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技 怡情 树人—论音乐教育心理学视野下的儿童钢琴学习兴趣培养

2020-12-08 09:34黔南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艺术家 2020年7期
关键词:心理学钢琴心理

□黄 磊 黔南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音乐教育可以熏陶人的心智,提高人的审美能力,而钢琴的学习更是让孩子在身心、智力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学习钢琴的热潮,学习钢琴的儿童越来越多。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句话在儿童钢琴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为解决如何激发儿童对钢琴的兴趣、如何让儿童建立的兴趣不在枯燥的基础练习中被消磨、如何轻松愉快地上好钢琴课、如何真正地寓教于乐、如何让孩子爱上钢琴课等问题,钢琴教师需要拥有更为科学的视野——音乐教育心理学。

音乐教育心理学在钢琴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教育心理学是音乐学和教育心理学交叉的一门学科,是研究人类在音乐活动中的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科学。学科是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科学,也就是基础理论和应用实践的结合。这也体现了诸多学科的交叉,属心理学科的有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属音乐学科的有音乐教育学、音乐美学、音乐教学法等等。

传统的儿童钢琴教育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教师和学生一对一的“小课”;另一种是教师和学生一对多的“大课”。考虑到钢琴教学的特殊性,每个人天分、练习时间不同等因素,“小课”有自己的特色,“大课”也有自己的优点,这并非本文的论述焦点,在此不一一细述。

但是,不管是一对一的“小课”还是一对多的“大课”,传统的钢琴教学都是以教师讲授而学生被“灌输”为主的,课堂互动少,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另外,传统的儿童钢琴教学中,教师都是以技术技能教学为主,很少关注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的培养,从而忽略了以兴趣来引导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这也就造成了以下几点缺陷:教师忽略了儿童在音乐审美方面的培养,导致儿童学琴后变成“会弹琴的机器”,审美能力没有得到质的提高;学习过程中缺乏情感这一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容易导致儿童对学习钢琴产生阴影,对习琴的印象就是“枯燥、无奈、无聊”等;长时间枯燥的基础练习,上课期间只是学生回顾一节课的内容,教师负责找出错音,纠正学生的手型,调整学生的技术动作,反复告诉学生要放松等。虽然儿童的好奇心很强,但是长此以往,再强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会被这无聊的教学模式消磨殆尽。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做呢?

本文所讲的音乐教育心理学运用是指将音乐教育心理学运用于儿童钢琴学习的兴趣培养上。儿童钢琴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授技”,也就是传授技术技能的层面,更重要的是“怡情”[2]。让儿童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视角。当然最终儿童需要通过这些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三观”,而钢琴教师也达到了“树人”的目的。那么,在兴趣培养方面,钢琴教师应该做更多的工作,下更多的工夫。

儿童在3~6 岁这一年龄阶段会有很大的变化,钢琴教师要充分掌握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的特点并进行不同的兴趣点培养。3 岁儿童在生理上手指骨骼软,手指力量很弱,教学中,应该让孩子多听多唱,而每次练琴的时间保持在10 分钟左右,让孩子认为练琴像游戏一样,让听和唱成为一种习惯。教师选择轻松欢快的曲目演奏,让3 岁的儿童根据听到的音乐进行肢体上或形态上的模仿,真正地寓教于乐,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得到听音的练习,也能充分培养儿童的兴趣。

对于4~5 岁的儿童,刚上幼儿园,其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识,心理上能更多地接受与人合作的游戏项目。钢琴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儿童这一阶段的心理变化,在曲目的选择上,可以选择由教师和儿童共同完成的简单四手连弹的曲目。而且这一时期儿童在幼儿园已经接受了一些图片认知的教育,钢琴教师可以利用图片等方式,让儿童记住五线谱的音高位置,高音、低音谱号等,让孩子觉得其实钢琴课和幼儿园的课程没有特别大的出入,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而且通过这一方式,能更好地把儿童的兴趣和注意力转移到简单乐理的学习上[3]。

对于6 岁的儿童,刚上小学,儿童在这个年纪学习压力突然加大,但是在生理上,骨骼的生长和肌肉力量都达到了演奏钢琴的基础要求。在心理上,有更强的探索精神,当然也表现在对音乐旋律形象的想象上。钢琴教师在面对6 岁的儿童时,应该更为注重儿童对于旋律或音乐形象的想象。可以选择改编一些简单的儿童歌曲,如《两只老虎》,在演奏旋律的同时,可以通过歌词,让孩子觉得这是有点小滑稽的歌曲,那么在教师改编歌曲的过程中,可以加入一些简单的附点节奏,充分体现歌曲的欢快和滑稽感。另外,教师可以启发孩子老虎的叫声是低沉的,在孩子演奏的同时,教师可以在低音区做简单的和声或模仿老虎的吼叫等。对刚上小学的6 岁儿童而言,这些做法既可以使其学习到钢琴演奏技术、简单的乐理知识,还能保持对其音乐旋律探索的好奇,一举多得。运用音乐教育心理学对3~6岁的儿童进行钢琴教学,要充分注重音乐情感体验,即音乐的本质对于情感的体验和反映。达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4]。

从音乐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一时期,教师要充分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就是分析音乐学习者的心理特征。从音乐学习者的智力结构、非智力特征和心理差异这些特征中寻求符合不同学习者的不同方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钢琴教师应该注意男女学生的差别,在音乐教育心理学中,学习者的心理差异中有一条包括性别的信息接受差异,男生更容易接受无意音乐注意,而女声比较容易保持有意音乐注意。所以在学生作业的选择上,教师应该注意男女学生的差别,对于男生来说,音乐节奏和音响风格差异性较强的作品更能得到男生的喜爱;而对于女生而言,她们更容易保持对音乐的注意力,更容易接受传统的古典作品,因为女生的注意力保持时间相对要长。所以钢琴教师在选择作品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性别因素以及学生的个性,让作品以及演奏风格更适合这一年龄阶段儿童个人的心理及生理[5]。

在钢琴教学过程中,钢琴教师应当起到桥梁的作用,充分运用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制定出适合儿童的教学方案,充分激发和保持儿童在钢琴学习过程中的兴趣,为儿童的全面发展起到引导作用[6]。“授技”只是儿童钢琴教育中基础的层次,对于一名钢琴教师而言,真正需要为教学考虑的,是如何通过“授琴”达到“怡情”和“树人”。

猜你喜欢
心理学钢琴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纸钢琴
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