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丹毒病的防治

2020-12-13 02:03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20年4期
关键词:泔水猪丹毒亚急性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瞻榆镇畜牧兽医站,吉林 白城 137205)

猪丹毒病是一种养猪生产中常见的急热性细菌性传染病,在世界多个养猪国家都有流行,感染猪以急性败血症和体表出现疹块为主要表现特征,对养猪业危害较大[1]。

1 病原学

猪丹毒杆菌为革兰氏阳性小杆菌,两端钝圆。病料内的丹毒杆菌常单在或成V形排列,在白细胞内一般为成丛排列。在陈旧的肉汤培养物内和慢性患猪的心内膜疣状物上多为长丝状。猪丹毒杆菌无运动性,不形成荚膜和芽孢,在老龄培养物中菌体着色力较差,常呈阴性。该菌可在体外进行培养,需氧或兼性厌氧,适宜生长的温度为5~42℃,最佳温度为35℃。在pH为6.7~9.2的范围内均可生长,最适pH值为7.2~7.6。对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肉汤培养基或营养琼脂上都能生长,在含有血清或血液的平皿培养基内生长状态更佳。

2 流行病学

该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以地方性流行为主,炎热多雨的季节流行最盛。猪丹毒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病猪和处于潜伏期的感染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除猪之外,牛、羊、家禽等也能被感染并发病。该菌主要分布在猪的扁桃体、肠黏膜及胆囊等处。病猪将病原菌排入环境中,健康猪接触后即会发生感染,其中消化道是最主要的传染途径。

3 临床表现

根据感染猪的具体临床表现,可将该病分为急性败血型、亚急性疹块型和慢性型3种类型。

3.1 急性败血型

猪感染后病原菌随血液流动到达全身,并产生毒素,造成感染猪出现全身败血的症状,体温高达42℃以上,虚弱,不愿走动,采食废绝,有时呕吐。结膜充血、出血。粪便干燥,表面附有黏液。疾病后期出现下痢,病猪呼吸困难,机体缺氧,黏膜发绀,部分猪皮肤潮红,以耳部、颈部和背部最为明显。潮红的皮肤可发生坏死和脱落。病程为3 d左右,病死率达70%以上。如果哺乳期的仔猪或保育猪发生感染,病程更短,通常不超过24 h,病死率接近100%。

3.2 亚急性疹块型

该型以皮肤表面出现规则的菱形疹块为特征,感染猪体温升高,采食量下降,胸腹部、背部、肩部和四肢部位皮肤发生疹块,以规则的菱形居多,稍突起于皮肤表面,初期疹块充血,指压褪色,后期表现为淤血,呈紫蓝色,指压不褪色[2]。疹块发生后体温开始下降,病猪症状开始减轻,整个病程约为1~2周。

3.3 慢性型

慢性型多由急性型和亚急性型转化而来,感染猪长期表现为关节炎或心内膜炎,皮肤也会出现坏死,病程一般在数周以上。生长发育不良,机体消瘦,料肉比上升,出栏时间延长[3]。

4 预防

猪丹毒杆菌对自然界不良因素的抵抗力较强,耐腐败和干燥,在生活污水及泔水中能存活半个月以上,在普通饮水中也能生存5 d,故发生该病的猪场一定要重视饮水消毒工作。可使用有机酸化剂以0.1%的用量全程投放于饮水中。临床研究发现,感染猪死亡后,将其尸体深埋,经过9个月仍可发现存活的细菌且毒力不减,故对感染猪尸体不可深埋,要用焚化炉彻底销毁。另外,该菌在泔水中经常存在,而很多小型猪场有给猪饲喂泔水的习惯,致使该病多发。所以必须予以禁止。疫区的猪场更要加强消毒,一定要对外来人员和车辆严格把关,经彻底消毒后方允许进入。应每天带猪消毒1次,消毒时不留死角。每年按计划进行免疫预防接种,猪群产生抗体后能够有效抵御该病的侵袭。

5 治疗

青霉素类药物对猪丹毒杆菌敏感,可用于该病的治疗,如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但青霉素类药物大多代谢较快,需每天用药两次,连用3 d以上才能见到明显效果,且对猪产生的刺激作用较强。头孢类药物如硫酸头孢喹肟注射液、盐酸头孢噻呋注射液等对该病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肌注后还有局部缓释作用,治疗时首日用药1次,两天后重复用药1次即可。但头孢类药物价格较高,临床上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选择。还有一点很重要:兽医人员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做好自我防护,防止被感染。

猜你喜欢
泔水猪丹毒亚急性
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控
简述猪丹毒的屠宰检疫、处理对策
奶牛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发生及饲养对策
CT引导下钻孔引流术治疗外伤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效果分析
吉林:全面禁止使用泔水饲养牛猪
猪丹毒的鉴定与防治
猪丹毒病的检疫要点及防控措施分析
山西:举报违规使用泔水喂猪者奖励3000元
治理“泔水猪”乱象需多方施策
补骨脂乙醇提取物小鼠灌胃急性及亚急性毒性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