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利津县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调查思考

2020-12-09 13:22
新农民 2020年26期
关键词:农业农村建设

陈 锋

(山东省利津县委党校,山东利津 257400)

1 基本情况

(1)农业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充分挖掘利津农业传统优势,着力发展精致农业、设施农业、高效农业和特色种植,加快培植终端型、循环型、智慧型、体验型农业发展新业态。目前,累计培植农业龙头企业8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78家,全县种植业认定无公害农产品86个、绿色产品20个,认证面积1.13万hm2,渔业无公害产品5个,认证面积5500hm2。注册农产品商标100余件,打造了“一大早”国家驰名商标。畜禽养殖方面,全面推进畜禽养殖“三区”划定,高标准规划建设标准化养殖示范场30个。水产养殖方面,依托双瀛水产、丰泽生物科技等渔业龙头企业,建设名优水产品养殖基地3333.33hm2。立足融合发展,建成了綦家夹河生态观光采摘园等25处休闲观光农业园区,体验式乡村旅游取得新突破。

(2)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以改善农村宜居环境为重点,实施了10项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工程,全面推进中心村建设、自然村环境整治,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统筹整合“四好农村路”、天然气村村通、旱厕改造、村庄绿化等工程项目,优先向片区和创建村布局,集中力量重点打造。

(3)农村文化建设成果显著。实施“乡村记忆”工程,高标准规划建设了堐西村“离家的脚步”移民文化、前关村“复兴追梦的征程”遗址文化、割草窝村“传承老手艺”非遗项目等23处主题展馆,盘活闲置文化设施资源、保护传承非遗项目,实现了对“乡愁乡情”的承载延续和对乡土文化的旅游开发,在农民家门口建“博物馆”的做法在全省推广。

(4)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2015~2019年度,利津县累计财政投资4820余万元,在7个乡镇街道、39个扶贫工作重点村,实施了113个产业扶贫项目。整合涉农资金6800余万元,集中实施扶贫连片开发项目4个,带动周边362户、564名贫困人口实现增收。统筹民政、卫计、教育等部门的18项政策资源,建立“六保障”救助政策,强化政府兜底,形成了“两建一推六保障”扶贫开发长效机制。

2 当前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1)找准目标定好位,努力打造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区。一是把握县域优势,瞄准“黄河外滩”、内外融合发展,做强做优蔬菜、畜牧两大主导产业,深挖黄河文化资源,助推“新六产”快速发展。二是坚持问题导向,紧盯思想认识站位不高、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人才支撑不够坚实等突出问题,鼓励支持解放思想、敢闯敢试,招引企业、招引人才。三是明确发展定位,把握机遇立足创新,建设“三生三美”利津乡村,努力打造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区。

(2)扎实开局起好步,为乡村振兴实施打好坚实基础。一是坚持规划先行。突出规划的引领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具体项目的实施推动发展。二是坚持村庄分类推进。弄清楚村庄的基本情况,有什么问题,有那些优势,一个村一个村地研究,一项一项地落实到位。三是努力争取政策。立足实际,对准上级政策,筛选项目,积极对接,最大限度地争取政策、项目、资金。

(3)依托优势走好路,努力实现乡村发展新突破。一是以沿黄乡村振兴经济带为重点,推动乡村振兴开局有突破。加快滩区防洪、水利、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配套,鼓励引导经营主体入园参与建设、协同发展。二是加快推进三产融合,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有突破。重点推动加工业和休闲旅游融合,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小农户、小作坊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三是以校地合作为载体,推动县域发展智力支撑有突破。四是以黄河文化为素材,推动乡土文化传承有突破。立足利津,放眼黄河流域,研究好黄河文化,努力打造黄河文化研究的集成地。

3 突出重点任务,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1)聚力打造沿黄乡村振兴发展带。立足沿黄特色优势,着力推进农业的园区化、标准化、品牌化、智慧化、融合化,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打造集生态修复、特色农业、休闲观光、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沿黄乡村振兴样板工程。在产业发展上,重点发展高效农业、精致农业、特色种养、休闲采摘等产业,着力发展全域旅游,高标准打造智联农创、盐窝黄河口滩羊等1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推进东津渡教育康养度假区、金河滩省级田园综合体、七龙河田园综合体等休闲农业项目建设。在发展路径上,以园区建设推动农业“新六产”提档升级,按照“分级创建、梯次推进”的工作思路,抓好陈庄镇临河、汀罗镇铁门关等7处示范片区建设,推动各类要素资源向片区集聚,重点培育“一品益津”“一大早”等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品牌,推进农业接“二”连“三”,深化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2)着力建设美丽家园。从生态建设入手,统筹推进农村生产体系、生活体系、生态体系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在生产上坚持以绿色节约为导向,推动农业向高效生态方向转变,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治理项目,推进水肥一体化应用。在乡村建设方面,全面实施“七改”工程,稳步有序推进土地整治、合村并居,推进城乡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互联互通,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在生态美化方面,坚持增绿修复并行,在植树造绿的基础上抓好面源污染整治和水气土污染整治,推动农村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3)着力探索实施有效的治理模式。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探索推行村支部书记职业化管理机制和党员网格化管理制度,加强村两委成员培训,严格落实“主题党日+”制度,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扩大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推进“一村一法律顾问”,增强村民法治观念,开展好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创建活动,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乡风民风建设,引导村民自觉抵制婚丧嫁娶陈规陋习,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

猜你喜欢
农业农村建设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