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地区大口黑鲈反季节养殖现状分析调研报告

2020-12-11 14:37李文雯孟一耕王永辰董玉波
天津农林科技 2020年6期
关键词:大口苗种池塘

李文雯,王 娜,孟一耕,王永辰,董玉波

(天津市水产研究所,天津 300221)

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属鲈形目,太阳鱼科,黑鲈属,又称加州鲈,原产于北美地区。中国台湾地区于20世纪70年代从美国引进,1984年广东省引进该鱼进行试养,1987年3月突破人工繁殖技术后陆续引起水产养殖业的关注。因大口黑鲈适应环境能力强、生长快、养殖周期短等优点,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之一[1]。据不完全统计,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均有大口黑鲈的养殖,产量及消费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目前,大口黑鲈苗种繁育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等地,浙江、江苏、安徽仅有少量产出。天津地区作为北方淡水鱼交易的主要集散地,开展大口黑鲈反季节养殖,充分利用错峰上市,获得了较高效益。本次以大口黑鲈反季节养殖为调研对象,分析天津地区大口黑鲈反季节养殖存在的问题及技术需求,为天津渔业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1 调研方法

2019年12 月—2020年3月,通过座谈、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方式调研了天津市10个区15家养殖企业(表1),主要对大口黑鲈养殖条件、苗种来源、养殖模式、放苗密度、投饲情况、日常管理、病害防治、养成规格、产量及效益、尾水处理、检验检疫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技术需求等方面进行调研。

表1 调研的水产养殖公司名称

2 结果与分析

2.1 调研结果

2.1.1 养殖条件 15家企业主要采取室内外接力养殖。室内养殖池规格为6 m×6 m,水深1.2 m,底部充气。室外池塘面积为222.3~1334.0 hm2,配备适宜数量增氧机,池塘水深1.2~1.8 m。待春季室外池塘水温达到16~18 ℃时,将室内苗种投放至外塘养殖。

2.1.2 水质条件 养殖水源主要来自天津地区重要的内陆径流。适宜生长水温20~30 ℃,溶解氧保持3~5 mg·L-1以上,氨氮0~0.4 mg·L-1,亚硝酸盐氮小于0.2 mg·L-1,pH值 8.2~8.6。

2.1.3 养殖模式 调研企业主要采取室外池塘精养大口黑鲈或鱼虾贝混养的生态养殖模式。主养大口黑鲈,套养鳙、黄颡鱼、团头鲂、乌鳢、南美白对虾等品种,有的套养珍珠贝等。多营养层次立体综合种养的生态养殖模式,在饵料利用率、调节水质、节约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同时提高大口黑鲈的养成率。部分企业开展了推水式、跑道式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探索,养殖效果有待进一步评价。

2.1.4 日常管理 养殖企业一般在前一年养殖结束后或者在春季养殖前抽干池水晒底,全面清淤(泥浆泵或大型推土机),放苗前一个月消毒纳水。放养密度3000尾·667 m-2,放养规格83.3~125.0 g·尾-1,每天投喂2~3次配合饲料,每天监测水质指标。

2.1.5 苗种来源 一般于12月底从福建厦门、广东两地购置经转食驯化后的3 cm苗种,购买配套饲料。大口黑鲈普遍选择高蛋白饲料喂养,蛋白质含量为44%~49%,脂肪含量10%左右,饲料中糖类水平控制在20%以下。

2.1.6 养殖病害情况 天津地区养殖大口黑鲈的发病种类呈多样性,其中以病毒病、脂肪肝、寄生虫病、细菌病危害最为严重,每年因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养殖收益的15%以上。

2.1.7 养殖产量与效益 15家养殖企业中,2019年最高收益为3万元·667 m-2,产量1500 kg·667 m-2。产量高、收益高的养殖池塘具有以下特点:(1)池塘规格适中(面积在311.3~355.7 hm2较为适宜,一般444.7 hm2以内池塘较为适中),便于日常管理;(2)引进优质苗种,严格做好苗种源头检疫工作,养殖过程中定期监测水质指标、鱼体活动情况、死鱼情况,有无病原生物,定期解剖观察鱼体肝胰脏及胃含物情况;(3)根据大口黑鲈养殖情况,定期开展分苗工作;(4)优化投饲率,减少饲料沉积;(5)每天监测水质指标,配合使用微生态制剂,水质改良剂等,保证水质优良;(6)定期清理病鱼,做好病原检测工作。产量较低且收益不高的池塘特点:(1)池塘过大、没有定期清淤、日常管理不严格;(2)苗种质量存在一定问题,不注重检疫,发现疾病没有及时清理;(3)水质条件不理想,水质处理设备不完善。

