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多元主体在极端气候下的传播特征分析

2020-12-10 00:43罗凯华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0年21期
关键词:传播特征

罗凯华

【摘要】2020年6月2日起,中国南方11省(区、市)出现了持续多日的暴雨极端天气,这次南方汛情具有突发性、不可预见、时间长、次生灾害多发等特点,在微博上引发网民关注。作为具有公共信息传播平台和公共话语空间属性的微博,在此次极端天气的报道和信息传播过程中,则出现了议程设置不足、内容缺乏科学性、与网民缺乏互动、营销带货、热衷放大争议性话题等问题,本轮极端天气引发的传播事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通过以四类微博主体为研究对象,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对如何做好气候传播、对公众进行有效的信息传播提出建议。

【关键词】微博多元主体 极端气候 传播特征

中图分类号:TN9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0.21.044

自2020年6月2日起,广西、贵州、广东、江西、湖南、福建等11省(区、市)出现了持续多日的暴雨极端天气,降雨总量、强度、范围突破历史极值,全国多地江河湖泊险情频发,受灾人次超过百万,房屋倒塌千余间,这次南方暴雨具有突发性、不可预见、时间长、强度大、由暴雨引发的次生灾害涉及面广大等特点,在微博上引发网民关注,微博话题热搜榜#南方汛情#阅读量17亿,讨论13万,#关注南方暴雨#阅读量6.9亿,讨论数6.7万,#9省区将有大到暴雨#阅读量3505.1万,讨论量为2.47万,#强降雨致8省区176万人受灾#阅读量2325万,讨论量1404,#桂林暴雨#阅读量96万,讨论量2.65万。当南方暴雨持续不断,作为具有公共信息传播平台和公共话语空间属性的微博已经成为民众信息供给、话题讨论、诉求表达和情绪宣泄的重要渠道,但在此次极端天气的报道和信息传播过程中,则出现了议程设置不足、内容缺乏科学性、与网民缺乏互动、营销带货、谣言肆意等问题,这轮暴雨汛情所引发的极端天气传播事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通过以四类微博主体为研究对象,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对如何做好气候传播、对公众进行有效的信息传播提出建议。

1. 研究设计

1.1 时间选择

本文研究通过选取2020年6月1日至6月22日期间,以“#南方汛情#”、#强降雨致8省区176万人受灾#”,#关注南方暴雨#,“#9省区将有大到暴雨#”,“#南方暴雨灾害9城故事#”微博话题中专业媒体类微博、政务类微博、营销服务类微博、普通网民微博各100条,共400条对内容进行分析。

1.2 微博多元化主体的选择

本文以微博多元主體为主体,在于专业类媒体微博传递着具有信息核实、深入调查,发挥着信息权威可信性的作用,研究对象选取为:《人民日报》《广西日报》《南方都市报》《封面新闻》《新京报》《人民网》的官方微博;地方政务类微博则传达着代表地方政府和相关执行部门的官方态度和社会动员措施,选取对象为:@南昌高新区发布、@新余市环保、@广西气象、@黔气象、@微白云、@怀化消防的官方微博号;营销服务类微博发挥着扩散信息、对受众纾压共情、引导情绪的传声筒作用,选取对象为:@乐居贵州、@百姓关注、@今日重庆、@长沙头条;普通网民微博代表着自身的立场和观点,随机选取了100条个人微博内容。

2. 案例发现与分析

2.1 实时发布,注重视觉表达

通过对四类微博主体所发布的内容进行收集整理发现,当发生暴雨天气和次生灾害后的五小时内,地方政务类官微和营销服务类微博通过短视频、图片定位、官方消息发布、转载实时预警、受灾情况、有次生灾害造成的交通管制情况信息等。网民常发布自己所拍摄的实时小视频以介绍具体情况,有的网友附以具体地点定位,配以实时信息,使信息链更完整。部分非暴雨非受灾地区以外的网友也发布“#南方汛情#”等关键词的微博,发表个人关于极端天气的观点和立场,推动讨论。

在此次南方汛情的信息呈现上,视觉元素成为报道形式的核心和亮点。传统以单纯的文字报道传播效果欠佳,但对于气候变化议题而言,图片及视频方式等手段是直观反映气候变化及人们为应对气候变化所作努力的重要途径,也往往更容易吸引公众关注。专业媒体类微博注重选择实时现场的图片以及数据新闻长图,如抗洪救灾的军人、救援物资的运输车辆、受灾百姓感恩救援队和数据新闻长图,展现历史同期受灾情况的对比和具体地区分布,揭示现象与现象之间的关系,跳出单纯的气候圈,从社会、历史、生活等各方面讲述气候变化故事,增加内容广度。例如中国天气网《数据会说话》栏目,从与气象具有密切敏感性的交通、电力、航空、餐饮、用户行为等多个行业入手,制作气象与行业数据融合深度分析的数据新闻;地方政务类微大部分报道都配以大幅彩色防灾救援的广告漫画、宣传图和科普短视频,吸引读者阅读。营销服务类微博则选择转发明星粉丝群的混剪明星广告,结合文字,通过嫁接“明星形象”以提醒,让受众阅读时感知形式更丰富。

