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承天军”沿革设置考

2020-12-09 00:45朱亚琳梁松涛
关键词:金代娘子军事

朱亚琳,梁松涛

(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河北 保定071000)

娘子关位于山西、河北两省交界处,处于太行山中段,井陉西口,依山傍水,区位险要,是出入山西的咽喉要道,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其关防历史悠久,汉代在此设置关防,称“董卓垒”,隋朝置“苇泽关”,唐代筑“承天军城”,明朝重修“娘子关”。这些关城,不仅是关防体系的重要组成,也是驻地名称。在不同历史发展过程中,因防御重点不同,所设关防城堡亦有不同,故其驻地名称也不断变化。自唐代筑承天军城,置承天军以来,以“承天”为名的建制在宋、金、元、明、清一直存在着,只因历代形势之不同,建置上亦有所变化,即有承天军、承天寨、承天镇、承天都等。关于承天军城及承天军的系统研究,目前学界主要集中于唐及五代承天军设置背景及时间、历史地位、关防演变等。①此外,在娘子关历史沿革及历代关防问题相关研究成果中,也提及到承天军城及承天军的设置情况。②以上成果对五代之前承天军的沿革设置情况研究颇多,本文将重点论述宋到清时期承天军沿革设置情况。文献资料中如《元丰九域志》明确记载废承天军为寨后,后宋元史料中还多次出现承天军等名称,以致于有的学者认为承天军的行政建制一直持续到元代。因而,承天军在宋及以后时期的设置与废弃情况如何,将需要进一步的探讨。此外,其政区性质的变化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该地区防御特点的变化及逐渐向村落转化的趋势。再者,探讨唐以后承天军的建制沿革也有助于增加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娘子关镇的历史底蕴。

从唐到五代,此地战事不断,在军事防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唐代修承天军城、置承天军,作为一级重要的军事单位,属于军事型政区,并不是正式的地方行政区划单位。五代末年,承天军已经不是单纯的军事建制单位,其逐渐向地方行政区划单位转变,但它作为特殊的政区,是具有一定的军事职能的。因前人研究较多,在这里不多加赘述。

一、宋代“承天军”与“承天军寨”

宋代地理志史料中如《宋史·地理志》《太平寰宇记》等均无承天军的记载,《元丰九域志》中仅有两处记载,其一,“承天军,建隆元年以真定府娘子关建为军,仍隶真定府。后废。”[1](P474)其二,“县二……中,平定。四乡。承天军、东百井二寨。有浮山、泽泼水。”[1](P177)说明在宋初,承天军有过短暂的行政建制,属河北路,隶真定府,级别等同于县,后为承天军寨,改属河东路,隶平定军平定县。此史料也反映出宋代承天军的演变过程,即从承天军到承天军寨的变化。

承天军在北汉时曾一度被废弃,“北汉时军废,宋初复置”,[2](P762)就其复置原因来看,宋代后周而立,自然也承袭了后周的疆域,北汉刘崇割据山西,领十州,都晋阳,因有辽作为后援,与北宋相恃长达20年,宋伐北汉,主要有三条路线,其中之一便是自河北镇州西入井陉关达太原,而承天军位于河北与山西的交界地带,即宋与北汉的边防线,是河北进入山西的重要通道,设置边防,可抵御北汉,保障新政权安危,故宋初复置承天军确实是形势所在。施和金在《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也提到:此时宋与北汉正处于交战状态,多在北方边境建军,如建隆元年建安州为安远军,贝州为永清军,镇州娘子关为承天军,莫州清苑县为保塞军。[3](P188)后承天军废为承天军寨,在这里,有两种说法,一说废军为寨,一说降级为寨,究竟是否被废置?聂崇岐在《宋史丛考》一书中给予确切回答,他认为:废者,本为州或军、监而罢为县、镇、城、寨之谓。若府降为州,州降军、监,则非废,亦以四者皆直隶京师,地位无大差别也。[4](P78)那么,承天军废置的确切时间是什么时候呢?《肇域志》载:“太平兴国四年,废承天军为寨”,[5](P924)再者,《资治通鉴》记载:“承天军在井陉县娘子关西南太原府广阳县界。宋朝太平兴国四年,改广阳为平定县,置平定军。县有承天军寨,在太原府南三百五十里”。[6](P9342)可见,承天军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就已经正式废置了。究其原因,无外乎与其户口人数、徭役负担以及宋与辽金局势有关。聂崇岐认为,州军废罢,因州郡户口过少,用减徭役,可宽民力。[4](P85)承天军,建于承天山上,“承天山,在州东八十五里,即宋之承天军也,山形峭拔”,[2](P758)其更多地用以军事防御,故而人口较少,不足以成军,其地人口也不足以承担调度赋役,乃废其为承天军寨。其次,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收复北汉后,宋朝开始直面辽、夏的威胁,“当时的太原以北,忻定盆地北缘,即雁门关一带,是抵御辽人的前线阵地,而太原西北的麟、府、丰三州又是抵御西夏的前哨”,[7]在山西地区,宋与辽、西夏的边防战线主要集中在西、北方向。因山西地区地势险要,关隘众多,有宋一代多在其地设置城、堡、寨,因承天军不再作为战争前线,但它毕竟坐落于山地之上,建寨的地理位置极佳,同时也有唐代承天军城的遗址,废其为承天军寨,设于平定军周边,可起到巩固边防战线、保卫百姓的作用。仍属于军管型政区,只是其行政等级规格降低了而已。

