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留学教育探析

2020-12-08 02:26陈一鸣周杰唐教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近代反思思想

陈一鸣 周杰 唐教成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留学教育重新得到发展,作为当今世界的出境留学大国,中国留学生遍布全球。但是,中国留学教育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艰难的起步和潮涨潮落的变迁。因此,文章试图整理近代以来中国留学教育的历史脉络,回顾留学教育发展的五个阶段及其走向,发现近代留学思想与学习内容是经历了从技术到制度、文化的过程。然后,联系现实,指出了留学教育的现代化实质及其历史作用,并提出了留学教育过程崎岖、中体西用以及价值选择等三个问题。

关键词:留学教育;近代;思想;反思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20.11.038

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20)11—0164—04

1840年后,随着西方对中国侵略的步步加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坚定地寻找救亡图存的方法和道路,纵观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运动,无一不牵涉教育。尽管近代中国数次教育变革的目标和手段不同,但其本质上属于教育现代化过程。留学教育作为中国教育现代化过程的开端,为中国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现代化人才。自那时起,留学教育在中国教育体系中一直处于重要地位,成为中国人学习世界先进技术、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舒新城曾评价说:“现在的留学生诚然有许多令人不满的地方,但无留学生,中国的新教育与新文化绝不至有今日”[1],可以看出,即使当时的留学生取得了如此高的成就,但不乏被认为有诸多局限和缺陷。放眼当下,留学风席卷了中国整个高等教育的顶端,据有关部门统计,2018年我国出国留学总人数为66.21万人,1978以来出国留学总人数达585.71万人,逐年递增。因此,反思当今的留学教育,更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以史为鉴,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时代的热潮。

一、近代五次大规模留学潮:阶段及走向

(一)留学初始:1868年—1896年,代表人物,詹天佑、严复

初始阶段首先要解决开端问题。容闳为近代中国留学第一人,是多数学者认同的观点,但近代中国留学潮开始于哪一年,观点却不统一。有的学者认为近代中国留学潮开始于容闳留学时期(1846),这批学生主要由传教士和教会资助;而多数观点将1872年清廷正式派遣了第一批留美学生作为近代中国留学潮的开端。实际上将1872年作为留学潮的开端是较为准确的,但这种观点没有将前期的筹划时间计算在内。“孜孜三年(1868-1870),始将其计划提出于曾国藩,由曾奏准于1870年冬着手进行”[1]。可以看出,容闳于1868年就已經开始正式筹备留学教育计划,1872年第一批留美学生启程出洋。因此,留学潮的开端可以向前推至1868年。

(二)转向邻国:1896年—1911年,代表人物,黄兴、鲁迅

1894年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这也使国内主张留学教育的官员(杨深秀、张之洞等)将眼光转向邻国日本,产生了研究日本、学习日本的热潮。反观日本方面,为接受中国留学生,创办多所预备学校,为来日中国留学生创造了条件。因此,这一次留学日本的热潮成为前所未有的盛况,仅至1906年,留学人数就超过了一万人。其中,赴日留学生又可以分为三类:速成生、普通生和陆军生,且私费学生越来越多。

(三)退款兴学:1909年—1924年,代表人物,茅以升、梁思成

19世纪后期留美热潮因为几场战争而中断,直到1908年5月美国通过以部分庚子赔款退还中国,由中国开展留美教育的议案,规模较大的赴美留学才再度兴起,在此期间,去美国留学的人数超过了1600多人。但是,美国此次推动中国留美教育并非是想发展中国教育,而是实行精神侵略。一方面,义和团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反侵略决心,美国开始积极寻找其他的侵略路径;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留学浪潮席卷日本,美国深感不安。因此,美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开始对中国进行精神殖民。

(四)勤工俭学:1912年—1922年,代表人物,周恩来、邓小平

辛亥革命之后,中国青年学生到欧洲各国勤工俭学,又一次开启了留学欧洲的风潮,1922年在法留学人数达1700多人。究其原因,一方面,得益于欧洲勤工俭学组织的发展,例如当时法国存在的三大勤工俭学组织:留法俭学会、勤工俭学会和华法教育会,加之国内“工读主义”思潮的影响,极大地带动了国内青年学生赴法留学的热情。另一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中国留学生提供了大量勤工俭学机会,解决了留法学生缺乏生活、教育费用的问题。但是,1922年华法教育会会长蔡元培发布对于勤工俭学学生脱卸一切经济责任后,法国勤工俭学陷入低潮。

(五)以俄为师:1923年—1930年,代表人物,刘少奇、朱德

十月革命后,苏联的影响力迅速在国际上蔓延开来。一方面,为了培养革命干部,推动国内革命运动的发展,中共旅欧支部从1923年开始派遣了一批学生去苏联深造。另一方面,孙中山提出了“以俄为师”的号召,为培养北伐所需的人才,此后专门成立了莫斯科中山大学和选拔委员会,一批进步青年被派往苏联学习,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留苏热潮。

