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科技 赋能产业

2020-12-12 07:53
纺织科学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医用纺织科技

由于疫情的原因,已经连续举办7年的2020 中国纺织科技成果对接峰会暨第七届“中国十大纺织科技”发布会比往年来得晚了一些。不变的是,该活动始终以促进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落地、助力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为重要使命。

7年来,该系列活动见证着行业科技创新氛围日益浓郁,科技创新对于行业发展的引领作用日益强大。150余项行业重大创新科技在这里发布,300余家科技型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深度参与。

今年,纺织行业面临的形势空前复杂,市场需求稳定不足,经济效益下滑。当行业面临巨大风险考验,更加需要创新突围。以科技创新为导向,实现技术改造、产品优化,始终是企业长久发展的根本。在“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布局之际,峰会的举办聚集行业人士共商疫情影响之下的科技发展趋势与企业创新路径,有利于促进产业链创新价值流动。

扫一扫回顾现场精彩内容

扫一扫参与云展互动

中国即将进入“十四五”时期,纺织工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新定位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解决民生与美化生活的基础产业、国际合作与融合发展的优势产业。如何实现支柱、基础、优势产业的定位,科技创新是实现路径的重要支撑。这也正是中国纺织科技成果对接峰会暨“中国十大纺织科技”评选活动连续举办7年的意义所在:促进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落地,实现产业链互动融合,引领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以“追光科技·赋能产业”为主题的2020 中国纺织科技成果对接峰会暨第七届“中国十大纺织科技”发布会(以下简称“峰会”)于10月27日在福建泉州晋江举办。本次活动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指导,通用技术集团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泉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泉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主办,《纺织科学研究》杂志社、中纺院海西分院承办,晋江市科学技术局、晋江市发展和改革局、晋江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晋江市商务局、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泉州市人才创新共享联盟协办。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泉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吕刚,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姜俊华,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赵强,晋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汉杰,绍兴文理学院党委副书记沈赤,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纪委书记邵林,通用技术高新材料集团副总经理刘剑,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主任王玉萍,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程学忠,泉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陈招平,泉州市工信局副局长吴金埔等领导嘉宾出席了此次活动。安踏、长源纺织、凤竹纺织、威海拓展、愉悦家纺、奥神新材料、经纬纺机、大连华阳、桐昆集团、邦维高科、鲁丰织染等纺织服装全产业链知名企业代表,以及中新社、科技日报、福建日报、泉州电视台等媒体参加了此次活动。

本届峰会打破以往仅现场交流的模式,采用线下与线上直播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网络及自身平台优势,汇聚了更多的纺织精英企业,打通纺织全产业链,超过15万人在线观看。

领导致辞高屋建瓴

晋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汉杰在致辞中表示,晋江地处福建东南沿海,是全国著名侨乡,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晋江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品牌经济、实体经济,走出了一条特色县域发展路子。纺织鞋服是晋江最具代表的支柱产业,纺织鞋服两大千亿产业集群,涌现出安踏、利郎、柒牌、七匹狼等行业领军企业,具备明显的品牌和市场优势,先后被授予“中国纺织产业基地”“中国鞋都”“世界茄克之都”等“国字号”区域产业品牌。希望中国纺织科技成果对接峰会暨“中国十大纺织科技”发布会平台能够成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找信息、谈合作的重要载体,促成更多纺织科技成果与晋江本土企业合作对接、就地转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创新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以视频的形式向峰会致辞。他说道:“促进科技成果交流与对接,助力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发展,切实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是中国纺织科技成果对接峰会暨‘中国十大纺织科技’评选活动的使命与担当,在‘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布局之际,能让众多的行业人士聚集在一起,共商后疫情时代的科技发展趋势和行业创新之路,意义非凡。我们要发挥集体智慧,积极解决卡脖子的行业难题,促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姜俊华致辞时表示,近年来,中国纺织行业的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中国纺织行业取得的成绩与纺织科技创新密不可分。“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纺院作为我国纺织行业综合性科研院所和纺织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院60余年来,始终秉承以科技支撑、促进和引领纺织工业发展的使命,成为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蒋士成