因政局稳定,该地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宋会要辑稿》载:“(商税)平定军:旧在城及承天军、乐平县、百井寨四务,岁五千二百二十一贯。熙宁十年,在城:三千七百三十贯四百三十一文;承天军:六十四贯六百二十二文”,[8](P6319)“(酒曲杂录)平定军:旧在城及承天军、乐平县、东百井寨四务,岁万六千三百八十二贯”。[8](P6404)“务”是收税的地点,“凡州县皆置务,关镇亦或有之,大则专置官监临,小则令、佐兼领,诸州仍令都监、监押同掌”,[9](P4541)由此可见,宋代在承天军寨已经设置商税务和酒务,其中,商税额为64贯之多,可见此地商品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经济并不繁荣。需要注意的是,承天军已在太平兴国四年从国家层面上废除了建制,此处的承天军应指承天军寨。此外,刊刻于咸平四年至至和二年(1001—1055)之间的定州开元寺塔碑刻题名中,有“承天军劲勇”这一厢兵番号,[10]此处亦指承天军寨。

靖康事变后,金代取代了宋代,确立了其在北方的统治地位。故承天军归于金代管辖之内,《文献通考》载:“承天军,本镇州娘子关,建隆元年为军,仍隶镇州河北道,靖康后陷于金”。[11](P8576)

二、金代“承天镇”

到了金代,承天军寨有了新的变化,改建为承天镇,此后,承天镇在金代一直被设置,直至金灭亡。《金史·地理志》载:“平定州,中,刺史。本宋平定军,大定二年升为州。兴定二年为防御,十一月复降为刺郡。户一万八千二百九十六。县二、镇三:平定倚。有浮山、浮泺水。镇二承天、东百井”,[12](P631)需要注意,关于平定军升置为州的时间,其校勘记中表示,“疑‘大定’下脱‘二十’二字”,[12](P657)即大定二十二年(1182)。在这里,以《金史·地理志》中载大定二年(1162)为准,即承天军寨最迟于金大定二年就已经成为承天镇了,金代对宋代行政区划作了调整,与宋代承天军寨隶属不同,金代承天镇隶平定州平定县,属河东北路。金代把宋代部分关、寨改建为镇,关于其改建原因,田萌认为,一是军事意义降低,二是人口增加。[13]“镇”主要有三种功能:行政、商品交易、军事驻防;“寨”有两种:行政、军事驻防。不难看出,从寨到镇的改建,主要是军事地位降低,商品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金灭北宋之后,主要与南宋对峙,1141 年宋金和议后,两朝对峙局面最终形成,以东起淮水,西到大散关为分界线,以北为金统治地区,以南为南宋统治区域,而北宋承天军寨则位于平定州(今山西境内),已不属于边关地带,军事地位不再突出;其次,上文已提到,从宋代开始就已经在承天军寨设置了商税务和酒务,可见,此地的商品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使该地人口得到增长。进而促进了承天寨向承天镇的转变。到金代末期,承天镇仍被设置,金宣宗贞祐四年(1216)十二月,与蒙古作战,“壬申,大元兵进自代州神仙横城及平定承天镇诸隘,攻太原府。宣抚使乌古论礼遣人间道赍矾书至京师告急。诏发潞州元帅府,平阳、河中、绛、孟宣抚司兵援之。”[12](P322)承天镇一度被蒙古国占据,随后,太原府等地时得时失,直到金天兴三年(1234 年),宋、蒙古破金,金灭亡,最终承天镇归元代所管辖。

