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技术标准国际机制探析

2020-12-09 05:43牟有伟
数字技术与应用 2020年10期

摘要:网络技术标准的开发和制定主要由非国家行为主体推动,采取的是“多利益攸关方”的治理模式,是非政府规则制定的典型。这种治理模式名义上秉持开放、透明等原则鼓励各类利益相关方参与,实际上体现的是网络发达国家在技术实力和技术资源占据绝对优势基础上的“隐性霸权主义”思维,其公平、公正性因而一直被国际社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质疑。在国际机制理论下,主权国家政府在推动国际机制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国际机制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网络技术标准领域国际机制形成情况,进而探析未来构建国际机制的路径。

关键词:网络技术标准;国际机制;多利益攸关方

中图分类号:D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20)10-0000-00

网络空间的诞生本身就是技术发展的产物。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进入网络空间开展活动的门槛越来越低,但网络技术始终是影响网络空间行为的重要因素。在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方面,技术标准的开发和认证尤为重要。在实践中,网络技术标准主要由非国家行为主体推动,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万维网联盟(W3C)和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等行业组织在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而国家主体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有限。网络技术标准的制定实际上是针对网络空间技术行为的一种治理形式。这种治理形式主要通过“多利益攸关方”的模式开展治理,是非政府规则制定的典型。然而,针对这种“纯民间”治理模式也有很多质疑的声音,包括如何确保标准的合法性和如何反映公共利益等,尤其是对政府应该在其中发挥什么样的角色有很多争议。针对上述局面,本文从国际机制研究的角度出发,分析网络技术标准维度的国际机制构建。

1网络技术标准治理现状及特点

网络从根本上来讲是基于一系列开放的、非专有权的标准建立起来的。这些标准是将各种设备、服务器和应用在网络中连接并协同开展工作的关键。在计算机网络工程中,互联网标准是应用于互联网的技术或方法的标准化规范[1]。互联网标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的研究,由此产生的协议催生了大量新的应用和协议的发明和发展。尽管网络技术标准在最初诞生时背后有美国军方和政府的身影,但如前文所述,现行网络技术标准的开发和制定主要是由非官方力量推动的。

互联网自诞生以来,其技术标准飞速发展,很快形成了一套相对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与网络空间诸如网络战争、网络犯罪等领域相比,技术标准领域已经形成了相对比较完整的机制,建立了一系列标准研发、认定和管理机构。这些机构的业务范围各有侧重,如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主要负责互联网技术标准的开发和认定,万维网联盟(W3C)主要负责网页(web)技术标准的研发和认定,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涉及的标准领域比较广,但在互联网领域主要集中在局域网标准方面。由此可见,在网络技术標准领域,虽然没有形成单一的、完整的国际机制,但是已经有了覆盖面比较完善的制度安排。

综合来看,网络技术标准和技术层面互联网治理维度既有国际机制形成情况,呈现出以下特点:

(1)普遍遵循开放性标准系列原则。早在2012年,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互联网架构委员会(IAB)、互联网协会(ISOE)和万维网联盟(W3C)五大机构就联合签署声明,强调开放性标准系列原则的重要性。开放性标准系列原则主要包括以下要求:标准机构间相互协作;在标准制定中,坚持遵守流程、达成广泛一致、公开透明和利益平衡;致力于推动技术先进性、互操作性、相互竞争、创新性和为人类谋福利;标准的普及性;以及自主决定是否采用[2]。

(2)行业组织和非官方力量发挥主导作用。这一点在技术标准的开发和制定方面表现的尤为明显。尽管在许多其他领域技术标准的制定中,政府往往发挥重要作用,但在网络技术标准领域,尤其是国际标准领域,国家政府发挥的作用有限,反而是业界内部自发成立的相关团体、组织和机构在唱“主角”,发挥主导作用。

2主要问题和挑战

尽管在网络技术标准领域,国际机制的形成相对其他网络空间领域来说处于领先地位,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技术标准认定与管理机构“碎片化”严重,难以形成单一的权威机构和体系。在网络技术标准认定方面,除了以上提到的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互联网架构委员会(IAB)、互联网协会(ISOE)和万维网联盟(W3C)五大国际机构以外,还有以地域划分的地域性标准认定和管理机构。这些机构之间,虽有合作,但往往各行其是,各有一套标准开发和认定的程序,相互之间难以避免的存在竞争关系。而在这些机构之上,缺少一种统筹协调的机制。

(2)技术标准政策制定政治化问题突出。“围绕网络协议的争论展示了技术标准如何成为政治的另外一种形式[3]”。技术标准的制定也无法逃脱政治的影响,这似乎是国际政治生活中的常态。2019年5月,在美国商务部将中国华为公司列入黑名单后,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毫无原则的封杀华为专家担任期刊审稿人或编辑。一时间引起学术界一片哗然,这种赤裸裸的政治干预学术、影响学术可见一斑。事实上,虽然这些网络技术标准机构一律自称“多利益攸关方”治理模式下的独立机构,但其背后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此外,这些机构的成员绝大部分为网络发达国家人员,其代表的是发达国家的行业利益,也由此造成了网络技术标准的制定权和主导权始终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而任何发展中国家想有所突破都十分困难。