张汉杰

李陵申

姜俊华

我国纺织科技创新可顺应四大趋势:高端化、高技术化、多元化、生态化

四大奖项荣耀发布

第七届“中国十大纺织科技”奖的揭晓将峰会推向高潮。今年的“中国十大纺织科技”评选具备以下三大特点:一是参与的项目体现了新型纤维及技术在服装、家纺、产业用等终端领域的广泛应用,通过科技创新提升了产品性能及附加值;二是项目成果代表了智能制造、绿色循环、高质量发展等纺织行业发展方向;三是此次特别设立的“抗击疫情技术贡献奖”,相关企业在特殊时期紧急攻关,争分夺秒解决了防护服、口罩、消杀产品等防疫物资供应紧缺,生产设备一机难求等难题,为我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全球抗“疫”提供了有力支撑,作出了突出贡献。

威海拓展、愉悦家纺、江苏奥神新材料、大连华阳、经纬纺机、武汉裕大华、福建永荣、中纺院、桐昆集团、鲁丰织染等获得第七届“中国十大纺织科技”奖。

随后,峰会揭晓了第七届“中国十大纺织科技”三大子奖项获奖名单,呈现出纺织行业前沿科技全面发光。北京叠加态、佳人新材料、深圳丝润等获得“中国十大纺织科技·新锐科技奖”;山东岱银、华纺股份、凯泰特纤等获得“中国十大纺织科技·产业推动奖”;邦维高科、济南圣泉、天鼎丰等获得“中国十大纺织科技·抗击疫情技术贡献奖”。

一场纺织科技的盛会

此次峰会也是一场纺织科技的盛会。峰会现场,李陵申分析了我国纺织行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战略,为在座企业以及全网参会纺织业人士梳理了行业的现状与走势。

他表示,当前我国纺织工业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行业基础研究能力薄弱,原始创新意愿和能力不足;产品应用技术研究不深入,现有标准和技术规范不能准确体现实际应用环境要求;产品结构不合理,同质化现象突出;外部环境制约创新学习机会,科技民族主义加剧,使科技传播和科技贡献的边际效益下降。

为了实现“十四五”中国纺织工业发展定位及目标,我国纺织科技创新可顺应四大趋势:高端化、高技术化、多元化、生态化,并在未知领域探索研究,增强品牌、设计、研发能力,形成自主创新高性能纤维品种,支持产业低成本、高品质工艺技术、装备和原材料,开拓新型纤维资源。

“中国十大纺织科技”奖获奖企业领奖合影。

每一个获奖项目都代表了纺织行业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此次峰会邀请了4家第七届“中国十大纺织科技”以及三大子奖项的代表企业,分享了最新的前沿技术。作为第七届“中国十大纺织科技”奖获奖代表,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顺分享了“高强型碳纤维高效制备产业化技术”。他表示,我国是碳纤维产能大国,但不是产量大国。在面对国际三封锁,无技术、无装备、无产品的困境下,威海拓展相继突破了一系列碳纤维生产的关键技术和工艺、装备瓶颈,成功实现碳纤维国产化目标,为我国航空、航天多个型号的研发和生产提供了材料保障。新锐科技奖获奖项目代表——北京叠加态技术有限公司CTO 钟飞鹏介绍了新型保暖材料。他表示:“ ‘绝导体’是一种颠覆性材料,它让冬季服装厚度下降80%,保暖效果提高5倍。该款材料可应用到汽车、高铁、飞机、帐篷等产业链,赋能超过20个行业,是一款节能、环保,促进多行业产品升级的创新材料。”凯泰特种纤维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黄芽介绍了“超细聚乙烯纤维产品的开发及产业化”,该项目荣获了“中国十大纺织科技·产业推动奖”。据介绍,凯泰特纤一直专注于功能性和差别化纤维的开发与生产,推动聚乙烯系列长丝及超细聚乙烯短纤维的开发及应用。北京邦维高科特种纺织品有限责任公司第四事业部部长邢雷介绍了获得抗击疫情技术贡献奖的BWT 医用防护服项目。由于该公司具有长期生产医用防护装备的经验,因此疫情期间参与了北京市政府、北京市科委、国家药监局、国家科技部关于防护装备的课题,为抗击疫情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8家单位现场签署合作协议。