二、近代留学思想与学习内容的转变

(一)留学萌芽被扼杀

学习内容的转变根源在于留学思想的转变,留学思想的转变根源在于国家经历一次又一次侵略与反侵略之后,国人对世情国情的认识逐渐清晰。中国近代留学思想及其学习内容是一个渐进的变化过程,大致可分为先进技术、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三个阶段。留学初始阶段,清廷官员认为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技术的落后,因此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坚定地拥护“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留学生的学习内容也被限定为实用技术,如机械工程、开矿、造船、交通运输、邮政、驾驶等[2]。由于当时国人对西方认识不足,封建思想浓厚,留学思想还未得到发展,第一批留美学生未招满。在留学计划实施期间,国内顽固派对留学教育进行了百般阻挠,他们认为留学是一种“离经叛道”,完全背离了国家的传统,希望借各种机会向留学生灌输孔孟之道。

(二)失败后的思想觉醒

甲午战争后,国人的留学思想产生了变化,留学生学习内容转向军事、政治制度。甲午一役,泱泱大国败给了昔日的蕞尔小国,日本何以打败天朝上国引起了国人的强烈反思。传统封建王朝的闭关自守已经抵挡不住外敌入侵,唯有向西方学习才是一条正确的救国之路,一方面,统治者为了开办新军和镇压反清势力,将学习目标指向日本,主动地开展留学教育。另一方面,在民族处于危亡之际,社会各界也开始认同留学教育,私费留学逐渐发展起来,从旧式私塾、书院出来的童生、秀才、举人都加入到了留学阵营,自此学习西方成为了共识。

(三)近代留学思想基本成熟

民国之后,国内打出了向西方学习的旗帜,特别是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国人对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出现转变,留学思想更加开化,思想文化成为学习主流。这个时期,中国留学生遍布欧美各国,学习内容各有侧重。在实业救国的思潮下,留美学生把经济建设作为自己的使命,多数选择了工程、农林、医学、物理、化学等专业;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与留美学生形成对照,多进行德智体美等学科的学习。十月革命之后,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成为了新的主流,在莫斯科中山大学,革命运动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等是必修内容。

三、对近代中国留学教育的反思

(一)近代中国留学教育的实质和作用

古有马可波罗独游中国,近有青年学子赴外海留学,国与国之间人的交流体现了国家的实力。一方面,以民族情绪为视角,近代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强国,以天朝上国自居,用开放包容的心态接受外来的学习者,但自明朝后期闭关锁国起,中国就开始落后于西方。特别是鸦片战争的失败,标志着中国实力的衰落,但这时国民还没有在思想上承认这一事实。中国留学教育兴起,其实质是骄傲的民族思想文化的衰落,中国人开始从一个老师转变为学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制度和文化,从内心深处承认了国家的落后。而今,国民自信心缺失已接近180年,中国再一次站在了世界舞台的中心,我们的民族复兴不只局限于综合国力,还包括文化的自信,我们将从学生的角色向老师的心态转变。另一方面,以现代化为视角,近代中国留学教育的发展,是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批判传统文化、吸收现代思想文化的过程,是近代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一环。

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是传承文化、推进社会进步的主要途径,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培养人,近代中国留学教育是一个在斗争中发展的过程,其最突出的贡献就是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拥有现代化技术、思想的优秀人才,这些学生在20世纪的中国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新中国的成立等,无一没有近代中国留学生的身影,他们回国之后纷纷进入军事界、教育界、科学界等,多数成为了各界的领导人和骨干,为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文化的解放、革命事业的发展等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人才基础。

(二)近代中国留学教育为何如此坎坷

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首先是发端晚,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被迫卷入世界体系之中,在此30年后,中国政府才开始派遣第一批留学生出国。而邻国日本,第一位留学生比中国容闳晚19年,第一批政府派遣学生却比中国早10年[3]。相比之下,两国同为闭关锁国,日本在1953年才被迫打开国门,其留学教育为何早于中国?其次是发展缓慢,1872年清政府正式派遣第一批留学生,1881年就全部遣返回国,大学毕业只有两人,一直到20世纪初,留学教育才得到社会认同,规模逐渐扩大。

主要原因:中华文明太过璀璨,“掉头”难。几千年的中国历史,给近代中国留下了强大的自信,即使1840年清廷在睡梦中惊醒,其仍以天朝上国自居。不仅是朝廷,就算是经历两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在中国老百姓眼中也只是“奇技淫巧”,西方人只是“蛮夷”。作为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中国人民心中太骄傲,尤其是当时满口孔孟圣贤的知识分子,根本看不到或者即使看到也不愿意承认西方已经超越了我们,例如“六不总督”叶名琛这样的朝廷大臣,面对西方的挑衅,不战不守不和,不死不降不走。這艘文明之船太过沉重,短时间无法掉头,所以,留学教育开始时,除少数官员外,根本无人支持,留学的都是家庭贫苦之人,官宦子弟无人问津。而且,留美学生因为顽固派阻挠,未完成留学计划就被遣返送回国。

