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人生

2020-12-10 00:40叶剑秀
时代报告 2020年1期
关键词:泥人泥塑泥土

叶剑秀

泥之源

大凡在乡下出生和成長的人,都有玩泥的经验,或打泥仗,或摔“泥凹屋”,想起来就是一种童年乐趣,一种久违的情致和记忆。那种最初的粗劣泥玩,带着土腥的味道,伴随我们走出家乡和故土。及至长大成人,我们在某个行业领域施展才华,似乎颇有建树之时,忽然发现,我们原来根本就没离开泥土。这泥土的气息融入身心、融入生命,永远都抹不去。当忙碌奔波的间隙,该去享受片刻幸福愉悦的生活,洗个痛快的热水澡,洗去身上的灰尘。这时你就明白,洗下的是毛孔里涌出的泥土,原来自己还是一个泥人。

当一个人创业不易,你就是在泥泞的道路上行走,失败了,就陷入了泥沼。做个无主见的老好人,别人说你和稀泥;借酒浇愁喝多了,朋友笑话你烂醉如泥;说话不果断,做事拖沓,明显就是拖泥带水;啥事干不成,别人帮你也不行,你就是扶不上墙的烂泥;被带走问讯了,立马就有人说,看来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了;有人活出清廉高洁的样子,别人也会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最终也离不开一个泥字。

既然谁也离不开泥的光圈,我们就往深处追溯泥的美妙演绎。

泥塑艺术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泥塑一直伴随着生活不断传承,以泥土为原料,从陶器皿、陶佛像,到儿童的玩具,从没有间断过。

我国泥塑艺术可上溯到距今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史前文化地下考古就有多处发现。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陶羊,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古陶井及泥猪、泥羊头,可以确认是人类早期手工捏制的艺术品。

自新石器时代之后,中国泥塑艺术一直没有间断,发展到汉代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考古工作者从两汉墓葬中发掘了大量的文物,其中有为数众多的陶俑、陶兽、陶马车、陶船等。其中有手捏的,也有模制的。汉代先民认为亡灵如人生在世,同样有物质生活的需求。因此丧葬习俗中需要大量的陪葬品,这在客观上为泥塑的发展和演变起了推动作用。

两汉以后,随着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以及多神化的奉祀活动,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兴起,直接促进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到了唐代,泥塑艺术达到了顶峰。泥塑艺术发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继续繁荣,小型泥塑玩具也发展起来。有许多人专门从事泥人制作,将之作为商品出售。

元代之后,历经明、清、民国,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然流传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既可观赏陈设,又可让儿童玩耍,几乎全国各地都有生产。

泥塑来自民间,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传承和创新,艺术水准日臻完美。民间大师们采用鲜明的现实主义手法,刻画人物真实形象,性格体态鲜活,追求解剖结构,夸张合理,取舍得当,造型生动,赏心悦目。

得一泥塑作品,日子变得丰富多彩。

英国著名雕塑家亨利·摩尔有一句名言:对我来说,雕塑蕴含着生命和动力,有机的造型尤具感性,能传达感情和暖意。中国传统的泥塑艺术同样如此,作品的毫厘细微处,都融入了艺术家生命的呼吸,有故事,有光阴。

中国悠久的泥塑艺术饱含古风古韵,有着线体互融的灵魂回荡,这是古代匠师智慧与意志的体现。从原始意象的朴素到商代抽象的诡秘、秦汉的雄浑与唐代的雍容,经宋代的风韵和明朝的单纯,直至清代、民国的工巧,中国泥塑造型艺术沿着一条鲜明的审美轨迹发展。神秘的东方古国,既是令人眷恋的文化故土,也是激发灵感的艺术之源,这里流淌着浓郁清新的中国风。

中华民族泥塑艺术,是一种独特的民间瑰宝,它早已走出国门,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远涉重洋,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所青睐和珍爱。

泥之塑

泥塑的基本用料当然是泥土,需精心准备。一般选用带些粘性又细腻的土,去掉杂质后, 捻碎、晒干,然后用水浸泡,再用棒子捶打,像揉面一样揉,有时还要在泥土里加些棉絮、纸,浇上适量的水滋润,然后再反复捶打,最后以泥土达到软硬适度又不粘手为佳。加工好的泥块要放在缸内,用湿布或塑料布盖好,以保持一定的湿度,再放置一段时间,以增加泥土韧性。

