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申扎县嘎日阿统铷多金属矿地质特征与找矿标志

2020-12-10 10:26林家国
中国金属通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南坡石炭系岩性

林家国

(四川省鑫和矿业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41)

1 地层

矿区地层分布较为简单,受构造及岩浆侵入的影响,区内地层出露不全,出露的古生界地层仅有石炭系永珠组(C1y),其余大量第四系。呈近北东-南西向沿区内的山坡、山脊大面积出露,按其岩性组合、自然层序可将该组分为三个岩性组合段,由下自上各岩性段分述如下。

1.1 石炭系永珠组第一岩性段(C1y1)

岩性为深灰色薄层状含生物碎屑微晶灰岩。岩层总体走向为北西-南东,倾向南西,其上与石炭系永珠组第二段为整合接触,矿区内未见底,该段厚度大于206m。该段与矿区成矿关系不大。

1.2 石炭系永珠组第二岩性段(C1y2)

主要是以砂岩、板岩互层组成复理石沉积组合,沿地层走向相变明显,相变为千枚岩、板岩互层组合特征,局部地段夹灰岩透镜体。岩层总体走向呈北西-南东向,其上与石炭系永珠组第三段整合接触,其下与石炭系永珠组第一段整合接触。该段厚度大于270m。在格布祥玛一带,该段内有铅锌矿化点分布,在嘎若以西地区有铁矿化点分布[1]。

1.3 石炭系永珠组第三岩性段(C1y3)

该段地层岩性主要为深灰色至灰黑色薄-中层状石英细砂粉砂岩,局部含砾。该段与下伏永珠组第二段为整合接触,上未见顶。厚度大于223m。该段与区内的石英脉型钨钼矿关系密切,是该类型矿床的赋矿层位。

2 构造

受区域构造影响,研究区内构造发育,且较复杂,总体呈现出两背一向的构造特征,区内断裂和褶皱发育。

2.1 断裂

矿区内断裂构造较发育,总体与区域断裂带的展布方向一致,呈北东—南西向。较大的断裂共有4条,断裂规模即有区域性的大断裂,也有局域性的小断裂。各断裂特征如下。

(1)F1断裂。分布于矿区东部的盆山转换地带,在矿区北侧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在格布洛玛沟南部变为近南北向展布并延出矿区,在矿区内延展长度近6km。该断裂为逆冲挤压断裂。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该断裂应该为区域性大断裂狮泉河—申扎断裂。该大断裂区域上呈现NWW~EW向延伸,长度约1500km,为一超壳断裂,主要活动时期为燕山期、喜玛拉雅期,为大陆壳消减带。该断裂贯通了地球内部不同圈层,起着串联各层圈的作用,它们的活动促成并加剧各层圈或构造层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再分配,决定了地壳浅部成岩成矿的地球化学属性和时空分布特征。其既是成岩成矿的重要空间,又是区域成矿带、矿集区的重要分界线。矿区内及区域上岩浆岩的分布受该条断裂的控制,盆山地貌的形成亦与该断裂有一定的关系。

(2)F2断裂。分布于嘎若北坡,钨钼矿化区东侧,呈近南北向展布。该断裂规模相对较小,在区内延伸300m,地表出露宽度2m。断层挤压破碎明显,带内见有断层泥及褐铁矿化,局部见有挤压透镜体。断层产状:F=276°∠43°。综合断层特征,确定该断裂为逆断层。该断裂对矿区成矿影响不明显[2]。

(3)F3断裂。分布在矿区中部,在格布洛玛沟以北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并延出矿区,在格布洛玛沟以南变为近南北向展布,延展至嘎若山脊南坡被第四系索覆盖,南沿情况不清,区内延伸长度近4km。该断裂宽80m~100m,带内可见黄褐色断层泥、石英脉、断层角砾岩等,带内普遍可见黄铁矿化现象,另见少量的侵染状方铅矿化转石。断层产状:F=315°∠53°。综合断层特征,可以确定该断裂为逆冲挤压断裂。

(4)F4断裂。分布于矿区东部格布祥玛沟口南侧,为近南北向展布,该断裂规模相对较小,在区内延伸400m,断层出露与石炭系永珠组第一段地层中,地表出露宽度2m,见有断层泥及断层角砾,破碎带内褐铁矿化明显。断层产状:F=210°∠26°。断层性质为逆冲挤压断层。该断裂对区内成矿关系不明显。

2.2 褶皱

矿区褶皱发育,遍布整个矿区,总体呈现两背一向的褶皱分布格局。褶皱轴向与地层走向基本一致。由北向南各褶皱特征如下。

嘎日阿统背斜:分布在嘎日阿统山及两侧地区,近北东—南西向展布。背斜轴部基本上沿嘎日阿统山脊分布,背斜核部地层为永珠组第一岩性段(C1y1),该背斜为一宽缓同斜背斜,轴面和两翼地层亦倾向南西[3]。

