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美术教学中音乐元素融入问题研究

2020-12-08 07:27祖晨华
魅力中国 2020年39期
关键词:美术音乐艺术

祖晨华

(郑州西亚斯学院建筑学院,河南 郑州 451150)

随着民办高校的发展壮大,各个专业的建构和发展也逐步完善,专业之间的交流融合日益频繁,民办学校学生思维整体较为活跃,普通教学方法越来越难以适应学习方式多样化,而且课堂纪律维持也越发困难。目前除专业学院外,全校也会根据专业需要开设艺术类课程,甚至一些专业学院因为专业课程需要也要开设,例如学校的公共课程、建筑学院的专业基础课程等。目前,除了有专业美术基础学生外,又出现大批非专业学生需要进行美术学习,对于非专业学生,常常偷看其他书籍,或做其他作业,面对美术活动却不投入,个别基础差、学习态度不好的学生,甚至会消极对待,干脆不画,老师“软硬兼施”,效果却不明显。因此,如何提高美术课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兴趣也是民办高校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由此可见,教师该如何驾驭课堂教学这一教学主阵地,如何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以及高水平的专业发挥,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课题。尤其是作为当前职教教学中的所谓基础专业课教师,这个问题更为突出。

我国美术教育从本世纪初开始,高等美术教育则是从20世纪30年代以后开始,总的来说,我国的美术教育没有摆脱以写实作为唯一的教育方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思维僵化。感觉迟钝,也缺乏创新精神。如果这种忽视美术本质的单一性、填鸭式的教学现状不能得到及时的改变,我国高层次的美术教育发展将会大大受到制约。

一、当前高校美术教育的几个误区

(一)艺术观念意识的误区。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冲击着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体现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艺术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丙方思潮的影响,各种不良的现象和思潮逐渐出现,如一些艺术院校不顾我国的国情,不切实际地引进一些看似时髦前卫的西方现代艺术理念并当作对学生新的审美和评价标准.使得学生对艺术本质,艺术创作规律缺乏正确的认识甚至凿解,这对于学生价值观念和创作意识的形成起到了错误的引导作用

(二)教学培养目标的误区。

当前高等美术教育单一的知识化倾向非常明显.美术教师只重视知识的获取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品德修养的培养,这样的结果必然会造成学生人格素质的不健全。另外高校美术教育对学生艺术理论和艺术修养的重视程度不够,仅仅是培养学生一般化的操作技能,殊不知缺乏对美术理论认知和理解的美术技能培养制约了学生全面掌握和深刻理解美术艺术的本质,并限制了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民办高校美术教学的改革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艺术观。

教育的实质作用是将根据每个人学习特性以及实际所需,通过系统地学习来引导与培养其成才,最终完善与实现其自身价值。如今国内大部分高校的美术教学目标将世俗的价值观为导向,完全是以利益为核心。把精神产品迅速商品化已经成为很多美术学习者的耳标,因此出现了一些不重视艺术素质修养而纯粹注重经济效益“艺术刨新”。对艺术内在底蕴深入了解的基础是建立在开阔的艺术视野、全面的艺术理论、扎实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可以打造出更加完善与具体的艺术教学体系。

(二)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

美术课程改革与美术教学体系优化来推动美术教育的快速发展是远不足够的,发展的核心应该放在培养出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的美术专业中青年教学骨干力量。

(三)社会实践应作为主要课程来抓

纵观国内美术教育发展史,可以看出美术教育对与校外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绝对是国内美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因为多种客观因素,社会实践始终没能正式的成为一种美术教学学科。首先,在大多数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中都是以校外写生为主,这样的方式仅仅让学生有种触碰大自然的感觉,而并没有对社会实际现状与日常生活有任何深入的了解,这并不算成功社会实践。其次,对于美术校外实践教学活动大部分学校并没有投入过多的精力与全面的筹划,很多时候,仅仅是走个过场。美术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具有深远意义与实质教学作用的美术教学学科。

三、高校美术教学中音乐元素的融合

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是实际教学中,尝试用音乐的方式和元素融入美术教学中,以空间形式存在的美术艺术形式,是针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文化和精神需求而差异化存在的,是促使社会个体形成全面人格、促进整体发展的存在。在提高审美意识、引导参与文化传承、培养感知和形象思维能力、促使创新习惯等方面意义重大。