此次峰会不仅有关于前沿技术、产业趋势的解读,还有产业的落地,多家企业现场签约。通用技术高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与福建省晋江产业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凯泰特种纤维科技有限公司与安踏(中国)有限公司签署了联合研发实验室合作协议;海西纺织新材料工业技术晋江研究院分别与福建长源纺织有限公司、大发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福建凤竹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共建“高端面料纺纱技术研发创新实验基地”、共建“高端机织面料技术研发创新基地”,以及共建“高端针织面料染整技术研发创新基地”合作协议。

聚焦医用新材料

当天下午,峰会举办了医用新材料论坛,邀请了该领域的权威专家,以及抗疫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先进企业代表,分享关于医用新材料应用与发展趋势等方面的见解。

中纺院总工办主任、研究员李瀚宇以《可重复使用防护产品开发及医疗消毒供应中心的建立》为题进行了分享。她讲述了疫情期间,通用技术集团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发挥央企担当,借助科研优势,全力研制生产医用防护物资及紧缺装备,并成功开发出一系列可重复使用医用防护产品,解决了物资难题,降低了给环境带来的压力。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教授、博导王璐,通过视频连线现场,并与大家分享了《生物医用纺织品的最新研究与应用》。她表示,全国生物医用材料产业市场规模预计2020 将突破3000亿美元;2025年产业规模将突破6000亿美元。目前,我国80%以上高端生物医用纺织品的临床应用依赖进口,高端植入性材料及产品与我国巨大需求不匹配,未来的战略重点聚焦在纤维原料体系、加工技术和装备关键技术、检测和评价体系、产业集群体系、产品体系等方面加快发展,实现新突破。

医用新材料论坛上,专家及企业代表分享了该领域的发展趋势。

会议精彩之处,现场观众频频拍照记录。

现场展示区引人驻足,交流火热。

中纺院浙江分院展示了植物染丝巾及医用防护产品。

佳人新材料展示了多款面料产品。

济南圣泉集团展示了石墨烯纱线。

派欧尼尔环境净化工程(北京)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周占磊分享了《防护用品洁净车间建设及升级探讨》,阐明了防护用品洁净厂房的建设要遵循五大原则: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信息化、个性化。

最后,福建柒牌时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物料采购部经理李喜华带来《服装企业转型医疗器械行业的思考》,阐述了服装企业转型医疗器械行业面临四大挑战:准入门槛高、资金投入较大、研发能力要求高、高技术人才缺乏。

嘉宾们都表示,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更加注重健康安全,同时也更加了解纺织材料在大健康领域的重要作用,医用新材料应用广泛,未来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让产业链对接延续不断

如何更大规模、持续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一直是中国纺织科技成果对接峰会思考的问题。

本届峰会的直播举措不仅覆盖现场,还通过直播,向所有线上参与的观众展示了前来参展的产品。浙江佳人新材料有限公司、中纺院(浙江)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都通过镜头,阐述了各自的科技亮点和产品优势。

此外,中国十大纺织科技“云展”平台是此次活动的另一个亮点。在峰会落下帷幕后,会集了获奖项目具体信息的“云展”仍在继续。主办方表示,举办云展的目的是行业人士可以随时通过线上平台了解获奖项目及纺织前沿科技,促使供需双方更有效地对接。作为一个注重推动创新的平台,中国纺织科技成果对接峰会暨“中国十大纺织科技”评选活动也要利用新技术更好地促进产业链互动融合。