自宋代以来,“镇”的军事防御功能逐渐减弱,其经济职能不断增强,并确立起县级以下行政地位。关于金代镇的设置情况,史料有载,“诸知镇、知城、知堡、知寨,皆从七品。其设公使皆与县同,惟验户口置司吏。”[12](P1315)这些镇的管理人员为从七品,虽品阶较小,但已经是国家职官系统的一部分。此外,“镇城院务监当官虽本管百里内者,掌本镇贼盗并城门锁钥,百里外者兼烟火、词讼。”[14](P505)设镇官员已有权力管理一镇事务。再有,高承《事物纪原》载:“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15](P358)可以看出,镇是把一些工商业比较繁荣的地方定位为镇,当人数达到一定的标准时,镇则可以升为县。可见,承天镇在金代已经具备一定的行政能力。金代承天镇的政区性质发生了变化,其军事性意义不断减弱,使它由军事堡垒逐渐成为具有经济职能且具有一定行政能力的政区。同时,与宋代承天寨相比,金代承天镇所辖区域范围也得到扩大。

三、元代“承天镇”与“故关巡检司”

元灭金后,承天镇由元代所管辖。生活在金末到蒙古国时期的元好问,有诗曰《游承天悬泉》(《游承天镇悬泉》),考《元遗山先生年谱》:六十三岁,十月游承天镇悬泉。[16](P33)元好问,生于1190年,死于1257 年,年68,其63 岁时即1252 年游承天镇悬泉,这时为蒙古国宪宗蒙哥的年号,可见,承天镇这一建制在蒙古国宪宗年号时仍然存在,即1252年之前仍随金制为承天镇建置。再有,元代左丞吕思诚《土风记》中记载:“承天军,东北九十里……泽发,一名阜江,即悬泉,俱在承天军。”[5](P925)因此,有学者认为承天军这一建制一直持续到元代。其实,承天军在宋时就已经正式废置了,但其驻地名称一直存在着,只不过因历代形势不同而多有变化罢了。故此处的承天军应是指承天军镇,亦即承天镇。后根据《山右石刻丛编》收录碑《老君庙香台记》,[17]其中记载:

“去平定州八十里,有山曰绵山,有河曰绵河,旧属承天镇,即古承天军也,镇废改隶故关巡检司。山峻绝,河水澄澈可爱,泉出□上下几六七处,而悬泉最为□特,金末闲闲赵学士有赋□焉。半山有寨曰承天寨,当寨凿洞中像老子,旁有窍,如龙蛇窟,窈窕而入,行十余里,乃不敢前,名曰老君洞……碑立至正四年二月。”

有元一代,河东山西往往在所废州县之地设置巡检司,此外,还在险要之地设巡检司。[18]由上材料可得,承天镇在元代已被废除其建置,因史料有限,承天镇在元朝什么时候废置无从可考,但最起码在元惠宗至正四年(1344)之前就已经废除了。“半山有寨曰承天寨”,元代设有承天寨,“寨”作为一种特殊的军事据点,建于地势复杂、区位险要之处,主要负责边防事务,可抵御外敌,保障地方治安。胡三省在其注中也提到:“井陉娘子关西南,即是承天寨。”[19](P597)再有,明洪武二年(1369),“(陆聚)从平元都,略大同、保定、真定,攻克车子山及凤山、城山、铁山诸寨,分守井陉故关,会师陕西,克承天寨。”[20](P3853)可见,元代废除承天镇的建置,但承天寨作为防御型堡垒一直在元代存在着,纳入平定州故关巡检司辖区之内,属冀宁路太原府平定州。

四、明清“承天镇”“承天寨”“承天都”

明清文献中常见于“承天镇”“承天寨”“承天都”的记载,盖承天军经历代的发展,到明清时期,已经不仅仅是军事类的堡寨系统,因其地经济发展,人口增多,与各地的联系加强,促进了其地的区域开发,还逐渐地演变成居民点,使其成为地方基层行政区划单位。