2.2 情感传播为主,呈现慷慨激昂的主旋律

在这轮南方汛情事件中,专业媒体类微博、地方政务类微博多使用“全力以赴、全力救援、全力抢险、众志成城”等能给予受众力量和信心的军事化动员词汇,将军事用语用于关怀人民群众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领域,能通过隐喻的传递着各级政府部门高度重视这场极端天气的防御和治理,表明政府决策的严肃性,引发社会及民众的关注和重视,达到军事行动令行禁止的效果,提高相应政策内容、办事机关的执行力度。此外,地方政务类微博在对于汛情的传播表达也多以提示汛期趋势、介绍救援情况、灾后建设措施、政府补助等具有安抚群众的积极情绪为主,实现受众的心理建设。服务营销类微博表述风格轻松诙谐,在内容表达上选择具有幽默戏谑的表情包、鬼畜式或慷慨激昂的人民子弟兵视频,注重与网友的互动。

2.3 存在观点博弈,重视专家、学者的声音

在此次南方汛情的环境新闻报道中,存在着一个显著特征则是文本的对抗性和观点之间的博弈。由于气候变化是一个复杂的科学问题,其内在的科学知识涉及到多门自然学科和社会科学的专业知识,微博网民则是感性的环境诉求表达者。如果没有发布准确的科学信息,会造成多个谣言的产生和扩散。为了消弭质疑和平衡各方争议,专业媒体类微博除了转发当地政府的决策和措施之外,选择以报道与气候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声音为主,专家是环境问题的阐释者,在环境传播实践中,发挥严谨科学,寻求气候传播规律性与风险防范的作用,通过他们的观点表达。对这轮南方暴雨进行科学传播,发挥有效的社会动员和精准的防控救灾措施,实现科学报道。

3. 反思与讨论

在此次微博多元主体对于南方汛情的报道和传播过程中,也出现舆论场混乱和内容报道科学性、严谨性不足两大类困境,具体表现为以下这几个方面:

3.1 主流媒体气候议题设置有所失衡

作为社会现实环境的主要反映者和建构者,微博中的媒介组织通过对极端气候变化及相关科学知识的选取以建构或强化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据《人民日报》2020年6月15日报道,此次南方暴雨为新中国建立以来引发次生灾害强度最大的一次天气灾害。但在此次南方暴雨的气候传播议程设置过程中,由于受到全球疫情仍处于高位阶段、国内疫情出现反复、国内推动经济复苏为主的政策与宣传口径以及微博热搜榜受罚停止一周等综合因素影响。专业媒体类微博主要刊发以社会事件,如国内扫黑除恶、财经生产、美国佛洛依德事件等报道;政务媒体类官微主要以美丽乡村、政策传达解读等扶贫报道为主,还有部分地方媒介机构出现了“报道失衡”、“失声”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和消解了南方暴雨事件的急迫性与重要性,使网民们忽视对南方暴雨事件的认知理解和科学防范,造成了此次南方暴雨“静悄悄”。

3.2 与网友互动不足,传播效果受限

气候传播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传播气候议题的科学知识,以转变社会主体的态度和行为,媒介组织在带动公众参与、促进环境问题传播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务官微、专业媒体官微与非政府组织官微是当前在微博上参与气候传播的三大沟通主体。但在此次南方暴雨事件中,四类微博形成的舆论场较为混乱,沟通互动不足,使得气候传播与政府决策的“传播-行动”效果受限。该事件中,政务类微博严重忽视与网民及其他微博账号的互动,造成网民集中式评论留言,涉及发布求助信息以及相关疑问,却出现大量地方政务类微博只发布信息,不回应评论的失踪状态。专业媒体类微博以传递气象预报和次生灾害的报道主,尽管报道被网民评论式转发,但专业媒体类微博依旧互动不足。政务微博与专业媒体类微博存在旧以传统式单向传播为主,缺乏与网民进行互动的问题。这造成了网民虽然关注此次暴雨,但无法准确感知与了解,进而使得采纳信息转化为自觉的防范活动障碍,新闻作品也很难引发较大的反响。营销服务类微博形式上注重与网民深入互动,通过对上述两者内容进行二次加工,配图转发,并积极与热门评论进行回应互动,但有时存在不重视科学性的问题,热衷于转发时传播有关极端天气的奇闻异象,将气候议题娱乐化,消解了极端天气的科学性和严肃性。造成普通网民在进行转发、表达观点和立场时受到干扰和误解,形成情感大于事实,真假信息雜糅的舆论场。地方政务类微博、专业媒体类微博为代表的官方舆论场错失与网民形成良好互动的契机,在舆论引导方面比较乏力。