项目推介

高强型碳纤维高效制备产业化技术

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张顺

2019年中国碳纤维的总需求为3.78万吨,对比2018年的3.1万吨,同比增长了22%,其中进口量为2.58万吨(占总需求的68%,比2018年增长了17.5%),国产纤维供应量为1.2万吨(占总需求的32%,比2018年增长了33%)。

我国碳纤维生产开发虽然比外国企业晚了30年,但目前产品性能指标与国外同类产品持平,已经替代进口产品。我国碳纤维的生产之所以自主可控,主要是因为原材料丙烯腈不受制于人,丙烯腈也是腈纶的主要材料,作为腈纶生产大国,用于碳纤维生产的丙烯腈数量远远低于腈纶的使用量。

“高强型碳纤维高效制备产业化技术”项目采用二甲基亚砜间歇法溶液聚合、干喷湿法纺丝技术,通过温度与浓度致凝固的优化组合,实现快速纺丝下的均质化凝固;采用溢流法和整流筒法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了干喷湿纺空气层高度的稳定性,显著提高了可纺性。该项目技术为国内首创,项目成果提高了TZ700S 碳纤维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纤维质量稳定性,解决了产品性能稳定性差等难题,使TZ700S 碳纤维参与国际竞争,推广应用水平显著增强。

叠加态超性能材料

北京叠加态技术有限公司CTO 钟飞鹏

叠加态材料的出现使困扰已久的服装臃肿问题迎刃而解,它可以让冬季服装厚度下降80%,保暖效果提高5倍。该款材料厚度仅为0.7mm,每平方米克重45g。该绝导体材料是一款节能、环保,促进多行业产品升级的创新材料。其卓越的绝导性能,填充在外层服装面料与里布之间,把冷空气进行隔离,降低冷能与身体热量的交换与传导,减少热量流失,里层的服装就能起到保暖作用。

将填充两层叠加态材料的夹克和国际知名品牌的鹅绒服在零下20度的冷库作对比,20 分钟后,通过测量服装和人体之间的温度以测试保温效果,结果显示,使用叠加态材料的夹克仅下降了1度,而鹅绒服下降了2.7度。

该材料是分子叠加、功能叠加、能效叠加、物理叠加和多学科叠加的研发成果,具备隔热、保暖、抗菌、透气、吸汗、速干、轻薄、安全和环保等性能。该项目成果可应用于衣、食、住、行,-50℃~150℃温度区间的产业链,如服装保暖、帐篷隔热、墙纸保暖、汽车顶棚隔热、高铁车厢隔热、飞机客舱隔热等超过20个行业。

超细聚乙烯纤维的开发及产业化

凯泰特种纤维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 黄芽

作为石化行业重要原材料,聚乙烯是目前国内合成树脂中产能最大、进口量最多的品种,年产值达7000万~8000万吨。日常生活中,多以塑料制品、管材等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由于聚乙烯分子结构规整、高结晶度、高取向度的特点,研究人员将其开发成长丝或短纤的形式来应用。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特性,聚乙烯纤维的导热性能优异,是锦纶的2倍,涤纶的6倍,是棉纤维的8倍,非常适合做成凉感材料。接近于0的回潮率,使得聚乙烯纤维不具有吸湿性,从而得到导湿、抑菌防霉的特点。

该项目在纺丝、改性母粒设计、组件结构设计、后道应用等方面体现集成创新,成功开发了超细聚乙烯纤维产品。项目制得的超细聚乙烯短纤维,纤维直径为8μm、纤维长度为3mm,可用于动力电池隔膜的制备,是我国唯一一家能够量产该款纤维的企业。使用湿法造纸成型的电池隔膜,均匀性好,具有较高的孔隙率、撕裂强度以及良好的弹性,同时,该电池隔膜具有较好的耐酸碱能力、耐腐蚀性、电绝缘性。由于超细聚乙烯短纤维密度小于1,重量较轻。此外,超细聚乙烯长丝具有芯吸作用、抑菌防霉,接触凉感功能得到增强,可用于运动服、家纺等领域。

