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鼠害绿色防控技术及推广措施①

2020-12-10 07:08姜洪雪姚丹丹冯志勇
热带农业工程 2020年6期
关键词:毒饵鼠类鼠害

姜洪雪 姚丹丹 冯志勇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广东广州 510640)

水稻是世界上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全世界大约有一半的人口以大米为主食。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种植国家,也是稻谷产量最高的国家。因此,水稻种植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害鼠是陆地哺乳动物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繁殖能力最强的种类之一,适应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善于迁移和扩散。鼠类是农业重大的有害生物,每年造成我国粮食损失约1 500万t,经济损失达数百亿元。同时,鼠类传播50多种人畜共患病,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1]。鼠害是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制约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仅在亚洲,每年鼠害造成的水稻产量损失约占总产量的6%,可供2亿人食用一年[2]。鼠害治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由群众自发进行防治往往无法达到预期目的,科学的鼠害持续控制技术也难于得到落实。因此,推广稻田鼠害绿色防控技术,做好稻田鼠害统防统治工作,对保障我国农业生产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稻田害鼠的发生为害特点

1.1 为害期长

为害期从播种至成熟期,生长中后期的产量损失大。在播种期盗食水稻种子造成缺苗断垄;苗期至幼穗分化期咬断植株,取食稻茎,咬伤叶鞘和心叶基部;幼穗期咬断稻株,剥食幼穗及螟虫;水稻黄熟期盗食谷粒,田间会出现明显的被害窝[3]。

1.2 早熟品种危害重

早春食物缺乏,早熟稻孕穗早,吸引大量鼠类在早熟品种上聚集危害。常规粳、糯稻抽穗迟,危害轻。

1.3 “插花”种植的鼠害重

水稻、果树、蔬菜混合种植给害鼠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条件和栖息场所,鼠类反复为害,比纯稻区规模种植相比,稻、果、菜混合种植平均鼠密度和害鼠生物量更高,作物受害更重[4]。

1.4 耕作栽培技术改变,鼠害发生重

免耕抛秧种植、水气平衡栽培管理等技术的推广应用保护了稻田害鼠的栖息环境,干旱少水的管理模式有利于害鼠田间活动,加重了鼠害发生。

2 稻田鼠害绿色防控技术

2.1 生态治理技术

2.1.1 整治排灌系统

杂草茂密的排灌渠是害鼠的主要栖息地,每年要定期清除杂草3~4 次,同时将次要灌溉渠堤的宽度减至30 cm 以下来阻止害鼠筑穴。在有条件的地方,可构建硬底化排灌系统,对控制鼠密度有重要作用。

2.1.2 挖低田埂和防除杂草

害鼠挖洞作巢不仅与田埂高度和宽度有关,还与杂草生长状况有关。杂草高大的田埂是害鼠最适宜栖息地之一。通过控制害鼠居住地杂草高度和覆盖度,使害鼠失去隐蔽条件不利栖息,如夏天巢室温度过高不能栖居,以控制鼠密度。

2.1.3 规模同步种植

规模同步种植,可显著减少供给害鼠良好食物的时间,避免了害鼠在作物间辗转危害,降低害鼠生态容纳量和作物受害程度。

2.2 天敌控鼠技术

2.2.1 自然天敌控鼠

鹰、隼、猫头鹰等猛禽,蛇等爬行动物,鼬类、狐狸、猫等小型哺乳动物以鼠类为食,对鼠类数量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应保护好鼠类天敌的栖息环境,禁止滥杀滥捕鼠类天敌和滥用剧毒杀鼠剂的行为。

2.2.2 家猫野化控鼠

田间构建猫舍,收集家猫野化适应,培训主动捕鼠能力,定期检查猫的生存情况,做好各项防护措施,将猫的数量控制在适当的水平,持续有效地控制稻田害鼠。

2.3 器械捕鼠技术

2.3.1 捕鼠夹、捕鼠笼、粘鼠胶、电猫等

采用器械法灭鼠适合经常性灭鼠,但由于鼠类警惕性高,辨识力强,不同器械应轮换使用,避免同一器械反复使用,同群鼠回避行为。

2.3.2 挖洞法

掌握稻田害鼠的栖息地点和季节性迁徙的习性,准确辨别新旧鼠洞。开挖前应将所有洞口堵塞,挖洞同时进行捕杀。

2.3.3 围栏陷阱捕鼠

TBS(trap-barried system)设置在早熟品种的稻田,在靠近鼠类栖息地如排灌渠、机耕路、鱼塘、河堤、高大田埂、荒地和田间养殖场一侧设置铁丝网围栏。在围栏内每隔5 m紧贴铁丝网设置1个捕鼠桶,捕鼠桶扁平的一侧靠近铁丝网,桶上缘与地面持平,捕鼠桶上方的铁丝网剪出10 cm×12 cm 的方形开口,在围栏顶部、洞口上方及左右紧贴围栏加装30 cm 高的塑料档鼠薄片,捕鼠桶内保持20 cm 水层。定期检查捕鼠情况,取出捕捉的鼠类及误捕的其他动物,围栏和捕鼠桶定期维护。具体围栏的高度、材质,捕鼠桶的大小、深度等可以因地制宜,依据捕鼠效果进行改进完善[5]。

