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冯太后汉化改革的多维视角探究

2020-12-09 23:59王建敏
关键词:孝文帝冯氏汉化

赵 敏 王建敏

(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山西大同 037009)

北魏政权是我国古代第一个强大的且统治时间较长的少数民族政权,原居于“幽部之北,广漠之野”(今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一带),以“畜牧迁徙,涉猎为业”。[1](卷一《序纪》,P1)后逐步南迁,直至魏晋时期,拓跋珪创建北魏,移居平城(今山西大同),实行“计口授田”后,拓跋鲜卑的原始部落才开始解体,逐渐汉化,形成了以农耕定居经济生活形态为主的社会,然而真正推进北魏汉化进程的汉化改革,还是北魏孝文帝南下迁都洛阳的改革。就北魏汉化改革历史进程来看,孝文帝即位以来,基本上在太和十四年以前,孝文帝的祖母太皇太后冯氏曾两次临朝称制,把持朝政达二十余年之久,在她执政期间,其所制定的汉化改革等施政纲领,对北魏孝文帝之后的改革都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讲,冯太后的汉化改革可以堪称是孝文帝汉化改革的前奏和序曲,对整个北魏王朝的汉化改革来说,冯太后功不可没。

一、关于冯太后汉化改革的学术史回顾

关于冯太后及其汉化改革的相关研究,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就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和重视,业已取得许多研究成果,主要期刊文献详列如下(暂以发表的时间为序):何兹全《北魏文明太皇太后——中国历史上一位女政治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61 年第4 期),初步认识到冯太后汉化改革的特色;胡刚《铁腕冯太后》(《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3 年第2 期)指出,冯太后赏罚分明、胸怀豁达,颇有政治家的手腕和风度,肯定了冯太后汉化改革的内容和功绩;张金龙《“冯氏改革”说商榷》(《中国史研究》1986 年第2 期),将冯后的改革看做汉化改革的第一阶段,积极改革旧制;覃主元《论北魏冯太后》(《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4 年第2 期),指出冯太后在汉化改革的主要贡献和特点;杨丽珍等《略论冯太后平城时期的政治经济改革》(《山西师大学报》1994 年第1 期),指出冯太后在经济改革上的独特性;赵玉钟等《论冯太后在北魏太和改革中的主导作用》(《山西师大学报》2002 年第4 期),指出冯太后在改革中的主导、决策作用;史宗义《敢作敢为的冯太后》(《文史天地》2008 年第7 期),重塑冯太后改革形象;王新丽《北魏冯太后治国理政之道探析》(《领导科学》2017 年第9 期),注重冯太后治国理念及政策的探究;许永涛《试论北魏政权的汉化》(《黑龙江史志》2010 年第5 期)首次指出其汉化改革中对儒家教育的重视;徐海晶等《冯太后生平述略》(《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 年第12 期),指出冯太后的汉化、封建化进程;郭永琴《文明太后、灵太后干政与北魏政局演变》(《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 年第22 期)一文,认为文明太后推进了北魏封建化的历程;盛义《试论北魏文明太后》(《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 年第S1 期)指出了文明太后的汉化改革的原因及评价;许栋《试论北魏冯太后与佛教》(《延安大学学报》2012 年第4 期)特别指出冯后对佛教的重视和发展,大力提倡佛教,开凿方山石窟,扩建云冈石窟,修造寺塔,梯度僧尼等等,冯后既利用佛教巩固统治,又对佛教加以限制,以防止其危害她的政治专治统治;杨国栋《冯太后:引领鲜卑深“汉化”》(《海峡通讯》2013 年第11 期),指出冯太后的改革对后世王安石、张居正以及雍正的“摊丁入亩”改革,影响深远。值得一提的是束莉《区域文化交流与北魏汉化新境界——以文明太后的文化功绩为中心》(《安徽大学学报》2015 年第3 期)从汉化改革之区域文化交流融合中探究文明太后的汉化改革及其意义,高瞻远瞩,见解独特。

综上可见,众多专家学者已从不同的角度对冯太后汉化改革的原因有了一定的分析,但冯太后汉化改革研究的还不是很全面,冯太后的功过是非,冯太后汉化改革的多学科、多思维以及深层原因等等这些问题,还需要做深入的考证分析研究。

二、冯太后汉化改革始末及特点

北魏高宗文成帝的皇后冯氏,是历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出生北燕皇族,在显祖献文帝和高祖孝文帝两朝,先后以皇太后和太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长达二十余年,是北魏当时实际的统治者,其所进行的汉化改革,对孝文帝之后的汉化改革研究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