BWT医用防护服技术和医疗物资供应

北京邦维高科特种纺织品有限责任公司第四事业部部长 邢雷

邦维高科具有长期生产医用防护装备的经验,因此疫情期间参与了北京市政府、北京市科委、国家药监局、国家科技部关于防护装备的课题,为抗击疫情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可重复使用医用防护服具有使用成本低(灭菌成本6.37元),防护性能优良,绿色环保,可重复使用,储存费用低的特点。防护服采用自主研发的3层复合材料,连体结构,环氧乙烷灭菌,可重复使用10次,供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诊、转运、筛查、隔离等工作中,对具有潜在感染性的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空气中的颗粒物等物质进行阻隔和防护,过滤效率达到99.9%,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安全保障。其断裂强力、过滤效率、抗合成血液穿透、抗渗水性等关键性能检测结果均远高于医用一次性防护服国家标准。

疫情期间,邦维高科完成了102万套防护服的生产,85万套的交付任务主要用于保障北京、武汉,武警、卫生疾控医务人员使用,约15万套出口到国外,支援世界抗击疫情。此外,其研发团队还进行了辐照消毒灭菌技术推广、新型高智能舒适型医用防护服的研发等9项技术创新工作。

医用新材料论坛加快建立完整的生物医用纺织材料体系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教授、博导 王璐

生物医用纺织材料具有显著的交叉学科特征。以纤维为基础,以纺织加工技术为依托,以医疗应用为目的,制成人工血管、组织补片、人工器官、手术服等。从用途来看可分为四类,分别为:体内植入、体外装置、非体内植入、健康防护。其中,体内植入的相关产品包括:心血管材料、补片、输尿管、缝合线、消化道材料;体外装置的相关产品包括:人工肺、人工肝、人工肾、血液浓缩器。非体内植入的产品包括清创材料、纱布绷带、可吸收敷料、止血材料、弹性绷带。用于健康防护的产品包括一次性垫布、防护服、纺织基传感、护踝、压力纺织品。

从整个市场规模来看,全国生物医用材料产业市场规模预计2020年将突破3000亿美元;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6000亿美元。放眼全球,按材料属性分,全球生物材料产品市场格局中,高分子材料占比为49%,金属材料占比为25%,生物活体组织占比为17%,陶瓷材料占比为9%。

目前,我国80%以上高端生物医用纺织品的临床应用依赖进口,高端植入性材料及产品与我国巨大需求不匹配,未来的战略重点聚焦加快发展新型生物医用纺织材料纤维原料体系;突破高端生物医用纺织材料产业化加工和装备关键技术;加强生物医用纺织材料检测和评价体系建设;优化升级生物医用纺织材料产业体系;加快建立高、中、低端完整的生物医用纺织材料产品体系。

聚焦医用防护产品可持续发展

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办主任、研究员 李瀚宇

疫情期间,中国通用技术集团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履行央企职责,发挥科研优势,全力研制生产医用防护物资及紧缺装备。为解决物资供应紧张难题,中纺院成功研制出移动式医疗消毒供应中心及可重复使用医用防护服,并开发出可重复使用80次的手术服,合作研制可重复使用口罩,牵头制定发布《可重复使用医用防护服》《复用式日常防护口罩》团体标准。这一系列举措从短期看解决了医疗防护物资紧缺难题,长远看降低了给环境带来的压力。

中纺院复用型医用防护产品采用的面料为“三明治”结构,外层为涤纶间隔导电纤维的经编织物,中间层为PTFE微孔防护膜,内层为六沟槽异形截面的亲水涤纶编织的经编织物。经测试,重复试穿洗消20次后,防护性能关键指标满足GB19082 标准要求。

