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期间京郊蔬菜生产指导意见(Ⅱ)

2020-12-14 18:06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蔬菜 2020年4期
关键词:果类北京市蔬菜

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北京 100029)

生产用工问题

11 疫情期间育苗场用工、防护的指导意见

针对育苗生产中出现的人工短缺、交通不畅、防护不到位等问题,特提出如下技术指导意见,供生产者参考。

11.1 解决用工短缺

育苗是一个相对用工较多的技术环节,鉴于近期疫情防控措施的升级,外来务工人员不能按时返京,直接影响到育苗生产的有序展开,面对上述问题,可参考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11.1.1 调整订单数量、品种

及时和客户沟通,调整订单数量、品种等;能定植的用户优先取苗,不能定植的用户调整品种和取苗时间;增加叶菜类蔬菜品种的育苗量,补充北京市场。

11.1.2 减少嫁接苗用量

可以调整、引进种植品种,用优良品种的实生苗代替嫁接苗,减少嫁接环节的用工量。

11.1.3 全员加班

可以要求在岗人员全员加班,尤其是管理人员,在技术人员的指挥下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操作和服务。对于加班人员需支付相应的加班薪酬,特殊时期同心协力解决用工短缺问题。

11.1.4 近距离调配工人

出现集中用工时,苗场间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难题。相互借调工人时,需要做好登记体温、记录出行、佩戴口罩、固定工服等防护措施。

11.1.5 机械代替人工

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尽量用机械代替人工,减少用工量。如播种环节,可以请有播种流水线条件的育苗场代替播种。

11.2 解决交通运输不畅

市内运输要协调好村与村、场与场之间的沟通,取苗、送苗要有专人负责带领,并登记在册,以备查询;购买物资时,要提醒厂家提前办理各类通行证或许可证,减少时间的消耗;运输车辆要做好登记、消毒等相关工作。

11.3 解决消毒、防护问题

(1)建立体温、出行等登记制度,随时了解员工身体状况,并记录在案。(2)工作时必须佩戴口罩,避免员工近距离接触;工作人员配发固定工作服,勤用消毒液洗手。(3)减少员工外出,中午可以自备午餐。(4)建立工作微信群,应用网络办公软件布置工作。(5)育苗场暂时对外封闭,进入育苗场地必须佩戴口罩,使用消毒液洗手等。

(曹玲玲,朱莉;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蔬菜采后管理

12 疫情期间蔬菜采后管理指导意见

随着北京地区气温逐渐升高,导致部分蔬菜提前进入采收期;但受到疫情的影响,部分村庄实施封闭管理,人员出行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到蔬菜的正常销售。为减少企业经济损失、稳定菜农收入、实现蔬菜有效供给,特提出如下采后管理意见,以供生产、经营部门参考。

12.1 拓宽销售思路

利用好电话、微信等通讯工具及网络平台,提供线上订单,线下配送的非见面服务方式,充分利用各种销售手段和信息化技术,强化产销对接服务效果。

12.2 提倡适时采收

近期北京光照充足、气温快速升高,应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采收标准,适时采收。叶类蔬菜及早采收,提高叶类蔬菜成品率和商品性,利用外埠供应未恢复至节前水平的有利时机,加大销售量,降低大量集中销售的风险。果类蔬菜应调整管理方式,使番茄等提早上市,避免后期出现茄果类集中采收、集中上市现象。

12.3 应用合理包装避免机械损伤

选用适合的包装方式,适宜的包装材料,避免蔬菜在运输、销售过程中出现机械损伤,提高蔬菜电商、物流产品配送效果。

12.4 应用保鲜技术

叶菜注意保温、保湿、防冷害,果菜防止机械损伤和冻害;利用各种蔬菜保鲜方式,延长蔬菜保鲜时间;减少流通环节损耗率,实现减损增值。

12.5 强化疫情防控意识

强化采收、加工、包装、配送人员的健康防护意识,严禁在生产设施、加工车间内抽烟、吐痰,减少不必要的会面交谈。蔬菜采后,用塑料膜遮盖,保证蔬菜食用安全。加强人员集中场所及共用工具的消毒、杀菌,减少交叉感染机会。

(王福东;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13 降雪后蔬菜采后管理指导意见

为避免蔬菜受天气影响而出现冷害、冻害现象,减少产销环节蔬菜的损耗率,针对雪天及降雪后气候环境的特点,特提出如下管理意见。

13.1 提倡适时采收与适当早收

降雪过后,应及时调整蔬菜的采收时期。建议叶类蔬菜提早采收,及时补缺,增加收益;果菜也应适当提前收获,接续上市,满足供应。

13.2 采收环节注意保护蔬菜品质

雪天设施内湿度大,蔬菜,特别是叶类蔬菜水分含量高,采收过程中应避免出现机械损伤,杜绝在销售前对蔬菜清洗。如湿度过大,需要清洗,应晾晒后销售,从而保持良好商品性状。

13.3 注意保温贮藏,避免出现冷冻伤害

雪天气温骤降,采收、储运、销售各环节应采用薄膜保护、棉被覆盖等措施对蔬菜进行保温,避免蔬菜冷、冻害的发生,减少经济损失。

13.4 应用合理包装避免机械损伤

应选用适合的包装材料,避免蔬菜在运输、销售过程中出现机械损伤,从而保持商品性,降低恶劣天气条件下的蔬菜损耗率。

(王福东;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14 家庭蔬菜安全储存指导意见

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正处于关键时期,各地严格实施居住小区(村)封闭式管理,减少人员出行,在此情况下,居民每次采购生鲜农产品的数量骤然增加,导致蔬菜因贮存不当,品质快速下降,造成浪费,为此提出如下指导意见,以供参考。

