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荞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2020-12-09 03:30闫旭宇李国伟
园艺与种苗 2020年11期
关键词:苦荞发文资助

任 潘,闫旭宇,李 娟,李国伟,李 玲*

(1.延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陕西延安716000;2.沁县郭村中学,山西长治046400)

苦荞(Fagopyrum tataricumGaertn.)又名鞑靼荞麦,属双子叶蓼科荞麦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是自然界中甚少的药食两用作物。苦荞在我国种植面积广,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陕西、山西、甘肃和宁夏,其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1]。现代研究表明,苦荞不仅富含人体所必需的蛋白质、淀粉、脂肪等营养物质,还含有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等微量物质,以及黄酮类、酚类、蛋白质与多肽类、糖醇类、甾体类等生物活性物质,具有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抗氧化、抗肿瘤、抗衰老、改善记忆力以及预防肥胖等功效[2-4]。随着人们食品营养和保健意识的增强,加工与开发利用具有独特营养价值和医疗保健功能的苦荞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该文分析了1989—2019 年国内苦荞研究领域被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文献,阐述了近30 年来苦荞的研究开发利用情况,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苦荞提供理论参考[5]。

1 数据来源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是目前国内公认内容较为丰富的动态更新的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6]。

1.2 研究方法

检索词篇名为“苦荞”、发表时间“1989 年1 月1 日—2019 年12 月31 日”的所有文献,利用Excel 统计相关数据信息,各库检索出的研究机构、研究作者、出版刊物等有重复的予以综合,对年度、研究机构、被引频次、学科、发表期刊等进行研究分析[6]。

2 结果与分析

2.1 年度分布

经去重、筛选,检出相关文章1 745 篇。从图1 可以看出,1989—2005 年,发文量在1~34 篇。2006 年后,发表量明显上升,于2015 年达到最高。2016—2019 年论文发表量略低于2015 年,但明显高于其他年份。

2.2 研究机构分布

从表1 可以看出,论文发表数量居前10 位的机构都是高校,其中有4 所为211 工程大学、“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且10 所高校都位于我国中西部,与苦荞在国内的种植区域基本吻合,体现了这些机构在我国苦荞研究领域的优势。

表1 1999—2019 年苦荞研究论文发文量排名前10 的研究机构

2.3 基金论文分布

基金论文是指由国家、地方各级科研项目资助所产生的研究成果,学术水平相对较高,可以较好地反映一个研究领域内的发展方向、发展趋势[6]。经知网查阅可知,1989—2000 年由国家级和各级地方基金资助研究苦荞在国内发表论文为零。从表2 可以看出,2001—2019 年间由基金资助研究发表论文的数量逐渐增加,这也表明2001年之后,国家和各省都开始重视苦荞的研究,发表论文也呈现良好态势,尤其是在2019 年国家级和省级资助发表的论文达到了顶峰,其中国家级项目中,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发表的论文就高达49 篇。

表2 苦荞研究论文发文量的基金资助类别分布

2.4 学科分布

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学科分类为基础,对结果进行排序,列出排名前10 的学科,共计发表论文1 641 篇,占全部发文量的94.04%[6]。从图2 可以看出,苦荞发文涉及的学科分布,主要集中在前2 种学科,最多的学科为作物学,共计613 篇,占学科总数的37.36 % ,其次是食品学,占学科总数的31.87%。论文发表的其他学科基本代表了苦荞产业发展的方向,同时也体现了其研究动向[7]。

2.5 期刊来源分布

从图3 可以看出,《食品科学》、《食品工业科技》分别排名第1 位和第2 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食品科技》、《食品研究与开发》分别排名第3、4、5 位,这5 种期刊在苦荞研究及其论文发表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2.6 论文核心作者

核心作者是指在某一段时间内发文数量较多,被引频次较高,在某一研究领域学术水平较高,对该领域贡献较大的作者[7]。从表3 可以看出,统计方法采用加权处理,先将发文章和被引用频次进行分别统计,后按发文量∶被引频次=4∶6 的权重计算总分值[8],具体结果见表3。由于篇幅有限,表中仅列出总分值在排名前20 名的论文核心作者群。

表3 1989—2019 年苦荞研究论文核心作者

3 结论与讨论

3.1 苦荞文献研究热点方向

苦荞作为我国传统的小杂粮之一,是中国占有绝对优势的一种杂粮资源[9]。近年来,苦荞营养与药用价值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和开发潜力。作为药食同源的作物,国内对苦荞的研究比较全面和深入,主要集中在优良品种选育、栽培制种、活性成分提取以及食品加工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研究进展[10]。随着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苦荞在遗传多样性分析、功能基因分析及组学分析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大进展,为进一步推动其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科学数据和重要参考[10]。

3.2 苦荞研究发展建议

随着人们营养和保健意识的增强,加工与开发利用小杂粮苦荞已成为趋势。目前,关于苦荞的基础研究较多,而工业化开发苦荞资源的文献还相对较少。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将高校、科研单位的基础理论性研究与企业、农民的实际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加快产业化开发,真正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通过精深发掘苦荞在药用、食品、饲料、化工等领域的经济价值,运用现代食品贮藏与加工技术对其进行深度开发,强化其功能成分的应用,提高苦荞的经济价值。同时,采用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定向提高苦荞活性物质黄酮含量,充分发挥其药用价值,促进苦荞的研究和综合开发利用。

猜你喜欢
苦荞发文资助
七部门联合发文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
科学家揭示苦荞起源传播驯化路径
苦荞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辽宁大连:10年资助4207名农民工上大学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