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诗《苔》中的美学和哲学思想

2020-12-08 09:34李亚男山西师范大学
艺术家 2020年7期
关键词:苔花苔藓平凡人

□李亚男 山西师范大学

一、《苔》中的美学观

《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是一首咏物诗,歌颂的是我们极容易忽视的一种低等植物——苔藓。“白日不到处”在这里点明了苔藓所生长的环境——永不见阳光的潮湿地方。苔藓作为低等植物并没有茎、叶,乃至都没有顽固的根去筑牢自己,那它又是怎样生长呢?苔藓的每一次生长都在迎难而上,而它却不惧艰辛、奋勇直前。苔藓的一生都在孤单寂寞中度过,还好它也会有生命的延续,会开出像米粒一样细小的花朵,准确来说,这样米粒般大小的事物其实是它的孢子,虽然“花朵”小得几乎忽略,但这对苔藓来说能够顺利开放,结出孢子,留下后代就已经是它生命的胜利。

苔藓是不起眼的,却也是美丽的,更是了不起的。它不会找任何借口,也没有像牡丹一样华丽的外表和众多的关注,却还在顽强地生长、开花、繁衍,经历着生命的全部过程。它与牡丹是相同的,同样生机勃勃、充满希望;同样美丽无比、令人着迷。如果说牡丹是雍容富贵的,那苔藓就能称得上是超凡脱俗的,无论栽种的土壤是肥沃的还是贫瘠的,是湿冷的还是温暖的,是冷清的还是热闹的,它都不在乎,享受着“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这样的悠然自得。这样的苔不会因受冷落而备受打击,因为它早就明白了一个道理,它与牡丹是一样的,最终都会自由地绽放,把最美的一刻献给世人。而世界上并不只有袁枚能够看到它的勇敢品德和如此顽强的生命。

二、《苔》中的哲学思想

生命有大有小,生活有苦有甜。人生的进程中,有完美,也会有残缺。苔藓的生命,安静地度过,不会光芒四射引人注目,它只是执着地生长着,自信地开放着,认真把自己生命的全过程走好,没有保留地为这个世界留下最美的记忆。正如梁俊选这首诗的原因——“我们在人群中不是最帅的那一个,也不是成绩最好的那一个,就像潮湿的角落那些苔,太过平凡,人们看不见,如果被显微镜放大出来,它们真的像一朵朵的花,很美。”也许这也是他想借助这首诗来告诉大山的孩子们一个道理——“虽然现实的平凡限制了我们,使我们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挫折,但我们不能消极悲观,自惭形秽,而要去学习苔的精神,充满着自信,像牡丹一样坚强勇敢地绽放,平凡人也能最大限度地拥有、把握自己人生,实现自身最大的价值。”

中华民族自古至今都是一个不畏艰难、奋发向上的英雄民族。我国古代典籍《易经》中就记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一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境界,它已经深深融入每个中国人的骨肉中。著名国学大师、哲学家张岱年先生就把中华民族的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大多数中华儿女的人生中,都有着刻苦努力、拼搏向上、勇往直前、自强自立的优良品质。

夏衍在散文《野草》中就曾写道世界上什么东西气力最大?答案是植物的种子。一颗微小的种子所展现的力量,可以超越一切。散文中描绘出竹笋和小草突破艰难险阻向阳而生的情景,更进一步证实了种子的力量强大。他在散文的结束处又写道“种子不落在肥土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的种子绝不会悲观和叹气,因为有了阻力才有磨炼。生命开始的一瞬间就带了斗争来的草,才是坚韧的草,也只有这种草,才可以傲然地对那些玻璃棚中养育着的盆花哄笑”。夏衍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写出这篇文章,无形中把种子的生命力与当时在抗日斗争中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坚韧不屈的精神关联在一起。苔藓就是像文中小草这样的存在,艰难的生长环境、自身的弱小都没有给苔藓一丝放弃的理由,它照样迎着风骄傲、自豪地生存着。

虽然不同的时代创造出不同的艺术,但就现如今我国所经历的疫情来说,诗中的苔花和文中的“种子”也好比正在一线奋勇抗击新冠肺炎的医护工作人员和患者。他们是这场战役的逆行者,凭借着自己弱小的力量,勇往直前地为我们守护着家园,除此之外守护者还有很多,有冲在前面的警察、时刻为人民服务的党员先锋,还有知道封城后依然选择留在武汉的人民,他们为我们筑起了生命的长城,与病毒近身博弈,让我们看到了希望。这些人都是平凡人,如果没有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他们也许都不会知道自己会如此的勇敢坚强。通过千万人共同的努力,我们终将会战胜这场疫情,“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苔花虽小,却勇敢坚毅,连成一片成为一幅美好的画卷,星火虽小,却会竭尽全力,终会成为燎原之势。

猜你喜欢
苔花苔藓平凡人
有爱有光 勇敢前行
“小矮人”苔藓的大用途
苔藓有足够的耐心复活
苔藓有足够的耐心复活
这也是一朵苔花
我变成了苔花
生如苔花之绚烂
苔藓能“对付”空气污染吗?
聂一菁 被平凡人的故事所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