14.1 科学搭配,合理食用

耐贮性较差的蔬菜,贮存时间一般2~5 d,主要包括小油菜、小白菜、油麦菜和生菜等大多数叶类蔬菜。叶类蔬菜的叶片容易失水黄化;西兰花、菜心、芥兰等蔬菜,花蕾易变黄变质;切分后的南瓜、冬瓜等蔬菜,切割面容易腐烂。

耐贮性一般的蔬菜,贮存时间为6~9 d,主要有茄子、番茄、黄瓜、西葫芦和甜(辣)椒等果类蔬菜。果类蔬菜容易发生腐烂、霉变;豆角、芦笋、芹菜、蒜薹等茎荚类蔬菜,容易发生老化和纤维化;白菜花(花椰菜)易滋生霉斑。

耐贮性较强的蔬菜,贮存时间可达10 d以上,主要有大白菜、甘蓝、白萝卜、胡萝卜、南瓜、冬瓜、马铃薯、甘薯、洋葱和大葱等蔬菜。

14.2 科学贮存,确保新鲜

14.2.1 做好贮存前处理

对于表面附着水珠的蔬菜,应置于干燥通风处晾干再贮存;对于大多数蔬菜,尽量使用保鲜膜(可用牙签在膜上扎孔,以减少呼吸放热)包装后再贮存。此外,大多数蔬菜水洗后极易导致有害微生物快速繁殖,不建议水洗后贮存。

14.2.2 做好贮存中温度管理

对于香菜、油菜、油麦菜、西兰花、菜心、芥兰、芦笋和蘑菇等蔬菜,适合低温保鲜,应置于冰箱冷藏室内贮存;对于黄瓜、番茄、西葫芦、甜(辣)椒和豆角等蔬菜,适宜保鲜温度为12 ℃左右;对于南瓜、红薯等蔬菜,不适合低温保鲜,可置于室内阴凉遮光处,保存温度在12 ℃以上。

14.3 自制加工,避免浪费

如果一次性购买的蔬菜过多,出现过剩,可适当做些简易加工,以免浪费。如黄瓜、萝卜、胡萝卜等蔬菜,加盐做成腌渍蔬菜,或者切片、切条后使用烤箱或微波炉加热干燥做成脱水蔬菜,或者洗净、去皮、切分、漂烫后放到冰箱冷冻室内做成冷冻蔬菜。

(钱井;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综合技术指导

15 北京市近期蔬菜生产技术指导意见(1)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北京市场上蔬菜价格出现一定波动;另外,当前还处于乍暖还寒的季节,只有日光温室能够保障正常蔬菜生产,为进一步稳定蔬菜产量,保障市场供应,特提出如下生产指导意见,供生产部门参考。

15.1 目前存在的问题

(1)近期北京的多云、雾霾天气频发,温室内极易出现“低温寡照”情况,经初步调查,灰霉病等真菌性病害出现抬头趋势,对蔬菜正常生长构成威胁。(2)部分栽培地块蔬菜秧果关系不协调,出现挂果量偏多、赘秧或植株低矮、结果量偏少等现象,影响了植株产量的形成。(3)受交通、物流和田间管理人员不足等因素影响,蔬菜不能及时采收和上市。(4)因技术工人短缺,育苗嫁接成为突出问题。部分育苗订单已经陆续到期,但由于疫情严峻而影响提苗。

若疫情短期内得不到有效缓解,预计会影响到春季蔬菜的正常生产,甚至造成产量降低。

15.2 下一步生产技术措施建议

15.2.1 加大对灰霉病的防控力度

(1)提高棚室温度并及时通风降湿。及时清洁棚膜,增加透光量,促进棚室温度提升。根据实际情况保温棉被适当早揭晚盖,有条件的棚室可采用其他棚内增温措施。(2)及时摘除田间病叶和病果。田间发现病叶及病果后,应用塑料袋集中收纳并带至棚外,以免造成病菌再度侵染。(3)选用科学施药方式。当病害发生必须防治时,要尽量采用粉尘法或烟雾法施药,可应用常温烟雾机、热力烟雾机、弥粉机等施药器械。在连阴天气,也可采用腐霉利烟熏剂等进行定期烟熏施药,以降低棚内湿度。

15.2.2 调节秧果关系

及时进行植株调整,去掉老、病叶片,一般番茄和黄瓜每株维持功能叶片16片左右,茄子保持35~40片叶,辣椒保证在40片以上。果实成熟后及时采收,番茄每穗留果数以4个为宜,及时疏除小果、畸形果,避免赘秧。

15.2.3 增加速生蔬菜的生产规模

在充分调查了解的基础上,调动生产企业的资源,扩大芽苗菜(豆芽、香椿、豌豆、萝卜芽等)和水培叶菜等的生产规模,迅速填补市场蔬菜供应缺口,提高应急保障能力。

15.2.4 协调好春季生产

各生产基地要适时跟踪、监测蔬菜的生产和供应情况,确定和落实好春季生产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育苗工作技术指导,为全市下一步蔬菜生产提供高质量秧苗,确保全市蔬菜市场周年均衡供应。