(一)出身显贵,自幼入宫 冯太后(442—490),长乐信都人(今河北冀州人)。长乐信都,自汉代时期,就作为一个地方行政单位出现,是上古时期的中心地带,自古被誉为“九州之首”。冯太后性敏达,杀伐果断,善用权术。其父冯朗,据《魏书》卷九十七《海夷冯跋传》记载,为冯弘次子,冯弘之父为北燕国君冯跋的三弟,身份分外显贵,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北燕,其父冯朗便归顺北魏,其母王氏,又为陇中大姓,极具汉文化底蕴,冯太后出生不久,冯朗便“坐事诛”。[1](卷八三上《冯熙传》,P1818)冯太后被收没于宫中,身份低微,初为拓跋氏的婢女,得遇“世祖(北魏太武帝)左昭仪,后之姑也,雅有母德,抚养教训,年十四,文成践极,以选为贵人,后立为皇后。”[1](卷十三《文明皇后冯氏传》,P328)冯左昭仪的名字虽难以考证,但其伯父则为北燕太祖冯跋,虽贵为皇亲国戚,但命运多舛,据史料载,北魏神䴥二年(429 年),其父冯文通就发动宫廷政变,逼死其兄冯跋,自立为北燕国君,不久,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进逼北燕,无奈之下,冯文通于北魏延和三年(434 年)向太武帝请罪称藩,并愿以小女儿充掖宫廷,以求生路,因此,相似的命运、共同的国戚的身份,使得身处异乡的冯昭仪分外关照冯太后,并努力帮她实现生命中的逆转。

然而真正对冯太后掌权影响颇大的还是昭太后常氏,文成帝的乳母,《魏书》记载,常氏祖籍辽西,其父为前秦渤海太守,母为宋氏,其父“以事入宫”,常氏是以“罪家眷属”身份入宫,这些经历又与日后受她庇护的冯太后何其相似。并且,在北魏特殊的“子贵母死”制度下,常氏以保太后的身份被尊为皇太后,处死了文成帝的贵人李氏(献文帝的生母),立冯氏为皇后,从最底层爬到最高层,其人生历程被冯太后所借鉴利用,这对冯太后执政掌权有很大的影响和作用。

(二)临朝称制,汉化改革 和平六年(465 年),献文帝初即位仅12 岁,冯太后年24 岁,此时,朝政大权旁落到丞相乙浑手中,冯太后沉着镇定,很快杀死叛军,平息叛乱,此后,开始临朝称制。一年半后,冯太后表示要躬亲抚养皇孙,乃还政于献文帝,然朝政决策大权依旧在冯太后手中,此后献文帝与冯太后矛盾日渐增大,致使献文帝有遗世之心,终于在皇兴五年(471 年)传位于太子拓跋宏,自己被尊为太上皇,然献文帝仍用心于朝政,终被冯太后借故鸩杀,冯太后再次临朝称制直至孝文帝太和十四年(490 年)九月逝世,冯太后听政长达15 年之久,此次临朝听政,政局动荡不安,官吏残暴苛刻,民众叛乱屡起,冯太后用自己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才干,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地位。

首先整顿朝纲,除掉李䜣这样的贪官污吏;其次,诛杀孝文帝外祖父南郡王李惠及其弟、其子和其妻,并为此大开杀戒,掌握政权;再次,安抚笼络那些旧有贵族,重视培养贤能之士。在处理这些问题的同时,冯太后看到了北魏王朝的积弊,于是她开始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全力推进汉化改革。

班禄酬廉,整顿吏治。北魏前期,吏制混乱,地方官吏没有固定俸禄,到任后随意搜刮。献文帝时期,皇兴四年,北方士人张白泽明确提出了“班禄酬廉”:“如臣愚量,请依律令旧法,稽同前典,班禄酬廉,首去乱群,常刑无赦。苟能如此则升平之轨,期月可望,刑措之风,三年必致矣。”[1](卷二四《张白泽传》,P616)对此,文成帝、献文帝也曾多次下诏整顿吏治朝纲,要求地方官应该恪尽职守,如若贪赃违法,必定严惩不贷。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措施直到孝文帝时才真正实行起来,但不管怎样,这些制度措施,还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

