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街区的特征探究

2020-12-08 09:34南昌航空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艺术家 2020年7期
关键词:艺术文化

□吴 扬 南昌航空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当下全球创意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状态中,而作为城市文创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街区,在升级城市形象、激活当地经济等方面有着突出表现。对艺术街区进行建设与规划,西方发达国家起步较早,也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艺术街区建设方案,成为世界其他国家的产业示范。而就我国现阶段城市建设规划而言,艺术街区的建设和开发起步较晚,城市和乡村的艺术街区建设都主要针对文创艺术与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创意产业空间营造的有机结合,打造了独具特色的艺术街区,也出现了一批较为成功的案例,如以北京798 为代表的现代艺术街区;以成都宽窄巷子、浙江乌镇为代表的历史艺术街区。

一、艺术街区概述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各个城市都在寻求各自独特的发展道路,为了能在当下这个扁平化的世界中独树一帜,一项有效手段就是打造难以复制、无可取代的独特城市形象。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是提升城市特色的重要渠道,由文化艺术从业者聚集形成的具有独特城市特征的艺术街区在打造特色城市、提升城市魅力、推动城市创意产业崛起等方面提供重要动力[1]。

放眼全球,无论是国际化大都市还是极具国家特色的小城镇,都会出现一个或几个特定的区域,这个区域聚集了大量的艺术人才,拥有丰富的文化艺术设施,会定时举办多元的文化艺术活动。例如,位于英国伦敦西部的伦敦SOHO 区、位于巴黎塞纳河畔的左岸艺术街区以及北京的798 艺术区等。这些聚集了众多文化和艺术活动的地理空间,都是国际化大都市中独特的存在。目前,西方学术界给出的艺术街区的概念是:拥有大量可以用于进行艺术活动的建筑物,有适宜开展艺术活动的有利环境,聚集众多从事文化艺术活动人群的地理空间,就叫作艺术街区。虽然这个定义是西方学术界普遍认可的概念,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还有许多争议,因其所涵盖的特性较为复杂,不同的文化环境下对这个概念又衍生出很多不同的名字,如文化产业园区、博物馆街区、文化聚集区等。这些风格迥异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醒着我们,全球各国对于艺术街区的概念界定很难统一,只有从本土艺术街区的运作类型、产业特征等方面着手分析,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

二、艺术街区分类

目前,从全球各国艺术街区的建设规划展现的不同方式可以看出,全球学术界对于艺术街区的分类尚没有统一标准。每个城市都基于自身独有的发展现状及当地政策各行其是。今天我们仅就西方学术界的分类加以说明,西方学术界主要是从艺术街区的生成及内容两个角度进行分类。

(一)生成方式分类

从艺术街区生成方式角度来说,西方学术界将艺术街区分为催生型(engineered)和自发型(vernacular)两种。这个理论来自肖特豪斯在其代表性论文《艺术街区发展的催生型和自发型模式》(The engineered and the vernacular in cultural quarter development)中的描述。这个理论主要是基于莱切斯特和诺丁汉两地的艺术街区生成方式特征分析得出,催生型艺术街区主要具有政策导向性及专业性,也就是由城市主要部门主导,召集相关艺术从业人员参与建设的艺术街区[2]。而作为自发型艺术街代表的诺丁汉则具有非正式性、自由性的基本特征,也就是自由的文化艺术人群自发地聚集到某个街区,并逐渐形成规模,进而发展成为具有代表性的符号街区。在其他理论中,也存在一些基于艺术街区生成方式的衍生分类,例如市场主导型、政府主导型等,但是这些类别的区分方式主要是根据艺术街区内从业人员的集群特性,未能全面区分揭示艺术街区的场所特殊性,对我们深入探究理解艺术街区的意义不大。