3.3 文本表达晦涩难懂,不易于受众认知接收

郑保卫教授认为,气候变化是一个复杂的科学问题,其内在的科学知识涉及到多门自然学科和社会科学的专业知识,对公众的认知理解有严格的门槛要求。而新闻媒体在气候传播中还担任着科学知识解释者的角色,这要求媒介机构运用多种的话语表达形式对极端天气中所涉及的科学知识进行阐释与解读,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将其转化为受众能够理解的知识。

但在此次南方暴雨的事件报道中,部分专业媒体类官微的采编人员并非是气象相关专业出身,知识专业性有待提高,在进行编辑和转载过程中,仍照搬专家学者的原话,出现了大段晦涩难懂的科学术语,对众多受众而言,都难以消化其科学知识。此外,在表达方式,地方面方政务类官微存在官方色彩太浓,对南方暴雨洪涝只是做气象预报做简短告知,存在着说教式的宣传或转发上级要求的数字传递上,易造成公众对议题的忽视和不关注;营销服务类官微在南方暴雨进行文章转载、信息载扩散时,出现了混淆概念错误,比如“天气”和“气候”不分,夸大或低估此次暴雨引发的次生灾害。影响公众对于准确的气候信息接收,容易产生误解,传播效果自然大打折扣,造成网民个人微博中出现了各种“谣言洪涝”和阴谋论的观点,产生对于政府决策行为的不信任。

3.4 营销服务类微博存在借势营销,热衷放大争议性话题

在对“#南方汛情#”、#强降雨致8省区176万人受灾#”、#关注南方暴雨#,“#9省区将有大到暴雨#”、“#南方暴雨灾害9城故事#”五个微博话题进行整理时发现,网民个人微博和营销服务类微博存在着大量带着相关话题标签,但内容和微博话题并无关联的文本,具体表现为借助话题热度发布与南方汛情无关的商品营销广告。大量的营销广告会使得有效信息下沉,从而严重影响了受众获取有效信息。部分服务营销类微博为了获得更多的关注,实现商业引流,热衷于放大争议性话题,夹带“私货”,例如把国内外汛情和政府举措比较,列举各地区失败经验引发地域性对立和冲突,从而影响网民对极端天气、次生灾害的科学认知,个人情绪容易被营销服务类微博牵引,形成群体极化。此外,营销服务类微博还存在通过购买网络水军在气候传播中的混肴视听,一些营销服务类微博大V号借助技术和自身的影响力作为推手,传播不实消息或网络谣言,谋取非法利益。

4. 结语

微博作为新兴的信息媒介,因其时效性和丰富性,已经成为网络舆情的重要平台和网民信息接收、传播的重要渠道。此次南方汛情事件在微博的传播过程中,微博多元主体共同生产内容,一方面丰富了信息生产的广度,呈现出内容话题多元、视觉图像为主的特点;另一方面存在着舆论场混乱的问题,如由极端暴雨所引发议程设置不足、内容缺乏科学性、与网民缺乏互动、营销带货、谣言肆意的现象,应在未来的气候传播中加以重视和反思。个人认为,由于专业媒体类官微、地方政务类官微具有天然的优势,发挥发布权威信息、引导舆论的功能,因此可以通过多方求证、学术话语转换、视频科普等方式为极端气象信息的传播提供更为及时、准确、科学的信息。与此同时,官微运营者应主动把握互联网舆论场的特点,主动回应,改进方式,与网民进行有效互动,使传播效果精准有效抵达。

参考文献:

[1]郑保卫,李玉洁.论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J].国际新闻界,2011年11月.

[2]张永宁.数据可视化在气候传播中的价值及策略[J].传播力研究,2019年30期.

[3]郑保卫,宫兆轩.新闻媒体气候传播的功能及策略[J].新闻界,2012年第21期.

猜你喜欢
传播特征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企业类微信公众订阅号的传播与运营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特征初探
网络政治谣言止于透明,止于智者
浅析当代影视剧传播过程中的传播特征
家谱作为组织传播媒介的观照
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传播特征
飞凤山滑坡单孔声波测试异常问题分析
从《老男孩》看微电影的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