表现屈原道之不行的《离骚》、表达骨肉离别之情的《胡笳》、描写楚汉相争、乌江自刎的《楚歌》。若我们站在文人的角度,不难看出这三种题材涵盖着他们三种境遇的状态与抉择:当其入世,修身而治国,向往钟鼓庙堂之音;当其不得意时,也许像屈原一样,满腔愤懑、以死明志;也有可能选择消极避世、遁世而居。因此,不同风格的曲目正是文人不同境遇的体现。但文人们更加推崇道家的“超然物外”“大音希声”的境界,因此这类“淡和”的琴曲才更受文人们的喜爱,而这也是文人音乐最具特色的一种音乐题材。

其四,在审美与表现手法上,贯穿着文人艺术的共性理念。文人艺术讲究格调,追求神韵,关于繁与简、虚与实、巧与拙的尺度推敲也是关键。古琴由于有效振动的弦长较长,得音后余音会延续近十秒,在弹拨乐器中是不多见的。这也就在处理音韵上给了弹奏者很大的发挥空间,从而产生丰富的装饰性技巧。例如,“吟猱(揉弦)”就有如“定吟”“撞吟”“细吟”“长吟”“落指吟”等数十种变化。而这些细微变化往往只有弹奏者自己知道,这就是文人艺术在自娱上的一种玩味所在。在演奏当中,有时余音渺渺,但左手却仍在琴面上走动,产生一种如书法中“游丝”一般形断而气不断,虚实相生的独特美感。此外,古琴音乐较自由、多散板。综合来看,古琴音乐表现为一种不太规整而极富张力、呼应紧密的结构,体现出文人艺术的不拘一格,传达出文人丰富的思想与高超的技艺。

当下,学习古琴的人多了,正如陈毅所说:“一朵极美丽的古代花朵”,现在正在绽放。我们研究古琴理论、学习古琴技巧,同时也要继承古人所崇尚的境界与品格,这是古人留下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猜你喜欢
泛音礼乐治国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儒家“礼乐教化”与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
礼乐之道中的传统器物设计规范
论古琴泛音及其在乐曲中的运用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语文教学中礼乐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
笛子“泛音”技巧的表现意义及演奏要点
谈二胡泛音演奏技巧
南风吹梦,礼乐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