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女性主义艺术的转变趋势

2020-12-08 09:34付福庆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艺术家 2020年7期
关键词:艺术创作女性主义人工智能

□付福庆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一、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创作与理论的来源

“女性主义”一词伴随西方三次女权运动发展而来。“女性主义艺术”主要指强调性别平等,且有差异性,是批判父权社会文化制度的艺术作品。当代,中国的女性主义艺术理论主要受到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影响。中国的女性艺术特质主要有两个部分,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自然主义“阴阳”以及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文化对女性的定义。二是西方的女性主义理论借用相应哲学思想,经五四时期传入,后获得发展[1]。中国当代女性主义艺术主要以“85”新潮的创作精神内涵为分水岭。中国的女性主义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借鉴和对传统观念中陈旧观念的摒弃。艺术作品常以女性特有的生理符号作为象征,是对来自传统文化中礼教束缚的反叛,渴望获得更自由的发展,是对人性的回归和追寻。中国当代女性主义艺术以女性主义理论作为对女性这一角色的探讨依据去挖掘女性的价值,展现了目前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它既是对女性的探讨也是对社会的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的父权意识与道家的阴阳学说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女性的意识——求和谐、包容理解、内敛智慧、成为默默付出的身后者。正是这样的文化认同感,使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目的不再是一种纯粹的、基于人权的政治诉求,而是对自我角色归属感的认同。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女性的教育和就业机会增加,社会活动领域逐渐扩大,家庭和工作的选择成为很多女性所面对的问题。女性既要扮演好来自传统文化既定的角色形象,又要积极成为迎接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新女性。这种传统意义上的女性角色和现代意义层面的女性角色成为抑制女性释放创造力的双重矛盾,女性艺术成为这种角色探讨的方式之一[1]。这也是女性主义独具中国特色的一面。关于女性角色艺术的探讨造成了中国当代女性主义绘画艺术与西方明显的差异,使中国当代女性主义艺术具有独特审美气质和创作精神。这种艺术形式的探讨是有关历史和现代的,个人与社会的性别角色本质的一种社会性反思。

二、中国当代女性主义艺术的发展趋势

(一)女性艺术与科学的发展进程

对于不同阶层、地区、种族的女性来说,全新的技术革命为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18 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得女性成为劳动力步入社会公共领域。19 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启了对女性主义的探讨。关于女性主义的文学以及相应的批评理论不断蓬勃发展,每一次技术革命无疑都与女性、女权、女性主义等有着密切联系。从宏观的角度来讲,科学技术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生产结构和运行方式,为妇女由家庭走向社会提供了有利切实的物质条件,改变了传统的以劳力优势生存的模式,建立了全新的以脑力为主要生产生存的模式,解放了传统模式中作为弱势体力者的女性。由此我们可以试着思考这样三个问题:(1)21 世纪,全新的人工智能技术是否也会甚至是超越前三次工业革命对女性的意义,极大地影响着女性的社会生存方式和角色演变?(2)如果全新的智能科技能够带给女性更多的便捷,是否能化解因双重角色所承担的家庭与工作的冲突,进而解放女性因传统社会角色的观念定格而无法释放的劳动创造力,以满足女性的角色诉求?(3)这样的角色矛盾的缓解或转化,是否会引起整个当代女性主义艺术创作的心理走向或艺术语言符号的更迭?笔者认为是可能的。科技改变人的生活方式,中国智能时代革命先行者李开复先生曾说:“人工智能的初衷就是解放人类所做的大量的重复的劳动,让人能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来到这个世界的真正价值,而不只是工作的[2]。”显然人工智能不仅带给人新的机遇,也带给了女性新的机遇。

