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新闻写作背景下记者的价值定位

2020-12-11 09:15汪海淑
传播力研究 2020年24期
关键词:价值定位记者现状

汪海淑

摘 要:机器新闻写作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典型应用,自2015年腾讯财经推出第一篇机器新闻稿件起,机器新闻写作开始进入国内大众的视野,随后新华社、第一财经、今日头条等媒体机构相继研发出自己的机器新闻写作程序,机器新闻写作的应用已经越来越普遍。然而机器新闻写作在推进新闻传媒业进步和变革的同时,对新闻记者的角色形成了冲击,该文章旨在从新闻采访、写作以及人与机器的关系方面探讨机器新闻写作背景下记者的价值定位。

关键词:机器新闻写作;现状;记者;价值定位

中图分类号:G2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24-00-03

机器写作技术在2014年开始取得长足进步,世界各地的新闻机构纷纷与技术公司合作或自己开发“写作机器人”。自2015年起,国内各大媒体相继拥有了自己的写稿机器人。2015年腾讯财经推出“Dreamwriter”,新华社推出了“快笔小新”,2016年第一财经推出“DT 稿王”,今日头条推出“ xiaomingbot”,2017年南方都市报推出“小南”,2019年中国科学报社和北京大学科研团队共同研发“小柯”,2020年交汇点新闻客户端的“点点”上岗,机器新闻写作的队伍正在不断壮大。当机器新闻写作在整个新闻报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的时候,人类记者的价值在哪里?记者如何在机器新闻写作时代发挥自己的价值呢?

一、机器新闻写作应用现状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机器新闻写作的应用范围出现扩大趋势,但目前主要应用于以数据为支撑的新闻报道中,其具有高效率、高产量和强数据处理等优势,随着技术进步,机器新闻写作的自动配图技术趋向成熟,逻辑缺陷有所降低,但仍然存在缺乏深度和人文关怀等缺陷。

(一)写作范围有所扩展

当前机器新闻写作主要运用于财经新闻、体育新闻、地质灾害报道等以数据为支撑的新闻写作中。据统计,其题材比例为 :体育竞技占45%,经济热点占 19%。同时,机器新闻写作开始在科技、犯罪报道、房产等领域运用。

由于机器人还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还不具有像人一样的自我意识,其在新闻写作中必须依靠一定的模板进行数据填充,从而完成写作。而财经新闻、体育新闻、地质灾害報道等题材的新闻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并且离不开数据支撑,恰恰符合机器新闻写作的特性,是目前机器新闻写作的主要领域。

随着技术进步,近两年我国机器新闻写作扩展到科技、犯罪报道、房产等领域。2018年,今日头条对xiaomingbot完成新一轮升级后,其写作领域已经涵盖到科技、房产等。2019年8月1日,首个科学新闻写作机器人“小柯”上岗,“小柯”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以英文论文摘要为基础,能够快速写出中文科学新闻底稿。

(二)自动配图技术趋向成熟

机器新闻写作在高效率、高产量和强数据处理能力的基础上实现自动配图功能是近几年的一大突破。今日头条的“xiaomingbot”作为第二代写稿机器人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正式投入使用期间不仅产量惊人,还实现了对图片的自动识别筛选,它通过语言理解与图像识别,在数据库中自动选取并在文章中插入赛事图片,让稿件图文并茂。腾讯写稿机器人“Dreamwriter”在2017年实现了自动配图功能。随着技术进步,机器新闻写作的自动配图功能也趋向成熟。

2016年里约奥运会期间xiaomingbot可以进行简单的图片自动识别和插入,2018年世界杯期间xiaomingbot已经可以自动插入动态图片。Xiaomingbot 在整个2018年世界杯期间共发布的66篇稿件中,有25篇使用了动态图。从2019年Xiaomingbot对女足世界杯的报道来看,在图片尺寸协调上有了明显进步。

(三)逻辑缺陷有所降低但仍缺乏深度和人文关怀

缺乏深度和人文关怀、逻辑性不强是机器新闻写作最初投入使用时就存在的缺陷。目前机器新闻写作逻辑上的缺陷随着人类对机器写作模板升级改造一步步改善。南方都市报的“小南”针对春运的相关评论和建议,没有出现机器生成的相似句式,同时也避免了以往机器稿件的新闻叙事出现的逻辑缺陷。但由于仍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现有的人工智能技术还无法完成新闻评论、深度报道等具有深度的新闻写作,更无法生成具有温度和人性化关怀的新闻作品。