推行均田,赋税改革。冯太后“多智略、猜忌,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1](卷十三《文明皇后冯氏传》,P329)太和元年(447 年),根据李世安的建议决定实行“均田制”,即根据政府所掌握的土地数量,按照人口多少分给无地或少地的百姓耕种。均田制的推行使北方的战乱的经济迅速得以恢复和发展,使得农耕的生产方式最终得以推行并固定,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发展。同时,太和十年,冯太后又采纳李冲建议,在实行三长制的同时,实行了户调制,改变了北魏前期九品混同、杂乱不堪、流弊严重的现象,改变了过去征收赋税的随意性,这些政策的提出对抑制土地大量兼并、维持农业正常生产、稳定国家政治秩序、保证国家财政收入,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建立三长,加强管理。北魏初期实行宗主督护制,在该制度下,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豪强地主趁此机会荫庇人口、兼并土地,危及政府的财政收入,汉族士人李冲进谏提出“三长制”,冯太后览而称善,力排众议,设立三长制,即“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长取乡人强谨者。”[1](卷五三《李冲传》,P1180)三长制的实施,对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重礼重孝,儒学治国。虽然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观念和民族意识、情感,且有“华夷之防”的观念,对此,少数民族统治者向来颇为不齿,但冯太后深知儒学重要性,她力图仿效尧舜之道,儒学治国。

其一,重礼重孝。儒家思想中,重礼重孝观念很重要,冯氏对孝文帝的抚养和帮助,孝文帝本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雅性孝谨”,成为当朝统治者内部深层意识形态范本和内容,有利于加强统治者的集权统治。《魏书》卷八十六《孙益德传》载,孙益德之母为人所害,其年幼为母报仇,“还家,哭于殡,以待县官。高祖、文明太后以其幼而孝决,又不逃罪,特免之。”[1](卷八六《孙益德传》,P1883)可见,北魏朝廷对儒家思想的认同和践行。

其二,推崇儒士。表现在对儒学大宗的推崇和重视。如河西大儒索敞对拓跋弟子进行儒学教育、教授门徒,在代京整理儒家经典,索敞还收集儒家关于服丧的规范性礼义编订成篇《丧服要记》,以方便拓跋氏了解并吸收儒家思想及文化,到献文帝拓跋弘时,出现了大批精通儒家经典的拓跋贵族,从而在统治者上层形成了汉化改革的基础和中坚力量。

其三,重汉文士。早在拓跋珪起,鲜卑贵族就开始重视汉族文士,通过召请名儒、名士,修整文学,整顿风俗。冯太后执政期间,更是大量重用这些治国安邦之才,比如河西人士李冲,渤海人士高允,广平人士游明根,渔阳人士高阎,彭城人士刘芳等,这些士人皆为儒学大宗,来自各个地方,但冯太后不拘一格,提拔寒门之才,知赏重用,以贤任能,使得他们“岁中而至王公”,“数年便为宰辅”,[1](卷十三《文明皇后冯氏传》,P329)不仅换得这些汉族士子感恩戴德、全心回报,而且为孝文帝一世的汉化改革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进而为北魏鲜卑融入中华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难能可贵的是冯太后推崇儒学的同时,还废除了谶纬之学,当时,一些贵族守旧势力,就试图“假称神鬼,妄说吉凶”,来干扰和破坏汉化改革的相关活动,对此,冯太后严加禁止,最终使拓跋统治者与中原士大夫在儒学基础上进一步相互融合发展,推进汉化改革的进程。

重视文教,改革旧俗。史载自拓跋珪至拓跋焘之前,“群雄竞起,故锐意武功,未修文德”,[1](卷一百八之四《礼志四》,P2783)直到道武帝拓跋珪在位期间,设立五经博士,并于平城设立太学,之后的帝王也仅仅是恢复了国子学,直到献文帝天安元年,冯太后认为加强儒学教育能使“里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柔”,于是,置官办学,大力推崇儒学教育和发展。

其一,设立郡学,规范教学。天安元年(466 年),由汉族士人高允建议,“郡国立学,自此始也”,即根据郡之大小规格制定相应的等级规范:大郡立博士二人、助教四人、学生一百人,次郡立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学生八十人,中郡立博士一人、助教二人、学生六十人,下郡立博士一人、助教一人、学生四十人。[1](卷四八《高允传》,P1078)在高允看来,相应的博士及学生都要有严格的要求,为人必须忠厚清白,高门为先,此外,他还对太学的建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次建议的提出,对北魏儒学治国的方针策略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推动了北魏汉化的改革进程。