16 北京市近期蔬菜生产技术指导意见(2)

当前,北京市正处于疫情防控关键时期,蔬菜稳产保供尤为重要。为切实做好全市蔬菜生产,特提出如下指导意见,供生产单位参考。

16.1 生产上存在的问题

受低温寡照影响,部分温室越冬蔬菜发根少、生长缓慢;部分温室由于保温性能差、温湿度管理不到位等问题,造成低温、高湿现象严重,致使灰霉病、霜霉病等病害有所抬头。

部分园区用工人员紧张,田间管理不及时,越冬茬果类蔬菜植株调整及采收、早春茬蔬菜定植准备等环节滞后;部分育苗场黄瓜、茄子等作物嫁接工人短缺,影响春季生产。

受交通管控及物流影响,以采摘、配送等方式为主的蔬菜生产园区产品销售受到较大阻碍,草莓、番茄等出现滞销情况。

16.2 生产管理建议

16.2.1 严格防疫管理

高度重视疫情发展趋势,做好人身防护,尤其是育苗场、蔬菜包装车间等区域,应加强体温监测及场地消毒通风,严格执行防疫规定。

16.2.2 加强灾害性天气的防范

近期全市天气在气温总体趋升的同时,多云、雾霾、降雪、大风降温等极端天气的不确定性增加,应及时关注天气预报,提前做好应对措施,降低灾害性天气对生产的影响。

16.2.3 加强田间管理措施落地

(1)通过及时擦拭棚膜、应用反光幕等方式增加温室光照,提高蔬菜产量。通过及时放风和揭放保温(棉)被等方式合理控制温湿度。(2)果类蔬菜及时整枝打杈,疏花疏果,摘除病叶、黄叶、老叶,增加植株间的通风和透光;协调秧果关系,及时采收,减缓植株衰老。(3)温室蔬菜受前期低温影响,根系活力较差,植株较为瘦弱,因此要坚持“少量多次”的施肥原则,平衡施肥,番茄等果类蔬菜要注重补施钾肥,提高果实品质和抗病能力。(4)育苗基地可根据工人数量,统筹安排生产加班,加快嫁接效率,保障种苗需求;成苗期加大昼夜温差,阴天适度控水,促进生根;定植前7~10 d要进行炼苗。

16.2.4 加强病害防治

在保持室内温度的前提下,实施多次、短时放风,降低室内湿度,防止病害发生;病害发生后,优先选用烟雾法或粉尘法施药。

16.2.5 加强采后管理

积极探索电商、社区团购等销售方式,拓宽销售渠道;蔬菜采收后采取适宜温度保存,降低产后损耗。一般建议草莓保存温度为2~4 ℃,果类蔬菜10~13 ℃,叶类蔬菜0~3 ℃。

(李新旭;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北京市果类蔬菜创新团队)

17 北京市近期蔬菜生产技术指导意见(3)

为切实做好全市蔬菜生产,保障疫情期间蔬菜质量安全和应急供应,根据对昌平、密云、顺义等区蔬菜基地生产情况的调查,形成如下技术意见,供生产单位参考。

17.1 生产上存在的问题

17.1.1 温室冬季生产的典型问题仍然存在

虽然已过“数九”时节,温光条件逐渐趋好,但受前期低温寡照影响,花打顶、叶片僵化、灰霉病、霜霉病等典型问题仍然存在。

17.1.2 田间管理技术落实不到位

由于疫情影响,有些基地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用工荒”,部分棚室疏于管理、技术措施不到位,主要表现在疏枝打叶和适时采收等方面,有的园区番茄因过熟导致裂果、落果。

17.1.3 茬口衔接不紧密

有的棚室蔬菜已进入拉秧期,但未能及时清棚并安排下茬生产,设施没有得到高效利用。

17.1.4 春季蔬菜生产的备播备耕工作有待加强

随着节气的推进,春季蔬菜生产即将全面展开,而有的基地尚未制定明确的生产计划,相关生产物资,尤其是蔬菜秧苗尚未落实。

17.1.5 产品存在一定的滞销现象

受疫情影响,蔬菜采摘、配送、地头收购等销售渠道受到一定阻碍,部分基地的产品存在一定的滞销现象。

17.2 生产管理建议

17.2.1 严格防疫管理,确保人身和产品安全

生产中要做好人身防护,避免交叉感染,蔬菜包装及鲜切车间还要做好场所、操作台、机具、门把手等的科学消毒,严格执行防疫规定。

17.2.2 关注天气预报,加强异常天气的防范

目前严冬已过,但雾霾、降雪、大风降温等极端天气仍有发生,应及时关注天气信息,提前做好防范,降低灾害性天气对生产的影响。

17.2.3 加强田间管理,提高在田蔬菜的产能

降低棚室空气相对湿度、防控病害滋生:温室采用3段放风法,第1次放风于早晨卷起保温被后进行,时长15~20 min;第2次于中午高温时段进行,时长1 h左右,若温度能保证在30 ℃以上,可适当延长放风时间;第3次于覆盖保温被前进行,时长20 min左右,同时根据光照情况,适当提高白天室内温度,提高光合效率。