(3)联合国的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事实上,国际社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希望联合国在技术标准制定和管理等互联网治理问题上发挥更大作用的呼声一直很高。联合国在这方面曾做出多次尝试,如曾多次举办“互联网治理世界峰会”(World Summit on Internet Governance,简称WSIS),试图通过主权国家作为治理主体的方式,代替美国通过所谓“多利益攸关方”对互联网的单边控制。这些努力以及由发展中国家推动的其他努力,均以失败告终。对于很多国家来说,当绝大多数域名根服务器都在美国,而域名的控制权也实质上在美国手上时,互联网的作用越大,它们就越感到不安全。如何进一步发挥联合国系统作用,同时减少美国的影响,是技术层面互联网国际治理中的一大挑战。

3国际机制理论及未来构建思考

3.1国际机制理论及其在网络技术标准领域的应用

关于国际机制,应用最为广泛的定义是由斯蒂芬·克拉斯纳(Stephen D. Krasner)提出的,即:“国际机制是一套或隐含或明示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在国际关系的某一既定领域中,行为主体们的期望即以之为中心而汇聚,并由此显著行为主体的行动[4]”。由此定义可以看出,机制所包含的要素至少有四个,即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在某一具体领域的国际机制构建中,并不一定需要四个要素全部齐全。实际操作中可以发现,有些领域的国际机制侧重于规范的构建,有些领域则侧重于规则的构建。

国际机制理论作为一种理论工具,源自于自由主义传统,认为国际机制影响国家或其他国际行为主体的行为[5]。最初建立的目的是旨在通过分析机制在应对国际无政府状态和解决民族国家间各种集体行动问题中的角色进而解释民族国家之间如何开展合作,实际上是新自由主义学者对现实主义的一种回应。虽然国际机制理论源于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传统,但并非所有国际规制理论的方法都是自由主义学派的。作为研究国际关系的一种理论,其发展脉络也受各学派和流派的影响,因而是多元化的。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认知主义(即建构主义)这三大理论范式都在国际机制理论的批判和发展方面有自己的建树,从而形成了国际机制理论的三大流派,其一是占据主流地位的,以利益为基础的新自由主义国际规制理论,其二是源自认知学派的以知识为基础的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的国际机制理论,其三是基于权力批判并以利益为基础研究方法的新现实主义国际规制理论[6]。其中新现实主义国际规制理论研究重心是权力关系,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国际规制理论研究重点在于知识动力、传播和认同,而新自由主义国际规制研究则以利益的聚合为研究基础[7]。权力、利益和知识的互动是国际机制理论研究的中心概念,但任何单一概念都不能解释国际机制的所有实质性问题[8]。在研究国际机制问题时,面对不同类型的国际机制往往最适用的理论流派不同,但简单应用某一单一流派国际机制理论进行分析难免会有失偏颇。因此,在批判的基础上博采不同流派国际机制理论中合理的元素,是应用国际机制理论的最为有效的做法。

在网络技术标准领域,权力是以技术实力的形式体现的。技术实力既包括网络技术研发和应用的能力,也包括研发方向和具体议题设置的能力,还包括对技术资源的掌控。在这方面,网络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实力对比几乎是压倒性的一边倒。作为互联网的发源地,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网络技术实力方面拥有巨大的优势,可以说是网络技术的“霸权方”,因此一再强调不允许政府介入网络技术标准的管理,实为利用其网络技术的“霸权”实力控制网络技术标准的制定。由此产生的利益互动,实际体现为“政府间多方治理模式”与“多利益攸关方治理模式”之间的博弈。美国等发达国家对“多利益攸关方”模式的推崇,是建立在其拥有的强大的技术实力基础上的。这种非官方的治理模式,背后体现的是“霸权”的逻辑和思维,是对政府间互动这个“平衡器”作用的压制。由此可见,网络技术标准领域的国际机制构建并非没有政府主体的参与,而是网络发达国家政府的隐性参与和对发展中国家政府参与的打压。因此,在未来的国际机制构建中,需要更为直接的发挥政府间多方治理模式的作用。