其二,重视对皇子的教育。冯太后“以高祖富于春秋,乃作《劝戒歌》三百余章,又作《皇诰》十八篇”,[1](卷十三《文明皇后冯氏传》,P329)就此严格要求孝文帝学习中国古代先贤的治国经验,当时大臣高允这样评价冯太后:“诲而不倦,忧勤备于皇情。”[1](卷四八《高允传》,P1088)同时,她还致力于让皇族子孙咸蒙教化,冯太后令曰:“自非生知, 皆由学诲,皇子皇孙,训教不立,温故求新,盖有阙矣。可于闲静之所,别置学馆,选忠信博闻之士为之师傅,以匠成之。”[1](卷二一上《咸阳王传》,P533)

其三,尊崇孔子,改革旧俗。冯太后用儒学治国,而且推崇孔子,下诏祭祀孔庙,尊奉孔子二十八世孙孔乘为崇圣大夫。[2](卷三《孝文皇帝本纪》,P90)废止鲜卑族原始巫术,严禁鲜卑同姓、族内通婚、鼓励民族融合,这一诏令直接意味着北魏文明的进步,拉开了孝文帝全面汉化改革的序幕,从某种程度上讲,它和孝文帝以后的禁鲜卑语、改穿汉服、弃鲜卑姓氏、改用汉姓等风俗比较起来,更加彻底,深入人心。冯太后的这些汉化措施自上而下把儒学文化在鲜卑内部得以扩展,不但深化了汉化改革的内容,而且为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尊孔子、修礼乐、整风俗、兴学校,都是推行汉化的必备动作,这些表现也足以说明鲜卑统治者已经渐渐主动全面融入汉文化。从某种程度上讲,汉化改革虽不始于冯太后,北魏历史上道武帝拓跋珪和太武帝拓跋焘都推行过汉化改革,但是,冯太后汉化改革,变革的幅度更大,对旧有的制度和贵族触动更深,对孝文帝的彻底改革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三、冯太后汉化改革原因的分析探究

关于冯太后汉化改革的深层次原因,众多研究者多从文化、经济、政治及个性等因素进行了分析,然笔者认为,冯太后的汉化改革有着自己的独特性与价值,还应该从多学科、多思维的角度进综合性的分析考证探究。

(一)后族政治与政改需求 尽管冯太后以降臣这样低贱的身份进宫,但不能否认她本身家族所带给她的显贵身份与影响,据统计,“在冯氏的婚姻关系中,要数与元氏宗室结婚的人数最多,比例最大,婚姻等级也最高……冯氏男性有4 人尚主、拜驸马都尉,1 人娶宗王女;女性则有 3 人为皇后,3 人为昭仪,7 人为王妃”。[3](P71-76)可见,长乐冯氏家族一直是北魏皇室重要的通婚对象和外戚,特别是在冯太后和孝文帝时期,曾经显赫一时,这种庞大的家族势力以及当时独特的政改的需求相互碰撞,形成了独特的家族政治势力集团,这无形中成为了冯太后改革的坚定的后族力量,同时,后族政治中曾经的治国方略与思想,又潜意识地成为其执政改革中最好模拟的范本。

这种以冯太后为主的家族政治中,其根本的治国思想还要追溯到她的北燕皇族身份中,其伯祖父冯跋伺机弑君自立,建立的北燕王朝,前身为慕容氏所建的前燕、后燕,慕容氏国君就于征伐之余,重视农桑、重用人才、复兴学校、亲自讲学,形成了“路有颂声,礼让兴矣”的盛世景观,后来的北燕国君冯氏虽是一介武将,但在治国上却颇有建树,全面延续了慕容氏以来的汉化政策:政治上,完善官制、拔擢人才、整顿吏治;经济上,鼓励农桑、勤勉政事;文化上,重视教育,营造太学,“简二十石以下子弟年十五以上教之。”这些治国政策方略与冯太后改革的措施何其相似,北燕国虽然短祚,但对冯太后执政有很大的影响,冯跋等的治国方法也成为其独特的家族遗产得以继承重视。

此外,冯太后掌权执政时期,当时鲜卑贵族大量占有劳动力,圈占土地,不纳租调、不服徭役,流弊严重,北魏财政收入大为减少,再加上北魏政治制度的不健全,贪污受贿严重,一时地主官僚垄断成风,官吏受贿贪污严重,这些都严重危及到北魏统治,因此向先进的汉族文化学习,改革势在必行。