促进越冬茬蔬菜恢复生长:一是加强松土,深挖15~20 cm垄沟并捣碎较大土块,提高根际土壤的通透性,促进新根萌发和根系生长;二是加强植株管理,及时整枝打杈、疏除老叶、病叶和畸形果,减轻植株负担、协调秧果关系,对于连栋温室工厂化栽培的越冬茬番茄,应及时留杈增密,密度建议在3.75株/m2以上;三是加强水肥管理,目前阶段每10 d左右进行一次水肥灌施,每667 m2灌溉量15~20 m3,根据平衡施肥的原则随水追施水溶肥5~8 kg;同时做好灌溉系统的维护保养,如及时清洗过滤器,更换堵塞、破损的滴灌设施。根据“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蔬菜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做好病虫害的综合防控。目前要重点关注灰霉病、晚疫病、霜霉病、角斑病、白粉病及蚜虫、粉虱和蓟马等病虫害的发生,在加强田间管理、实行农业防治的基础上,优先选用物理、生物防治方法,田间悬挂黄、蓝板加强虫害监测,检修温室通风口处防虫网,以防害虫在棚室间迁飞,必要时采用安全高效的药剂进行化学防治。

各生产单位要严格落实“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生产中禁止使用高毒和禁限用农药,购买农药一定要去正规门店采购,并做好购买和使用农药记录,确保蔬菜产品质量可追溯。

17.2.4 科学备播备耕,合理制定春季生产计划

合理调整作物结构、简化农艺操作。对于“用工荒”难以近期缓解的基地,可选择种植较为省工的茄子、辣椒及叶类蔬菜;在黄瓜生产中可选用主侧蔓结瓜品种、植株管理由落蔓改为掐尖,番茄生产要大力推广蜂授粉技术。

提前做好生产物资如籽种秧苗的储备。果类蔬菜定植的温度指标是10 cm地温稳定通过12 ℃(连续5 d)。北京地区春季温室生产即将开始定植,平原地区和北部山区春季塑料大棚生产将分别于3月下旬和4月中旬进入定植期,各生产单位要按上述时间节点倒排生产进度,提前做好相关生产准备工作。

提倡扩大叶类蔬菜生产规模。选用直播快熟的叶类蔬菜(小白菜、小油菜、生菜等),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前缺人工、缺种苗等问题。

17.2.5 增加芽苗蔬菜生产

对于芽苗蔬菜生产所需种子要注重调运和储存,必要时可以号召家庭简易生产,该项技术比较成熟、简单。

17.2.6 加强采后管理,打通产品流通渠道

蔬菜采收一定要确保通过农药安全间隔期后再进行,否则不仅影响产量和品质,而且对以后的植株管理也会造成负面影响。另外,充分利用现有销售渠道,积极与社区、超市对接,解决卖难、买难问题。上市前开展产品检测,合格后采收;做好产品分级、包装,张贴产品商标、认证标识或追溯标签等。

(王铁臣;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北京市果类蔬菜创新团队)

18 北京市近期蔬菜生产技术指导意见(4)

北京市正处于新冠疫情防控的紧要关头,也是设施蔬菜生产管理和春季蔬菜备播、育苗的关键时期,在征求多数专家建议的基础上形成了如下技术指导意见,供生产单位参考。

18.1 目前存在的问题

18.1.1 日光温室春茬蔬菜生产延迟

目前正值日光温室春茬蔬菜换茬定植期,部分园区存在工人短缺或是种苗不足等问题,导致春茬蔬菜生产出现较计划进度推迟的现象。

18.1.2 雨雪降温天气不利于蔬菜生产

2月上中旬以来,北京地区多次出现降雪、大风降温等不利天气,导致一些设施内温度偏低、湿度过大,对蔬菜生产造成一定影响。

18.1.3 农产品安全存在一定隐患

个别园区使用的化肥、农药没有标注有效成分;受前期低温、雾霾和雨雪等不利天气影响,部分日光温室出现白粉病、霜霉病等病害,如防控措施不当会造成一定用药风险;个别园区工人采摘、包装蔬菜时,手套、口罩佩戴不齐全,在当前疫情未见缓解时期,这些现象会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

18.1.4 蔬菜滞销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在各个部门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京郊蔬菜生产中的滞销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个别地区草莓等产品销售还受到一定影响。

18.2 下一步生产措施建议

18.2.1 多措并举缓解用工紧张

建议人工相对充裕的园区(合作社)或是村集体组建劳务服务队,为人工短缺的园区提供有偿劳务,保障春茬蔬菜的适时定植和管理。

采用轻简栽培技术,减少农业生产用工。如改南北畦种植为东西畦种植,利用起垄机做畦;安装智能控制设备,实现卷放棉被、开闭风口的自动化;应用灌溉施肥机,实现灌溉施肥的智能化,缓解农业生产用工的难题。

加强种苗的管理与调剂。果类蔬菜已进入定植期,对于推迟定植的园区,要加强种苗管理、防止幼苗徒长或老化,如拉大苗盘间距、控制灌溉、增加通风、降低夜温、增施钾肥钙肥、减少氮肥用量等;对于种苗盈余或改变果菜生产计划的园区,可通过微信、网络等与缺少种苗的园区建立联系以加强种苗调剂。