(二)活动内容分类

从艺术街区活动内容的角度来说,西方学术界将艺术街区主要分为生产导向型(product led)和消费导向型(consumer led)。生产导向型艺术街区是指以艺术创作、艺术设计、艺术相关科学技术研究为主要内容的街区,这个分类中典型的子类就是文化产业园区 (cultural industry quarter)。消费导向型艺术街区是指以艺术展览、产品交易、文化艺术周边类消费活动、文化旅游等为主的街区。在西方专家看来,某种特定的生产活动地理空间集聚主要源于当地发展对于有技巧的劳动力、生产机构组织、政府制度的特殊要求,而生产导向型艺术街区的形成正是顺应了这种需求,可以促进艺术从业者在文化资源、创新技术及创作氛围等诸多方面实现共享。这类艺术街区的成功典型有谢菲尔德文化产业园区、上海M50 艺术区等,它们的共同点是都以艺术生产原创为主要活动内容,街区规划更注重对人才的网罗和艺术创作氛围的营造,通过采取各种优惠措施吸纳艺术家入驻,并尽量避免后期发展中对艺术家产生“挤出效应”。而消费导向型艺术街区的形成,更多的是由于当地微小艺术企业和个人倾向于加入那些被大型机构和文化和旅游部门打造形成的成熟文化艺术消费社区,在与街区中标志性文化项目的互补中,实现收益水平的提升。这类艺术街区的成功典型有盖特谢德码头艺术街区和琉璃厂艺术区等,它们的共同点是都以文化艺术消费活动为主要活动内容,街区规划比较注重对商业设施的建设以及消费氛围的打造,通常会围绕一个大型的标志性商业项目打造消费网络。除了这两种典型的艺术街区之外,还有一些介于两者之间的,我们暂时将其定义为复合型艺术街区。例如,博尔顿勒芒艺术街区,它的建设理念中强调了文化资本、文艺术学习创作、文化服务以及文化艺术经济等多个维度。从区域规划来看,勒芒艺术街区涵盖了多个主题区域,其活动类型不仅包括艺术品生产创作和商业消费项目,还注重文化艺术活动社会意义的发展,故称为复合型艺术街区。

三、艺术街区特征总结

随着时代的演变,各种类型的艺术街区虽然在内涵风格上各有差异,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各个艺术街区本身的形成、生存以及其位置选择都有相似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位置选择通常为边缘化地区

由于艺术街区兼具了生活与工作的作用,所以其多形成于城市中心内废旧工厂区或是城市近郊地区等地段,这些地方通常表现出相似的特点:地理风貌极具个性特色、当地房屋土地租金较低、居民生活环境较为休闲等。为何会选择该类型地区?首先,主要是与艺术从业者的生活方式和工作习惯有关,艺术从业者多为自由职业者,他们的收入与工作时间大都不是很固定[3]。同时,由于艺术从业者对美学相关敏感度较高,其对居住感受和创作环境也会要求较高,所以城市中那些具有历史特色或其他独特个性的社区就成为他们的首选。其次,具有特色和个性的环境可以更加有效地激发艺术从业者的创作灵感,慢节奏的环境氛围也赋予了他们更加宽广的展示、沟通交流平台。最后,艺术从业者由于处于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导致他们更喜欢选择群居的方式,从而加强与同行之间的交流、学习。艺术从业者们在一个地方形成独有的社会和职业网络,也增强了他们对这个地区的认同感。

(二)具有生存活力周期

文化艺术产业在进行发展创新的同时,也为城市带来了不断更新的发展机遇。但是,无论在全球哪所城市,无论当地政府采用哪种政策来促进和保护,城市中的艺术街区都会随着其发展进程的结束而发生转型和迁移,这个现象在很多大城市的艺术街区中都得到了验证。艺术街区的演化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普通街区形成具有艺术特色的地理聚集空间。由于艺术从业者的生活、创作和工作都是在街区中展开,他们逐渐会根据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对美好生活的表达对街区环境进行建设和改造。这样形成的艺术街区与由政府主导整体设计的街区有很大差异。第二阶段,是艺术街区中的主要人群构成从艺术从业者逐渐转变为艺术产业经商人员。随着艺术街区名气的提升,越来越多的艺术品收藏爱好者和艺术产业经销商会来到街区落户,还有各类投资注入,于是初期以艺术创作为主的街区逐步演变成为艺术产业消费时尚地区,当地的房租也会相应地提高。接下来就是生活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美术工作室、画廊、酒吧、咖啡店和餐厅等不断涌入,热闹繁华的街景逐渐替代了之前安静、闲散甚至有些封闭的街区状态。这个阶段的演变为艺术从业者们带来了更多的商机,从而提高了他们的收入。但是,对于那些刚刚进入这个行业的艺术家们来说,这样的演变会加速他们的淘汰出局速度。于是他们就要开始寻找新的处女地来完成新一轮的艺术街区生存活力周期演化,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程也正是城市化有机扩散的动力。

结 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艺术街区的发展正面临着政策导向、规划定位以及管理方式等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和难题。通过对艺术街区分类及特征的探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从理论层面来研究解决我国艺术街区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也更方便我们从实践层面来找寻我国艺术街区的正确定位以及未来转型方向。笔者认为,西方成熟的理论与成功案例对于我国的艺术街区建设具有借鉴意义,通过结合我国特有的文化环境在未来必将改善我国艺术街区定位不清与管理错位等状况,有效推动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合理发展。

猜你喜欢
艺术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