弱人工智能阶段的机器新闻写作不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无法像人类记者那样洞悉事物的本质、意义和利害关系,无法理解文字的真正含义和其对现实世界的指代关系,只能通过编程来解释符号,因此仅仅能提供模板化和规格化的简单报道。机器和人最大的区别是机器没有情感,更没有人类特有的人文关怀。虽然现在已有通过自动增加形容词来增强机器新闻作品可读性的实践,但这样生产出来的新闻作品依然缺乏温度。

二、机器新闻写作时代记者面临的挑战

机器新闻写作给新闻传播业带来机遇的同时,对记者的职业角色造成了冲击。机器新闻写作正凭借其与生俱来的优势被行业推崇,已经取代了部分记者岗位,它对记者的职业技能也提出了新要求,很多记者不得不面临岗位调整。

(一)部分岗位被取代

机器新闻写作具有生产速度快、产量高、数据处理能力强等优势,原来需要众多记者花大量时间合力完成的工作,机器新闻写作在几个小时、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就能完成,而且机器人不用像人类记者那样受身体和心理条件限制,需要一定休息时间,对于雇佣者来说出于成本考虑自然会选择机器人,人类记者将面临部分岗位被取代的风险。美国叙述科学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克里斯·哈蒙德在接受《连线》杂志采访时预测,到2027年,美国超过90%的新闻将会由机器人来完成。根据麦肯锡研究机构 2017 年 11 月30日发布的报告,到2030年,全球有多达8亿人的工作岗位可能被自动化机器人取代,这相当于当今全球劳动力的五分之一。

目前最有可能被机器新闻取代的是消息写作类岗位。消息写作不要求事无巨细地陈述事件细节和经过,只要概述事件重要要素即可。通常情况下新闻记者在消息写作的过程中,只是将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进行简明报道,甚至在某些消息写作中还会少一到两个新闻要素。这恰恰适应机器新闻写作的风格,况且机器新闻写作最大限度满足了消息所追求的“快”这一需求。

(二)对职业技能提出新要求

互联网的发展经历了网络化、数字化到今天的智能化,这为用户新闻资讯的获取和体验带来很多变革,同时对记者的职业技能提出新要求。记者的职业技能必须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不断更新、延伸,否则就无法满足用户需求,最终被社会淘汰。

机器新闻写作的核心是利用算法和大数据,记者为保证机器新闻稿件的质量需监控机器新闻写作所使用的算法逻辑框架和数据来源,同时记者需为机器新闻写作设定模板,这就要求记者在掌握新闻领域的专业知识外,了解算法语言,熟悉数据和统计知识,具备一定的编码知识。《纽约时报》当前采编人员中具有数据科学、计算机专业背景的人数就超过了具有新闻专业背景的人数。

(三)面临岗位调整

写稿机器人在新闻行业的应用使得新闻生产环境发生变化,机器可以替代人类记者完成部分新闻采写工作,原先的人员组织结构已经不能适用于现行的新闻生产环境,人类记者必需转岗到机器新闻写作无法从事的工作领域。“机器人记者”带来的就业压力也迫使传统记者开拓新的报道领域,寻找新的就业岗位,而这正顺应了现在“小众传播”和“窄播”时代的发展趋势。在新闻写作机器人擅长的财经、体育等领域从事消息写作的记者应顺应“小众传播”和“窄播”的趋势,积极寻找新的报道领域,挖掘用户个体需求,为自己谋求新的岗位。

三、记者的价值定位

目前的机器新闻写作具有高效率、高产量和强数据处理能力等优势,但机器没有感情,无法思考,也无法脱离人的操控独立存在。人在新闻生产中的作用从来不会被取代,只会随着新技术的引入而更新、升级和变得更加重要。记者应该从机器新闻写作不擅长的领域入手,寻找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

(一)有情感的现场采访者

“机器”不需要到事件现场进行采访,而是从数据库中抓取现成的信息作为写作素材。同时写作机器人可以借助传感器进行信息采集,为突发性事件和预测性事件提供依据。但仅仅依靠冷冰冰的技术获得的信息不仅缺乏情感、缺乏温度,而且无法把握事件全貌,记者应发挥人类独有的特性,去新闻现场寻找和采集机器看不到的信息,感知社会上那些触动人心的新闻事件。