泥塑先要制子儿。制子儿就是制出原型,用一块和好的泥,运用雕、塑、捏等手法,塑造好一个形象,经过修改、磨光、晾干后即可,有些作品还要用火烧一下,加大强度。整个过程皆为手工制作,一线一面都包含着精湛的技艺。

泥塑艺术不能一味仿古,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作品是文化载体,包蕴的信息量大,才能做出精品。精品都是打磨出来的,首先是基本功技艺的提高,然后是综合修养的心法修炼。书法、绘画、篆刻这些中国传统艺术,个中三味都是相通的,触类旁通,然后表现自己作品的特点。

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浓厚的人情味儿,是泥塑艺术的显著特点。

虽然泥塑艺术没有什么科技含量,但它确实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情趣。朴实、直观、真实和更加的“零距离”,再现生动场景,复原曾经的过往,让人怀念和回味。泥塑艺术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欣赏角度也极为丰富和多元化,更能贴近人们的生活,不存在仿造、复制、盗版等被侵权现象,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人们追求返璞归真的意愿愈发强烈,泥塑艺术作品受到诸多人的垂爱。

2006年5月20日,泥塑艺术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泥之典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旅游事业的发展,泥塑这朵古老的民间艺术之花大放光彩。1998年6月访华的美国总统克林顿夫妇也来观看了这“绝活儿”;世界儿童组织负责人得到泥塑,如获至宝,称赞泥塑是为孩子们制作的最好礼物。

据《资治通鉴》载,隋末农民起义军与隋军争夺地盘,瓦岗军中有一些士兵会捏泥人,为纪念在战场上阵亡的将士和战马,他们用当地的胶泥捏塑泥人、泥马,后来军队中一些人员就地安置。这些泥塑形体较小,大的不足20厘米,小的只有4至5厘米,因其尾部有两小孔,吹时发出“咕咕”的声音,故称“泥咕咕”。

古代泥塑的基本内容有人物、动物、飞禽三大種类,一百多个品种。其制作工具很简单,主要是塑型的竹筒和竹棍,制作者利用这些器具,经过和水、捶制等工序,将当地的黄胶泥塑成作品,放入高与宽约一米左右的砖砌小土窑焙烧。作品主要有历史人物、戏曲人物、传说中的神兽、飞禽等。

这些作品,有着浓厚的民间特色,造型古朴,夸张别致,深受广大群众和专家学者的好评,被民俗学专家称为历史的活化石。

泥塑艺术在民间有传承的习俗,一到农闲季节,各地几乎家家都做泥人。每逢过年,在庙会和集市上,人们托个盘子,盘子里放着自己做的泥人到处叫卖,这也是农家的一份收入。

在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时,一些地方的民间艺人,把一套大型手捏戏文泥人《蟠桃会》供奉内廷,深受慈禧喜爱,从此民间泥塑进入高雅之堂,成为贡品。

关于泥塑,中国各地有着不同的民间风俗,流传着很多动人的传说故事,这些构成了泥塑艺术的精神内核。民间泥塑的用途主要有祈子延寿、纳福招财、驱邪避灾和装饰摆设等。

传说女娲造人的地方就在河南淮阳,当地人称女娲为“人祖姑姑”,并建有“人祖庙”。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淮阳都要举行“人祖庙会”。与其他地方庙会有所不同的是,在淮阳的“人祖庙会”上会陈列和买卖一种叫作“泥泥狗”的神奇泥塑。这些泥塑造型奇异,色彩古色古香,当地的老艺人称,他们做“泥泥狗”的手艺就是“人祖姑姑”女娲传下来的。人类学家认为,“泥泥狗”与上古的图腾有关,是流传至今最为古老的泥塑和中原早期文化与艺术的样本。

泥之情

平顶山市鲁山县有位民间泥塑大师王忠富。他声名远扬,誉满全国,他的泥塑技艺被列入河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王忠富出生于河南鲁山县农村,自幼酷爱泥塑艺术,对泥土慈母般的厚爱体味深刻,对农民充满诗情画意的劳作生活观察细微,他以精美的手法、新奇的创意、夸张的造型把农村的风土民情揉进了泥巴里,用泥塑讴歌农村的往昔、现在和未来,使欣赏者沉浸在返璞归真的愉悦中。

