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养浩《三事忠告》的为政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20-12-09 00:45路元敦
关键词:为官者忠告思想

路元敦

(泰山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山东 泰安271000)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是我国元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的为政思想集中体现在其所著《三事忠告》一书中,此外,其诗、文、散曲等作品中也蕴含为政思想方面的内容。

《三事忠告》又称《为政忠告》,是《牧民忠告》《风宪忠告》和《庙堂忠告》三部书的汇集。《牧民忠告》二卷,凡十篇七十四条,系张养浩任堂邑、博平县令时所著;《风宪忠告》一卷,凡十篇,为张养浩任监察御史时所著;《庙堂忠告》一卷,凡十篇,为张养浩任参议中书省事时所著。《三事忠告》是张养浩一生丰富的为官经历、从政经验的总结。该书实用价值颇高,影响深远,在我国历代官箴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通过自修成为“仁人君子”

儒家一直推崇和重视自我修身。《礼记·大学》明确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并认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P1592)《礼记·中庸》也指出“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第一条就是“修身”。[1](P1442)在儒家看来,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张养浩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是孔孟思想的忠实信徒。在理学盛行的元代,他也接受了理学思想的影响。可以说张养浩充分继承了原始儒家、元代理学的思想,强调为官者要善于自我修身。“善自修”的思想贯穿于《牧民忠告》《风宪忠告》《庙堂忠告》三部书之中,是张养浩对为官者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为官者在修身方面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呢?张养浩提出了“仁人君子”的目标。通过自修成为“仁人君子”,这就抓住了问题的根本。要做事,先做人。这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命题。扩而言之,要做好官,当然要先做一个有德行的人。为官者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是其成为好官的重要前提。

张养浩以荣与辱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论述修身的重要性。他认为,为官从政应正确认识荣与辱的关系,“凡在官者,当知荣与辱互基,得与失胥胜,成与败相为循环。古今未有荣而无辱,得而无失,成而无败之理”。[2](P222)为官要获得别人的敬重,则需善于自修,“惟善自修者,则能保其荣;不善自修者,适足速其辱”。只有注重自修,才能够做到“廉以律身,忠以事上,正以处事,恭慎以率百僚”;如果不善于自修,则会出现“徇私忘公,贪无纪极,不戒覆车,靡思报国”[2](P234)的后果。自修的方法有内修和外修两种。内修即通过自身的磨砺来提高自我的道德修养,外修即借助外在的力量实现自我道德境界的提升。张养浩认为内修的主要方式有自省、克性之偏、自律三种,外修的主要方式为教育。

自省。自省是一种重要的修身方式,儒家非常强调这一点。孔子教育弟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3](P51-52)曾子也提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P4)张养浩认为从政为官者要有自省之心。在《牧民忠告·拜命第一·省己》中,他提到“三省”。首先,在接受任职之命时,要“拊心自省”:“有何勋阀行能,膺兹异数?”问问自己有何特殊功绩、品行、才能而得到重用;其次,反省自己为官的动机:“苟要其廪禄,假其威权,惟济己私,靡思报国,天鉴伊迩,将不汝容”,假如只想着领取国家俸禄,借手中权势谋求一己之私,不考虑报效国家,那么上天也不会容你;再次,反省自己该如何做才能对得住公道和百姓:“夫受人直而怠其工,儋人爵而旷其事,己则逸矣,如公道何?如百姓何?”[2](P210)假如在其位而不谋其政,只图自己的安逸,就将对不住公道和百姓。

克性之偏。在《牧民忠告·拜命第一·克性之偏》中,张养浩告诫官员要针对己性之偏自觉加以克服、纠正,则为官就不会有什么困难,事情也就没有什么难办的。他提出,要通过“弛缓克之以敏,浮薄克之以庄,率略克之以详,烦苛克之以大体”,实现“痛自克治”。即用敏捷克服松弛,用庄重克服轻薄,用审慎克服草率,用大概、大要克服繁杂苛细,如此就能做到克服、纠正自己的短处。如果为官者不考虑自己所处的位置,“一循己性之偏而处之”,[2](P210)就很少有不失败的。

自律。为官者要严于律己。张养浩认为:“盖执法之臣,将以纠奸绳恶,以肃中外,以正纪纲,自律不严,何以服众?”他在监察御史任上,明确指出执法的官员因“纠奸绳恶,以肃中外,以正纪纲”,必须严于律己,这样才能为下属作出表率,才能服众。怎样才算作“严”?张养浩打比方说:“夫所严,如处子之居室,一行一止,一语一默,必遵礼法,厥德乃全。”[2](P227)在自律的同时,要重视自律有度,“不可以律己之律律人”,能做到“同官有过,不至害政,宜为包容。大抵律己当严,待人当恕。欲人人己同,天下恐无是理也”。[2](P223)这些均为不易之论,到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张养浩还特别强调,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做到戒贪,秉持一颗公廉之心去为官。在《牧民忠告·拜命第一》中,他专门写有“戒贪”条目,在《风宪忠告》中,他也多次提到为官要清廉。