(二)人工智能时代女性角色的转变

在第四次科技革命中,全新的人工智能技术成为一大亮点,发展前景引人注目。人工智能科技能处理人类社会中重复性的简单工作,它的普遍应用,能很好地使女性从家庭劳务中跳脱出来,以平衡家庭与事业之间的关系,使得女性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自我价值,以实现人生的意义。进一步解放了女性长期以来由于充当家庭的各种角色所带来的精力消耗,充分地挖掘了女性长期以来蕴含的巨大价值,甚至是性别优势。一些重复性的简单工作将由人工智能科技来替代,尤其是占据大部分时间的家务。其中智能家电的普及应用最为广泛。在生活上,有大量的人工智能产品帮助女性分担家务,在工作上,也有人工智能远程办公技术和设备,为妇女平衡家庭和工作之间的关系提供更多的便捷。一些只适合女性特质的工作也将会涌现,女性会不断朝着完美职业女性转变。女性特有的语言表达的交际能力、共情关怀能力,会使女性在一些行业崭露头角,如心理咨询师、品酒师、品菜师等[3]。所以,女性的社会生存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她所承担的角色重心由传统的家庭角色逐渐倾向职场或追求完美型全面发展的“人”过渡。这样的科技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活的便捷,更解决了新时代女性在传统文化的角色上所承担的心理矛盾,同时满足新时代女性的角色转变的心理诉求。女性能够获得更多的自由思考的空间。新的审美阶层必然会对艺术有新的需求,而艺术在满足这一阶层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会不断促进有关女性新艺术的蓬勃发展。

(三)人工智能时代女性艺术的转变

女性艺术主要分理论和创作两方面,是一种审美体验经艺术创作物化后的结果。露西·R.利帕德在 1980年表示:“女性主义艺术既不是一种风格,也不是一种运动,而是一种价值体系,一种革命性的策略,一种生活方式。”综上所述,女性主义发展至今,当代中国女性面对双重的角色矛盾。一是传统角色和现代角色的矛盾;二是社会与文化观念与自我的矛盾。人工智能时代可以解决这样的角色矛盾,极大地激发女性的创造力,使女性获得双重角色的认同。

当这一独特的来自文化的传统的儒家情结观念被人工智能等相关科技很好地调节,女性在工作与家庭中就会得到更多的发展空间。而之前常以女性某些生理符号来创作的艺术作品将失去特定的指向。当女性的角色矛盾在科技的发展下,从樊篱中不断剥离出来,女性的发展就会更具创造力,相较于之前会得到更加自由的发展。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艺术不断反映着现实社会。因此,有关女性的艺术创作发展也会随之改变。艺术创作的心理走向或艺术语言符号难免会在其中更迭前进。

中国的当代女性主义艺术更多是以女性特有的生理特征来构建的话语体系,会因人工智能的角色替代而扭转传统的以女性生理特征为视觉符号的艺术创作方式。这一新科技在不断替代传统女性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如生育后代、做家务等。当女性的角色内容被人工智能不断替代时,这一独特的、有别于其他西方女性主义艺术的审美精神内涵就会不断趋同。回顾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发展历程,女性主义艺术主要经历了这样的风格内容的演变:首先,在男权社会中以女性视角来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其次,用独有的艺术符号来对话或者挑战传统的父权社会;最后,构建一个全新的话语体系。这些都是基于女性所承担的传统社会角色所创作的。无疑,“性”的差异是女性主义艺术批判男性社会最鲜明的落脚点。

这些女性主义艺术都是以女性的生理符号为主要视觉载体的。当最初的角色冲突从根源上得以化解,那么当代女性主义所特有的中国性情结的审美会随之演进,那么以女性特有的生理符号为视觉载体的艺术创作方式与内容也会发生变化,会在同质化的大趋势下演进。王端廷认为:“世界当代艺术朝着‘同质化'(Homogenization)方向发展[4]。”

三、中国当代女性主义艺术的发展趋势的启发

从发展的趋势来看,女性主义是人类社会文明不断前进的表征,且其既是文明前进发展的体现,也是人自由发展的必然趋势。女性主义会受到科技发展带来的推动力,但也会面临相应的挑战。女性要想获得极大的自由还需要不断地接受教育,获得先进独立的思想,这样才能不断降低科技进步带来的不利影响。艺术上,这样女性主义艺术会得到极大的丰富,艺术创作上所常用的生理符号特征会从根本上发生转变,女性艺术特有的艺术语言会不断更迭演进。目前,基于当下对女性艺术的探寻,构建一个系统的女性主义艺术体系是困难的。且她们面临来自大众传媒、消费文化的挑战。但毋庸置疑,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会在未来极大地解放女性,使其更加自由。

猜你喜欢
艺术创作女性主义人工智能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以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苏吉尼玛》
艺术创作是幸福而艰难的——现代装饰专访雕塑家郅敏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阿特伍德小说中的女性主义身体批判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
数读人工智能
多维需求中的女性主义叙事策略:《一小时的故事》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