王忠富泥塑艺术的风格比较夸张,类似大写意画。他的泥塑都来源于农村的真实生活,洋溢着浓浓的人情味,既反映出时代气息,又浸润着一种令人震撼的大拙与大美。他的作品《笑话》中,一个小姑娘被笑话逗得头向右歪着,双手掩着合不拢的嘴;左侧的一对老夫妻笑得眼睛挤成了一条缝,嘴巴张得大大的,老奶奶乐得鼓掌叫好;右侧的老爷爷一只手揽着老婆婆,老婆婆则双手抄在腹部,看他们谁笑得欢。夸张的造型,粗犷的线条,出神入化的表情,仿佛把人们带到了村头的人群当中,让观看者忍俊不禁;《夫妻》塑造的是赶集卖货的夫妻,丈夫肩上套着车绳,弯着腰拉车上坡,妻子弓着腿,使劲推车,让人们看到了农民生活的艰辛;《永远亲不够》则让我们从老汉鼓起的嘴唇、老婆婆害羞的笑脸中领略了农民夫妻间的温馨和浪漫……

一捧黄泥土,在痴迷民间泥塑的王忠富的双手中,经过拉、搓、揉、捏、压、插、接等工序后,便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一般,成了对镜梳妆的乡村姑娘,咧着大嘴、拿着树枝、舒服挠痒的老汉,如醉如痴、坐在台下听书的赶庙会人……这些泥塑作品无一不妙趣横生、活灵活现。作品《一句玩笑话》中,六个人被一句话逗得前仰后合,他们有的捂着肚子,有的鼓掌,有的捂着嘴,有的笑得流出了眼泪。还有王家屋子中央摆放的系列作品《赶庙会》,200多个神态各异的市井人物,有听曲子的,卖红薯的,卖菜刀的,还有父子二人拉着车赶会的,有儿童拿着糖葫芦奔跑的,有买牛人看牙口、拍膘、与卖牛人摸码子(讨价还价)的等,俨然微缩版的现代清明上河图……

泥土是一种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对于农民王忠富来说,泥土却成了他艺术世界里的灵魂。在王忠富的指掌间,这些原本没有生命的泥人有了肢体,有了灵魂,有了语言,有了动作,有了和观者眼神的传递、心灵的沟通。

王忠富称自己的泥塑追求的是“粗中有拙,不求形似但求神似”。《夫妻》《雨中情》等,都是在表达他对逝去妻子的深刻怀念。还有一些作品是他根据歌曲或者童谣创作的,如《两只蝴蝶》《亲爱的,你慢慢飞》《外面的花香让你沉醉》《我们一起飞》等,都是以人物为主,让人遐想无限。

王忠富的泥塑主要展现他所熟悉的乡村生活,展现乡下人的生活意态与情愫,表达他心灵深处的乡土情怀。正因为这份痴迷和勤奋,王忠富的泥塑作品,锤炼人物神态表情逼真神似,技艺日臻炉火纯青。《童年的梦》《庆丰收》《雨中情》等作品,受到艺术大师韩美林、冯骥才等人的高度评价。我省著名民间艺术收藏家倪宝诚评价王忠富的作品是“乡土气息浓厚,是近乎天然的中原民间艺术”。

一个民间大师手指之间的艺术世界。让沉默的泥土突然有了言语,有了动作,有了和观赏者们眼神的沟通、心灵的意会,也就从此有了生命。

2001年8月,作品《春播》获得第二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山花奖;2002年,作品《农民》获得杭州国际民间手工艺品展览会银奖;2010年,作品《庆丰收》获得第五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金奖, 2011年12月,王忠富泥塑技艺被列入第三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央电视台、河南卫视、泰国《世界日报》等媒体都对王忠富的艺术生涯做了专题报道。

许多艺术收藏家都夸赞王忠富的泥塑作品哲理性强,乡土气息浓厚,是近乎天然的中原民间艺术。他的多件作品也被来自美国、法国、加拿大、德国、日本等多个国家的收藏家收藏。

猜你喜欢
泥人泥塑泥土
民间美术——泥塑
宋志浩作品赏析
泥土
胆大镇的泥人
泥塑作业
胆大镇的泥人
泥土中的功臣
面馆惊魂
泥人章轶事
大型泥塑《收租院》版权属于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