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性散文的写作

2020-12-09 05:34李保春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20年17期
关键词:第二人称第一人称垃圾箱

李保春

技法指導

记叙性散文,兼有记叙文和散文的特点。相对于散文来说,它具有一定的故事性;但它又具有散文的特点,即“形散而神不散”,区别于以情节曲折取胜的小说文体。

记叙性散文,取材格外广泛,点滴生活都可入笔,细微情思都是文章。所以最常见的写法就是记叙生活中的点滴,并在记叙中表情达意。下面,从叙事方法上探讨几种记叙性散文的创新写法:

一、细节见深情

细节描写是记叙性散文的核心。其细微,能体现出作者选材的独特视角,突出记叙的闪光点;其形散,是在漫不经心的细节描写中现出精神内核的。比如莫怀戚的《散步》一文,结尾的细节描写让人心动、感人至深:“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此处,用“慢慢地”“稳稳地”“很仔细”来形容人物的行动,用“蹲”“背”展现“我”和妻子的小心翼翼,传神地表现出家庭的和谐,蕴含着浓浓的爱意。

二、转化叙事人称,别具意味

在记叙性散文的叙事过程中,第一人称易于抒情,增强故事的真实感;第二人称,增强倾诉感,使读者有种参与感,好像故事中的人物就是读者自己,易于吸引读者;第三人称,是客观视角,叙述更全面,增加了故事的全面性,便于叙述。如果我们按着故事的正常脉络展开叙述,常常会流于常规,但是如果打破正常的叙事人称和叙事节奏,就会带来全新的阅读感受。

比如林海音的散文《骑着小驴上西山》,写游到卧佛寺时,想到自己年轻时与男友来此游玩,便回忆起那段美好往事,叙事人称从第一人称突然转化为第三人称,这样就使得往事更真切,再现了作者当时的情怀,生动地传达出更真挚的情感,具有了一种艺术美。再比如文学类阅读文本《窗子之外》,作者林徽因探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人生,甚至人与自我内心的隔阂,在用第一人称举了几个例子之后,突然插入第二人称,在阅读效果上,一方面读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被深深地吸引;同时,从第一人称转向第二人称,情感由浓郁到深思,正好切合这篇文章对人生冷静思考的深层次主题,格外吸引人。

三、物化角度,新的审美体验

一般的记叙性散文,无论是写人还是写物,都是立足于人的视角,如果把叙事主体从大家习以为常的人转化为物,那么,效果会大大增强。比如写爱情话题,有一篇习作就没有写爱情的缠绵,却关注了两只垃圾箱的关系,作者以小垃圾箱的视角展开叙述、描写,细节合情合理(小垃圾箱被破坏了,被投入大垃圾箱中,小垃圾箱为终于贴近了大垃圾箱的内心而陶醉),感动人心,扣人心弦。再比如,写一个男孩与他的贴心伙伴小黄狗之间的情谊,正常以人物视角写也能打动人,但如果以小黄狗的角度去写,定会带来全新的阅读感受。

优秀作文

老屋的伤逝 郭欣欣

我进去的时候,他正低着头坐着。

老屋里烟雾缭绕,粉过不久的墙白亮亮的,老灶上架着一口大锅,热气腾腾地冒着,灶膛里的豆秸燃烧着自己的生命,能量一点点释放出来,噼里啪啦地叫着,红红的火焰,有声有色,有我童年的味道。

我的内心情绪在涌动,看着眼前,想写下些纪念的文字。

老家一直以来是我心中的净土,是打造我生命的地方。我离开这个地方太久了,但我总觉得,有些东西,从未离去。

“唉……”

现在的他总爱叹气,一声长长的气息从身体里发出,有些挣扎又有些不得不接受的苦楚。是岁月太漫长,还是不经意间想起从前的日子?

白炽灯的光透过发黄的窗纸射出来,虽有些朦胧,但有一种让人平静的力量。

就像他一样。

昏暗的光线打在老屋的一草一木上、养过荷的石缸上、院子前铺就的砖上。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我的思绪恍惚了。我现在已经十八了,那个在他面前歪歪扭扭学走路,学骑车,委屈了会立刻扑向他的小女孩已经十八岁了。她爬过他的背,以为他是山;她牵过他粗糙的手,觉得最踏实。那个小女孩的身影渐渐走远,缸里的荷早已枯败了,只留下些韧性的花草。

我现在有些明白自己为什么始终对这个地方怀有深重的情感了,纯真时代的陪伴,是一生抹不去的痕迹,她不会真正地离开,更不会真正地忘记,这里的一草一木曾经担起了养她的责任,便带上了一辈子都抹不去的痕迹。

但我渐渐发觉,自己并不了解他。他一生走过的路我并不清楚,但看看国家的路便知道他走过的路是多少曲折。建国,大炼钢铁,人民公社,文革,改革开放,非典,北京奥运……他一一经历,但他从不肯说些什么。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人的秘密,于是学会不再追问。他青壮年时一直在外漂泊,老来回到这个他出生、长大的地方。而我却选择了暂停,在这个人生紧要处。

我开口:“爷,我帮你烧火吧!”努力装出小孩子的声音。

他没有回应,我坐下来,抓了一把豆秸,放进灶膛,看着旧火点燃了新柴,生命炸裂,我心里突然有一丝丝的放下。

我一直想借着这次回来探寻一条路,一条我说不清楚的、通向自我的悄然小路,我缺了继续走下去的勇气,想跟他说很多话,却都停在了嘴边,看着灰烬一点一点地失去了红热的光。

他老了,比以前更沉默了。

我觉得很压抑。走出屋子,看着熟悉的院子,雨已经停了,院子里的东西如旧,但我知道有些东西永远逝去了。正如我渐行渐远的身影,正如现代化社会下这种传统煮饭的方式正一点点地流逝,正如这老家的远天烟树、绕村的溪流,都只能封存在记忆深处,我没法再像以前一样无忧无虑地端起一碗用老灶煮的粥,因为我带着太多异己的东西回来,而这些东西又正在融入我的生命,我只有坦然地接受。

老屋,真的伤逝了。

【作者系河南省项城市第一高级中学学生】

点评

此文以一名现代青年的视角审视乡村,体悟亲情,感受沧桑巨变。从中,我们可窥见作者内在的情感:对老屋及祖父的无限依恋,以及对现代性与以祖父为代表的老辈人的日渐落后形成尖锐矛盾的深深思索。文章立意高远。

在写作特色上,细节描写让人动容。文章第二段的环境描写,写浓烟笼罩着的老屋,白墙上的热气,噼里啪啦的豆秸燃烧声,让人心动,温馨满怀。

其次,全文以第一人称叙事为主,但文中也有叙述转化为第三人称的情况,“我已经十八了,那个在他面前歪歪扭扭学走路,学骑车,委屈了会立刻扑向他的小女孩已经十八岁了。她爬过他的背,以为他是山;她牵过他粗糙的手,觉得最踏实。那个小女孩的身影渐渐走远,缸里的荷早已枯败了,只留下些韧性的花草。”这里,人称的转换,意味着情感的浓度凝结,内蕴着一种冷静的审视,审视“我”和祖父的人生及代际关系,这种写法很好地刻画了“我”和“他”(祖父)的形象,有力地深化了主旨。

猜你喜欢
第二人称第一人称垃圾箱
30厘米的尊严
垃圾箱上的尊严
垃圾箱的变化
汉代铜镜铭文中的第一人称
汉英第二人称代词对比研究
智能垃圾箱
“您”字小史
你和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