明代仍为承天镇,也称娘子关。“明仍为承天镇,亦曰娘子关,设兵戌守。嘉靖二十一年,增置官兵。明年,筑城为固,与故关相唇齿。”[19](P597)“(娘子关)明嘉靖二十一年建城,设百户一员。”[21](P316)为抵御蒙古势力,明代重修娘子关城作为长城防御体系的一部分,娘子关的军事地位得到提高。同时,“嘉靖二十年复修为承天寨”,[5](P924)一说“嘉靖二十二年复修为承天寨”。[21](P316)此两处史料关于承天寨复修时间虽有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明嘉靖年间,曾一度复修承天寨,作为最基础的防御单位,巩固军事防御体系。

此外,还有承天都的设置,“承天军城,在州东北九十承天山上。妬女祠在焉,俗谓娘子关。唐建承天军,为太原、恒山之界。后唐庄宗会赵王镕于承天军,即此地也。宋太平间废,今名承天都。”[5](P897)《平定碑刻文选》中收录《重修寿圣寺记》,该碑立于明嘉靖二十六年,碑文提到,“郡治东北七十里许,承天都董寨村在焉”,[22](P165)可见,承天都作为地方基层区划单位,在明代就已经存在了。到了清代,承天都的区划范围才具体可考,“(娘子关)国朝改设把总,地属州承天都,官校属正定镇”[23](《建置志·城池》),其“地域管辖与军事管辖分置是其一大特殊之处”。[24](P41)“(平定)州,乡五……统都十七……承天都,十村:地都村、娘子关、河北村、会里村、镇里村、坡底村、城西村、冯家峪、董寨村、甘桃沟。”[25](《舆地志·都村》)此时的承天都已经成为地方基层区划单位,娘子关地属承天都,承天都地属平定州安平乡,此政区性质的演变也反映了地方区域开发的过程。可见,承天军在明清时有了新的发展,既有基层单位的设置,又有军事防御系统的建立。

承天军设置于唐代,从唐及五代此地战事不断,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宋以后,其军事地位下降,但它毕竟坐落在承天山上,依山傍水,地势险要,属于重要关口要隘。当国家遭受其他民族威胁时,该地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设置军事防御堡垒;当国家政治稳定时,其地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促进该地向基层单位转化。进一步说,承天军在宋以前是少数民族或其他政权东入华北平原的必经之地,设军置寨乃必要措施。但是元明清三朝均属中国封建后期的大一统王朝,疆域辽阔,承天军位于元明清三朝的内陆地区,不再是边境地区,自然其军事价值就会下降。又因元明清三朝全部定都北京,而承天军又位于太行八径之上,是山西、河北贸易往来的必经之地,其经济必然会随之发展。此外,承天军的演变也反映了该地政区性质从军事建制单位向地方行政区划单位再向基层政权组织单位的演变。

注释:

①欧阳萦雪:《〈山右石刻丛编〉初探》,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贾志刚《唐代河东承天军史实寻踪——以五份碑志资料为中心》,《人文杂志》2009年第6期,第124—130页;陶之义:《承天军的设置》,《阳泉日报》,2011年第S09版;潘曦:《信承于天,京畿藩屏:娘子关关防小考》,《2016年中国建筑史学会年会论文集》,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87—191页,等。

②平定县志编纂委员会:《平定县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年;朱玉芳:《娘子关志》,北京:中华书局,2000 年;帅政,张考生:《走进娘子关》,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 年;刘春明:《京畿藩屏娘子关》,《文史月刊》2006 年第1 期,第61—64 页;何依、李锦生:《关隘型古村镇整体保护研究——以山西省娘子关历史文化名镇为例》,《城市规划》2008 年第1 期,第93—96 页;秦葵、蔡唯为:《山西平定县娘子关镇建筑特色探析》,《山西建筑》2010 年第1 期,第29—30 页;陈为人:《娘子关扑朔话女权》,《社会科学论坛》2013年第2期,第173—187页;张苗苗:《娘子关镇长城沿线聚落形态研究》,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等。

猜你喜欢
金代娘子军事
下下签
金代张楠墓志考释
陇县原子头M56金代大定二十四年买地券校释
金代官员越级赠官现象考论
庆祝《娘子关》杂志创刊四十周年
花鸡娘子
三娘子
金代赐姓问题研究
军事幽默:局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