今年2-3月,中纺院完成了移动式医疗消毒供应中心建设工作:洗消技术试验线在小汤山如期落成,洗涤、消毒、灭菌各模块运转顺利。

3-4月,中纺院作为第一起草单位,开展可重复使用医用防护服团体标准编写工作。4月16日“可重复使用医用防护服” T/ZMDS 30001-2020 正式发布实施。

防护用品洁净厂房建设遵循五大原则

派欧尼尔环境净化工程(北京)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周占磊

防护用品洁净厂房建设及升级可以从厂房选址,洁净车间规划设计风险规避,施工管理、验收流程及关键节点控制,投资测算方法与注意事项,厂房运行维护管理5个层面入手。

在厂房选址方面,新建厂房选址遵循“三原则”:厂区规划原则、远离人为污染、远离大气污染。而对于购买或者租赁厂房则要遵循“八要素”:建筑层高4.5m~5.5m为宜;建筑荷载不低于300KG/m2;配套冷热源及蒸气是否满足条件;厂房的排水、污水处理设施及排放条件;厂房配电是否满足使用要求,增容条件;要考虑空调机房、新风、排风口位置;空调室外机位置;多层厂房需考虑邻层对工程施工的影响因素。

厂房规划在设计时需要注意的要点包括:人员和物料独立进出,易造成污染的物料设置专用出入口;人员及物料进出洁净区(不同洁净度等级之间)流程;避免串岗行为发生;洁净区内物料传递路线宜短,应避免物料来回交叉搬运;考虑设备检修门及通道的设计;多层厂房考虑人物流电梯的设置;单个车间面积建议按500~800平方米划分,以便模块升级。

总体而言,防护用品洁净厂房的建设要遵循五大原则: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信息化、个性化。在厂房设施运行维护的过程中要注意降低风险、减少成本、节能运行、专业的升级改造。

服企转型医疗器械行业面临的四大挑战

福建柒牌时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物料采购部经理 李喜华

2020年大年初一,为响应国家号召,柒牌紧急召回300 多名员工,开启4条生产线,迅速从服装企业转型生产防护服,并获得医用防护服生产许可证。服装企业转型医疗器械行业面临四大挑战:准入门槛高、资金投入较大、研发能力要求高、高技术人才缺乏。

医用防护服生产企业面临着较高的市场门槛,医用防护用品属于医疗器械,其使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和健康。我国对医疗器械生产实行许可证制度,企业只有取得《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医疗器械注册证》等相关资质后才能进入本行业,且审批周期性比较长。

在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建立净化车间、万级实验室及采购大量生产、检验设备。在经营管理上,严格按照医疗器械法规要求,按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加速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企业在医疗行业整体形象。在产品技术研发方面,需要加强研发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工艺技术的改进,并不断扩充产品线,获取更多的竞争优势和利润空间。需要真正意义上的研发人员,并进行常态化下新产品的研发,开发出新的常态化防疫产品(如动车、高铁、酒店、飞机上人员专用防护产品的开发)。产品需要通过CE、FDA、ISO13485、CFDA 等的认证,从而获得销售许可资质,拓宽产品市场。

评选结果

第七届“中国十大纺织科技”奖

?

第七届“中国十大纺织科技”·新锐科技奖

?

