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婚纱照,一辈子总要拍一次

2020-12-09 10:20刘江索
东西南北 2020年18期
关键词:影楼婚纱照新郎

刘江索

在西方,婚纱照只在婚礼当天拍摄;中国人拍摄的则是“婚前”婚纱照。“对于中国人来说,它和戒指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笑开心点儿!”趴在地上的婚纱摄影师朝一对准夫妻大喊。两个年轻人身着盛装,以位于上海市区的某欧洲风情小镇为背景,试图探寻嘴角弧度的极致。

这是澳大利亚摄影师奥利维亚·马丁一麦圭尔拍摄的纪录片《中国式爱情》里的一幕。来上海工作之前,奥利维亚从未想到中国人如此热衷婚纱照。现在,她终于有了新的理解:“对于中国人来说,它和戒指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短短时间内,他们化身专业模特,奔波于各个场景,在摄影师及其助理的指点下,摆出各种此生都很难超越的唯美Pose。一套普通的婚纱照,四五千元起步;别致一点的,上万到几万块不等;若想更高端来一场出国旅拍,则需要十几二十几万甚至更多。虽然这套经过新娘、新郎以及摄影团队齐心协力创作出来的摄影大片,在短暂风光过后,往往被雪藏,很少再被拿出来看。但拍婚纱照这个标配是一定要有的,这其中,有着中国人的微妙的心理。

无论是在巴黎圣母院门前还是在上海外滩,你总能和拍婚纱照的中国新人们“狭路相逢”——他们牢牢占据最佳景观点,侵犯其他观光客利益的“圈地运动”往往长达半日。

去年,《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提到,圣托里尼已经被亚洲婚纱摄影团队“攻占”,岛上官员卢克·贝罗尼亚斯在接受采访时说,外国摄影师带着化妆师、造型师和大量婚纱在岛上生活几个月,“把婚纱举过头顶,拎着两三个包,从一个地方跑到另一个地方”。

早已司空见惯的中国人当然不会为之疑惑,奥利维亚却将其视为“公共场所的一道奇观”。几年前的夏天,前往上海罗斯福大厦为一家媒体拍摄人物肖像时,奥利维亚偶然看到十对穿礼服的夫妇在街角拍照,年轻、时尚的造型师们则在一旁补妆、打光,焦急地完成造型。这场“非常有戏剧性的街头表演”立即引起了她的注意。

住进上海原法租界后,她经常能看到穿婚纱的新娘提起裙子在街头奔跑,裙摆下的运动鞋时隐时现,一段时间后,她才意识到这并不是真正的婚礼,而是在拍摄“婚前”婚纱照。如今,“婚纱摄影”这个概念几乎只在以中国为主的亚洲国家得以实践,奥利维亚说:“在西方,婚纱照只在婚礼当天拍摄。”

对限制个性的集体反击

在对中国式婚纱照深入了解的过程中,奥利维亚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人们喜欢在影楼搭建的假欧洲街景和华丽教堂前拍摄。她发现“这些象征性的布景,对人们来说意义重大”。

在《中国式爱情》里,奥利维亚采访了一对老夫妻——佩佩和学钟。两个人翻出一张黑白结婚照,“是冬天里骑了12公里的自行车去拍的”。1968年,不存在婚纱,更不存在婚纱照。照片上的年轻男女露出相敬如宾的笑容,背景泛白,衣着朴素,姿势也和同时期的新婚夫妇如出一辙。

“照片看上去都一样,穿的衣服也一样。在那个时候,人们对自我个性的追求是被限制和否认的。”奥利维亚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追求形式丰富的婚纱照,新婚夫妻们在法国、希腊甚至南极洲的背景下扬起昂贵的长裙。在她的记录下,有些夫妇还尝试了水下婚纱摄影和cosphy。

去年,TMI腾讯营销洞察发布的《2019婚纱写真摄影行业用户洞察报告》显示,我国适婚人群中,有81.82%的新人会选择拍摄婚纱照,年轻人对婚纱照的消费欲望依然强烈。奥利维亚认为,新一代年轻人追求个性婚纱照,“像一种对限制个性的时代的集体反击,希望从拘束里脱离”。