(三)“中体西用”完全错了吗

多数学者认为,“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或主要原因,同时它也影响了中国早期留学教育的发展。正是因为洋务派和其他知识份子抱着封建落后的“中体”,导致“西用”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学者也认为日本留学教育之所以比同期的中国成功,就是抛弃了自身的“体”,全面西化,做到了体用并学。审视两个历史现象,仿佛完全西化才是近代中国的正确道路。一方面,这种思想不仅存在于历史中,当今社会中同样存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面对惊人相似的历史困境,我们党选择了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学习西方再一次成为潮流。不同的是,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种全盘西化的思想,特别是留学生群体,仿佛在呐喊不要重走“中体西用”的道路,例如伪装的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思潮等等,同洋务运动中的“中体西用”形成了鲜明对照,同批判“中体西用”的声音保持了一致。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现代化的新路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是来源于西方的“用”,它和我们国家的“体”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那我们能将这样一条中国道路称之为“中体西用”吗?由此推测出“中体西用”是正确的吗?

学生认为,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怎么界定“体”,如果将其界定为制度,那么按照马克思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理,“中体西用”就应该批判,留学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为废除这种“体”提供动力。如果将其界定为一种文化或者文明,那“中体西用”就是正确的,而且是值得倡导的。现在的留学教育就是要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文化,但是留学生的根应该是“中体”,西化或放弃自己的根,就不是留学教育的目的。因此,近代乃至当代的留学教育中,如何正确处理“中体”和“西用”的关系应该成为研究的重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通过留学教育进行文化侵略的历史还未冷却,今天的和平演变又在悄然进行,现在的留学教育和近代不同,以私人行为为主,如何帮助数量庞大的留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历史观、国家观,研究极少。如果这样一批高学历、又具留学背景的“海归”存在价值观问题,会对我国教育事业、建设事业产生极差的影响。

(四)回国与定居、个人与社会——留学教育的价值选择

留学生回国或定居是留学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据教育部统计,截止去年,在外完成学业的中国留学生有67万没有回国;不仅是现在,近代中国的第一批留美学生,1881年被遣返回国时,就有约10人定居美国,而当时这一批一共才120人。可以看出,回国或定居不是现在才有的问题,但这个现象确实值得重视。如果说定居10人对中国的发展没什么影响,那今天的67万人则不能相提并论。而且,需要注意的是留学生是高学历人才,他们接受了国内外先进的教育,和当今国内大学生存在较大差异,他们对中国发展的价值不是国内67万普通大学生所能比拟的。回国与定居选择的背后隐藏的是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价值判断,今天96%的留学生是私费留学,他们有选择回国发展的自由,也有定居国外的自由,并非定居国外就对祖国的事业没有价值,但是,从直接贡献来看,回国首先值得肯定,而且从长远来看,有留学经历的学生基本上从学生时代起,就占有更优质的学习资源,更好的资源的另一面是更大的责任,如果这些资源换来的是其个人的发展,忽视祖国的建设,那其实质是对祖国的不公平、对社会中其他学生的不公平。

另一个价值选择是接受留学教育的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近代中国留学教育有一条突出的主线——爱国主义,站在国破家亡的边缘,近代中国留学生背负了救国救民的责任,他们立于国家的需求、社会的需求,选择学习的内容。国家需要技术,他们便学习机械、驾驶;国家需要改革,他们便学习先进制度;国家需要改造国民性,他们便学习思想,近代中国留学生成为了当时社会中最具爱国主义思想的群体。但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少高校的招聘指标中添加了留学经历一项,推动了我国的留学热潮。但是,在这种就业导向中,部分学生选择留学是个人需要,没有和社会需要相结合,加上留学质量参差不齐,“海归”一词在一段时期内竟成为贬义,不利于留学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7:5.

[2]颖之.中国近代留学简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12.

[3]孙增德.迥异的结局——近代中日留学教育探微[J].社科纵横,2015,30(10):150-153.

[责任编辑:盛暑寒]

On The Education of Studying Abroad in Modern China

CHEN Yiming, ZHOU Jie, TANG Jiaocheng

(School of Marxism,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engdu Sichuan 611130,China)

Abstract: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overseas education has redeveloped. As a major country of studying abroad in the world today, Chinese students are all over the world.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overseas education is not smooth, and has experienced a difficult start and changes with ups and downs. Therefor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ort out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China's overseas education since modern times, reviews the five stag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overseas education and its trend, and finds that the thought and content of studying abroad in modern times have experienced a process from technology to system and culture. Then in connection with the reality,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modernization essence and historical role of overseas educ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ree problems: the rugged process of overseas education, the appli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to the West and the choice of value.

Key words: study abroad education; modern times; thought; reflection

收稿日期:2020—07—09

作者簡介;陈一鸣(1995—),男,四川成都人,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周    杰(1994—),男,四川乐山人,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唐教成(1996—),男,四川达州人,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近代反思思想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六经皆史料”:“六经皆史”论的近代诠释及其意蕴
近代中国社会的爱国主义问题(1840—1911)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苏州商团历史沿革略考
阿吾(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