18.2.2 积极应对不利天气,提高蔬菜产能

及时修缮由于大雪造成垮塌的设施,确保后期正常生产,对老旧棚室或骨架已变形的温室采取加支立柱方式进行加固,应对后期不利天气。

做好保温增温措施,出现极端低温天气时可以使用浴霸、空气源热泵等进行加温,保证温室内最低温度不低于8 ℃。新定植的蔬菜温室可以搭建二道幕和小拱棚,保证定植后正常缓苗。

进行精准水肥调控。采用(膜下)滴灌等高效水肥一体化技术,配套微灌专用肥,坚持“少量多次”的灌溉施肥原则。土壤栽培条件下(壤土)果类蔬菜每667 m2单次灌溉量6~8 m3,7~10 d灌溉1次;要选择晴天中午进行灌溉,以免造成土温大幅度下降。同时,每次灌溉667 m2随水追肥4~6 kg,建议采用全水溶、高浓度的微灌专用肥,低温时适当加施黄腐酸、腐植酸和生物菌肥,利于提高果实品质和抗病能力。也可以采用土壤张力计、蒸发皿和土壤墒情监测仪等小型仪器实时监控土壤墒情,及时指导灌溉。果类蔬菜槽式基质栽培每日每株灌溉由1~2次逐步增加到2~3次,其中60%灌溉量集中在10:00—14:00,建议EC值保持在2.5~3.0 mS/cm。

积极进行病虫害综合防治。当前,白粉病、叶霉病等病害以及烟粉虱、蓟马等虫害进入发生期,应以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发生病害时要及时清除病叶、病果,优先选择高效低毒的生物农药进行防治;同时谨防雨雪过后,因温度回升而带来的病菌、害虫暴发。

18.2.3 规范生产流程,提高质量安全

结合田间管理、采摘、包装和运输等各环节,制定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和产品追溯制度,并严格落实。各生产单位要严格落实“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生产中禁止使用高毒和禁限用农药;采收后要进行农残检测,杜绝农残超标产品流入市场;建立产品品牌并认证,对合格产品进行分级、包装,张贴产品标牌、认证标志或追溯标签。

18.2.4 适时采收销售,做好蔬菜存贮

产品要及早采收,提高果类蔬菜和叶类蔬菜成品率和商品性。

在传统商超销售的基础上,利用电商微信等手段开拓社区和会员等销售渠道。

如不能尽快销售,要做好蔬菜贮藏保鲜工作。叶菜注意保温、保湿、防冷害,果菜防止机械损伤和冻害,以延长蔬菜保鲜时间。

(安顺伟;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北京市果类蔬菜创新团队)

19 北京市近期蔬菜生产技术指导意见(5)

针对疫情形势,以及对大兴、顺义、昌平等区蔬菜基地生产情况进行调研,形成如下技术指导意见,供生产单位参考。

19.1 生产存在问题

19.1.1 疫情防控问题

随着全市复工复产的推进,蔬菜生产园区操作工人陆续返岗,存在个别一线操作人员未佩戴口罩现象;另外,部分工人扎堆干活儿等现象,给全面疫情防控带来一定隐患。

19.1.2 生产设施问题

雨雪天气对大兴、顺义区的生产设施造成一定影响,部分园区日光温室因保温被结冰,卷帘臂在收卷过程中折断,并存在卷帘电机烧毁的情况,致使日光温室内蔬菜连续数天无法见光;另外,部分棚室老旧,造成安全生产隐患。

19.1.3 田间管理问题

受疫情影响,多数生产基地劳动力依然紧张;由于田间管理不到位造成的后果较前一阶段更加明显;同时个别拉秧地块尚未清棚换茬,另有部分园区因产能较低而停止施肥。

19.1.4 蔬菜育苗问题

部分苗场及生产基地的秧苗由于定植日期延迟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徒长或老化现象;另外,春大棚的育苗播种工作也略有延迟。

19.1.5 采收上市问题

部分生产基地蔬菜上市流通受到限制;或因人手不足,导致采收不及时,影响植株后期正常生长。

19.1.6 质量安全问题

部分园区棚室内已出现少量烟粉虱、蓟马等害虫,但设施内未悬挂诱虫色板,风口处也未设置防虫网,气温的逐渐回升也给病虫提供了温床,若防控措施不当,会造成产品质量安全风险。

19.2 生产管理建议

19.2.1 落实相关措施,防范疫情隐患

严格落实北京市《关于进一步明确疫情防控期间返京人员有关要求的通告》要求,所有工作人员返京后,均应居家或集中观察14 d;回京前,须向在京所在单位及居住的社区(村)报告。生产过程中必须全程佩戴口罩,禁止在工作过程中扎堆、聚集,相互之间要保持1 m以上距离。