2.4 化学灭鼠技术

2.4.1 合理选择灭鼠剂

定期监测抗性变化情况,未产生抗性的地区,优先使用第一代抗凝血杀鼠剂,第一代药物抗性大的地区,改用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2~3 年。抗性缓解后,使用第一代药物灭鼠。第一代药物:敌鼠钠盐、杀鼠迷、杀鼠灵、氯敌鼠;第二代药物:溴敌隆、大隆、杀它仗。

2.4.2 栖息地精准防控

在早稻播种前或者灌水办田至水稻回青分蘖期,害鼠在田埂上活动,把毒谷投放在田埂上能有效毒杀鼠类。但进行挑治稻田鼠害时稻田实行干湿排灌,害鼠进入无水的稻田,多在田内活动与为害,较少在田埂上活动。只有把毒谷投放在害鼠从栖息地进入稻田的鼠路上、稻田排灌水口、田埂下的田面、水稻受害点,害鼠才能很快发现毒谷和取食,达到有效控制鼠害地目的。

2.4.3 正确投放毒饵

袋投毒饵:害鼠具有拖毒饵包进洞穴摄食的行为,袋投毒饵可防止雨水冲刷、提高防效、减少杀鼠剂对环境的污染,毒饵包规格25~50 g。毒饵站投饵:利用竹子、PVC 管、瓦筒等材料制作毒饵投放装置,可防止雨水冲刷毒饵、延长毒饵的保存时间、提高防效、减少杀鼠剂对环境的污染。投饵要够量:应把毒谷分二次投放,第一次和第二次分别投总量的的2/3和1/3。当第一次投放的毒谷被老鼠吃去2/3 左右时进行补投。凡毒谷已被吃光的投饵点要加倍投放,其余吃去多少补投多少,不吃不补。

2.4.4 实行统防统治

新出台的《农药管理条例》及一系列配套规章中,抗凝血灭鼠剂被列入“限制使用”名录,使用抗凝血剂灭鼠,应做好技术培训和宣传示范,组建灭鼠专业队伍,统一领导、统一行动、统一供药、统一配制、统一投放。

2.4.5 采用一役达标的灭鼠策略

避免反复多次、灭效不高的灭鼠行为。选择合理的防治时期全栖息地灭鼠。每年要全面灭鼠2次。第1次灭鼠宜在早稻播种前或早稻灌水办田至水稻回青分蘖期进行;第2次灭鼠在晚稻回青分蘖期。

3 推广方法和措施

3.1 加强组织管理

首先,明确鼠害持续治理的指导思想,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保护农业生产和人畜安全为宗旨,以减灾增收为目的,充分发动群众密切配合,确保防治经费、防治人员、防治措施到位。其次,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农业鼠害控制工作的领导,从保护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增收、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高度来认识农田灭鼠工作,把它作为一项为民办实事的民心工程来抓。最后,农业主管部门负责防控规则与标准制定、过程监控、结果验收,实行全过程监管,成立灭鼠专业队,开展统防统治。

3.2 加大宣传力度

编制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防控技术资料,并通过市县农技部门逐层下发,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的宣传辐射效应,如宣传册、科普书籍、墙板报、条幅等实体方式,及网络新媒体宣传,如公众号推送文章、“绿色灭鼠技术”直播互动、灭鼠技术线上专家答疑、科普视频展播等方式,普及鼠害绿色可持续控制技术知识。

3.3 示范推广

举办培训班,熟化完善高效低风险的鼠害治理技术成果,建立鼠害防控示范区,在示范区因地制宜地开展栖息地生态调控技术、家猫野化灭鼠技术、自动捕鼠系统和杀鼠剂减污增效新技术的示范应用。并依托示范区举办灭鼠现场会或田间观摩,进一步强化核心技术与应用经验,采用以点带面、示范带动、技术骨干推动等管理方式,加速高效低风险防控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

4 结语

通过水稻田间害鼠危害损失调查及防效调查,检验害鼠绿色防控技术的实施及推广成效,及时发现问题,使这些实用技术成果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得到完善,最终达到稻田害鼠可持续控制的目标。

猜你喜欢
毒饵鼠类鼠害
狼王洛波 (节选)
草原生态建设中鼠害治理技术及其应用建议
贺兰山西坡鼠种内脏重量与海拔梯度关系研究
贺兰山西坡鼠种内脏重量与海拔梯度关系研究
浅论吉木乃县草原鼠害发生与治理对策
高置式大容量毒饵站对东北农田害鼠的防治效果初探
浅谈人工营林措施防治森林鼠害技术
大棚蔬菜鼠害的几种防治方法
浅谈户内变电站防鼠安全工作
几种药剂防治红火蚁田间药效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