首先,人類记者可以通过采访新闻当事人得到机器无法得到的信息。人是一种情感动物,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是带有情感的,记者采访新闻当事人不仅是为了得到组成新闻基本要素的信息,而且可以通过调动和把控新闻当事人心理,引导当事人说出与新闻事件相关联的其他因素,把握事件发生的全貌。此外,现场观察也是记者获取独有信息的重要途径。机器拥有信息采集能力,却不能进行现场观察。现场观察能在较短时间内捕捉事件关键点,把握新闻事件、人物特点,同时可以发现机器发现不了的细小信息,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事件影响,找到有价值的新闻素材,为自己的独家报道提供条件。

(二)有创造力的深度报道者

记者不可能与机器人比速度,但可以比深度。以目前的技术水平来看,机器新闻写作主要运用于数据化、重复性等内容生产,重视事实而轻视观点,无法完成具有复杂性、深度性的新闻写作。与人类相比,机器最大的软肋在于缺乏人的思辨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类写作不仅需要敏锐的选题能力,而且对写作结构安排、细节描写的要求较高,需要记者发挥人类独有的创造力,运用打动人的细节、个性化的语言写出具有典型意义的通讯,这不是机器新闻写作通过机械化的组合能完成的。另外,人类记者新闻评论的写作水平也是机器新闻写作无法企及的。新闻评论的写作要求具有针对性、思想性和指导性,需要记者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背后的本质意义和因果关系,对人类的思辨能力、主流价值观把握能力要求较高,这正是机器新闻写作所缺乏的。

(三)挖掘“人+机器”最大价值的人机协作者

技术发明的初衷是辅助人类。技术的发展不是最终的目的,人的发展才是技术发展的本质。机器新闻写作的出现是为了帮助人类提高新闻写作速度和质量,从当前机器新闻写作技术水平来看,还无法完全脱离人的辅助独立工作,人类应该与机器协作,发挥和挖掘“人+机器”的最大价值。

人与机器实现高度协作是建立在人知道机器能做什么从而高效运用机器的基础上的。人类记者必须在掌握机器新闻写作能力范围基础上充分运用机器新闻写作,让机器更好地连接人与数据资源,生产优质新闻作品。记者可以利用实时机器学习、自然语言理解等技术对非结构化的数据和文本进行分析,从而发现新闻线索。还可以利用深度文本技术等来验证新闻的真实性。另外利用语音交互、视觉响应和触觉反馈等技术,开发非传统的新型报道方式也是记者可以探索的方向。

四、结语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机器新闻写作正在以不可逆转的趋势进驻新闻生产领域,并不断侵蚀着人类记者的职能范围,机器新闻写作时代已然来临。但技术发明的初衷是帮助人获得人性的实践活动,记者应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被技术改变的行业。况且机器是有缺陷的,机器没有感情,没有创造力,更无法进行价值判断,而新闻报道属于精神产品,精神产品的生产离不开人类的情感、创造力和价值选择,因此机器新闻写作不可能完全取代记者,而是和记者并存。记者的价值在于和机器协作完成机器无法单独完成的报道,并且探索机器完全无法涉及的报道领域,进行优质内容的深耕。

参考文献:

[1]王岚.也谈机器新闻写作[J].青年记者,2019(26):83-84.

[2]邓浩然.新闻写作机器人现状与发展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19.

[3]匡文波.传媒业变革之道:拥抱人工智能[J].新闻与写作,2018(01):77.

[4]余婷,黄先超.从“人机协同”到“人机互信”关系的构建——智媒时代美国新闻编辑室发展趋势探析[J].青年记者,2019(27):19-21.

[5]喻国明等.新闻人的价值位移与人机协同的未来趋势——试论机器新闻写作对于新闻生产模式的再造效应[J].新闻知识,2017(02):3-6.

[6]何苑,张洪忠.原理、现状与局限:机器写作在传媒业中的应用[J].新闻界,2018(03):21-25.

[7]张志安,刘杰.人工智能与新闻业:技术驱动与价值反思[J].新闻与写作,2017(11):5-9.

猜你喜欢
价值定位记者现状
高职英语教学价值定位及其实现
电视编导与记者的区别
电视新闻记者的编辑意识分析及阐述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谈谈高校招生宣传工作机制及其创新
论我国传统道德的诚信规范及其现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