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一种无目的快乐

2020-12-10 00:44蒋勋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20年33期
关键词:松风古琴感官

蒋勋

1

宋代非常重要的一位文学家,也是一位美学家,就是苏东坡,常常在文学里传达出他自己在一生当中曾经得意过,也曾经失意过。得意的时候,他考取了进士,在政府朝廷做大官,经历所有现世的繁华跟宠爱;失意的时候被贬官,一个人独自走在荒山野岭,感觉到政治受到挫折的痛苦。

可是在经历人生这么复杂的起落变化之后,苏东坡的诗里说:“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他说“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说你的人生当中有的岁月是晴朗的、美好的,有的时候是吹风下雨,是非常沮丧、不快乐的。

可是如果人活到一定程度,自己有了生命的信仰,那么回头去看自己一生走来的路,会发现其实也无风雨也无晴。也无风雨也无晴,很明显说明生命经历了复杂的人生经验之后,会有一种淡淡的回忆。

他不会觉得失意挫折特别的不好,他也不会觉得繁华宠爱一定是特别好的事情,因为人生本来就是很多复杂的经验组合起来的,我们会发现各种经验都构成了我们自己的反省。

苏东坡在“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句诗句中提出的也刚好是一种经过反省后的感官文化。所以在宋代水墨绘画中,褪色本身就是感官的重新反省。

2

在听觉上也是如此。我想很多喜欢音乐的朋友大概都会觉得西方的交响曲、歌曲当中都有非常强烈的听觉上的快乐。我坐在音乐厅当中听到交响曲的时候,觉得排山倒海的声音在征服我的听觉,透过听觉感官整个把我淹没掉了,我会觉得过瘾、快乐。

可是我曾经试着去听东方的古琴,或者在日本的寺庙里听到的三弦,很简单的乐器,安静到你最后会发现好像没有太多的声音。古琴这样的乐器共鸣部位几乎都不存在了,如果不是在你心特别静的时刻,也许都听不到古琴的声音。古琴的曲子,有一首叫做《風入松》,风吹动了松树。松树为什么常常被拿来作为听觉上的一个比喻?在绘画上,宋朝有一张画叫做《静听松风》,静静地坐在松树底下,听松树里面风吹过的声音。

为什么是松,为什么不是其他的树木?也许我们会发现,芭蕉的叶子,或者面包树的叶子很大,风吹起来会有哗哗的响声。可是松树的叶子是松针,这种针叶植物,风穿过针叶其实发不出太多的声音。

《静听松风》告诉我们,如果不安静到一个程度,你的听觉没有办法感受到松风的这种安静。其实听觉不只是感官,也包含了我们心灵上的安静。

3

我们又回想到老子说的“五音令人耳聋”,他说这么多的声音最后不是让你耳朵都麻木了吗?这么多的色彩最后不是让你的视觉都麻木了吗?我们会不会的确活在一个老子所说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的世界?

我们的视觉、听觉每一天受到这么多的刺激,被塞得满满,“五味令人口爽”,我们不断追求口腔上味觉的刺激。最后我们可能的确接近了老子所说的“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的状态,而这种“心发狂”的、不断想要追求更多感官刺激的欲望,使得我们完全安静不下来了。

在这样的状态里,我们会渴望回到平淡天真,我们会渴望降低感官上太多的刺激,而能够让心灵更饱满更丰富,能够慢慢地升高。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一句话:“美是一种无目的快乐。”这句话不是很容易懂。如果我们生活里有太多有目的、有欲望的追求,因为目的性有功利性,最后其实这个快乐并不等于美。无目的的快乐,可能是静静地去听松树间的风声;无目的的快乐,可能是去感觉河面上一点点将要消失的阳光。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的心灵其实是在一个极其饱满的状态。

[怦然心动]

来自感官的刺激,无论是听觉的、味觉的,还是视觉的,或许很快乐,但它不一定是美的。美是一种心灵感受。我们常说美就在身边,但是很多人却视而不见,这是因为他们内心空洞,缺乏感受力,对美就会无动无衷。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感受到“美”呢?只有心灵饱满、内心安静的人,才能走进“美”的世界。比如苏东坡,在经历了大起大落的人生经验之后,他退回到内心,提炼出平淡如水的人生哲学:“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怀抱一份淡然和平静,即便夜不能寐,也看得见月光和树影的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美”无声、无形,需要用心体会和聆听,好比“静听松风”,那种风穿过针叶的声响,是一种若有若无的美好体验,唯有心灵静谧、心无杂念的人才可以捕捉得到。“美,是无目的快乐”,只有摒弃欲望和功利,放下个人的得失和悲喜,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拥有“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美丽人生。

【文题延伸】美的真谛;走向内心;保持平常心……(小引)

猜你喜欢
松风古琴感官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假如《红楼梦》也有朋友圈……
山居
寻访千年古琴
感官训练纸模
冷汗
传承和保护古琴艺术
感官训练纸膜
古琴艺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