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层螺旋CT 应用于老年急性脑出血的临床诊断分析

2020-12-11 10:02汤志杰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22期
关键词:基底节中线出血量

汤志杰

(西安市高陵区中医医院 陕西 西安 710200)

合并高血压、脑血管畸形、性格因素、体重因素、饮食因素、情绪激动、饱餐、吸烟、过度疲劳等均增加脑出血的促发因素[1]。由于老年人发生急性脑出血的可能性更高,而且该疾病的致死致残率都非常高,通过在治疗前进行脑出血的出血位置确定,对提供更加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明确患者的预后有重要作用[2]。CT 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式之一,其中16 层螺旋CT 速度快、分辨率高[3],在老年急性脑出血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面也有重要的参考依据。本次研究一共收入70 例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针对这类患者积极开展16 层螺旋CT 的临床诊断,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医院2018 年1 月至2019 年7 月收治的70例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脑部CT或磁共振检查确诊为脑出血患者;第一次发病,既往无神经功能缺损;年龄≥60 岁。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且处于终末期,生存时间<3 个月者;家属依从性极差者;因脑部动脉瘤、意外事故呆滞的脑部出血者。60 例患者其中男性41例,女性29例,年龄60~93岁,平均年龄(69.34±5.34)岁,合并基础疾病:高血压14 例,糖尿病10 例,高血脂12 例。本研究已获得本院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调整患者体位,使用我院16 层螺旋CT,层距调整为5mm,层厚调整为5mm,螺距为1.0,管电压为140kV,管电流为160mA,矩阵为256×256,调整患者仰卧位后设定基线,基线是从患者的外耳道与外眦的连线,从基线向上平行进行连续性扫描,直到颅顶。对于合并有增强扫描指征的患者,在静脉注射60%的碘造影剂60 至100 毫升之后立即进行增强扫描。

1.3 观察指标

分析70 例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的出血部位以及CT 表现。对比分析不同部位脑出血患者的死亡率以及不同脑出血量的死亡率、死亡率与中线位移的相关性。

1.4 统计学分析

所得数据采用SPSS20.0 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用(±s)、(%)表示,采用t、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70 例患者出血的部位、CT 表现

70 例患者,其出血部位分别为基底节、丘脑、脑叶、小脑、脑干。其中基底节出血例数最高,达到39 例,占比55.71%。具体见表1。

表1 70 例患者出血的部位、CT 表现

2.2 分析70 例不同部位脑出血患者死亡率

表2 可见,出血部位发生在基底节的患者其死亡率最低,与发生在丘脑、脑叶、小脑、脑干的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分析70 例不同部位脑出血患者死亡率

2.3 分析70 例患者死亡率与中线位移的相关性

表3 可见,中线位移越大其死亡率越高,中线位移>10mm 的6 例患者其死亡者有4 例(66.67%)。

表3 分析70 例患者死亡率与中线位移的相关性

2.4 分析70 例患者死亡率与出血量的相关性

表4 可见,出血量越高的患者其死亡率越高,出血超过80ml 的患者其死亡率达到40.0%。

表4 分析70 例患者死亡率与出血量的相关性

3 讨论

急性脑出血患者通常有高血压病史,多于情绪激动下发作,症状可为头痛、意识障碍等,严重可出现偏瘫、失语,甚至导致死亡,多发于老年人群中。因此,需注重日常体检及时诊断和治疗。对于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而言,积极开展临床诊断,制定后续的治疗方案非常重要[4]。对脑出血患者的诊断,临床上可采用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多种方法。其中常用临床上常用的影像学诊断中,CT 检查是其中最常用的一种,其能够将脑出血的具体位置、出血量、中线移位情况等均能够清晰地呈现出来,对估算出血量有重要参考[5-6]。对于脑出血的CT 影像,具体可见病灶的形态、边界、脑室扩大等,通过动态CT 还可见患者出血的进展。在临床当中,16层螺旋CT是应用滑环技术以螺旋前进的方式前进,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快速且连续地完成整个扫描工作[7]。16 层螺旋CT 有效缩短扫描时间,不仅能够降低为影出现的几率,还能够减少造影剂的用量,这对于实现急性脑出血的早期诊断,并积极开展相应治疗有重要意义[8]。

在本次研究中,70 例患者,其出血部位分别为基底节、丘脑、脑叶、小脑、脑干。其中基底节出血例数最高,达到39 例,占比55.71%。出血部位发生在基底节的患者其死亡率最低,与发生在丘脑、脑叶、小脑、脑干的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不同出血部位的急性脑出血患者而言,其CT 影像也有比较明显的不同。在对于基底节出血的脑出血患者而言,其CT 表现为肾形或类圆形高密度血肿,周围可见环形低密度水肿带。而对于出血部位在丘脑的患者而言,CT 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高密度影。出血在脑叶和小脑的患者均为圆形或不规则形。而出血在脑干的患者不仅有不规则高密度影,在高密度影周围还会出现低密度影。

急性脑出血患者,其占位效应明显会导致邻近的脑室受压、变形、移位[9]。另外占位效应与脑水肿的严重程度之间还有紧密的相关性,一般在脑出血发生后的一周内最为明显,两周后逐渐减轻。目前在临床上以中线结构是否移位是CT 诊断急性脑出血的主要观察指标之一[10]。在本次研究中,中线位移越大其死亡率越高,中线位移>10mm 的6 例患者其死亡者有4 例(66.67%)。出血量越高的患者其死亡率越高,出血超过80ml 的患者其死亡率达到40.0%。

综上,通过对急性脑出血患者开展16 层螺旋CT 诊断,能够清晰显示出血的具体部位、大小、形态以及占位效应、脑组织移位等情况,对观察脑干等组织的形态和密度变化为后续治疗方案的确定有重要参考意义。另外,通过本次研究发现,急性脑出血,其出血的部位、出血量的大小均关系到患者的预后情况。

猜你喜欢
基底节中线出血量
称重法和升级容积法并用对产后出血量的估算调查
两例外伤后致脑基底节区出血案例的讨论及归纳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综合护理对无痛分娩产妇出血量及新生儿评分的影响
课本内外
课本内外
——书写要点(三)
MRI与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病人诊断中的临床结果比较
课本内外
出血性脑梗死的核磁共振成像分析
应用氨甲环酸对髋关节置换术出血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