第七届“中国十大纺织科技”·产业推动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项目名称序号 获奖单位120 英支汉麻纺纱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山东岱银纺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当盛新材料有限公司西安工程大学华纺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富润印染有限公司北京中纺精业机电设备有限公司东纶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凯泰特种纤维科技有限公司、绍兴文理学院泉州迈特富纺织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水星家用纺织品股份有限公司辽宁省功能纺织材料重点实验室(辽东学院)绍兴水乡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杭州航民达美染整有限公司、绍兴文理学院、浙江省产业用纺织品和非织造布行业协会闪蒸法高密度聚乙烯特种材料关键技术及在医用防护产品的应用数据驱动的棉纺质量智能控制技术高质低耗仿蜡印印花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PTT纤维/棉超柔弹性针织面料染整技术及产品开发单向导湿工装面料制备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碳纤维用热辊技术开发项目超细聚乙烯纤维产品的开发及产业化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户外携行构件高效制备技术与应用硅藻土改性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及其在家纺领域的应用生态染整抗菌保健柞蚕丝织物研制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卫材专用竹炭粘胶纤维及其水刺非织造布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第七届“中国十大纺织科技”·抗击疫情技术贡献奖

1 2 3 4 5 6北京邦维高科特种纺织品有限责任公司天鼎丰控股有限公司中纺院绿色纤维股份公司无锡红豆运动装有限公司济南圣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酷特智能股份有限公司BWT 医用防护服高强粗旦聚丙烯长丝针刺土工布绿纤®-卫赛尔卫生湿巾可循环使用防护型口罩的研发及产业化可降解防护口罩酷特云蓝卡谋全自动平面口罩机项目名称序号 获奖单位

第七届“中国十大纺织科技”奖提名项目

1 2 3 4 5 6青岛酷特智能股份有限公司兰州三毛实业有限公司无锡红豆居家服饰有限公司杭州万事利丝绸数码印花有限公司鲁丰织染有限公司海宁安捷复合材料有限责任公司酷特云蓝治理平台石墨烯毛精纺面料发热红豆绒系列功能针织面料研发推广丝绸抗病毒抗菌时尚防护口罩纯棉数码喷墨印花免烫智能温控面料碳纤维生态草水修复生态系统项目名称序号 获奖单位

专家评委会成员

蒋士成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玉萍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主任吕 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学部副主任祝宪民中国纺织机械协会高级顾问徐迎新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常务副会长沈 赤绍兴文理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华平东华大学研究院副院长陈大鹏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服装协会会长潘卫翔首都科技服务业协会理事长李陵申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张兴祥天津工业大学教授彭燕丽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中国纺联科技发展部主任武海良西安工程大学教授庄小雄叶志民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理事长通用技术高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赵 强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乔艳津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主任、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生产力促进部主任黄 庆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陈志华中国印染行业协会会长程学忠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朱北娜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王明葵福建省纤维检验局局长华 珊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林家生福建省纺织工程学会高级工程师董春兴中国麻纺织行业协会会长迟宗君《风采童装》出版人顾 平中国纺织机械协会会长张建纲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集团总裁俞亦政中国纺织规划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林 刚广州赛奥集团副总裁张慧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发展部副主任

评选说明

一、征集条件

1.项目范围包括纺织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等;

2.项目需具有独立的知识产权,有明显的创新点,且技术比较成熟、行业急需;

3.项目有一定的产业化基础,至少在行业某一细分领域正在或已经产生了重要价值。

二、评选细则

1.启动时间:2020年4月30日

2.初审推荐:由承办单位或各地科技管理机构进行初审,择优推荐项目。

3.专家评审:30余位来自中国工程院、中国社科院、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行业各领域的专家组成权威评审团,对征集项目进行评审。

4.网络投票:时间为7月13日-8月3日。

5.权重设置:网络投票权重占比35%,专家投票权重占比65%。

三、评选结果

经专家评审及网络投票,最终评选产生第七届“中国十大纺织科技”;以及“中国十大纺织科技·新锐科技奖”、“中国十大纺织科技·产业推动奖”、“中国十大纺织科技·抗击疫情技术贡献奖”三大子奖项

四、现场发布

10月27日,2020 中国纺织科技成果对接峰会暨第七届“中国十大纺织科技”发布会在福建泉州晋江举办,现场发布相关奖项并进行项目对接。

猜你喜欢
医用纺织科技
澳洋纺织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75%医用酒精
75%医用酒精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医用酒精如何配制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