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性膀胱炎诊疗进展

2020-12-12 22:41
大医生 2020年3期
关键词:膀胱炎癌变膀胱癌

于 干

(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安徽合肥 230011)

腺性膀胱炎(cystitis glandularis,CG)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下尿路刺激(尿频、尿痛、尿急、会阴部不适感等)的慢性膀胱疾病[1]。CG 的临床表现与其病变部位有着密切的关系,病变位置位于三角区的患者,其主要表现为膀胱刺激症;位于膀胱颈的患者多表现为下腹不适、排尿不适、严重者会出现排尿困难的现象;病变位置到达输尿管口位置者,多表现为输尿管扩张和肾积水,引起腰部不适;合并膀胱结石患者可出现尿流中断现象[2]。由于该病极易反复发作,且具有恶变可能,故而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威胁患者的生命,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

1 腺性膀胱炎的病因及发生机理

目前,腺性膀胱炎病因及发生机理仍未明确,但是尿路感染被普遍认为是腺性膀胱炎的主要诱因。临床上一般认为是由于尿液中的离子、结晶、细菌等物质长期刺激患者的尿路上皮,从而逐渐产生变化,形成Brunn 巢,其内囊液聚集,从而形成囊性结构,发展成囊性膀胱炎,后形成柱状上皮,形成腺体,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逐步发展为腺性膀胱炎[3]。所以,腺性膀胱炎和囊性膀胱炎常同时存在于同一病灶,是同一种疾病的二个病理阶段,称为囊腺性膀胱炎。近年来,腺性膀胱炎的发病率呈现显著上升趋 势。

2 腺性膀胱炎的诊断进展

CG 的诊断可分为临床表现、尿检、B 超、CT、MRI、膀胱镜检+活检。临床表现和尿检结果所提供的依据较少,可作为CG 的初步诊断;B 超、CT 和MRI 是常见的检查方式;膀胱镜检+活检是腺性膀胱炎确诊的依据[4]。

B 超检查具有方便快捷、经济负担轻、诊断效果佳等特点,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超声图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中,并被作为腺性膀胱炎的主要检查方式之一。超声检查可查看到小的病变回声增强,大的病变可出现大小不等的回声、瘤体表面声欠规整、基底较平坦、且局限于黏膜层等,B 超在腺性膀胱炎中的诊断效果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证实[5-6]。余卫峰[7]通过对39 例腺性膀胱炎患者和192例膀胱癌患者进行B 超声检查,并将超声检查结果与手术病例结构相对比后发现,腺性膀胱炎患者53.80%表现为膀胱壁局限性增厚,膀胱癌患者72.9%表现为单发结节或团块,在病灶分布上有显著差异,B 超对腺性膀胱炎的诊断率为 84.60%,能够清晰地观察到腺性膀胱炎的边界、形态和位置,诊断价值较高。因此B 超检查在腺性膀胱炎中具有较好的诊断效果。

CT 检查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平扫可观察到膀胱壁呈增厚的现象,形态可呈结节状、扁丘状或乳头状;通过增强扫描,可观察到病变部位大多数呈不均匀的强化、基底较宽、有钙化或囊肿等现象;延迟扫描时,病灶边界清楚、充盈缺损。陶毅等[8]通过对9 例腺性膀胱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予以CT 检查后发现 8 例为肿块型,部分病变范围局限,增强扫描前 CT 值约为(16.32 依6.36)HU、增强扫描后CT 值约为(29.36 依8.58)HU。说明CT 检查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征性,能够作为腺性膀胱炎的诊断方法之 一。

MRI 检查则表现更为精准。能准确判断病灶的位置、范围大小,以及其周围器官组织之间的关系[9]。

膀胱镜检+活检是腺性膀胱炎的诊断标准[10]。通过膀胱镜能够对病变部位进行直观的观察;通过活检能进一步为疾病的确诊提供依据。膀胱颈部颈口3 ~9 点处、膀胱三角区及输尿管口周围是腺性膀胱炎的好发部位。正确的范围、部位和深度是活检组织选择时需要注意的重点,多点取材是选择的原则。

3 腺性膀胱炎的治疗进展

腺性膀胱炎不仅会造成尿路刺激症,还具有恶变可能,是癌前的一种病变,因此合理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腺性膀胱炎的治疗主要采用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一般应用于低危CG 患者,主要分为膀胱内肌注和口服药物。根据患者的病情、尿液细菌培养结果来选择适合的治疗方式与抗生素药物。足量,足疗程是治疗原则。常见治疗药物有氟尿嘧啶、干扰素、吡柔比星、卡介苗、高锰酸钾、类固醇、硼酸等[11]。

