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方法研究

2020-12-08 07:27宋冰雪
魅力中国 2020年39期
关键词:互联网+职场培育

宋冰雪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

伴随我国经济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升。高素质、综合性的复合人才是企业需求的中心。要想能够快速融入职场环境,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大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还要具备职业意识、职业态度等隐性职业素养。因此,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兼具时代背景,运用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使其在学生阶段具备良好的职业意识,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对职业素养的界定

(一)素养

素养是指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一种道德修养。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个方面。可见素养既包括了一个人的外部形象信息,也包含了不可见的内在文化素质的信息,以及呈之于外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信息。

(二)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就是职业生活对职业人所要求的职业素质的养成,是由涵盖职业认知与选择、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心理等方面的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过程及可以量化的状态。简单来讲:职业素养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职业素养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职业素养量化而成“职商”。

根据冰山理论,我们把一个人的才能看作是一座冰山,浮在水面的部分是员工的显性职业素养,占整个冰山的八分之一,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可以通过考取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来获取和证明,是目前高校各专业教育的主要方面。显性职业素养让学生获取最基本的职业技能,是各企业单位招聘的门槛,具备扎实的显示职业素养,让学生能够获得岗位,步入职场。隐藏在水下,占整个冰山八分之七的部分是员工的隐性职业素养,主要包括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道德等,隐性职业素养能够让学生更快的融入环境,获得更融洽的人际关系,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能够让学生在职场中走的更远,所以,隐性职业素养是学生职业发展中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互联网+”背景下的职业素养新要求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新时代,职业素养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第一,融入信息化思维模式的能力。现在几乎所有的工作都需要在电脑或互联网环境中完成,要求现代职业者能够准确的理解工作性质,运用信息技术快速完成。第二,持续的学习能力。在互联网背景下,知识、技能的更新换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每天都在发生,职业者必须具备强大的学习能力,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高校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现状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人才市场供求矛盾突出,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在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同时,企业也在抱怨“人才难求”。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一些大学生职业素养较差、缺乏职业意识造成的。即使顺利走向工作岗位,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不熟悉业务,姿态清高、眼高手低、频繁跳槽、不解职场规则、缺乏团队合作意识、不懂交际、没有责任感等。近几年来,高校正努力开展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用人单位的舆论却不尽如人意,总结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内涵认知不准,重视程度不够

学校对职业素养的基本内涵的认知存在偏差。受传统思维的影响,很多院校仍然认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学生培养的核心,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到日常的教育教学,都侧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轻视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如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

(二)教师缺乏职业经历

高校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教师队伍职业素养的高低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目前,我国高校教师有很大部分是直接从高等院校毕业的年轻教师,虽然学识较高,但普遍缺乏行业职场经历,从而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很难将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联系在一起,职业素养课程也普遍归于形式,缺乏职场干货,导致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实际应用相脱节。

(三)培育方式单调,考核机制欠佳

目前,在职业素养培养方面,大部分高校采取的还是课堂说教的方式,缺乏改革及创新,笔者对山东8所高等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不到5%的师生对学校的职业素养课程感到非常满意,不到7% 的师生认为学校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很重视,80%以上的师生对学校职业素养培育的整体情况一般满意。所以,各个院校应紧跟时代步伐,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积极探索和改革具有信息时代特征的职业素养培养模式。

另外,课程的考核方式也是影响高校进行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的考核对提高教学及学习效率具有积极的作用。目前,大部分高校并没有专门针对职业素养的考核,有的仅仅是课程的简单考核或者是在毕业评价中的简短评语,无法体现出考核的作用。而在一些中职院校中,已经将职业素养纳入整体考核范畴,学生在校期间需获得职业执照,方可毕业,这对高校的职业素养的考核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信息时代高校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方法和途径初探

(一)加强认识,重视职业素养培育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高校是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场所,因此,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和提升。

1.大学期间,加强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培养学生职业理想与职业意识。帮助学生分析其职业取向,综合其气质、性格、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等,明确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确立职业发展目标与理想。通过各种方式,如职业素养竞赛,设置虚拟职场情景等提高学生对职业素养的重视,使其在大学期间就具备相应的职业意识。

2.改革职业素养培养模式,构建特色职业素养培育课程。在课程设置方面,一方面加大职业素养培育课程的比重,结合不同的专业构建更具有针对性的职业素养课程;另一方面,学校每学期可以通过聘请专家、职场达人等进行职场经验分享讲座,构建更为丰富的职业素养培育课程体系。其三,在教学方法方面,学校应鼓励教师应用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在线课堂、直播授课等,亲历职场,或者结合专业创设“职场情景”,在“真实”的情景中,给学生带来更为直接的视觉和听觉感受。

3.丰富教师职业经历,提高教师队伍职业素养。针对高校教师职场经历不足的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应尽可能为教师提供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用自身的实际经历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

(二)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构建大学生职业素养信息评价平台

目前,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性已经被日益认知和重视,在高等职业教育中,2019年国家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部署启动“学历证+若干职业技能登记证书”(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鼓励在校大学生在完成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专业技能的获取,这是职业素养培育方面前进的一大步。另外,教育主管部门还可以考虑成立由学校和企业专业共同组成职业素养评审中心,拓展职业素养的评审范围,不仅涉及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还涉及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隐性职业素养方面,将其穿插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推出“职业护照”制度,并形成一定的学分,将信息及时在网上进行公布,如获取职业技能可获得的职业学分,企业评价可获得学分,职业道德意识(责任感)等可获得学分,使每项职业素养标准化可量化,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主动培育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三)深化校企合作,提供实践机会

职业素养的培育离不开企业的支持,高校应从各个方面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在校期间提供与企业接触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真切的感受职场,了解企业,掌握职场规则,掌握企业管理细则,团队合作及沟通交流的重要意义,这些真实的体验对学生日后职业素养的养成至关重要。

四、总结

综上所述,高校大学生职业素养是学生未来能否快速适应职场及获取成功的重要保障,在高校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各高等院校应予以重视,并应该结合利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优势,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帮助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能够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能够获取正确的职场态度、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

猜你喜欢
互联网+职场培育
职场Z世代为何这么跩
职场剧需要去除虚伪与虚荣
职场充电,停还是行?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蟑螂
云屏引领大屏走向“互联网+”时代
醒醒吧,为什么你玩不好“互联网+”?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疯狂的职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