重视教育。张养浩重视通过教育来提升为官者的道德品质与个人修养,把教育看作一种主要的外修方式。在《牧民忠告·宣化第五·勉学》中,他指出:“学校乃风化之本,俗吏多忽焉不以为务。是不知天秩民彝、一切治道,胥此焉出。”[2](P216)可见他极为重视教育的作用。在《风宪忠告·示教第二》中,他指出:“人之不可无教也。生如圣人,犹胥教诲,胥训告,况不能圣人万一者,可忽焉而不务哉?”认为圣人都需要接受教育,更何况不及圣人之万一的普通人?他认为“刑罚不足致治,教之而使不犯”,才是“为治之道”。[2](P228)特别强调教育对为政的重要性。他还认为,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榜样的示范作用。他说,凡为官者“能以诸葛孔明为法,唐之元载为戒,虽台鼎终身,又何悔吝之有”,[2](P234)即要以廉洁的诸葛亮作为榜样,以贪腐的元载作为警戒。

二、《三事忠告》中的为政思想

(一)《牧民忠告》的清正廉洁、勤政爱民思想

牧民即治民。《牧民忠告》一书是张养浩根据自己的为政经历,对地方长官的官德思想和为政之道所作的全面总结,包括拜命、上任、听讼、遇下、宣化、慎狱、救荒、事长、受代、居闲等十个方面的内容,容量颇大,做地方长官需要注意的方方面面几乎都涉及到了。在张养浩的三部官箴书中,《牧民忠告》包含的为政思想最为丰富,也最具有当代价值。但限于篇幅,在此不能一一列举,仅就贯穿全书的清正廉洁、勤政爱民思想加以简要分析。

为官要清正廉洁。在《拜命第一·戒贪》中,张养浩指出:“幅员之广,罔计其众。有民有土,为数几何。惟首□廉,庶不为世所诮。”明确提出为官首在廉洁清正,才不至于被世人所讥诮。况且“一身之微,所享无几”,[2](P210)如果贪欲难以满足,无异于自己伤害自己。他在《受代第九·不竞》中还说:“故君子之从政也,宁公而贫,不私而富;宁让而损己,不竞而损人。”[2](P224)对为官者清廉从政提出了具体要求。

张养浩指出为官者要管好自己的家人,即“禁家人侵渔”。他说:“夫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大率皆由家人喜奢好侈,中既不给,其势必巧于求人。纵其所亲,或营利以侵民,或因讼而纳贿,或名假贷,或托姻属,宴馈征逐,通室无禁,以致动相掣肘,威无所施,己虽日昌,民则日瘁。”[2](P212)由于家人的喜奢好侈,导致官员走上身败名裂的道路。类似的情况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因此,管好自己的家人,不让他们利用官员的权势贪污受贿,这才是正道。

同时,还要管好自己的下属,不让他们为非作歹。张养浩说:“夫日佐官长治事,亲炙而不能阙者,惟吏为然。惟其亲,故久而必至无所畏;惟其不能阙,故久而必至有所挟。”[2](P214)吏员协助官长处理政务,在官员体系中,是不可缺少的。由于吏员天天和官长打交道,所以他们与官长的关系亲近,地位特殊。正因为既特殊又亲近,所以时间一长,吏员就会达到无所畏惧的地步。因此,必须加强对他们的管束和教育,以深防他们背着官长去做坏事。如何做到深防呢?张养浩指出:“欲其畏,则莫若自严;欲其无所挟,则莫若详视其案。所谓自严者,非厉声色,绝其馈遗而已矣;所谓详视其案者,非吹毛求疵,理其纲领而已矣。”[2](P214-215)首先,官长要严于律己,拒绝吏员的馈遗;其次,要详细查看吏员处理公事的文案,了解他们施政的纲领,使想要挟官长的吏员无机可乘。此外,还要赏罚分明,因为无论是治理一县还是治理天下,“赏罚明,则不烦声色而威令自行”。张养浩认为治吏比治民困难得多,因为他们“日处法律中”,“小过不惩,久必恣意而无惮”。[2](P215)这些都是切中肯綮之语。