手术治疗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分为(1)祛除诱因,下尿路感染、梗阻、膀胱内结石是腺性膀胱炎的主要诱因。膀胱内结石和下尿路梗阻可导致患者排尿不畅,也是引起尿路感染的原因。因此,治疗上述慢性刺激也被认为是治疗腺性膀胱炎的基础。另外女性尿道外口畸形;男性前列腺增生、膀胱颈抬高及前后尿道狭窄等都会一定程度上引起尿路感染,影响CG 的治疗效果,因此在治疗时祛除诱因具有重要意义[12]。(2)病灶祛除,对于范围较小的滤泡增生型低危患者可根据临床症状、部位、大小、形状的不同,在寻找和消除病因的同时,根据疾病的需要选择经尿道汽化术、电灼术、电切术、绿激光汽化术等方式进行治疗。(3)开放性手术,高危CG 患者(如:滤泡增生型范围较大、乳头瘤样型、肠腺瘤样型)由于尿道腔内手术难以完全祛除病灶,且大面积灼烧会加重术后的尿路刺激,因此可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膀胱部分或完全切除、膀胱黏膜剥离、尿流改道术等开放性手术[13]。

4 腺性膀胱炎与膀胱癌的关系

腺性膀胱炎与腺性膀胱炎癌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也比较具有争议。早在1958 年,由徐浩等报道1 例腺性膀胱炎患者未经治疗后1 年转变为腺性膀胱癌[14]。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CG 与膀胱癌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和信号转导等研究。普遍认为CG 是一种潜在的癌前病变现象,Brunn 巢和囊状改变被认为是癌前病变的先兆之一。黄丽燕等[15]学者曾报道9 例腺性膀胱炎患者中有2 例发展为膀胱腺癌,表明其恶变率明显高于膀胱非特异性炎症。汪洋等[16]学者经研究后发现,血清CAl9-9 和CEA 在腺性膀胱炎和腺性膀胱癌中的水平均显示增高,而膀胱非特异性炎症等人员的此项血清指标并没有发生增高,提示CG 有恶变的倾向。从CG 出现临床症状到恶变一般时间为2 ~5 年。RASP2l 基因蛋白在CG 和膀胱癌中的表迭一致,而且RASP2l 基因高表达的CG 患者有较高的癌变危险,说明在CG 和癌变转化过程中存在相关基因调控,RASP21 基因是CG 发生癌变的早期检测指标[17]。刘思宽等[18]研究CG 中细胞角蛋白19 的表达情况表明,细胞角蛋白19 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膀胱黏膜,可作为CG治疗预后的指标。

姜涛等[19]通过对458 例CG 患者的临床研究显示,Brunn 巢上皮细胞出现腺癌变2 例,以往有膀胱移行上皮癌病史5 例。因此,CG 既可以发生癌变,又可和膀胱腺癌同时存在,但发生癌变的概率并不高。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明确的关联关系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5 讨论

CG 是一种上皮增生与化生同时存在的病变,也是一种较为少见的非肿瘤性炎性病变,国外文献报道其患病率约为0.9%~1.9%[20]。由于腺性膀胱炎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不明确,因此,尽管临床对于该疾病的治疗有着诸多不同的方案,但是没有统一且标准的方案。临床多行经尿道电切后联合药物灌注治疗[21]。手术过程中病变切除的深度掌握是手术疗效的关键,对于病变部位广泛、严重的患者,在手术切除后联合药物灌注能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22]。对于弥漫性病变患者,且经保守治疗和上述手术治疗后效果不明显,或反复发作、合并其他严重并发症,或高度怀疑已发生癌变的患者,可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的同时,采用开放性手术[23]。患者在治疗后应定期进行回访和复检,随时关注恢复情况。对因病产生焦虑和抑郁的患者应进行心理辅导,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因此,总结前文,腺性膀胱炎患者出现临床症状时,可根据B 超或者CT 来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行膀胱镜检查+活检,膀胱镜检查+活检是最终诊断标准;由于发病机制不明确,治疗方案以祛除诱因和病因为基础,辅以心理疏导;腺性膀胱炎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因此治疗后的定期复查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膀胱炎癌变膀胱癌
尿频尿急可能是膀胱癌
VI-RADS评分对膀胱癌精准治疗的价值
外泌体长链非编码RNA在膀胱癌中的研究进展
长了胆囊息肉怎么办
长了胆囊息肉怎么办
《癌变·畸变·突变》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证书
急性膀胱炎有哪些症状,治疗方法有哪些?
非编码RNA在膀胱癌中的研究进展
远离膀胱炎,重在“三早”
副乳也会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