(二)母族传统与女主干政 推崇母权,是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游牧民族的一个显著习俗,鲜卑与乌桓有着浓厚的母系社会遗留的传统,据《后汉书·乌桓鲜卑传》载乌桓“怒则杀父兄,而终不害其母,以母有族类,父兄无相仇报故也。”[4](卷九十《乌桓鲜卑传》,P2979)而鲜卑“其语言习俗与乌桓同”。《三国志》注引王沈《魏书》记载与此同,再加上游牧民族独有的流动特性,妇女也必须参加劳作,能征善战也是必然,因此,尊崇、重视女性、女性地位之高,显而易见。

女主干政得益于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制定的“子贵母死”的制度,这项规定起源于拓跋部历史上外戚势力的庞大、专权,其初衷是为了保卫皇权,以免外戚干政,于是“将立为嗣子的王子之母先行赐死”。[5](P71)就王权的集中和巩固来讲,这项制度的确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这项制度的极端阴冷,却无法避免后妃们生发出对夫家即北魏王室的认同感,因此,这项制度带来两个后果,其一,北魏皇嗣王族减少;其二,直接催生了北魏历史上奇特的“保太后”制度,即,为了抚育年幼的嗣子,因其生母被赐死,只能靠乳母代养,等其即位之后,乳母就顺利成章地成为了保太后,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并且还少有皇族其他子嗣的干预和争权,对此,清代史学家赵翼颇为困惑,“亲母则必赐死,保母转极尊崇,魏法矫枉过正,莫不善于此。”[6](P300)文成帝、献文帝两朝中的常氏、冯氏莫不得益于此,最终形成女主干政的局面,冯太后更是登上权力的顶峰,相应地,冯太后进行汉化改革也相对容易得多。

(三)族群认同与文化取向 自道武帝拓跋珪起,北魏拓跋族就开始进行过类似于“弃牧从农”、“分土定居”、“计口授田”等汉化改革,然而无论其改革的力度还是成效,都不如冯太后及之后的孝文帝改革更加彻底、更加深入人心,或许从民族文化心理这个角度能给我们一点启示。

众所周知,自西晋灭亡后,东晋偏安一隅,北方陷入十六国战乱时期,鲜卑拓跋部先后统一了北方,建立了统一的北魏王朝,然而,十六国的地理分布和族群定位,使得北魏前期的统治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权力掌控上都举步维艰,向先进的文化学习,北魏拓跋氏君主也及早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自道武帝时起,就不断开始推行汉化改革,比如“弃牧从农”、“分土定居”、“计口授田”等汉化改革,然而,具有决策权的拓跋氏君主,身为鲜卑族,又无法超越本民族的利益诉求和心理习惯,一旦发现汉化改革的趋势有可能脱离掌控,或者对自己的政权有危险,便会对汉化的士人进行严酷的打压,所以北魏前期的汉化进程往往是治标不治本,不进则退。

诚如前文所述,冯太后个人的独特人生经历及“子贵母死”制度的施行,冯太后不可避免地对她的夫家北魏皇室有着明显的疏离之感。她所能信赖和依赖及身份上的认同,更倾向于北燕冯氏,这从她对北燕王统的追怀和思念就可以看出她的思想倾向;“立思燕佛图于龙城,皆刊石立碑”。[1](卷十三《文明皇后冯氏传》,P329)先后对其父、其兄等人加以追封。最能代表其心境的,当属她自己自择陵园一事,“高祖乃召请有司营建寿陵于方山,又起永固石室,将终为清庙焉。”[1](卷十三《文明皇后冯氏传》,P328-329)清庙为方山祭祀之所,冯太后的用意不言而喻。冯太后追宗敬祖,有着对汉文化的认同和追思,这一简单的身份认同,看似无关紧要,却在冯太后执政当权20 年之后,极大地改变了北魏朝政的政策导向,即全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此前,拓跋氏君臣的那种狭隘的民族心理,以及人为设置的汉化认识和障碍已经不复存在,汉化改革的进程终于得以全面的推进和深化。

综上,冯太后一生两度执政,长达20 年之久,她在北魏汉化进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她的种种汉化改革措施,对后来的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经过她的改革,北魏政权建设更加稳固,民族融合进程步伐加快,整体推动了北魏国力的强盛,冯太后堪称千古一后,功不可没!

猜你喜欢
孝文帝冯氏汉化
武汉大学冯氏捐藏馆藏品展
基于语料库的清末民初日源外来词汉化研究
从平城到洛阳,北魏迁都前发生了什么?
从平城到洛阳,北魏迁都前发生了什么?
破案赚酒
破案赚酒
冯邦与他的《中华冯氏史典》
“汉化”产权保险
孝文帝的宽容
软件汉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