但在中国,婚纱照也不能完全脫离于“集体”——某种程度上它是“家庭责任”作用的结果。

奥利维亚的跟拍对象中,有一位叫viona的新娘,她说,“大多数老一辈没有精致的婚礼,一直渴望拍摄婚纱照。她们的渴望都寄托在我身上。我的责任就是要(在婚纱照里)呈现我的美丽、我母亲的美丽,以及我外婆的美丽”。

Viona母亲的卧室里挂了一张后来补拍的婚纱照——她对这件事的向往延续至中年——尽管照片上只有她一个人。

奥利维亚对此很有感触,“中国婚纱照的主要观众是老一代人”,“他们从来没有盛装打扮、记录青春和展示美丽的机会”。上一辈在年轻时没有资本和机会去做这件事,下一代的婚纱照则展示了各种可能性,也意味着生活变得更加富足。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新娘Viona在婚纱照拍摄中的主导地位极为显著一这倒是不分国界的普遍现象。拍摄结束后,选片室里常常会发生这种情景:“删掉这张!”Viona坚决地说。“我喜欢这张!”新郎力争,于是照片被删掉了,力争再次无效。

和许多新婚夫妻沟通时,奥利维亚发现,面对婚纱摄影这件相当操劳的工作,新娘的心情会很紧张。一位新娘在试婚纱的过程中跟朋友倾诉,前一天晚上直到凌晨2点都睡不着觉,新郎试图缓解她的焦虑,“你就当自拍好了”。对此,新娘非常气愤:“这能一样吗?他不懂这对女孩子来说多么重要。”

婚纱照是一个梦

在拍摄纪录片的过程中,奥利维亚看到了很多“影楼风”婚纱照片:大家姿势一样,表情相仿,滤镜统一,贵族风扑面而来。对于标准化地生产相似的婚纱照,她认为,尽管人们热衷婚纱照是一种追求个性的“集体反击”,但现在很多照片成品非常相像——大家又用同化自己的方式去反击了。

“既追求个性化,又租一样的衣服。只是从一种统一到另一种统一,两者看起来很矛盾。”同时,她也理解背后的原因,“这种统一性和一致性可能会让人们感到舒适和安心,就像一种设定好的文化活动”,只需循规蹈矩。对于那些预算不高的夫妇来说,选择流水线的影楼,自然就会输出一样的工业化产品。

但风向在逐渐改变,年轻人不喜欢“影楼风”和单纯挪用西方情调的婚纱照。很多新风格开始流行,“国潮”“小清新”“校园风”“旅拍”不一而足。奥利维亚还曾遇到一对拍“婚纱裸照”的情侣。

跟澳大利亚的纪实性结婚照比起来,中国式婚纱照更具表演性质。一位在云南西双版纳从业多年的婚纱摄影师说,他的拍摄工作“堪比导演”,安排新郎、新娘的表情和姿势就像在指挥演员,还是毫不专业的演员——有时,他们的肢体语言跟不上摄影师的解说,好像理解不了他说的“亲密一些”到底是什么意思。

“中国婚纱照的象征意义更多,”奥利维亚说,“也很自由、很有趣,想用什么背景就用,疯狂P图也可以。”作为一个纪实摄影师,她不会为自己拍摄这样一套婚纱照,但仍然觉得那些照片很好看。

婚纱照到底意味着什么?viom认为,那是一个梦,梦想结束后她们就回到现实,转过身去,洗衣做饭。婚姻面目难测,但婚纱照一目了然。

对于中国婚纱照营造的“梦幻感”,奥利维亚有自己的理解:中国梦的意思是“梦幻”(dream),美国梦的意思是“对未来的愿景”(to be),这种区别也在婚纱照中有所体现(即表演和纪实两种风格)。

奥利维亚的纪录片捕捉了这样一个镜头:上海外滩,一对夫妻在东方明珠塔前拍摄婚纱照。路过的行人无一驻足,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女孩停下凝望。此刻起,这个场景也许将作为女孩的启蒙,成为她的人生愿望清单之一。另一个镜头里,为纪念金婚补拍照片的新郎给两鬓斑白、初次穿上婚纱的新娘献上心意:“年轻的爱人。我爱你!”

无论如何,他们一定要拍婚纱照。

(综合摘编自搜狐网、和讯网)

猜你喜欢
影楼婚纱照新郎
新郎与新狼
婚纱照
婚纱照
GowN Abroad
马蹄形磁铁小姐找新郎
《笑一笑》
《笑一笑》
婚纱摄影中的玫瑰陷阱
中小私营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问题和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