19.2.2 尽快修复设施,加强风险防范意识

受损的日光温室配套设施应尽快修复,暂时无法揭开棉被的温室,可采用植物生长灯、浴霸等设备临时补光。老旧棚室也应加固修缮,建议生产者根据实际情况购买农业保险。

19.2.3 加强田间管理,促进生产恢复

(1)在充分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提倡采取支付多倍工资的形式鼓励员工跨工种兼职工作,如:白天从事田间管理,夜间从事采后加工;也可招募当地其他行业未复工的人员作为临时用工,距离较近的生产园区可进行用工调剂,互相帮助。(2)积极调控设施环境。一是调整适宜的生长温度,白天尽量维持在23~28 ℃,夜间10 ℃以上;二是控制室内湿度,黄瓜、甜辣椒适宜的湿度为60%~80%,番茄、茄子为45%~60%,叶类蔬菜为60%左右;三是改善棚内光照条件,光照充足的情况下,可推迟覆盖保温被的时间,待气温上升后要及时清洗棚膜,在温室内后墙悬挂反光幕。(3)设施内应用滴灌或微喷灌溉,在定植前要安装并检查好水肥一体化设施。(4)果类蔬菜进入采收期后,要及时去除侧枝并疏花疏果。番茄要适时打杈和掐尖,每穗花序留果4个左右;黄瓜在绑蔓的同时掐去卷须、摘除雄花,适当摘除侧蔓,以集中养分,促进主蔓结瓜。(5)应用轻简化措施安排换茬。对于植株老化且病害较多的蔬菜,提倡尽快安排拉秧换茬。轻简化措施包括:一是调整栽培畦式,以利于农机整地做畦和定植;二是定植时应用一些简化工具,如简易移栽器,并适当稀植以提高劳动效率;三是采用套种或平茬换头技术,对于尚有部分产能的越冬茬果菜,可于株间直接套种(定植)叶菜,生产后期的茄子可采用平茬再生、番茄可采用留杈换头;四是采用先定植后拉秧的形式,来不及拉秧整地的棚室,可将新茬幼苗直接定植在上茬作物旁边,待用工恢复后再进行前茬拉秧和整理。

19.2.4 加强育苗管理,保障春季生产用苗

对于徒长和老化的秧苗,一是通过开闭通风口调节棚内温度,白天温度保持在18~20 ℃、叶类蔬菜夜间保持8~10 ℃、果类蔬菜夜间10~12 ℃;二是通过加大苗盘间距以改善通风条件;三是控制浇水,一次浇透水后,待基质含水量下降至20%左右时才可再浇。

春大棚生产已陆续展开,尚未播种育苗的园区要尽快安排,以免延误农时。刚播种的幼苗需控制好温度,一是出苗前适当提高地温,白天控制在25~28 ℃,夜间控制在20 ℃左右;二是出苗后适当降低温度,白天室温控制在22~23 ℃,地温控制在20~23 ℃,夜间室温控制在12~13 ℃,地温控制在18~20 ℃。

19.2.5 应用贮藏加工技术,促进产品减损增值

要根据产品长势及时采收,如果需要延后销售,可将蔬菜放到阴凉的库房或者冷藏库贮藏保鲜,一般叶类蔬菜保鲜温度在5 ℃左右,果类蔬菜12 ℃左右。出现滞销时可以做成冷冻或脱水蔬菜。

19.2.6 运用综合防控,提高质量安全水平

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植保方针,调节设施内合理的温湿度条件,生产中及时清除老叶、病叶、病果。田间规范悬挂诱虫色板以加强害虫监测,设施通风口及时加设防虫网,病虫害的防治要优先应用物理和生物防治措施,必要时可采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药剂进行科学防控。采收后要进行农残检测,杜绝农残超标产品流入市场;对产品进行分级、包装,张贴产品品牌、认证标志或追溯标签,保障蔬菜产品的质量安全。

(徐进;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北京市果类蔬菜创新团队)

20 北京市近期蔬菜生产技术指导意见(6)

北京市蔬菜生产正在有序复工复产,为切实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期蔬菜安全生产和应急供应保障,特提出如下技术指导意见,供生产单位参考。

20.1 生产上存在的问题

20.1.1 疫情防控存在隐患

个别园区疫情防控意识有所松懈,生产中仍存在操作工人不佩戴口罩、扎堆工作的现象,为疫情防控带来一定隐患。

20.1.2 真菌性病害高发

部分园区由于棚室结构受损或放风不合理造成棚内低温、高湿,灰霉病、霜霉病等真菌性病害高发。

20.1.3 田间管理措施不到位

一是摘叶、绕秧、打杈等管理措施不规范,如个别温室由于摘叶不规范导致灰霉病从茎部侵染;二是部分温室果菜定植后未及时覆膜,导致地温低、缓苗慢;三是部分温室滴管、微喷等安装方式不正确,水肥管理不精准。

20.1.4 春季生产略有延迟

受疫情影响,个别园区用工及农资仍然紧缺,一是部分日光温室清棚换茬不及时,茬口衔接不紧密,导致春大棚蔬菜定植计划推迟;二是部分苗场育苗播种、嫁接等工作有延迟,影响出苗时间及种苗质量。

20.1.5 蔬菜滞销问题

个别产能较高的园区原有销售渠道未完全复工,新渠道开拓受阻,出现产品滞销情况。

20.2 生产管理建议

20.2.1 继续强化落实,做好疫情防控

一是确保生产或管理过程中全程佩戴口罩;二是根据不同工种合理安排员工工作、休息及用餐,避免出现扎堆聚集情况;三是做好体温监测和记录;四是重点针对育苗温室、包装车间、产品运输工具做好清洁及消毒工作。

20.2.2 及时清棚换茬,提高棚室利用效率

加强茬口计划落实,提前储备种苗及生产、防疫物资。一是对于已经错过农时的园区,可以直播速生叶类蔬菜,提高温室利用率;二是对于进入生产后期的地块,可采用果菜套种叶菜、草莓套种蔬菜的方式,提高棚室利用效率。