嘎若向斜:分布在嘎若山北坡,向斜近北东—南西向展布,为一宽缓同斜向斜,轴面倾向南西,两翼地层亦倾向南西,其南西翼地层产状为313°∠50°,北东翼地层产状为181°∠31°。

嘎若南背斜:分布在嘎若南山谷及其两侧,延展方向同上亦近北东—南西向。背斜核部位于嘎若南山谷,背斜总体呈宽缓同斜背斜,轴面和两翼地层亦倾向南西,其南西翼地层产状为181°∠31°,北东翼地层产状为357°∠56°。

另在矿区大断裂附近发育一些牵引平卧褶皱,在砂岩地层的局部地段可见一些小褶曲。区内的褶皱构造总体呈现出倾向西南的宽缓同斜背斜特征,其轴面的倾向与区内断层的倾向基本一致。

3 岩浆岩

研究区内岩浆活动强烈,侵入岩为喜马拉雅期杂岩体,在研究区内呈岩株状产出,总共见有三个侵入体,主要位于嘎若南坡、嘎若北坡及布格详马沟北坡山顶处,地表出露总面积1.64km2,岩性主要为二长花岗岩、似斑状花岗岩、白云母二长花岗岩及云英岩化花岗岩。其中出露面积最大为二长花岗岩,共出露1.35km2,主要位于嘎若南坡及布格详马沟北坡;似斑状花岗岩位于嘎若南坡,其四周被二长花岗岩体包裹,出露面积0.1km2,白云母二长花岗岩位于嘎若南坡,出露面积0.15km2,云英岩化花岗岩位于嘎若北坡,出露面积0.04km2。

3.1 嘎若南坡花岗岩

嘎若南坡花岩体出露地表部分南北长960m,东西宽926m,从嘎若南坡一直延伸到采矿权范围内,探矿权范围内南北长614m,总体呈椭圆状。该岩体具有三个岩相带,由内至外分别为似斑状花岗岩(出露面积0.1km2)、二长花岗岩(出露面积0.19km2)、白云母二长花岗岩(出露面积0.13km2),各岩相带之间呈过渡状态,没有明显的接触界线,局部见有云英岩化现象,岩体内普遍见有褐铁矿化现象,该岩体具有全岩铷矿化的特征。

该花岗岩体的围岩为石炭系永珠组第三段的砂岩,岩体与围岩的接触面呈不规则状,接触界线附近见有烘烤痕迹,局部见有砂岩俘虏体,在花岗岩与围岩的内接触带上见有不同程度的云英岩化现象。

3.2 布格祥马北坡花岗岩

布格祥马北坡花岗岩在研究区内出露面积1.19km2,围岩为石炭系永珠组第三段的砂岩及石炭系永珠组第二段的灰岩。岩体与围岩呈侵入接触,其接触面呈不规则状,接触界线附近见有烘烤痕迹。格布详马沟北坡侵入岩体规模较大,其岩性单一,主要为二长花岗岩,该岩体上未见明显矿化,其灰岩围岩具矽卡岩化,在矽卡岩中发现有多个铅锌矿点。

4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4.1 矿床成因

(1)岩性控矿。矿(化)体产于全岩矿化花岗岩体内,即嘎若南坡的花岗岩体全是铷矿(化)体,花岗岩对铷矿(化)体具有直接的控矿作用。

(2)构造控矿。矿区内及区域上岩浆岩的分布受位于矿区东部的区域性大断裂狮泉河—申扎断裂控制(F1),该断裂对矿区铷矿体的分布也有直接的控制作用。在铷矿体分布区,后期构造不发育,对铷矿体没有影响。

(3)矿化富集规律。全岩铷矿化的花岗岩体岩相分带明显,可以划分出似斑状花岗岩、二长花岗岩、白云母二长花岗岩及云英岩等岩相带,铷矿化总体分布较均匀,与岩性岩相的相关性不明显。只是在云英岩内Rb2O略高,普遍Rb2O含量超过0.12%。

(4)矿床成因。矿区铷矿(化)体赋存于花岗岩体内,呈现全岩矿化特征,矿化均匀,富集特征不明显,后期构造对矿化影响不大,综合以上特征,矿床成因类型应为岩浆岩型铷矿。

4.2 找矿标志

区内铷矿为花岗岩型全岩矿化铷矿体,其矿化均匀,岩体即矿体,因此其找矿标志就是花岗岩侵入体。

猜你喜欢
南坡石炭系岩性
大同石炭系煤高灰半焦浮选脱灰研究
达巴松凸起石炭系火山岩油气勘探技术研究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碎屑岩岩性识别方法及应用
南坡
新疆乌苏天山山地南坡草原革蜱中立克次体感染调查及遗传进化分析
基于石灰石岩性的超近距管沟爆破试验研究
珠峰南坡传统攀登路线
黔中地区土壤酶活性对岩性的响应
渠道运行多年后渠体中各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对比情况分析
一山能容多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