(一)在教育实践中美术类教学的“割裂性”体现

自太古时代的自然文化,到古代社会的人文文化,直至现在因工业文明而起的科学文化,文化传承不息,对社会影响甚广。其中,属于美术范畴的文化是其重要组成,包含了建筑、雕塑、绘画的视觉艺术与语言艺术、听觉艺术等并列为美的艺术,美术类教育在高校课程中存在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时至今日,美术类教学实践却体现出“为教而教”的“割裂”。

(二)教学活动存在着背离艺术创作的本源性要求

作为“视觉艺术”“造型艺术”而存在的美术,是一种空间艺术的形式,其价值体现在对于审美观念的表达、美感兼实用的创意(情感体验、道德感化、宣泄治疗) 等方面,是满足人与人、人与物的价值诉求。但现实的美术类教育过分注重课堂,将教学囿于技能表现,从教学本质上背离了满足现实生活需求,植根生活的教学社会实践,允许创作者个体内心感性体验表达等基本学科诉求。

(三)学科之间的相互融通不畅,将美学的整体性阻断

艺术的本源都是相似想通的,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共生的特性,美术类专业的课程不应回避诗歌、戏剧,特别是音乐。美术教学的学科性过强,直接导致专业孤立存在,将其他旁支学科挡在“门外”,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形象思维、美感意识,乃至全面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还可以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将美术课堂变得形象具体,而非凭空臆造;发挥音乐特点,实现美术类专业的音画多元。

四、音乐美学对美术教学的“弥合”作用

(一)艺术之间的美学感念是相通连的。

在中国文学史上,闻一多先生曾提出过关于新格律诗的“三美”美学理念——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阐释了诗歌创制在韵律、意境、画面感、结构形式等方面的考量。由此,美术与音乐这对有着相似“基因”的艺术形式,在符合各自美学理念的基础上,应广泛的实现融通、相互促进。凭借乐音而形成的音乐,与美术虽然在表现形式上存在差异,但源属相似的两个学科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音乐与美术在创制和审美活动中是紧密联系的。

音乐艺术与美术艺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相得益彰。作为时空艺术存在的音乐与美术皆是作用于受众大脑,从而在审美中引起思维想象的成功的美术类创作给人以美的享受,从画面、或者雕塑、或者工艺的色彩构成、肌理、线条、结构等感受到具有音乐创制性的韵律、节奏之美,反之,能够引起受众共鸣的音乐作品,必然也是通过自有的表现形式,实现了画面感、形象性,才获得其对欣赏者的情感俘获。比如,色彩在视觉艺术中是具象的要素,而在音乐这一听觉艺术中却是与内心世界相连的抽象概念,充分利用了色彩构成在美术领域的情感属性:淡绿色——平静的小提琴中音;红色——小号;紫色——英国管。源自于音乐艺术的节奏要素,在美术创作中同样适用。在美术中,以绘画为例,音乐节奏的相似表达为层次,色彩的明暗、纯度等的变化,透视中的“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线条的曲直变化在绘画上形成了视觉节奏的差异。

五、让音乐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发挥实效

(一)根据不同的美术教学内容,选择与之风格相适的音乐创设教学情境音乐的选择很重要,选择得恰当,能酝酿一种较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选择得不好,反而会干扰学生的学习情绪。选择乐曲应考虑学生的欣赏水平,既不能是庸俗的“下里巴人”,也不能是高深莫测的“阳春白雪”。

(二)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适时地穿插音乐在课题导入穿插音乐,乐曲要选择具有形象性、情趣性的,曲调要优美,使学生一听就自然而然受到吸引,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在民办高校教学中,音乐之于美术教学——实现艺术完整性的时空互补。利用音乐时间感、情绪性、感染力强的特性,促使美术教学的丰富性。将音乐要素引入美术教学,实现听视觉艺术的相互促进,将美术课堂丰富起来,利用可见、可捉、可触的手段,实现在视听环境中完成教学过程,在实践中帮助学生实现作品的价值提升从而促进学生专业的提高。

猜你喜欢
美术音乐艺术
美术篇
纸的艺术
音乐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音乐
秋夜的音乐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