20.2.3 加强在田蔬菜生产管理,促进增产增收

(1)加强环境管理。一是调节适宜的温湿度,通过及时通风排湿、地膜覆盖、滴灌或膜下暗灌等措施综合调节棚室内温湿度;二是及时擦洗棚膜,改善温室内光照条件,在保证棚室温度不明显降低的情况下,保温被尽量早揭晚盖,延长光照时长。(2)科学浇水施肥。日光温室春茬蔬菜定植前5~7 d可灌底墒水,并及时覆盖地膜保温,定植时根据土壤墒情每667 m2灌溉10~20 m3水,以利缓苗;果类蔬菜进入采收期要加强肥水管理,每667 m2单次灌溉量6~8 m3,7~10 d灌溉1次,每次随水追肥4~6 kg,宜选晴天中午进行灌溉,以免造成土温大幅度下降;叶类蔬菜灌溉宜小水勤浇,忌大水漫灌,结合浇水每667 m2追施氮磷钾复合肥5~10 kg;采用无土栽培方式生产的果类蔬菜灌溉液EC值建议调整为2.5~3.0 mS/cm,生菜、菠菜类EC值1.6~2.0 mS/cm,油菜类EC值2.2~2.6 mS/cm。(3)及时进行植株调整。果类蔬菜应及早吊蔓,及时去除老、病、黄叶和侧枝,疏花疏果,以增强通风透光、减少养分消耗;番茄、茄子等作物可采用熊蜂授粉或其他保果措施,提高坐果率。(4)综合防治病虫害。防治策略应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控制好设施内的温度和湿度,加强水肥管理;做好田间发病情况及虫口密度监测,在病虫害发生初期及时防治。(5)加强采后及销售管理。蔬菜成熟后及时于上午采收,避免影响商品性及造成果实坠秧;在传统商超销售的基础上,开发社区团购、微电商网购渠道,并充分利用北京市农业农村局产销信息平台,及早进行信息登记,减少产品积压;产品如不能尽快销售,要做好贮藏保鲜准备。

20.2.4 统筹安排,抓好春大棚蔬菜生产

(1)培育壮苗。一是加强通风降湿,控制浇水,促进根系发育;二是进行低温炼苗,在保证夜温的前提下,定植前7~10 d开始逐步通过早揭晚盖等方法,延长光照时间并加大昼夜温差。(2)抢早定植。一是及早扣膜,要在定植前15~20 d扣膜,以提高地温;二是可应用多层覆盖技术提早定植;三是要根据定植期倒推,提前准备好定植所需物资。(3)定植后要加强保温、促进缓苗。缓苗后保持夜间温度15~20 ℃、白天20~30 ℃,超过30 ℃应及时通风;开花后及时应用熊蜂授粉或其他保花保果措施,同时进行植株调整和疏花疏果。

20.2.5 加强生产监管,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生产中要严格建立产品追溯制度;蔬菜采后用塑料薄膜遮盖,减少产品裸露机会,保证蔬菜食用安全;生产资料采购选择正规渠道,并做好购买和使用记录;蔬菜采收时要确保已通过农药安全间隔期,并进行农残检测,杜绝超标产品流入市场,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李新旭;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北京市果类蔬菜创新团队)

21 北京市近期蔬菜生产技术指导意见(7)

为切实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期蔬菜生产的技术服务工作,在初步了解当前各地生产进度、前期指导建议落实情况和存在问题的情况下,总结形成如下指导意见,供生产单位参考。

21.1 当前生产基本情况

21.1.1 生产进度

从调查结果来看,全市蔬菜春季生产工作正在稳步推进,日光温室基本处于满负荷生产状态,其中在田果类蔬菜占比36.8%、叶类蔬菜占比31.7%、其他园艺作物占比13.7%;塑料大棚生产正在有序开展,叶类蔬菜规模占比39%,其中20%已完成播种或定植,果类蔬菜生产计划占比23.2%,其他作物计划占比37.9%;露地计划生产蔬菜占比37.6%。

21.1.2 技术落实情况

为指导疫情期间蔬菜生产,前期已相继发布了指导意见若干期,提出了系列技术建议,通过实地调查,多数生产建议得到了很好的落实。据调查,叶类蔬菜生产规模较去年同期提高了20.1%,其中日光温室生产增幅16.6%,塑料大棚增幅25.0%。

21.1.3 存在的问题

疫情防控意识方面:由于疫情持续时间较长,个别园区防控意识有所松懈,对进入园区人员的排查流于形式,为疫情防控带来一定隐患。

设施高效利用方面:一些毫无产能的越冬果菜地块尚未及时拉秧换茬、已抽薹开花且丧失食用价值的温室叶菜未及时清棚补种、设施设备齐全的育苗温室遭到闲置等。

田间管理方面:整体来看,田间管理技术落实较为到位,但某些基地在个别生产环节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备耕工作准备不够充分,多数塑料大棚在整地后未封棚提温,个别大棚尚未扣好棚膜;部分园区反映农机配件购买不便,影响农机设备的正常使用,进而影响生产进度。

产品销售方面:个别基地销售方式较为单一,因订单数量下滑而出现产品滞销,导致蔬菜错过适宜采收期。

21.2 生产管理建议

21.2.1 持续做好疫情防控

要严格落实国务院及北京市相关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的指示要求。重点针对育苗温室、包装车间、运输工具做好清洁和消杀工作。