为官要勤政,要敢于负责。县尹是一县的父母官,在就任前要详细了解情况,“比次其境,则路访途询民瘼轻重、吏弊深浅、前官良否、强宗有无、控诉之人多寡。至则远居数舍,召掌之者语其详、疏其概,先得其情”,[2](P211)把情况弄清楚,作为到任后的施政依据。作为县尹,全县的事都要管,如学校、仓廪、监狱、沟洫、听讼、救赈,等等。能够做到“相时度力,弊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完之,旧所无者增益之”,[2](P212)勤勉、高效地处理政事。做县尹的不但要勤政,还要善于为政。无论做什么事,计划要周密,繁略毕举;安排工作要根据工作的特点,做到时间合理,不折腾老百姓。县尹还要敢于负责,在《救荒第七·捕蝗》中,张养浩指出:“凡居官,必先敢于负荷,而后可以有为。”[2](P220)为官从政要勇于负责担当,才可以有一番作为。这是金玉良言。他特别强调,县尹要在均赋、捕蝗、救赈、对待流民等事宜上表现出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县尹还要做到“心诚爱民”,[2](P211)具体来说,要做到教民、养民和安民。张养浩指出:“教民不至,则犯禁者多; 养民无术,则病饥者众。为守与牧,而使其至此,独归咎于民,难矣。”[2](P220)民饥犯禁,是县尹没有做好教民、养民的工作。所谓教民,主要指对百姓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扫除有悖于教化的丑恶现象。这就要求县尹要切实关心学校教育。对于百姓的某些出格行为,一要原情,二要严防。此外,县尹还要引导百姓发家致富。养民,顾名思义,就是养育百姓。如何做到养民?张养浩提出三个建议,一要“先劳”。具体说就是:“古之为政者,身任其劳而贻百姓以安;今之为政者,身享其安而贻百姓以劳。盖己逸则民劳,己劳则民逸,此必然之理也。”[2](P216)二要视“民病为己病”。他指出:“民之有讼,如己有讼;民之流亡,如己流亡;民在缧绁,如己在缧绁; 民陷水火,如己陷水火。一切疾苦,皆如己身当之,虽欲因仍,不可得矣。”[2](P214)三是不扰民。比如说劝农,他认为不必走形式,要注重效果:“农之勤惰,一岁之苦乐系焉。其所当为,有不待劝者。”“大抵劝农之道无他,勿夺其时而已矣。”[2](P216)安民是指让百姓安业遂生、免受骚扰,内容包括恤鳏寡、抑豪强、赈灾民等。在这些方面,张养浩都有精彩的论述,限于篇幅,不再具体展开。

(二)《风宪忠告》的执法为公思想 风宪,风纪法度,此处指执掌风纪法度的官吏,即监察御史。监察御史负责监督百官、弹劾不称职官员。风宪忠告,就是对监察御史的善意劝勉和告诫。《风宪忠告》一书主要从十个方面论述监察御史的官德思想和为政之道:自律,要做到严于律己,如此才能服众;示教,要教育官员不犯法,这是治国的最佳方法;询访,通过悉心询访,了解下情,掌握官吏贪邪、廉正的情况;按行,要做到廉洁自守,给下属做表率,并约束下属;审录,审理案件要做到口威心善,谨慎处理; 荐举,要以公天下之心,举天下之贤;纠劾,要做到铁面无私,无朝廷内外远近之分;奏对,要做到“竭忠吐诚,置死生祸福于度外”,“平心易气,惟事之陈”;[2](P231)临难,要做到明理自信,处祸患而不乱;全节,将节义视为“天下之大闲,臣子之盛德”,[2](P233)保全之。

《风宪忠告》一书提及十个方面的内容,但贯穿其中的是执法为公思想。可以说执法为公是这部官箴书的核心思想。

张养浩认为,纠劾朝廷各级在职官员的不法行为,整肃纪纲,是监察机构的主要职能,也是风宪官员的神圣职责。风宪官员必须出以公心,做到公正合理。他指出:“夫台宪之职,无内外远迩之分,凡有所知,皆得尽言以闻于上。虽在外,苟知居中者非人,纠而言之可也;虽在内,苟知外官者不法,纠而言之亦可也。大率惟务尽公无私,斯得之矣。”[2](P231)“尽公无私”是风宪官员执法的灵魂,也是纠劾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根本保证。作为一名风宪官员,纠劾要不避权贵,要敢于碰硬。即使面对的是高官显宦,一经查实其有违法行为,也要秉公办理,严惩不贷,才会起到警示作用。在纠劾官员时,要注意区别君子和小人,不搞一刀切,也需要“尽公无私”的精神。

纠劾全国大小官员的不法行为,以维护国家的纲纪和根本利益固然重要,但加强对他们的教育,使他们遵纪守法、廉洁清正、知过必改,也同样重要。作为一名称职的风宪官员,既要做到威人以刑,又要做到诲人以善。对此,张养浩专门写有《示教》一篇进行阐述。

