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武术教学中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2020-12-08 03:46
魅力中国 2020年19期
关键词:传统武术弘扬武术

(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

一、高校武术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

首先,发扬传统民族文化,有助于抵御外来文化的冲击。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了我国独有的民族特色。科学合理的武术教学实践有助于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散发无穷魅力,彰显中华民族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有利于弘扬民族凝聚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抵御外来文化的冲击。其次,提高学生道德素养。传统武术文化可以对学生的精神进行重塑,提高道德素养。学生接受武术教学的过程也是接受传统武术文化洗礼,形成新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传统武术文化所蕴含的仁德、友好、谦让等良好品质,对学生道德素养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系统化、专业化、层次化的武术学习,有助于弘扬民族良性竞争精神,学生既可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再次,培养学生良好品质。武术教学侧重于修身养性,旨在强健体魄锻造品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专心学习武术项目的一招一式,可养成自律、从容、乐观的良好心态。当前,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部分高校学生心理压力大,精神状态低落,通过武术学习可放松神经,缓解心理压力,培养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高校武术教学和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我国传统文化以儒家、道家和佛家为哲学基础,这些哲学思想蕴含在武术技击理论和实践运用中,同时也形成了历代武术大家的思想基础。例如,儒家的以礼制心,注重内心修养与社会实践;道家的柔静,凝神静气,提倡人与天的和谐;佛家讲究调心、调身、调息,主张明心见性等。武术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技能,是中国人在古代战事中抵御敌人的手段,继而确保自己的生命安全。武术注重肢体动作,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通过武术教学有利于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例如,武术教学中通过“仁、义、礼、信、勇”等“武德”的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爱国、爱民、尊师重道、讲理守信等高尚品德。武术随着中国进程发展至今,它包含着中国的历史文明和传统文化,同时,通过习武能使人达到身心与自然统一的境界,也能进一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反映和体现了民族精神价值观和道德观,当武术文化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最高层次。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积淀,练习武术要发挥相当坚毅的精神,不怕艰难。基于此,在进行民族精神的传承过程中,必须注意民族精神和武术精神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好的教学和传承。通过习武能让学生养成艰苦奋斗精神,达到良好的学习状态,通过习武能强健学生身体,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三、武术教学中传统文化的缺失

(一)认识存在偏差,武术及武术文化的传承相脱离

传统认识中武术往往带有神秘而传奇的色彩,热衷于武术的某些具象信息。如咏春拳创始人叶问、太极拳创始人张三丰等武学大师,但很多人不知他们在推动中国武术文化发展上同样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对那些隐性的、糅合在武术中的文化常常是忽略的,造成武术与武术文化的割裂。而高校武术教学是传承传统武术文化的主阵地,从实际来看多数武术教学仅“为教学而教学”,侧重对武术技术动作的讲授,忽略对武术精神的培养,降低武术本身的丰富精神内涵。学生片面地认为具备高超的武打能力,不能够全面地认识其彰显出来的民族气概。

(二)传统武术教学内容缺失,武术文化在武术教学中应用程度不高

武术教学过多注重竞技武术教学,偏重武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对于武术中所蕴含的武术精神和武术道德提及较少,造成其传承和发展空间严重不足。具体表现为,更多地教授短拳、长棍等项目,严重忽视了太极拳等传统武术项目。这种单纯注重竞技,忽略传统的失衡现象,造成传统武术教学内容严重缺失,已成为武术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不利于传统文化的弘扬。

(三)落后的教授方法手段妨碍了武术文化的传承

尽管高校武术教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教学方法手段相对落后这一窘境依旧不容忽视。表现在,教师专业能力不足,过多采取灌输式教学模式,武术配套设施落后等,陈旧、落后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传统文化的传承,导致学生对传统武术丧失兴趣,不能深入思考领悟,过程浮于表面,甚至感到武术学习乏味无聊,妨碍了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高校武术教学中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一)正确诠释武术文化的科学内涵,加强武术文化在武术教学中的应用

新时代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将传统武术文化贯彻始终,对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修正具有重要作用。教学中正确诠释武术文化,纠正人们对武术文化的错误认识,充分挖掘武学大师的文化价值,认真钻研他们身上的武术精神,并融入教学中去。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和行为举止,增强武术文化在武术教学中的灵魂作用,以及武术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发展。教学中应加强对武术文化知识的讲解,通过一些代表性的武术礼仪直观具体地展现武术文化的魅力,增强武术趣味性教学,丰富武术教学内容和形式,提升武术教学水平。

(二)教学理念突出武术传统文化地位,教学中融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作为高校武术教师,必须在思想意识中突出武术的传统文化地位,将传统文化的传承作为武术教学的重要目标,提升地位,让武术教学紧紧围绕传统文化开展,充分发挥武术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要素,构建正确的武术文化价值观。重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德育的培养,从每件小事做起,发挥好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精髓的作用,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牢牢的把控在高等教育之中,让学生通过大学的学习不断地修正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心,为大学体育课堂中弘扬民族精神奠定良好的基础,灌输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不断地和实际的教学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武术的同时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只有这样在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下才能够让学生的思想观念得到更正。

(三)丰富武术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高校在开展武术教学时首先应该做的就是丰富武术教学内容,将除了太极拳之外的其他武术类型不断引进高校。丰富武术教学内容,一是武术理论知识上的导入,将武术的发源和发展、武术名家、武术学派以及重大事件中的武术贡献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武术历史和价值功能,从文化上增强认同感;二是武器文化上的导入,让学生了解武器的文化内涵,能够正确鉴赏武器;三是武术思想上的的导入,将武术中蕴含的哲学意蕴、伦理道德等武术文化思想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武术价值观。可以将上述武术文化以模块化的形式进行教学,把不容文化知识按照一定的次序在课堂教学中依次进行,使武术文化紧紧围绕技能学习双向推进,从而潜移默化的完成传统文化渗透。能让学生更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丰富武术教学内容也能让学生看到不同形式的武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提升他们了解武术的自主能动性,落实传统文化传播意义。

(四)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技术与武德并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师要采用新理念,运用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与教学技术,适应武术教学面临的新变化,要将理论与实践深入结合,将理论性较强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实践性较强的武术项目中,用理论指导实践,让实践反作用于理论。在高校武术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技术与武德并举,有针对性地开展武术教学。既要注重对学生武术技术的培养,也要强化养成良好武德,这也是弘扬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在不同武学门派中各自不同的门规、戒律便是各自武德的体现。武德体现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比如尊师重教、善于助人、乐观向上等。因此,高校武术中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离不开技术与武德并举这一要义。

猜你喜欢
传统武术弘扬武术
弘扬爱国精神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从武术传承方式看武术的发展战略
传统武术对警察徒手防卫能力提高的作用研究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传统武术在高等教育中发展研究
弘扬《国风·秦韵》
弘扬雷锋精神 塑造美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