21.2.2 提高棚室利用效率

处于生产末期的地块,应尽快拉秧清棚并安排下茬生产;育苗温室空闲时段要充分加以利用,可采用盆栽或穴盘直播等方式安排叶类蔬菜生产;利用间作套种模式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21.2.3 强化在田蔬菜生产管理

21.2.3.1 温室越冬果类蔬菜 强化植株整理:及时疏除老叶、病叶、畸形果和侧枝。番茄单株保留功能叶片16片左右,已达白熟期果穗下面的叶片可全部摘除,黄瓜单株维持功能叶片12~15片,茄子保持35~40片叶,辣椒保持在40片以上。

重视土壤管理:为了确保植株尽快恢复生长,根系再生至关重要,应对板结的畦间操作道要进行深耕松土,耕深20 cm左右,耙细整平。

注重环境管理:温度方面,要实行适温管理以避免植株老化,即白天保持25~30 ℃、前半夜保持18~20 ℃、后半夜保持12~15 ℃;湿度方面,视棚室情况可不放晨风或推迟早晨放风,以迅速提温,促进植株光合作用。

加强水肥管理:目前阶段,可每7~10 d浇施1次水肥,每667 m2灌溉量在10~15 m3、随水追施水溶肥5~8 kg。

21.2.3.2 温室春茬果类蔬菜 覆盖地膜:定植畦没有覆盖地膜的可采用掏苗法或两幅对接的方式尽快补盖,地膜种类以厚度0.012 mm以上的黑色或银灰色地膜为好。

间作套种:稀植地块宜通过套作间种提高土地利用率,或适当保留植株侧枝以提高密度。

缓苗期管理:一是调控光温促进缓苗,定植当天及次日,避免造成秧苗萎蔫;之后生长点位置温度只要不超过33 ℃,即可不放风;二是温室门口处用农膜加设1.5 m高的围挡,以防室外冷空气直吹秧苗;三是中耕松土,以促进秧苗生根、保墒提温;四是秧苗成活后,视土壤墒情浇1次缓苗水。

蹲苗期管理:适当降低棚室温度,白天23~25 ℃、夜间13~15 ℃,以及控水、中耕和吊蔓,待70%的植株首果挂住后开始浇水追肥。

21.2.3.3 设施叶菜生产 建议加大速生叶菜生产规模,并加强田间管理。

温室叶菜管理:温度保持白天20~22 ℃、夜间15~18 ℃;保持畦面湿润,生育期较短的油菜、快菜等可不用追肥;生育期较长的生菜、芹菜等需追肥1~2次,每667 m2用肥量10~15 kg。

大棚叶菜管理:夜间温度尽可能不低于10 ℃,白天保持25~28 ℃;应用滴灌或微喷设备进行灌溉,保持土壤湿润。

21.2.4 塑料大棚果类蔬菜提早定植

可提前10~20 d扣膜封棚、整地施肥,提前5~10 d整地做畦、覆盖地膜,提前3~7 d造墒提温,提前2 d开始多重覆盖;在棚内10 cm地温稳定在12 ℃以上时,选择晴天上午进行定植。

21.2.5 加强病害防控与生产监管

现阶段重点针对灰霉病、晚疫病、霜霉病、角斑病、白粉病及蚜虫、粉虱、蓟马和螨类等病虫害,在加强田间管理的基础上,优先选用物理、生物防治方法,采用田间悬挂黄蓝板加强虫害监测,检修风口处放防虫网以防害虫在棚室间迁飞,必要时进行化学防治。

生产中禁止使用高毒和禁限用农药,一定要在正规门店采购,并做好购买和使用农药记录。

21.2.6 加强采后及销售管理

果蔬成熟后要及时采收;在传统商超销售的基础上,开发社区团购、微电商等渠道,充分利用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开发的产销信息平台,及早进行信息登记,减少产品积压;产品如果不能尽快销售,要做好贮藏保鲜工作,必要时可进行脱水、冷冻等产地初加工。

21.3 下阶段农事提示

关注天气变化,做好应对措施,严防倒春寒对棚室蔬菜,尤其是塑料大棚在田蔬菜的影响。

做好春大棚果类蔬菜定植相关准备工作。做好露地各类蔬菜育苗工作。做好露地西兰花、甘蓝、生菜等田间定植的准备工作。

(王铁臣;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北京市果类蔬菜创新团队)

编后语

科学抗疫 春回大地

面对当前新冠疫情的严峻形势,以及北京地区早春蔬菜的生长现状,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北京市蔬菜创新团队等单位及部门及时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生产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为缓解蔬菜生产中出现的灾害性天气、人工短缺、物流受阻、育苗延迟、产品滞销等难题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建议和方法。及时参照“指导意见”进行相应改进的单位,后期生产仍需严防疫情、保供促产,争取夺得抗疫、复产的全面胜利;前期曾受上述问题困扰的单位也可参考“指导意见”中的改进措施加以补救,进而使所受损失降至最低。

猜你喜欢
果类北京市蔬菜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奇怪的蔬菜
蔬菜
桂林市茄果类蔬菜反季节栽培技术
果类蔬菜水溶性肥料配方选择与应用分析
蔬菜也“疯狂”
快吃甜慢吃酸