出以公心,荐举贤才。我国古代有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唯才是举的优良传统。故张养浩指出,有些人廉洁且有才干,假若跟他“虽有不共戴天之仇,公论之下,亦不得而掩焉。苟非其人,虽骨肉之亲,公论之下,亦不得而私焉”。[2](P230)意即荐举贤才不能从个人的好恶、利害出发,而要参酌天下公论,服从国家利益。荐举贤才除了出以公心之外,还要悉心询访,使下情上达,从而避免“以先入之言为主”[2](P228)所带来的片面性。

不避危难,从容进言。张养浩认为风宪官员负有“言责”,要竭忠吐诚,置自身生死祸福于度外,不避危难,直言敢谏。“其或奏对于殿廷之上,平心易气,惟事之陈”,[2](P231)目的是维护国家和百姓的利益,即使“临难”,也绝不动摇。

(三)《庙堂忠告》的重民、用贤思想 庙堂即君主与宰辅大臣议政之处,宰相是管理百官的高官。《庙堂忠告》主要从十个方面论述宰相的官德思想和为政之道,即修身、用贤、重民、远虑、调燮、任怨、分谤、应变、献纳和退休。

虽然张养浩在《庙堂忠告》中讲了十个方面的内容,但重民思想和用贤思想是其核心思想。“国之所以昌,四夷之所以靖,朝廷之所以隆,宗庙社稷所以血食悠久者,微民不能尔也。”[2](P235)百姓关乎宗庙社稷之兴衰。宰相如何做到重民?张养浩认为:一要兴利除弊,“闻其害而除之,睹其利则举之,牧守非其人则易置之”;二要正身帅下,“大抵下之所为,惟上是视。在上者诚有重民之心,而天下不治者,古今无有也”。[2](P235)

宰相是君王的元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负有治国安邦的重任。和风宪官员不同,宰相的职责不是荐举贤才,而是使用贤才。张养浩说:“天子之职,莫重择相;宰相之职,莫重用贤。”[2](P234)张养浩还指出宰相要有远虑,要有应变能力。为相者贵在见微知著,深思远虑,同时还要善于应变,对于突发事件要沉着应对,使之转危为安。

三、《三事忠告》为政思想的当代价值

张养浩《三事忠告》所包含的丰富的为政思想,对当下领导干部的官德修养和为官之道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颇具当代价值。

(一)立德修身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首先要具有崇高的道德修养。《三事忠告》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和借鉴,比如为官者要自省、克性之偏、自律,要重视教育,通过自修使自己成为“仁人君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极为重视领导干部的政德建设,提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思想,对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5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启动了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三严”中的“严以修身”“严以律己”和“三实”中的“做人要实”都涉及到了领导干部要立德修身的问题。在新时代,领导干部要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学习古今政德楷模为政思想与为政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二)以民为本 《三事忠告》的核心思想是以民为本。张养浩提出要教民、养民、安民、重民,而且还提供了很多具体的做法。这些好的思想与做法给当今的领导干部以启发与教益。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4](P1)2013 年6月,中共中央在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2019 年6 月,中共中央在全党开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都是要让全体党员、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弘扬优良作风,时刻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民为邦本,未有本摇而枝叶不动者。’‘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我们共产党人必须有这样的情怀。”[5](P31-32)习总书记的讲话掷地有声。

(三)廉洁公正 廉洁公正的思想内容在《三事忠告》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廉洁自守,公正坦荡,营造一种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这是对为官者政德素质的基本要求。为官者要管好自己,管好家人,管好自己的下属。为官者要公正地选拔人才,公正地处理政事,不徇私舞弊,不贪赃枉法。2012年12月4 日,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这些年来,党中央以八项规定为切入口和动员令,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不懈纠正“四风”,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我们欣喜地看到,党中央以巨大的决心和勇气持续开展的反腐败斗争,已经取得了压倒性胜利。

(四)勤政担当 勤政是对为官者最起码的道德要求。为官者如果不去报效国家,不为百姓办事,只去满足自己的私利,那是天理人情所不能容忍的。勇于担当,敢于负责,也是对为官者基本的道德要求。这些在《三事忠告》中都有具体的论述。在现实中,有些领导干部在职位上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存在庸政、懒政、殆政的现象;有些干部不敢担当、不敢负责,给党和国家的事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产生了不好的影响。领导干部应认真读一读《三事忠告》一类充满古人政治智慧的书籍,做到勤政担当,勇于负责,以实际行动为国家、为人民做工作。

猜你喜欢
为官者忠告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画与理
商界大佬对“20年代”的忠告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螃蟹的忠告
从儒家政治文化中观为官之德
为官者的“从头到脚”
为官者交友的基本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