3.2关于未来国际机制构建路径的思考

(1)推动建立网络技术标准化机构间统筹协调机制。

目前,涉及网络技术标准化的国际机构数量众多,看似覆盖面很广,包括互联网技术标准、网页技术标准和局域网技术标准等方方面面,实则各占一山头,各行一套原则和程序。这种局面造成的后果之一是技术资源的浪费。因为不同的标准化组织可能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同一个网络技术议题组织人員开展研发,相互之间从而形成竞争局面,比拼的是谁的速度快和质量高,在无形中浪费了大量的技术资源。此外,由于不同机构实行的技术标准不一,也容易给独立于这些机构外的技术人员在开展研发时造成困惑,难以决定应该遵循哪一套标准体系。因此,在这些标准化机构之间推动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推动构建技术标准化机构间统筹协调机制,最有效的方式是探索建立网络技术标准化组织联盟。面对数量众多的标准化组织,任何试图将这些组织进行合并整合或取消的努力都将遭遇失败。与此相比,探索成立网络技术标准化组织联盟,将所有现有相关标准化组织都纳入其中,成为联盟的成员机构,可行性将会更大。建立联盟的好处有以下几点:一是可以通过联盟协调技术标准化的流程和标准,实现统一标准的目的。二是可以通过联盟共享信息和资源,达到有效利用资源的目的。三是可以通过联盟集中优势力量,更快攻克技术难关,实现促进互联网更快更好发展的目的。四是可以通过联盟协调建立统一的网络技术标准注册、分类体系,便于检索使用,以促进未来的技术标准研发工作。

(2)推动“主权国家多方治理模式”与“多利益攸关方治理模式”协调发展。

如前文所述,在网络技术标准领域,“多利益攸关方”治理模式有其独特的优势,能够调动非政府组织、企业、研究机构及个人等利益相关方充分参与。而与此同时,在“多利益攸关方”治理模式下,网络发达国家政府的隐性参与和发展中国家政府参与的缺失,导致对这种治理模式的公平性产生大量的质疑声音。在这种模式下,技术实力强的一方越来越强,而技术实力弱的一方则越来越被边缘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网络“数据鸿沟”。因此,在未来的国际机制构建中,尤其需要发挥政府间互动这个“平衡器”的作用。

事实上,抛开政治因素来看,“多利益攸关方治理模式”和“主权国家政府多方治理模式”并非完全冲突。政府主导下的多利益攸关方共同参与的模式已被证明是可行且能发挥巨大作用的。因此,最为可行的方式是在联合国框架内引入“多利益相关方主体治理模式”,由此既能实现互联网在技术层面的集中治理,也能反映和体现各种不同的声音和利益诉求,同时消除国际社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对“多利益攸关方”模式在公平方面的质疑。从这个角度来看,推动联合国系统发挥更大作用,是实现技术层面互联网治理体系向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的有效途径。

4結语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技术更是如此。同样的网络技术,既可以用于推动发展,也可以用于网络犯罪,甚至是实施网络恐怖主义和网络战争。因此,对网络技术标准的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毫无疑问,在网络技术标准领域,“多利益攸关方”治理模式目前牢牢占据主导地位,其背后体现的是网络发达国家在技术实力和技术资源方面的绝对优势,以及其为了维持这种绝对优势而推动的“隐性霸权”逻辑和思维。因此,为推动网络技术标准领域国际机制向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引入政府主体并引导其适度发挥作用是必然的选择。

参考文献

[1]Internet Standard[EB/OL].:https://en.wikipedia.org/wiki/Internet_Standard,2019-11-20.

[2]全球领先标准机构共同签署“开放性标准”系列原则,推动创新和无边界贸易[EB/OL].https://open-stand.org/wp-content/uploads/2012/09/全球领先标准机构共同签署_开放性标准_系列原则,推动创新和无边界贸易.pdf,2020-3-12.

[3]Janet Abbate.Inventing the Internet[M].Cambridge, MIT Press,1999.

[4]Stephen D. Krasner. International Regimes[M].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3.

[5]Rittberger Volke, Mayer Peter. Regime theor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M]. Oxford, Clarendon Press,1993.

[6] Hasenclever Andreas, Peter Mayer, and Volker Rittberger.?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gimes[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7]门洪华.对西方国际机制理论主要流派的批评[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1):110-118.

[8]门洪华.对国际机制理论主要流派的批判[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3):23-29.

收稿日期:2020-08-25

作者简介:牟有伟(1983—),男,吉林通化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全球治理、网络空间治理等。

An Analysis of the International Regime in the Field of Internet Technical Standard

MOU You-wei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Department of Central Party School, Beijing  100091)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and certification of internet technical standards are mainly driven by non-state actors. It adopts the Multi-stakeholders model in the process, and it's a typical example of rules formulated by non-government actors. The Multi-stakeholder model encourages the involvement of various stakeholders with the principle of open and transparency. However, in essence, the model represents a hidden hegemonic mindset as its basis is the absolute advantage enjoyed by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echnical capacity and resources. As a result, the model has been criticized by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especially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on its equality. Under the international regime theory, state governments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formation of international regimes. From this perspective,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existing regimes in the field of internet technical standards, and explores the path for future form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regime.

Keywords: internet technical standard;international regime;multi-stake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