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 缺乏优质苗种 大口黑鲈苗种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等地,江苏、浙江、安徽次之。“南鱼北养”模式势必增加苗种运输中的损伤、疾病,不仅增加苗种成本,还降低苗种成活率,影响养殖效益。长期引进单一来源的苗种,易出现种质退化、病害增多等问题。此外,天津地区缺乏规模化苗种繁育技术,受南方苗种数量、质量、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较明显。

2.2.2 饲料成本较高 目前天津地区反季节养殖大口黑鲈多采用高蛋白配合饲料,未被充分利用的饲料易使水体氮含量增加,污染水质。

2.2.3 病害多样性日益凸显 随着养殖密度的不断增加,大口黑鲈病害日益严重,给养殖户带来重大经济损失。因病害频发,药物滥用现象越来越普遍,导致大口黑鲈的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严重影响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2.2.4 越冬问题尚未解决 大口黑鲈适宜的孵化温度为20~24 ℃,北方地区大口黑鲈繁育需要增设加热、保温设备,而随着国家地热资源限采政策的收紧,大口黑鲈在北方地区养殖的安全越冬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2.2.5 水质调控问题 大口黑鲈属肉食性鱼类,摄食性强、食量大,其天然开口饵料为浮游生物,在幼苗时期主要摄食枝角类、桡足类、双翅目幼虫、蛹和端足类等生物。经调研,大口黑鲈养殖池塘中枝角类易大量繁殖,导致浮游植物多样性较低,水质普遍偏瘦。

3 建议与措施

3.1 选择优质苗种

目前,天津市大口黑鲈苗种主要为大口黑鲈“优鲈1号”、“优鲈3号”,一般从福建厦门或广东引进具有生长优势的“优鲈3号”。要打破南方大口黑鲈苗种产地的限制,建立产学研模式,与科研院所联合选育优质苗种,适当从美国引进大口黑鲈北方亚种,以此为基础选育种群。采用群体选育技术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育种方法,以天津地区经转食驯化且养殖2冬龄个体作为繁育亲本,开展本地化大口黑鲈苗种繁育,获得优质苗种。

3.2 构建多种高效生态养殖模式

目前池塘主养大口黑鲈,套养黄颡鱼、乌鳢养殖模式已有报道,南美白对虾套养也有成功案例。另外,可以探索与鲤、鲫、鲂、贝、螺等进行多营养层次立体综合种养模式,适当开展鱼菜共生等高效生态养殖模式,根据池塘生态系统特点,选择不同生态位养殖生物,建立多种高效生态养殖模式,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3.3 加强水质监测调控

配置水质检测快速试剂盒,做好水质监测日志的记录。积极探索生态基、生物絮团技术、生物反应器、尾水处理等技术在生态高效养殖模式中的应用。开展不同养殖阶段大口黑鲈水质调控技术集成研究,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操纵”进行水质调控;探索不同环境介质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等,为大口黑鲈池塘养殖水质调控提供基础数据。

3.4 做好病害防治

探索研发小规格苗种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试剂盒是大口黑鲈养殖成功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要确定主要病害及其病原,建立定期监测、预警的管理机制。养殖期间搭配使用利肝宝、复合维生素B、微生态制剂肥水膏等进行疾病预防。

3.5 加强日常管理

(1)试水放苗一周内密切关注水质变化,定期监测水质指标,观察苗种质量、游动状况和成活率等情况,确保大口黑鲈苗种试水成功。

(2)定期监测溶解氧浓度,结合水温、天气、养殖密度、套养模式、投饲率等,正确运行增氧机或创新增氧方式,促进不同水层溶解氧充分流动,保证不同生态位养殖生物正常活动。特别是夏季高温、阴雨天、夜间等季节和时段,应加大增氧机运行功率。

3.6 加大产学研扶持力度

积极探索建设以“首席专家—岗位专家—试验站”为主线的产学研模式,增加资金投入,开展大口黑鲈反季节养殖关键技术研究示范,推广大口黑鲈健康高效养殖关键技术,促进渔民增收和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大口苗种池塘
大口樽
复合型营养添加剂对大口黑鲈肝脏的修复效果
关于溧阳市青虾“太湖2号”苗种扩繁体系生产情况的公示
杂交翘嘴鲂苗种培育及成鱼养殖关键技术
春季苗种放养与管理“五六七”
关于溧阳市青虾“太湖2号”苗种扩繁体系的公示
热闹的池塘
池塘
夏天的池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